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液播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青霉病,多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性血液净化
血液播散论文文献综述
陈万,梁纲,黄绍标,兰玲鲜[1](2015)在《持续血液净化治疗AIDS病人中播散型青霉病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艾滋病病人中青霉病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应用持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青霉病致MODS 58例,分为CBP组(13例)和一般治疗组(45例)。CBP组每次治疗12-24小时,同时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CBP组BUN、Scr、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WBC、CRP、APACHEⅡ评分较一般治疗组改善明显(P<0.01);但两组Hb、PL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治疗组中15例(33.3%)死亡,CBP组中5例(38.46%)死亡,死亡病人一般治疗组存活时间(3.8±0.68)天,CBP组存活时间(4.2±1.02)天,两组的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P是治疗艾滋病合并青霉病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人的一种有效手段,能有效阻断MODS进程,清除代谢产物,改善病人脏器功能,调节内环境的紊乱。(本文来源于《中国艾滋病性病》期刊2015年05期)
孟广伟,任连峰,邸志强,侯继申,薛承岩[2](2013)在《NSCLC癌细胞血液播散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端粒酶活性(TA)、癌胚抗原mRNA(CEA mRNA)、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 mRNA(CK19 mRNA)在判断NSCLC癌细胞血液播散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为对象,比较对象外周静脉血液标本中TA、CEAmRNA、CEA、CK19 mRNA检测结果的差别。结果:NSCLC组TA、CEA mRNA、CEA、CK19 mRNA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别都非常显着(P<0.01),TA和CEA mRNA的阳性率都显着高于CEA(P<0.05)和CK19 mRNA(P<0.05),TA和CEA mRNA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都优于CEA和CK19 mRNA。结论:TA、CEA mRNA、CEA、CK19 mRNA可以作为实验室检查NSCLC癌细胞血液播散的项目,其中,TA和CEA mRNA的应用价值高于CEA和CK19 mRNA。(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3年05期)
熊珺烨[3](2012)在《中期因子诱导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肝癌细胞肝内转移和血液播散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作为肝癌标志物,可反映肿瘤负荷,有助于部分肝癌诊断和疗效监测,但对于预后预测几无作用。尽管已报道的其他标志物越来越多,但其临床应用价值或者有限,或者需要广泛验证。因此,进一步鉴定能判断肝癌转移及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发展能准确预测肝癌复发转移和预后的检测手段仍是肝癌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中期因子(midkine,MK)是一种肝素结合因子,在包括肝癌在内的多种类型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它直接参与肿瘤的生长、转移过程,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有望成为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上皮-间质转化(epithi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是上皮细胞失去极性转变成具有活动性的间质细胞的过程。现有的研究表明,EMT程序激活使肿瘤细胞获得异常活动能力,从而诱导肿瘤进展、侵袭、扩散,最终形成转移。本研究首先建立检测MK的肝素-ELISA方法,通过多种方法学分析以及临床肝癌标本检测,评价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将相同方法学原理用于MK和PTN(pleiotrophin,多向因子,与MK组成一个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家族)双因子总量的初步检测,为后续建立肝素结合分子群总量检测方法积累实验经验和工作基础。然后通过体外细胞研究和临床标本检测,建立MK诱导肝癌细胞EMT的实验证据,初步探讨MK通过诱导肝癌细胞EMT促进肝癌进展和转移的生物学作用。研究方法1.应用肝素-抗体双夹心原理建立检测MK的ELISA法,进行方法学研究。(1)基于MK对肝素的高亲和力,应用肝素-抗体双夹心原理建立检测MK的ELISA法。(2)绘制标准曲线。(3)分析灵敏度试验。(4)回收试验。(5)线性评价。(6)精密度试验。(7)方法学比较。2.应用肝素-双抗体夹心法检测MK和PTN双细胞因子总量的初步研究。3.肝癌血清MK含量检测。4. MK诱导EMT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侵袭的体外实验研究。(1)细胞增殖试验。(2)细胞侵袭试验。(3)细胞免疫荧光试验。(4)Western blot分析。5.临床肝癌标本MK、EMT分子标志物和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检测,以及这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癌组织中MK表达。(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癌组织中E-钙粘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3)肝癌血液CTCs检测。(4)肝癌组织MK表达与肝癌血清MK含量、肝癌组织E-cadherin表达、肝癌血液CTCs含量以及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实验结果1.建立了检测MK含量的肝素-抗体ELISA法,基本符合实验要求。(1)生物素化肝素与MK单克隆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2μg/mL和0.75μg/mL。(2)以各浓度的OD450为纵坐标,相应的浓度为横坐标,得出标准曲线方程为y=1.2308x-0.0094,r=0.9973。(3)分析灵敏度为0.047ng/mL。(4)MK回收率范围为90.6~102.0%,平均为96.85±4.04%。(5)MK浓度在0.096~1.436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得到的线性方程为y=1.1387x+0.011,r=0.998。(6)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6.3~6.9%和9.0~9.8%。(7)与商品化人MK ELISA试剂盒(双抗体夹心法)的检测结果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8)。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良好(r=0.9779)。2. MK和PTN双细胞因子总量检测的初步结果显示,应用肝素-双抗体夹心法可检测2个肝素结合性细胞因子总量。3.临床血清检测结果显示,20例正常人血清MK含量为(0.259±0.061)ng/mL,85例肝癌血清MK含量为(0.501±0.111)ng/mL,二者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如果将0.382ng/mL设定为阳性界限,肝癌患者阳性率为85.9%。4. MK诱导肝癌细胞EMT的体外试验结果显示,(1)10nM MK刺激培养的肝癌细胞可获得最高的增殖力和最强的侵袭力;(2)MK刺激的肝癌细胞发生了典型的EMT细胞形态学改变,细胞中vimentin表达上调,E-cadherin表达下调。5.临床肝癌标本检测结果表明:(1)肝癌组织表达MK高于配对癌旁组织;(2)肝癌血清MK表达与配对肝癌组织MK含量正相关;(3)肝癌组织MK表达与TNM分期、肝内转移有关(P<0.05);(4)肝癌组织中存在vimentin表达上调,E-cadherin表达下调的现象。肝癌组织MK表达与E-cadherin表达负相关(P<0.05);(5)80%肝癌患者外周血可检出CTCs,检出数为12.6±13.2。肝癌组织MK表达与肝癌CTCs正相关。结论建立了检测MK含量的肝素-抗体ELISA法,基本符合实验要求;应用肝素-双抗体夹心的ELISA法可同时检测2个肝素结合性细胞因子总量。MK可诱导培养的肝癌细胞发生典型的EMT表型,刺激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肝癌血清和组织高表达MK,并且与肝癌组织E-cadherin表达负相关,与TNM分期、肝内转移和CTCs正相关。因此,MK可能通过诱导EMT促进肝癌细胞肝内转移和血液播散。(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2-05-01)
王文权,朱淼勇,朱永林,谢炳寿[4](2011)在《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液成分输血在治疗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9例产科DIC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指标给予不同的血液成分输血。治疗前后测定DI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TT)等指标并评价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DIC患者PLT、Fg水平明显升高(P<0.05);FDP、DD、TT水平明显降低(P<0.05)。有效率为82.75%。结论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DIC患者效果良好,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1年07期)
薛承岩,邸志强,卢云涛,杜新生,王卫军[5](2008)在《实验诊断肺癌血液播散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肺癌血液播散的实验诊断方法。方法监测肺癌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mRNA(CEA mRNA),细胞角蛋白19 mRNA(CK19 mRNA),端粒酶活性(TA)和癌胚抗原(CEA)表达的变化,评估检测这些标志实验诊断肺癌血液播散的价值。结果CEA mRNA,CK19 mRNA,TA和CEA在肺癌患者外周血的阳性率显着高于良性肺病变患者和健康者(P<0.01),其中CEA mRNA和TA的阳性率显着高于CK19 mRNA和CEA(P<0.01),且在健康者外周血未见表达,在良性肺病变患者外周血阳性率低于CK19 mRNA和CEA,CEA mRNA和TA阳性者的生存期明显短于阴性者(P<0.01)。结论检测外周血中CEA mRNA,CK19 mRNA,TA和CEA可用于监测肺癌外周血播散,CEA mRNA和TA比CK19 mRNA和CEA的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现代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05期)
Illert,B.,Fein,M.,Otto,C.,樊菁[6](2005)在《胃癌患者血液中播散的肿瘤细胞是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的预测标志物》一文中研究指出Objective. Gastric cancer carries a poor prognosis even after curative resection (RO). Tumor progression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has been attributed to the persistence of disseminated tumor cells (DTC) in various body compartments as a sign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although the prognostic relevance of DTC is still unclear. In this study the prognostic relevance of DTC in the blood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as investigated. Material and methods. Venous blood samples of 70 cancer patients were taken intraoperatively before surgical manipulation and examin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 PCR) for expression of cytokeratin 20 (CK20) as a marker for DTC. Tumor- related survival was analyzed using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models assessing occurrence of DTC, residual tumor classification, and tumor stage. Median follow- up was 20 months (range 1- 57 months). Results. Twenty- eight of the 70 patients (40% )were CK20 positive. The prevalence of DTC in patients following RO resection (15/41, 37% ) was similar to that in patients with residual tumor (13/29, 45% , NS). Furthermore, expression of CK20 was independent of TNM stage. Univariate analysis of R0- resected patients revealed CK20 to be a marker for significantly shorter tumorrelated survival (p = 0.0363). I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CK20 w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marker. Detection of CK20 had greatest impact for early tumor stages (T1 and T2, N0; p < 0.0032). Conclusions. Detection of DTC in venous blood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ive marker of poor prognosis and thus could help to define patients for adjuvant therapy with this tumor entity.(本文来源于《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期刊2005年12期)
王娟,唐世青[7](2005)在《血液播散性肺结核并喉、咽、口腔结核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液播散性肺结核合并喉、咽、口腔结核甚少见.一旦误诊可造成严重后果。2000年我院曾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36岁。咳嗽,咳痰,咽痛伴发烧2年余。患者自述2年前始感喉部粗糙,刺激,咽部不适,继后舌旁长一黄豆大小白泡,疼痛。2月后白泡破溃,逐渐扩大,说话进食疼痛难忍。后来逐渐出现声哑,发音疲劳,吞咽困难,疼痛放射至耳后部。下午发烧,体温在37.2-37.5℃。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05年22期)
胡成进,杨道理,沈茜[8](2005)在《甲胎蛋白mRNA与原发性肝癌细胞血液播散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AFPmRNA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PHC)血液播散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反转录套式基因扩增技术检测了 16 8例不同病期PHC患者静脉血有核细胞成分中的AFPmRNA ,以不同肝病、消化道肿瘤和正常人作对照 ,并分析了AFPmRNA检出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AFPmRAN检出率在肝外转移者、癌栓形成者和肝内转移者均显着高于无转移者 (P <0 .0 1) ;肿瘤直径 >5cm者AFPmRNA检出率显着高于肿瘤直径 <5cm者 (P <0 .0 1) ;术后AFPmRNA持续阳性者易发生复发或转移。结论 :动态检测AFPmRNA有助于早期发现PHC血液播散、术后复发及判断预后。(本文来源于《微循环学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胡成进,杨道理,舒小双[9](2001)在《AFP mRNA与原发性肝细胞癌血液播散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AFP mRNA与原发性肝细胞癌(PHC)血液播散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反转录套式基因扩增技术检测了168例不同病期PHC患者静脉血有核细胞成分中的AFP mRNA,以19例乙型肝炎、10例丙型肝炎、8例慢性肝硬化、4例肝血管瘤、6例胃癌肝转移、12例食道癌、5例胃癌、9例直肠癌、3例胰腺癌患者及20例正常人做对照, 并分析了AFP mRNA检出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AFP mRAN检出率在肝外转移者为100%(30/30),癌栓形成者为100%(36/36),肝内转移者为80.48%(33/41),均显着高于无转移者(P<0.01);肿瘤直径≥5cm者AFP mRNA检出率显着高于肿瘤直径<5 cm者(P<0.01);有57例术后AFP mRNA持续阳性者在1年内发生复发或转移,而术后AFP mRNA阴性者目前尚无复发和转移证据;16例AFP mRNA阳性无临床转移证据的早期非手术PHC在3个月后发生转移;对照组AFP mRNA检出率在乙型肝炎为10.53% (2/19),慢性肝硬化为12.50%(1/8),其它疾病及正常人均未检出AFP mRNA。结论动态检测AFP mRNA可有助于早期发现PHC血液播散、术后复发及判断预后。(本文来源于《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1-12-01)
罗明,李鸣真,叶望云,林宝英,徐丽君[10](1995)在《热毒清对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家兔血液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间隔24h两次静脉注射内毒素方法制作家兔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同时给予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和热毒清等不同处理。结果:地塞米松组和热毒清组造模后测得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全血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LMNC)诱生TNF和诱生白细胞介务-1(IL-1)的水平均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P<0.001~0.05);病理学检查亦发现地塞米松组和热毒清组家兔的肝、肺组织出血、坏死和肝、肺、肾组织中微血栓形成的程度均较模型组轻。说明热毒清和地塞米松均能阻抑内毒素性DIC的发生和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血液中TNF、IL-1和PAF等炎症介质的水平,从而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器官损伤,防止凝血系统激活。(本文来源于《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期刊1995年04期)
血液播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端粒酶活性(TA)、癌胚抗原mRNA(CEA mRNA)、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 mRNA(CK19 mRNA)在判断NSCLC癌细胞血液播散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为对象,比较对象外周静脉血液标本中TA、CEAmRNA、CEA、CK19 mRNA检测结果的差别。结果:NSCLC组TA、CEA mRNA、CEA、CK19 mRNA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别都非常显着(P<0.01),TA和CEA mRNA的阳性率都显着高于CEA(P<0.05)和CK19 mRNA(P<0.05),TA和CEA mRNA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都优于CEA和CK19 mRNA。结论:TA、CEA mRNA、CEA、CK19 mRNA可以作为实验室检查NSCLC癌细胞血液播散的项目,其中,TA和CEA mRNA的应用价值高于CEA和CK19 mRN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液播散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万,梁纲,黄绍标,兰玲鲜.持续血液净化治疗AIDS病人中播散型青霉病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
[2].孟广伟,任连峰,邸志强,侯继申,薛承岩.NSCLC癌细胞血液播散的实验室检查方法[J].河北医学.2013
[3].熊珺烨.中期因子诱导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肝癌细胞肝内转移和血液播散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
[4].王文权,朱淼勇,朱永林,谢炳寿.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
[5].薛承岩,邸志强,卢云涛,杜新生,王卫军.实验诊断肺癌血液播散方法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8
[6].Illert,B.,Fein,M.,Otto,C.,樊菁.胃癌患者血液中播散的肿瘤细胞是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的预测标志物[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5
[7].王娟,唐世青.血液播散性肺结核并喉、咽、口腔结核1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5
[8].胡成进,杨道理,沈茜.甲胎蛋白mRNA与原发性肝癌细胞血液播散的相关性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2005
[9].胡成进,杨道理,舒小双.AFPmRNA与原发性肝细胞癌血液播散的实验研究[C].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1
[10].罗明,李鸣真,叶望云,林宝英,徐丽君.热毒清对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家兔血液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