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栏论文-张武军,邱迁益

通信栏论文-张武军,邱迁益

导读:本文包含了通信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青年》,哈贝马斯,陈独秀,章士钊

通信栏论文文献综述

张武军,邱迁益[1](2019)在《言论空间机制的探求与重返“五四”的可能——从王玉春的《五四报刊通信栏与言论空间建设研究》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文化运动"百年回望"的热潮尚未消散,五四运动又迎来了"百年纪念"。然而,就在两个"百岁华诞"的节点上,学界却发出了不少尖锐的声音,一系列对"新文化一五四"的"重审"、"反思"乃至"批判"接连而至。当然,这样的观点固然有其历史的脉络延续和当下的现实考量,它们的发酵伴随着自20世纪80年代起的思想开放运动以及学界不断深入的史料发掘进程,更勿论近年来愈发高涨的"传统文化"、"国学"热潮的激发,百年节点给予了一个将其放大的机遇。而相对于史学界或者古典文学界,中国(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朱文哲[2](2019)在《思想交流与“革命”动员:五四时期《觉悟》“通信”栏的编读互动与公共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日报·觉悟》是五四时期新思想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园地,其通信栏构筑了编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互动交流的空间。通过对1920—1925年《觉悟》通信栏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思想"觉悟"下的青年,却受困于思想蜕变与社会现实的差异,经由"通信"对自身婚姻、教育和学业等困境的展示,特别是参与由编者选择和构建的时政论题之讨论,将他们的个人经历与五四论题紧密相连。随着国民革命的兴起,《觉悟》通信栏在邵力子要"根本解决"和"联合就是势力"思想的指引下,完成由"觉悟青年"到引导青年"走向革命"的蜕变。《觉悟》通信栏呈现的青年读者思想的变化历程,特别是由日常生活问题讨论所推动的思想革新,也是理解五四思想传播及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面相。(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韩启云,李先明[3](2018)在《进展与展望:《新青年》“通信”栏研究二十年》一文中研究指出"通信"栏目作为《新青年》草创时期的原设栏,以其舆论宣传的传播魅力与杂志共命运,是该杂志的名牌栏目。查检以往"通信"栏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通信"栏目自身的研究,二是从近代舆论空间的生成、传播史等角度出发的研究论域。"通信"栏文本的重读与阐释、对"《新青年》读者"群体的关注,及新文化史视野下阅读史、接受史、心态史等的考察,是该栏目研究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8年04期)

王玉春[4](2017)在《通信栏与五四文学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巴金的代表作《家》中曾详细地描写了五四时期的新女性"琴"学写白话信的情景,其中有一个往往被我们忽略的细节:琴为了学写白话信,"曾经把《新青年》杂志的通信栏仔细研究过一番"(1)。这段描写不经意间至少传递出叁点讯息:第一,《新青年》杂志在当时的青年学生中颇有影响;第二,通信栏是《新青年》中较有影响的栏目;第叁,通信栏被作为当时白话信的范本。关于第一点已是学界的共识,毋庸赘言;而第二第叁点却有(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7年09期)

石在中[5](2017)在《《新青年》“通信”栏:触摸新文化倡导者“心灵脉动”的一扇窗口》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新青年》"通信"栏触摸新文化倡导者的"心灵脉动",可见陈独秀"自信"中的"悲观",钱玄同"偏激"中的"自谴"与"赎罪"意识,以及胡适对自身在《新青年》上与陈独秀不同的"角色"定位。这些,一方面反映了五四新文化倡导的艰难而给人以沉重之感,更主要的是,明显可见这些新文化倡导者鲜明的文化个性和变革取向的差异,而他们之所以集拢在《新青年》,无疑是"五四"的感召。(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王玉春[6](2013)在《五四时期报刊“通信栏”与言论空间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信栏是报刊中以刊发读者来信与编者复信为主要内容的报刊专栏。作为传统书信与现代报刊传媒的结合,五四时期繁荣发达的报刊通信栏成为新知识分子对言论空间想象和建构的一个缩影。通信栏的设置旨在开创一个更为开放、自由和多元的言论空间,其价值不仅在于容纳了众声喧哗的多重对话,更在于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人们说理论事的方式,即在宽容和谐的传媒生态环境中,坚持独立的思想,彼此尊重包容,追求理性对话,这也是五四时期报刊通信栏的终极价值和意义所在,它为重塑当代传媒的言论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与价值参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杨琥[7](2012)在《章士钊与中国近代报刊“通信”栏的创设——以《甲寅》杂志为核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通信"栏,为章士钊主持的《民立报》、《独立周报》和《甲寅》杂志首创。"通信"栏的设置,既吸引了众多青年思想家和学者名流参与,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它加强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互动,也反映了"通信"栏与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的互动。在一定意义上,《甲寅》"通信"栏不仅推动了民初报刊公共舆论的发展,而且对于《新青年》"通信"栏及其所讨论的问题也具有引领和先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齐心[8](2012)在《公众参与与近代舆论的形成——以《苏报》“通信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舆论的兴起与报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参与以及报刊读者面的扩大,使得报纸体现民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同时报刊也在外在形式上作出变化,以适应读者公共化的趋势。报刊通信栏目的出现与流行,使读者有效地参与公共意见的形成。《苏报》的通信栏目典型地体现了晚清报刊的公共性,报纸、民众和政治事件之间不仅仅具有意识形态上的联系,而且产生了实质性的互动。(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2年03期)

王晶[9](2012)在《京版《语丝》通信栏及其现代性空间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语丝》作为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极有影响力的文艺期刊,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北京时期《语丝》的通信栏目来考察思想学术界知识生活中的文化空间,能更好地了解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下,知识分子对现代性道路的特定选择与个性跋涉。(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2年01期)

赵亚宏[10](2010)在《《新青年》与《甲寅》月刊“通信”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章士钊在《甲寅》月刊设置"通信"栏具有开创性。《新青年》的"通信"栏以及从形式到编辑策略等方面都沿袭了《甲寅》月刊,且又发扬光大。"通信"栏开启了编读互动和质证解疑等风气,实践了刊物开放自由的宗旨与风格,扩展了刊物的自由舆论空间和媒介影响力。通过对此栏目的探究,不仅考察和梳理两刊物之间的渊源关系,同时对于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形成与发展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0年02期)

通信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民国日报·觉悟》是五四时期新思想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园地,其通信栏构筑了编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互动交流的空间。通过对1920—1925年《觉悟》通信栏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思想"觉悟"下的青年,却受困于思想蜕变与社会现实的差异,经由"通信"对自身婚姻、教育和学业等困境的展示,特别是参与由编者选择和构建的时政论题之讨论,将他们的个人经历与五四论题紧密相连。随着国民革命的兴起,《觉悟》通信栏在邵力子要"根本解决"和"联合就是势力"思想的指引下,完成由"觉悟青年"到引导青年"走向革命"的蜕变。《觉悟》通信栏呈现的青年读者思想的变化历程,特别是由日常生活问题讨论所推动的思想革新,也是理解五四思想传播及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面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信栏论文参考文献

[1].张武军,邱迁益.言论空间机制的探求与重返“五四”的可能——从王玉春的《五四报刊通信栏与言论空间建设研究》谈起[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

[2].朱文哲.思想交流与“革命”动员:五四时期《觉悟》“通信”栏的编读互动与公共空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韩启云,李先明.进展与展望:《新青年》“通信”栏研究二十年[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

[4].王玉春.通信栏与五四文学的发生[J].鲁迅研究月刊.2017

[5].石在中.《新青年》“通信”栏:触摸新文化倡导者“心灵脉动”的一扇窗口[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6].王玉春.五四时期报刊“通信栏”与言论空间建构[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杨琥.章士钊与中国近代报刊“通信”栏的创设——以《甲寅》杂志为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8].齐心.公众参与与近代舆论的形成——以《苏报》“通信栏”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

[9].王晶.京版《语丝》通信栏及其现代性空间建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

[10].赵亚宏.《新青年》与《甲寅》月刊“通信”栏探究[J].求索.2010

标签:;  ;  ;  ;  

通信栏论文-张武军,邱迁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