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慧芳河北省邢台市第三中学054000
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大部分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疼,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讲。即便在教师的强硬政策下,学生虽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但逼出来的文章还是千篇一律,枯燥无味,如同嚼蜡。现在初中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写七篇作文,每周还要写随笔和周记,如果再加上期中、期末、月考作文,这数量也算是足够多了,但其实际效果又为何如此不如人意呢?
当然,制约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功利性的欲速偏不达的问题,也有我们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规律认识的问题。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完成以下几方面的转变是当前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关注而且需要加以很好把握的:
一、写作材料从“无米难炊”向“有米能炊”转变
说到写作素材,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电视、报刊、网络应有尽有。所以在今天,学生缺少的不是素材,而是缺少对材料的有效积累和对材料的熟练驾驭。
笔者曾经这样来引导学生积累素材:要求学生写两、三个故事表现某一主题。第一,关注身边,写身边的故事、自己亲历的故事;第二,放眼世界,写社会的故事、耳闻目睹的故事;第三,追溯历史,写古人的故事、阳春白雪绵亘千百年的故事。
当然,积累了素材还得会用,就像有了利刃还需要有快刀手一样,否则也只是暴殄天物。仅就近几年中考学生作文命题而言,其对于材料的“宽容”,简直难以复加,可是学生的作文多数要么“重复昨天的故事”,要么空空洞洞、言而无物。究其原因,不是“无米之炊”而是“有米难炊”——所以这一点比前者更有解决的急迫性。
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有些练习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如材料与主题搭配练习。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把讲解课文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通常是让学生思考“借壳还魂”——即运用自己的材料支撑课文的主题。此外,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与学生面谈作文,引导学生反思重建,在反思重建中帮助学生整理素材库存,特别是培养学生依据主题调动素材的能力。当然,这一招因为时间关系,一学期只能轮一次,但是这一次的意义可能十分重大。
二、写作语言从“索然寡味”向“文采飞扬”转变
笔者曾多次参加各种考试的作文批改和竞赛作文批改,感慨颇多的是在成堆的作文中极少发现文采飞扬的篇章,要么满篇的娃娃腔,要么语句平淡、索然寡味。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平常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一个误区是作文训练归作文训练,课文教学归课文教学,没能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另一个无奈是学生课业负担繁重,没有更多的时间作语言方面的积累与训练。其实,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素材还是相当丰富的,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每一篇都可以作为语言训练的范例。其次,学生阅读练习中大量的现代文都是语言优美的佳作,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这一方面的关注。笔者经常用的方法是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始终贯穿语言表达的训练。如布置这样一些练习:大声朗读精彩篇章;摘抄并背记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模仿好的句段作仿写练习;布置学生课文迁移阅读并写随评;寒暑假布置学生阅读名著名篇等等。平时笔者也经常把自己和学生做的读书卡片拿到班级传看。俗话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认为好文章读得多了、记多了,自然也会出口成章、文采飞扬的。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三、写作批改从“为批而阅”向“阅而提高”转变
传统的作文批阅讲究的是书面的,教育管理部门有这样那样的批改建议,什么详改略改的比例分配,什么眉批总批的有关条文等等,这一切虽方便了教育管理者检查,也有助于教学常规的建立,但是实践过程中,笔者觉得这种作文批改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尽管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写评语,但体现在每位学生作文本上的评语也只是只字片语,无法对每篇作文进行较全面细致的点评;二是学生对教师作文批阅的只字片语往往不能深切领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被动接受,逐渐缺失了对作文的自主评判、分析、思考能力;三是不少学生因为自己的作文一直得不到老师的有效关注和指导,出现了写作热情下降、敷衍了事、不思提高等情况。我们都是从学生过来的,记忆中笔者比较关注的是教师的评分,当然最为关注的是教师在全班朗读自己的文章,至今难忘。至于一些批语,看得很少,想起来可能是感到套话较多,缺乏直接操作意义。
有鉴于此,笔者在实践中着重做好了以下几点:一是重视面改,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一对一或者一对二面改作文,因为作文是个性化最强的作业,其性质决定了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面谈一次学生得到的收获也许比看十次老师的评语效果都要好。二是重视互评,即将学生分成作文互评小组,一般五六人为一组,互相充分交流、学习、借鉴。这一招,效果也相当不错。三是重视学生反思与重建。每当学生完成三四篇作文之后,笔者总要求学生挑出自己最认可的一篇,仔细修改后在班上集中展出。这其实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是吸收了别人的意见后,也是自己作文水平稍有提高后的一次再创作,其意义是可想而知的。四是重视激励,笔者会将学生的展出作文评选出奖项,以鼓励学生写作,课堂上也不失时机地宣读和褒扬学生作文,甚至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提及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及好的构思,以此激励学生写出更为优秀的作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