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南部夏季两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青藏高原南部夏季两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选取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夏季的两次暴雨过程,分别为2015年8月19日林芝暴雨过程和7月7日日喀则至拉萨地区的暴雨过程,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对这两次暴雨的降水量特征、大尺度环流形势、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特征等进行分析,再利用WRF数值模式对这两次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数值模拟,最后采用不同的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进行敏感性试验,从而分析不同方案的选取对两次暴雨过程降水模拟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两次暴雨过程的微物理过程的特征。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1)天气学分析表明,两次暴雨过程具有相似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在对流层高层200 hPa,都受到南亚高压和高空急流的影响,高空辐散;在低层500hPa都存在横槽切变线,并伴随高原低涡的发展,低层辐合,这样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有利于暴雨过程的发展。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特征分析表明,“8.19”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沿着辐合线发展的线状对流系统,而“7.7”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为团状对流系统。(2)对两次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数值模拟并诊断分析,得出两次暴雨过程都具有充足的水汽供应,暴雨区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正涡度伴随强烈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垂直结构特征,有利的大气热力结构也为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8.19”过程受地形影响,有明显的下沉补偿气流,更有利于暴雨的持续发展;“8.19”暴雨过程中的垂直螺旋度中低层正中心、高层负中心的结构配置更有利于天气系统的维持和发展,这也是“8.19”暴雨降水强度更大的原因之一,正垂直螺旋度大值区可较好的对应强降水的落区。(3)采用不同的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8.19”和“7.7”两次暴雨过程进行敏感性试验,两次暴雨过程中不同方案模拟的雨带分布形势相似,模拟的雨带的走向和落区与实况较为接近,但模拟降水的强度有一定差异。TS评分的结果显示,4种双参数方案的评分整体高于另外2种单参数方案,“8.19”暴雨中Morrison方案和NSSL方案整体评分结果较高,“7.7”暴雨中Morrison方案的整体评分结果最高。(4)云中固态水凝物的分布与降水的落区相吻合,液态水凝物的含量较少,固态水凝物的极大值区主要位于300 hPa-400 hPa,可延伸至对流层顶;不同方案模拟的水凝物分布有一定的差异,Lin方案模拟的固态水凝物较少,主要的固态水凝物为霰粒子,液态水凝物相对其他方案较多,其他5种方案的结果为冰粒子含量最高,雪粒子的含量较低。对不同方案的扰动湿静力能的分析表明,双参数方案对积云对流发展的负面作用较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青藏高原地区暴雨的研究进展
  •   1.3 云微物理过程参数化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介绍
  •   2.1 资料介绍
  •   2.2 WRF模式简介
  •   2.3 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介绍
  •   2.4 扰动湿静力能
  •   2.5 TS评分
  • 第三章 两次高原地区暴雨过程的天气特征对比分析
  •   3.1 “8.19”暴雨过程的天气学特征分析
  •     3.1.1 降水分布特征分析
  •     3.1.2 大尺度环流特征分析
  •     3.1.3 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分析
  •   3.2 “7.7”暴雨过程的天气学特征分析
  •     3.2.1 降水分布特征分析
  •     3.2.2 大尺度环流特征分析
  •     3.2.3 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分析
  •   3.3 两次暴雨过程天气学特征的对比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两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   4.1 模拟方案设计
  •   4.2 “8.19”暴雨过程的模拟结果分析
  •     4.2.1 模拟结果检验
  •     4.2.2 水汽条件分析
  •     4.2.3 中尺度系统垂直结构分析
  •   4.3 “7.7”暴雨过程的模拟结果分析
  •     4.3.1 模拟结果检验
  •     4.3.2 水汽条件分析
  •     4.3.3 中尺度系统垂直结构分析
  •   4.4 两次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的对比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该两次暴雨的数值试验
  •   5.1 “8.19”暴雨的数值试验
  •     5.1.1 降水模拟结果检验
  •     5.1.2 云微物理特征分析
  •   5.2 “7.7”暴雨的数值试验
  •     5.2.1 降水模拟结果检验
  •     5.2.2 云微物理特征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田畅

    导师: 隆霄

    关键词: 青藏高原,暴雨,数值模拟,云微物理方案

    来源: 兰州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气象学,气象学

    单位: 兰州大学

    分类号: P458.121.1

    总页数: 64

    文件大小: 9302K

    下载量: 96

    相关论文文献

    • [1].郑州地区城市化对一次暴雨过程影响的模拟研究[J]. 干旱气象 2019(06)
    • [2].江西省天气、气候特点及其影响(2019年7—9月)[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9(04)
    • [3].2016年7月19—20日河南省暴雨过程分析[J]. 河南科技 2020(13)
    • [4].四川省暴雨过程综合评估模型的研究及建立[J]. 冰川冻土 2017(06)
    • [5].晋中市8月2日-3日暴雨过程分析[J]. 江西农业 2017(03)
    • [6].沧州市2016年“8.24”暴雨过程及影响分析[J]. 广西水利水电 2017(02)
    • [7].湖南盛夏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03)
    • [8].华北地区持续性极端暴雨过程的分类特征[J]. 气象学报 2020(05)
    • [9].漳州市一次分散性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J]. 现代农业 2020(06)
    • [10].2018年7月兴安盟2次短时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13)
    • [11].2017年6月21日暴雨过程回顾与分析[J]. 南方农业 2018(24)
    • [12].2016年泉州一次致涝暴雨过程的分析[J]. 广东气象 2016(06)
    • [13].广西一次冬季暴雨过程的成因[J]. 吉林农业 2017(10)
    • [14].国突预警终端在含山县7.1暴雨过程中的应用[J]. 南方农机 2017(12)
    • [15].2016年8月19日夜间吴忠市东南部大到暴雨过程分析[J]. 宁夏工程技术 2017(02)
    • [16].2005年与2015年淮南市梅汛期2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4)
    • [17].2014年5月25—26日黔南州暴雨过程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4)
    • [18].福建省2013年4月30日-5月1日暴雨过程分析[J]. 水利科技 2015(01)
    • [19].吉林省重大暴雨过程影响损失评估模型的建立[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05)
    • [20].东北地区重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研究[J]. 灾害学 2009(02)
    • [21].四川盆地暴雨过程对流云合并特征初探[J]. 气象科技 2019(06)
    • [22].漳浦县一次暴雨过程技术总结[J]. 福建热作科技 2019(04)
    • [23].北京地区景观城市化进程对暴雨过程的影响——以“7·21”暴雨为例[J]. 地理学报 2020(01)
    • [24].青海省一次暴雨过程预报误差分析[J]. 河南科技 2020(02)
    • [25].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以2015年5月15日例[J]. 农业与技术 2020(06)
    • [26].慈溪地区罕见暴雨过程分析——以2018年9月17日为例[J]. 农业与技术 2020(12)
    • [27].2016年7月18-19日河北暴雨过程分析[J]. 农村实用技术 2019(03)
    • [28].2013年重庆秋季连阴雨期间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8(03)
    • [29].2016年7月下旬吉林省两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 气象灾害防御 2016(04)
    • [30].青海省都兰县一次大到暴雨过程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35)

    标签:;  ;  ;  ;  

    青藏高原南部夏季两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