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信用风险论文-何成忠

宏观信用风险论文-何成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宏观信用风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用风险,企业贷款,粉饰,博弈论

宏观信用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何成忠[1](2019)在《基于博弈论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的宏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信贷市场上的两大重要主体——银行和企业,通过融资活动和信贷活动联系了起来,它们之间的借贷行为可以看着是一种博弈过程。在贷款的申请过程中,企业面临着是否粉饰信息的抉择,而银行则面临着是否对企业的信息进行检查的抉择。如果信贷市场是完善的,并且信息也是完美的话,均衡结果将是银行把资金贷给具有良好还款能力的信用好的企业,并且不会对贷款进行检查,而信用差的企业不会得到贷款。此时,由于银行能够准确区分不同企业的信用水平,因而在贷款的发放不会带来信用风险问题。而现实情形却往往不是如此,企业和银行处于不对称信息的情形下,企业的一些私人信息银行无了解,而这些信息却对银行判断企业的风险水平十分重要,因而造成了银行很难区分企业的信用类型。由于目前信贷市场缺乏监管和惩罚措施,企业可以花很小的成本来粉饰和美化贷款申请信息,而这些成本与所申请的贷款尺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因而信用差的企业为了获得贷款倾向于将自己伪装成信用好的企业,而信用好的企业则会为了更容易获得贷款,也可能会选择粉饰信息的行为。这就给银行决定是否贷款给企业带来了困难,由于检查成本的存在,并且一般都不能忽视,因此银行并不会选择对所有企业进行检查。银行是否选择的决策有所有申请贷款的企业中信用差的企业的比例、贷款尺寸和银行的检查成本有关。在信用差的企业比例不大和检查成本较大的情况下,银行就倾向于不对企业的还款能力进行检查,从而就造成了部分信用差的企业从银行获得了贷款,这就为银行的贷款带来了违约风险问题。同样,在不对称信息下,银行利用企业的资本结构来做出是否贷款的抉择也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9年30期)

蒋胜杰,傅晓媛,李俊峰[2](2019)在《金融危机下信用违约风险的宏观驱动因素及跨区域传染效应——基于亚洲、北美、欧洲叁大区域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基于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模型及MS-VAR模型,将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环境结构性变化考虑在内,以欧洲、北美、亚洲叁大区域的CDS指数及相应主要国家的股票指数和宏观经济变量为样本,研究了金融危机下信用环境在经济的波动期和平稳期两状态下的信用违约风险宏观驱动因素及跨区域传染效应,填补了学术界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空缺。此外,笔者应用bootstrap仿真实验对MS-VAR模型参数进行了检验,并利用状态相依的GIRF简化了模型解释。结论表明:经济的繁荣向好和股市收益率的提高使违约风险趋于降低,而通货膨胀的压力则会使其趋于上升,同时,影响变量呈现状态转移行为,影响行为不只局限于区域内部,在特定经济状态下也会对外部区域产生溢出效应;区域间的信用违约风险传染特征是明显存在的,在经济波动期,传染效应更为明显,冲击效力更大,影响时间更长。面对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染效应,为防范信用违约风险的扩大,我们需要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式和走向,坚持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同时,面对金融国际化的大环境,建立完善开放的信用市场对于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走向全球化是很必要的。(本文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亦春,陈华,郑晓亚[3](2019)在《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溢价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企业部门债务风险不断暴露,其是否会引发系统性信用危机正成为焦点。本文着眼于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累积与暴露背后的宏观经济现实,在简约模型中引入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将经济冲击区分为总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以此研究各宏观经济因子对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溢价期限结构的影响特征,从而揭示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定价的宏观经济机理。本文发现,正向的总供给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有助于降低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溢价,但正向的总需求冲击则会推高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溢价,自2011年以来持续处于高位水平的信用风险溢价的主要根源正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所带来的扩张性总需求,因此欲从根本上降低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水平,应紧缩社会总需求,并通过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改善社会总供给。(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朱苏阳[4](2019)在《宏观经济波动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底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众多金融机构遭受重创,此后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蔓延全球,最终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经过漫长的衰退期后,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直至2017年,重现近十年一遇的提速增长。在世界经济品尝经济复苏的“甘甜”滋味的同时,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着不足。展望全球,金融一向在国际竞争与国际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维护金融稳定也是各国中央银行所应承担的本职工作。信用风险作为各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对象,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因其引发的危机预警是银行和监管部门的重点内容,对国家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具有重大影响。据此,当下亟待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用以精准识别和评估银行信用风险。通过对比分析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度量模型(主要是KMV模型、Credit Risk+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以及CPV模型),本文发现当前的模型大多缺乏对宏观经济因素的探讨,而忽视这方面的影响必然是不合理且不全面的。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以信用组合观点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以下简称CPV)为基础出发,建立一个与宏观经济因子挂钩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充分认识并合理探究宏观经济波动给我国商业银行所带来的贷款违约风险影响,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自身信用风险管理,提高宏观审慎管理效率。在选择宏观经济因素作为自变量时,本文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变化的“新常态”,尽可能多的考虑解释变量的覆盖范围,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进行一定改良,同时配合压力测试模拟预测商业银行抵御信用风险的能力,以考察信用风险在宏观经济波动环境下的变化水平。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因变量(商业银行贷款违约概率)数据难以获取的困境,但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使用不良贷款率替换进行实证研究。同时还分析了不同股权结构商业银行间的信用风险管理在宏观经济波动影响下的差异。结果表明:通过构建CPV模型并辅以压力测试,量化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贷款违约率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准确性,为未来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2-01)

刘子岳[5](2019)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用贷款的活动主要是商业类的银行参与的一项活动,它的周期性十分地显而易见。具体来说,当经济开始走弱时,商业银行更倾向于通过考虑信用支付的可能性来收紧信用贷款的范围的大小,然而,这样引起了宏观的经济的不景气。反之,当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候,商业一类的银行将使用一定的手段拉动信用贷款,就将扰乱宏观市场经济,引发货币的贬值。众多的这方面的专家高度关注的信贷风险的核心问题,是巴塞尔协议II的顺周期问题。因此,针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9年01期)

郑勇[6](2018)在《信用风险、房价与宏观经济波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揭示房地产市场、信用市场和真实经济之间存在互动加速机制。在内生化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将信用风险纳入经济周期模型一般分析框架,通过建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信用风险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与传统模型相比,信用风险的加入使周期波动的程度显着加强,信用风险对周期波动具有放大效应。相较于TFP冲击,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更多受到房价冲击影响。本文模型能更好拟合实际数据,反映真实经济更大波动性和持续性特征。(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李国辉[7](2018)在《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和重点领域信用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李国辉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日前主持召开党委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对人民银行系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行部署。人民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易纲及其他党委成员出席了会议。会议认为,习(本文来源于《金融时报》期刊2018-04-09)

高歌,金辉[8](2018)在《宏观经济因素、财务指标与新叁板企业信用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新叁板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文章选取2013—2016年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4个财务指标并结合宏观经济因素,基于银行信贷、商业借贷和股权质押叁种不同债务融资方式建立面板Logit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宏观因素中消费者物价指数与新叁板企业的信用风险正相关,企业景气指数和货币供给量与新叁板企业的信用风险负相关;财务指标中偿债因子、盈利因子、营运因子、成长因子均与新叁板企业信用风险负相关,融资方式中银行借贷、商业信贷与新叁板企业信用风险正相关,而股权质押与信用风险的关系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李虹佳[9](2017)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与公司债券信用价差》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动和发展债券市场直接融资方式,构建层级分明的资本市场是当下我国金融改革的焦点问题。债券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及方式之一,推动和发展债券市场有利于扩大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途径和规模,逐步完善资本市场多层次的发展。于公司债券刚性兑付打破,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新形势下,分析和研究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效应对公司债券信用价差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通过货币政策的叁个传导渠道:货币渠道、信贷渠道以及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同时从银行业整体层面以及银行风险承担的资产配置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研究宏观不确定性通过货币政策叁个渠道影响公司债券信用价差的具体路径和机制。研究得出:(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公司债券信用价差具有影响,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越高公司债券信用价差越大,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越低公司债券信用价差越小。(2)货币政策对公司债券信用价差具有影响,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公司债券信用价差,紧缩的货币政策增加公司债券信用价差。货币政策通过叁个渠道:货币渠道、信贷渠道以及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对公司债券信用价差造成影响,影响路径包括资产负债表效应、价值效应、收入和估值效应和追逐收益效应等。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增加企业价值、改善经营以及加剧银行金融机构风险承担,使得银行等公司债券投资者低估债券信用风险,增加对公司债券的风险偏好及风险容忍度,公司债券信用价差减小;反之紧缩的货币政策恶化企业资产负债表、降低企业价值、恶化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减弱金融机构风险承担,使得公司债券信用价差升高。(3)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会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对公司债券造成影响,影响路径增加公司股票价格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价值波动,同时增加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进而削弱货币渠道对债券信用价差的减小作用;其次,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会使银行金融机构减少对企业贷款、企业流动性减少会恶化企业资产负债表、同时减少投资和获利机会,进而削弱信贷渠道对债券信用价差的减小作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会使得银行减少信贷资产、银行金融机构为了保持目标收益会减少信贷资产增加债券类相对安全资产,从而低估债券的信用风险,导致债券价格增加、债券收益率减小,信用价差缩小,进而加剧风险承担渠道对债券信用价差的减小作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大会削弱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对债券信用价差的减小作用,同时加剧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对债券信用价差的减小作用;反之,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程度降低,会加剧货币政策的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对债券信用价差减小作用同时,削弱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对债券信用价差的减小作用。(4)宏观经济因素(无风险利率、股票市场波动率)及债券自身因素(债券信用评级、产权性质、公司杠杆率、公司规模和公司盈利能力)对公司债券信用价差均有影响。本文根据以往信用价差模型加入宏观经济因素和债券自身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发现宏观因素和债券微观因素对我国债券信用价差仍然具备很强的解释能力。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人民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兼顾货币政策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责同时减少宏观经济的不确定程度,保障金融市场平稳稳定、减少货币政策以及经济的非预期性,降低风险资产定价偏差,有利于企业融资。(2)当宏观经济的非预期性增加时,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和资产调整能够平抑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的减弱作用。货币当局应对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合理的窗口指导,防范宏观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冲击。(3)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企业可以依据当前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预判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及其作用效果,把握最佳的债券发行时点择机发行,对公司的风险和经营进行主动把握,降低公司债务融资成本,提升公司的经营决策能力。本文将所研究的内容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分别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债券信用价差影响因素阐述国内外研究情况。阐述如何研究论文主题的思路和框架以及本文对以往文献的改进和缺陷。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该部分首先介绍公司债券信用价差、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及相关概念,分析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相关理论,然后阐述货币政策叁个渠道对债券信用价差的影响机制以及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作用效果的影响。第叁部分,以GARCH(1.1)模型构造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代理指标。该部分以月度宏观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单位根检验数据的平稳性,并通过ARCH-LM进行自相关检验,最后通过GARCH(1.1)模型提取条件异方差构造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代理指标。第四部分,面板模型实证分析。该部分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对2008-2015年交易所公司债券月度数据进行回归,通过实证检验理论分析假设。同时,还进行稳健性检验以保证实证结果稳健。回归结果表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通过货币政策渠道对公司债券信用价差产生影响,表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信用价差的影响渠道存在。第五部分,该部分为结论及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11-01)

王天宇,杨勇[10](2017)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信贷组合观点理论来构建信用风险宏观经济压力测试模型系统,首先构建了基于压力传导模型和压力情景生成模型的压力测试模型系统;其次通过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筛选出对商业银行风险产生影响的宏观经济变量;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得出,该模型对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宏观经济压力下的信用风险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与管理》期刊2017年05期)

宏观信用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笔者基于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模型及MS-VAR模型,将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环境结构性变化考虑在内,以欧洲、北美、亚洲叁大区域的CDS指数及相应主要国家的股票指数和宏观经济变量为样本,研究了金融危机下信用环境在经济的波动期和平稳期两状态下的信用违约风险宏观驱动因素及跨区域传染效应,填补了学术界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空缺。此外,笔者应用bootstrap仿真实验对MS-VAR模型参数进行了检验,并利用状态相依的GIRF简化了模型解释。结论表明:经济的繁荣向好和股市收益率的提高使违约风险趋于降低,而通货膨胀的压力则会使其趋于上升,同时,影响变量呈现状态转移行为,影响行为不只局限于区域内部,在特定经济状态下也会对外部区域产生溢出效应;区域间的信用违约风险传染特征是明显存在的,在经济波动期,传染效应更为明显,冲击效力更大,影响时间更长。面对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染效应,为防范信用违约风险的扩大,我们需要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式和走向,坚持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同时,面对金融国际化的大环境,建立完善开放的信用市场对于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走向全球化是很必要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宏观信用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1].何成忠.基于博弈论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的宏观分析[J].现代商业.2019

[2].蒋胜杰,傅晓媛,李俊峰.金融危机下信用违约风险的宏观驱动因素及跨区域传染效应——基于亚洲、北美、欧洲叁大区域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

[3].张亦春,陈华,郑晓亚.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溢价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子[J].中国管理科学.2019

[4].朱苏阳.宏观经济波动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D].浙江大学.2019

[5].刘子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

[6].郑勇.信用风险、房价与宏观经济波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7].李国辉.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和重点领域信用风险[N].金融时报.2018

[8].高歌,金辉.宏观经济因素、财务指标与新叁板企业信用风险[J].生产力研究.2018

[9].李虹佳.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与公司债券信用价差[D].东北财经大学.2017

[10].王天宇,杨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

标签:;  ;  ;  ;  

宏观信用风险论文-何成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