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荷效应论文_朱道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卸荷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应力,隧道,损伤,稳定性,偏压,围岩。

卸荷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朱道建[1](2019)在《分岔隧道的卸荷效应研究及其稳定性判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下互通立交修建数量的增加,分岔隧道的设计规模也越来越大。施工受力复杂、开挖跨度大、断面形式多等是其普遍存在的特点,而施工过程中的卸荷效应则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以深圳某地下互通立交的喇叭口分岔隧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卸荷效应的研究。在构建的复合型节理岩体软化本构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节理岩体开挖卸荷过程中弹性模量随应力水平的变化机制,提出了适用于节理岩体的理论公式,并成功嵌入本构模型,实现了分岔隧道卸荷效应的分析。同时,大跨隧道开挖断面接近30 m,常用的稳定性判定方法对这类超大断面隧道将不太适用,针对隧道失稳的根源,从变形、围岩破裂区、弹性应变能等几方面入手,进行了超大隧道稳定性判定方法的研究,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际指导。(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李新明,孔令伟,郭爱国[2](2019)在《原状膨胀土剪切力学特性的卸荷速率效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DS叁轴试验系统,对南阳原状膨胀土进行了3种卸荷速率下的固结不排水叁轴剪切试验,分析了卸荷速率和卸荷路径对膨胀土剪切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膨胀土在不同卸荷速率下的归一化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均呈双曲线型。卸荷速率由0.02 kPa/min增加至2 kPa/min时,被动压缩路径和被动挤伸路径下的膨胀土不排水强度单调增大。在160~320 kPa固结应力范围内,两种卸荷路径下膨胀土孔隙水压力始终为负值,均表现为卸荷速率为0.02 kPa/min时其降幅最大。引入卸荷速率参数ρ_(0.02)后发现,卸荷速率每提高10倍,被动压缩路径和被动挤伸路径下的不排水强度分别增加约5.6%和4.8%。原状膨胀土样的破坏模式与剪切速率及裂隙性有关,表现为小卸荷速率下主剪切带与副剪切带共存,而大卸荷速率下仅有主剪切带。(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10期)

陈海清,孟陆波[3](2019)在《灰岩叁轴卸荷力学特性及声发射特征的高温后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高温后灰岩叁轴卸荷力学特性及声发射特征,利用MTS815型程控伺服刚性试验机对高温后灰岩进行叁轴卸荷试验,同时进行声发射监测。研究发现:低于400℃,温度对灰岩具有强化作用,高于400℃,温度对灰岩具有劣化作用,声发射计数率也反映了这一特征。温度能降低灰岩扩容应力水平,高温处理后,随着温度的升高,扩容应力水平又逐渐增大。高温作用后,除100℃外,灰岩在外力作用过程中更易释放能量,内部裂纹的形成、扩展以及贯通更易进行。(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4期)

蔡健,刘霞[4](2019)在《基于开挖卸荷效应的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下洞室实际施工过程中,围岩处于复杂的应力路径中。基于开挖卸荷理论,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地下进厂交通洞为研究对象,结合室内试验与叁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洞室位移应力的分布规律及整体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表明,考虑开挖卸荷效应洞室围岩变形能较好地反映围岩的稳定性。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快报》期刊2019年01期)

董春亮[5](2018)在《高应力巷道动态开挖卸荷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煤矿开采步入深部阶段,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呈现出新的力学特征,如何掌握强动载作用下高应力巷道开挖卸荷效应的规律,保证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对深井开采工程意义重大。但针对高应力巷道开挖卸荷效应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仍需深入研究,开挖卸荷效应的相似试验研究还需开展和加强,开挖后围岩内的能量场与巷道稳定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等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以淮北芦岭矿Ⅲ13高抽巷段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动态冲击和静态加载试验、多学科理论交叉、室内相似试验、计算机语言与数值模拟技术、以及现场工业性试验的方法,首先建立高应力岩体的动态损伤本构模型,利用冲击试验和数值冲击试验验证其合理性;推演卸荷应力公式,探究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效应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自主设计和研发高应力巷道开挖卸荷系统,分析循环开挖下围岩的应力场变化和损伤分布规律;构建叁维爆破开挖数值模型,深入研究爆破开挖下巷道围岩的破坏规律以及能量分布情况,提出以围岩内存留的弹性应变能作为高应力巷道开挖完成后是否稳定的判据;最后进行现场工业性试验,验证数值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主要进行以下研究工作:1)高应力岩体的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在芦岭矿Ⅲ13高抽巷段中钻取岩芯,制备岩石试件,利用霍普金森压杆(SHPB)冲击系统和RMT150C试验机分别进行岩石的动态冲击试验和静态试验,获得岩石动态力学性能和相关力学参数;引入ZWT粘弹性模型和统计损伤模型,建立一维的岩石动态损伤本构模型,运用Matlab将其与动态冲击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相拟合,初步确定本构模型的材料参数;借助Ls-dyna二次开发平台,运用Fotran语言编制叁维动态损伤本构模型子程序,引入dyna中开展SHPB数值冲击试验,与SHPB冲击试验相比较,进一步完善和修正其动态力学参数,最终确立高应力岩体叁维动态损伤本构模型。2)高应力巷道开挖卸荷效应的机理研究。基于弹性动力学的卸荷理论,运用留数定理和拉普拉斯逆变换,针对均匀应力场中圆形巷道开挖卸荷效应的机理进行研究,引入拉压强度准则,探讨均匀应力场中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建立高应力巷道有限元模型,基于二次开发的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研究非均匀应力场中不同开挖断面下巷道的动态开挖卸荷效应,掌握围岩损伤的分布规律与初始地应力的内在联系,以及开挖断面对围岩损伤的影响。3)高应力开挖卸荷系统的构建和巷道开挖卸荷效应的相似试验研究。应用叁连杆放大系统和动荷载的理论,设计研制高应力巷道开挖卸荷系统;基于相似理论,利用自主研制的开挖卸荷系统开展高应力圆形巷道动态循环开挖相似模拟试验,研究非均匀应力场中动态循环开挖下围岩应力场随掘进面推进而变化的规律,以及围岩的破坏情况。4)高应力巷道爆破开挖下围岩的损伤规律和稳定性分析。建立叁维高应力巷道爆破开挖有限元模型,重点研究非均匀应力场中爆破开挖下围岩的损伤和弹性应变能分布情况,掌握影响损伤分布的主导因素,提出保留围岩内存留的弹性应变能是高应力巷道可能失稳的诱因之一。5)高应力巷道循环开挖下围岩损伤的现场工业性试验。针对芦岭矿高抽巷研究段循环爆破开挖下的围岩,分别采用地质雷达和超声波进行现场探测,通过雷达剖面图和声速变化两种不同研究方法分别获得高应力巷道循环开挖下围岩损伤的分布特征,对比相同应力条件下,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的差异,验证数值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图[88]表[9]参[190](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7)

范勇,王奋,卢文波,王峰,何卫平[6](2018)在《考虑地应力瞬态卸荷低频放大效应的深埋隧洞爆破开挖振动安全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埋隧洞爆破开挖过程中,爆炸荷载和地应力瞬态卸荷耦合作用产生的高、低双频带振动往往会威胁邻近建筑物的安全,而传统的振动安全评估常常忽视地应力瞬态卸荷低频放大效应的影响。首先采用时能密度、幅值谱和滤波分析方法,研究瀑布沟水电站地下主厂房开挖爆炸荷载和瞬态卸荷耦合作用下本邻洞的振动频谱特征;然后基于结构动力响应分析,讨论隐藏于耦合振动波形中的瞬态卸荷诱发振动的低频放大效应;最后结合质点峰值速度和振动频率双重指标,评估隧洞爆破开挖围岩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洞中爆炸荷载产生的振动峰值明显大于瞬态卸荷诱发的振动峰值,邻洞中二者分布规律相反;爆炸荷载产生的振动以高频为主,主频区间65~135 Hz,平均主频96 Hz,瞬态卸荷诱发的振动以低频为主,主频区间20~60 Hz,平均主频46 Hz;瞬态卸荷诱发振动的频率较低,更加接近花岗岩固有频率37 Hz,易产生共振,振幅放大系数达到1.72;当地应力水平较高,达到70 MPa量级时,地应力瞬态卸荷低频放大效应会导致围岩不安全区域从6.0 m显着扩大至20.1 m。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深埋隧洞爆破开挖振动安全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蔡斌,徐敬武,朱可俊[7](2018)在《坝基岩体开挖卸荷松弛效应工程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岗山水电站位于大渡河中游,为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高210m。由于河谷狭窄,谷坡高陡,地应力较高,坝基岩体开挖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卸荷松弛。本文基于现场地质环境调查、声波检测,结合声波孔波速值和声波衰减率,分析了开挖卸荷松弛的典型特征及其松弛机理,归纳了卸荷松弛类型。通过分析岩体质量与检测成果在时间、空间上的关系得出了坝基岩体开挖卸荷松弛的时间、空间效应,并对坝基岩体开挖卸荷松弛时空效应与其建造、蚀变及构造的关系进行了地质分析研究。深入研究高拱坝建基岩体开挖松弛工程特性,可为高坝建基面的合理选择、松弛岩体工程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一鸣,由爽,胡军[8](2018)在《瞬态卸荷效应下岩爆损伤度判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下硐室爆破开挖过程中,初始地应力的卸载是一个高速动态卸载过程,该瞬态卸载在掌子面附近的岩体中激起动态卸载应力波并造成围岩损伤。针对围岩瞬态卸荷过程对爆破破岩的作用及瞬态卸荷动力学效应,开展围岩动力响应计算和岩体瞬态卸荷全过程模拟,通过识别损伤范围和分析岩爆强度衡量值以判别围岩的危险性。结果显示,高地应力条件下开挖荷载的瞬态卸荷动力学效应是显着的,径向应力的卸载和切向应力的加载,与相同条件下的机械掘进TBM相比,其诱发岩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在较强岩爆倾向性的岩体中进行爆破开挖时,要更加注意爆破过程造成的原始应力突然释放所诱发的岩爆灾害,通过调整施工进度或调整施工步骤,可以有效降低岩爆发生的概率和强度。(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9期)

程雷[9](2018)在《基于时空效应的深浅相邻基坑卸荷偏压特性及支护体系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进行,由于中心区域场地狭小而导致基坑相邻的情况越来越多。一方面基坑工程具有时间和空间效应,另一方面相邻基坑各自拥有独立的支护体系和开挖方案,因此相邻基坑开挖产生的内力与变形会相互影响,相互迭加,支护体系稳定问题也较为突出。因此,研究相邻基坑开挖卸荷的时空效应及其支护体系稳定性对指导相邻基坑安全稳定开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徐州地铁一号线乔家湖站深浅相邻基坑为工程背景,针对两基坑开挖卸荷形成的局部偏压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两基坑卸荷偏压的时空效应特征与支护体系稳定性。再基于弹性支点法的理论计算方法,对非对称荷载下的支护结构计算方法进行讨论,最后探究相邻基坑在不同卸荷偏压条件及不同开挖工况下的时空效应及支护体系稳定性。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分析总结一般基坑开挖卸荷的时空效应基本理论,包括支护结构和坑外土体常见变形形式,基坑开挖卸荷产生的时空效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现有的基坑工程变形控制标准进行了阐述。(2)通过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探究了相邻基坑在各开挖工况下支护结构与坑外土体卸荷偏压的时空效应特征,得出深基坑偏压段两端存在“类似坑角效应”,支护桩呈现叁种典型时空效应特征,在平行和垂直坑边方向,坑外土体在偏压段和对称段存在不同的组合沉降特征。(3)在支护体系稳定性方面,偏压段支护桩内力最大值未超过其承载力,但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变形过大,可能引起支护结构失稳。砼支撑在浅基坑开挖到底时承受最大轴向拉力,超过了其承载能力,可能导致结构产生破坏,从而引发施工风险。(4)基于弹性支点法基本原理,讨论了非对称荷载下支撑刚度存在的几种形式,运用迭代计算方法,求解了非对称基坑两侧各支点的等效支撑刚度,得出两侧支挡结构内力变形的理论计算结果,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5)通过建立不同分析模型,从浅基坑深度与宽度两个方面探讨了不同卸荷偏压条件下相邻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与坑外土体沉降的时空效应特征。在浅基坑深度较小时,起主导作用的是坑底超载,而在深度较大时则是南侧偏压。对于浅基坑宽度,偏压比例越小,围檩对基坑变形约束作用越大,基坑时空效应特征越明显。(6)基于分层分块开挖的基本准则,提出了深基坑开挖几种方案,通过分析得出,将偏压段分块开挖可以保证整个基坑及其支护体系的内力变形大小均能控制在规范和设计允许的限值之内。通过分析现场监测数据证实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表明了该种开挖方案可有效化解施工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5-24)

蔡明君[10](2018)在《层状岩体层厚卸荷效应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层状岩体是地表出露范围最大的岩体类型,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高速公路、铁路、地铁遍地开花,修建了大小无数座水电站,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与层状岩体变形破坏相关的很多安全问题。目前,在与层状岩体相关的工程设计支护中一般不考虑层厚变化的因素,但是岩体从形成至今一定会经历构造作用、卸荷作用和风化作用,在工程建设中一定会受到人工作用的影响,该影响作用时间短且速度快,在此过程中岩层不可避免的会遭受破坏,其层厚会发生变化。当前关于层状岩体厚度的具体变化规律,以及变化机理研究极少。基于此,本文以茨哈峡库坝区浅变质砂板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岩体动态演化,在阐明工程地质条件、成层条件、原始厚度的基础上,借助开挖的近100个平硐,对平硐内岩层进行逐层测量统计分析。研究卸荷作用、构造作用、风化作用下的层厚变化影响范围、层厚变化规律及机理,为与层状岩体有关工程的设计、开挖、支护等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对研究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岩性组合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区虽然为单斜地层,受到了黄河的下切作用,但是其受构造作用不强,无大型褶皱和断层发育,主要发育小型层间错动带,切层断层和揉皱,层面较完整,为统计分析其层厚变化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确定层厚统计方法,原始层厚随硐深和高程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其原始层厚主要受岩性组合影响。(2)两岸不同岩性不同倾向岩层中层间错动带和切层断层影响范围内上下两盘岩层厚度分布有所差异,同一岩性中揉皱影响范围内岩层厚度明显薄于层间错动带和切层断层影响范围内岩层厚度。砂岩中构造作用对层厚变化的影响范围较于板岩中更大,构造作用在走向方向对层厚变化影响范围取决于构造类型的大小和延伸长度。(3)层厚沿着硐深方向逐渐增大后趋于稳定,随着高程层厚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构造作用、卸荷作用和风化作用都可以使岩体隐性层面张开,从而使岩层变薄。室内卸载试验验证了卸荷条件下隐性层面会张开,进一步通过模拟计算和最大正应变理论揭示了隐性层面显性化机理。(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卸荷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GDS叁轴试验系统,对南阳原状膨胀土进行了3种卸荷速率下的固结不排水叁轴剪切试验,分析了卸荷速率和卸荷路径对膨胀土剪切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膨胀土在不同卸荷速率下的归一化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均呈双曲线型。卸荷速率由0.02 kPa/min增加至2 kPa/min时,被动压缩路径和被动挤伸路径下的膨胀土不排水强度单调增大。在160~320 kPa固结应力范围内,两种卸荷路径下膨胀土孔隙水压力始终为负值,均表现为卸荷速率为0.02 kPa/min时其降幅最大。引入卸荷速率参数ρ_(0.02)后发现,卸荷速率每提高10倍,被动压缩路径和被动挤伸路径下的不排水强度分别增加约5.6%和4.8%。原状膨胀土样的破坏模式与剪切速率及裂隙性有关,表现为小卸荷速率下主剪切带与副剪切带共存,而大卸荷速率下仅有主剪切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卸荷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朱道建.分岔隧道的卸荷效应研究及其稳定性判定[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

[2].李新明,孔令伟,郭爱国.原状膨胀土剪切力学特性的卸荷速率效应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9

[3].陈海清,孟陆波.灰岩叁轴卸荷力学特性及声发射特征的高温后效应[J].煤矿安全.2019

[4].蔡健,刘霞.基于开挖卸荷效应的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J].水利水电快报.2019

[5].董春亮.高应力巷道动态开挖卸荷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

[6].范勇,王奋,卢文波,王峰,何卫平.考虑地应力瞬态卸荷低频放大效应的深埋隧洞爆破开挖振动安全评估[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7].蔡斌,徐敬武,朱可俊.坝基岩体开挖卸荷松弛效应工程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

[8].陈一鸣,由爽,胡军.瞬态卸荷效应下岩爆损伤度判别[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8

[9].程雷.基于时空效应的深浅相邻基坑卸荷偏压特性及支护体系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10].蔡明君.层状岩体层厚卸荷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开挖卸荷效应对地表监测点沉降的...一20考虑开挖卸荷效应的计算结果一11不考虑开挖卸荷效应的计算结...不考虑开挖卸荷效应的计算结果不考虑开挖卸荷效应开挖与支护过...一19不考虑开挖卸荷效应的计算结...

标签:;  ;  ;  ;  ;  ;  ;  

卸荷效应论文_朱道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