导读:本文包含了杂种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杂种,染色体,优势,高产,黑麦,核型。
杂种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左学丽,李旭青,杨燕萍,魏莱,曾丽倩[1](2019)在《小麦近缘植物冰草属种间杂种亲本及F_2代染色体核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冰草属植物为禾本科小麦族多年生异花授粉植物,其P基因组作为多种优异外源基因供体,对于小麦抗病性、抗逆性尤其是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属植物为优异牧草资源,具有多分蘖、返青早、枯黄晚、耐践踏等的特性。为了对冰草属蒙古冰草和冰草及其种间杂交后代种质鉴定、良种繁育、(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李亚洲,罗江陶,张舒洁,黄磊,张连全[2](2019)在《合成小麦-黑麦杂种D染色体优先消除的细胞学基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是第一种人工合成作物。由于更加稳健的减数分裂、更好的育性和农艺性状表现,六倍体小黑麦(AABBRR)是目前生产利用最多的类型。前期发现,高结实率选择压力下,D基因组染色体伴随人工合成小麦-黑麦杂种自交,快速消除,F3代即可获得六倍体小黑麦。然而,其对应的细胞学机制仍不清楚。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合成小麦-黑麦F_1-F_3代杂种的染色体组成进行追踪鉴定,结果显示D组染色体消除从F_1自交形成F2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自交形成两种截然不同D基因组染色体组成的F2:类型Ⅰ含有单套1-7D染色体,其余染色体均为双套;类型Ⅱ含有两套1-7D染色体,其余染色体也两套,即形成了八倍体小黑麦(AABBDDRR)。类型Ⅰ的F_2单株自交结实率较高,且伴随D组染色体的快速消除,F_3平均保留2.2条D组染色体(0-5条),形成六倍体小黑麦;类型Ⅱ的F_2单株自交结实率非常低,伴随自交过程,D基因组染色体没有发生明显的消除现象。F_1自交和测交后代表明2D染色体在F_1配子形成过程中可能具有特殊的作用或地位,具有高的保留率。本研究揭示了人工合成小麦-黑麦杂种,早代自交过程中D基因组染色体快速消除的细胞学基础,为深入理解远缘杂交过程的染色体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张海玲[3](2019)在《小麦高产育种与杂种优势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产小麦品种具有众多优点,如抗病性能更好、光合作用强、产量高等。为了进一步提升小麦产量,近些年开展了小麦杂种方案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文章围绕小麦高产育种所需的特点进行阐述,并就其与杂种优势的利用进行分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14期)
刘明芳,胡易冰[4](2019)在《小麦高产育种与杂种优势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高产品种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与抗病性等特点,能够提高小麦产量。本文主要对小麦高产品种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利用杂种和育种优势进行分析,以供种植户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9年07期)
孔德真,聂迎彬,徐红军,穆培源,崔凤娟[5](2019)在《播期对小麦生态型间杂种优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不同生态型杂交种的最佳播种时期,以6个冬、春小麦亲本材料和8个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播期(2014年10月2日、2014年11月3日和2015年3月21日),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筛选强优势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及其产量的杂种优势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均能正常越冬,冬性亲本春播均不能抽穗。不同播期下的产量及农艺性状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随着播期的推迟,杂交种和亲本产量均显着降低,杂交种产量下降幅度大于亲本,春性亲本较冬性亲本产量下降幅度小,冬、春正反交组合间产量差异不显着。小麦生态型间杂交种在正常秋播时才能发挥其高产潜力。筛选出4个强杂种优势组合:新春38号×新冬41号、新冬41号×新春38号、巴春02-509×新冬33号和新冬33号×巴春02-509。相关分析揭示了强优势组合小区产量表现为T1>T2>T3。冬、春小麦生态型间强优势组合的筛选,可通过调节播期来解决冬春性的适应性问题。(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巴青松,谢琴琴,张改生,李桂萍,陈楚[6](2018)在《不同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F_1越冬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细胞质对越冬期杂种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四种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K、B、Ven、S型不育系)及其恢复系R113的杂种F_1为材料,测定了其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越冬期叶片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K型、B型、Ven型、S型杂交组合F_1子代中,S型杂交F_1叶片中SOD、POD、CAT活性、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最高,而H_2O_2、O_2~-·、MDA含量、电导率低于其他雄性不育杂交F_1。由此可见,在配制杂种时,S型杂种F_1的抗寒性较好,通过选择S型不育系可以改善杂种F_1的越冬期抗冻能力。(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赵吉平,任杰成,郭鹏燕,许瑛,任超[7](2018)在《论小麦高产育种与杂种优势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多年来通过对小麦杂种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很多品种已经推广应用。但从宏观层面上看,目前杂种小麦种植面积依然很小,这就需要对杂种小麦技术进一步展开研究。着重探究高产小麦品种的特征,对常规育种手段进行分析,继而提出杂种优势的利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杨友伟,欧雪洁,杜婷,何敏[8](2018)在《小麦-黑麦-偃麦草叁属杂种后代细胞遗传学及赤霉病抗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增强小黑麦赤霉病抗性,拓宽其遗传基础,配置了小黑麦T182与含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全套染色体的双二倍体8801的杂交组合。对其杂种后代群体进行了核型分析、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与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杂种后代F1植株染色体数目均为28,F2植株染色体数目均为42,F3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8~45;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发现杂种后代群体不同株系植株含有不同的E和R及E/R易位染色体;部分含E染色体植株具有不同程度的赤霉病抗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伟,逯腊虎,袁凯,张婷,史晓芳[9](2018)在《小麦不同千粒重亲本的杂种优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小麦的杂种优势,用6个千粒重高的品种SH4300、S5707、衡4568、D08-6、LS6109、华育116和6个千粒重低的品种H083-366、旱优0602-25、泰农8681、临抗6180、泰农2987、DH155两组亲本,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6×6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36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及F 1的株高、穗长、分蘖、小穗数、穗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7个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7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平均值均为正值,中亲优势的大小顺序为单株产量>分蘖>小穗数>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单株产量的组合是泰农8681/D08-6、泰农2987/D08-6、泰农2987/衡4568。(2)分蘖、小穗数、单株产量3个性状的超亲优势平均值为正值,其余4个性状的超亲优势平均值均为负值。单株产量最高的组合是泰农8681/D08-6、H083-366/S5707、泰农2987/衡4568。(3)F1代在单株产量的超标优势平均值为负值,其它6个性状均为正值,其中小穗数达到了100%,株高,穗长和穗粒数都达到了90%以上。单株产量最高的组合是泰农2987/衡4568、旱优0602-25/S5707、泰农2987/华育116。(4)千粒重与分蘖、小穗数、穗粒数无显着相关性。综合叁组优势结果来看,组合泰农2987/衡4568的叁个优势表现都高,是笔者试验的优势组合。(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贾联合[10](2018)在《浅谈小麦高产育种及杂种优势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产小麦品种具有抗病性能好,叶子深绿,光合作用强,收获产量高等特点。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近些年对小麦进行了杂种实验,虽然杂交品种在现实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基于此,文章对高产小麦的特征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杂交小麦的优势和发展进程进行了讨论,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8年02期)
杂种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是第一种人工合成作物。由于更加稳健的减数分裂、更好的育性和农艺性状表现,六倍体小黑麦(AABBRR)是目前生产利用最多的类型。前期发现,高结实率选择压力下,D基因组染色体伴随人工合成小麦-黑麦杂种自交,快速消除,F3代即可获得六倍体小黑麦。然而,其对应的细胞学机制仍不清楚。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合成小麦-黑麦F_1-F_3代杂种的染色体组成进行追踪鉴定,结果显示D组染色体消除从F_1自交形成F2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自交形成两种截然不同D基因组染色体组成的F2:类型Ⅰ含有单套1-7D染色体,其余染色体均为双套;类型Ⅱ含有两套1-7D染色体,其余染色体也两套,即形成了八倍体小黑麦(AABBDDRR)。类型Ⅰ的F_2单株自交结实率较高,且伴随D组染色体的快速消除,F_3平均保留2.2条D组染色体(0-5条),形成六倍体小黑麦;类型Ⅱ的F_2单株自交结实率非常低,伴随自交过程,D基因组染色体没有发生明显的消除现象。F_1自交和测交后代表明2D染色体在F_1配子形成过程中可能具有特殊的作用或地位,具有高的保留率。本研究揭示了人工合成小麦-黑麦杂种,早代自交过程中D基因组染色体快速消除的细胞学基础,为深入理解远缘杂交过程的染色体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种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左学丽,李旭青,杨燕萍,魏莱,曾丽倩.小麦近缘植物冰草属种间杂种亲本及F_2代染色体核型分析[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李亚洲,罗江陶,张舒洁,黄磊,张连全.合成小麦-黑麦杂种D染色体优先消除的细胞学基础分析[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3].张海玲.小麦高产育种与杂种优势的利用[J].南方农机.2019
[4].刘明芳,胡易冰.小麦高产育种与杂种优势的利用[J].吉林农业.2019
[5].孔德真,聂迎彬,徐红军,穆培源,崔凤娟.播期对小麦生态型间杂种优势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2019
[6].巴青松,谢琴琴,张改生,李桂萍,陈楚.不同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F_1越冬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8
[7].赵吉平,任杰成,郭鹏燕,许瑛,任超.论小麦高产育种与杂种优势的利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8
[8].杨友伟,欧雪洁,杜婷,何敏.小麦-黑麦-偃麦草叁属杂种后代细胞遗传学及赤霉病抗性鉴定[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8
[9].张伟,逯腊虎,袁凯,张婷,史晓芳.小麦不同千粒重亲本的杂种优势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8
[10].贾联合.浅谈小麦高产育种及杂种优势利用[J].南方农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