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强迫论文_王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辐射强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溶胶,气旋,光学,覆盖率,厚度,淮河,秦岭。

辐射强迫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1](2019)在《基于土地覆被变化的秦淮地区辐射强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覆被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而影响地表辐射收支与能量平衡,产生辐射强迫,从而对区域和全球气候产生影响。本文使用MODIS数据分析2001-2016年间秦岭淮河地区土地覆被变化引起地表反照率改变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CERES数据分析地表下行短波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计算秦岭淮河地区地表反照率变化导致的年际尺度辐射强迫,揭示土地覆被变化在生态区尺度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在2001-2016年间研究区内各类土地覆被类型发生了一定变化,其中变化的土地利用覆被面积占15.88%,变化最多的类型是草地向林地的转移。秦岭淮河一带地表反照率存在明显的年内和年际变化,其空间变化特征与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变化存在较大的关联性,且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表现特征也不相同。研究区反照率年际变化以下降为主,季节之间存在差异性,冬季变化趋势最为强烈。不同地表覆被类型的反照率变化中,变化面积草地>林地>耕地>水域>城市和建设区>其他,且变化范围仍以减少为主。(2)2001-2016年研究区地表下行短波辐射存在时空变化特征。年际变化均值为1.08 W·m-2,空间变化分布由西至东呈递减趋势。年内变化春季下行短波辐射平均辐射通量164.59 W m-2,空间上表现为由西向东呈增减趋势;夏季平均辐射通量187.30 W m-2,在研究区的大范围内显着上升;秋季平均辐射通量120.85 W m-2,变化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间隔状态;冬季平均辐射通量91.24 W m-2,变化趋势西升东降。(3)研究区在过去16年内,不同土地覆被变化引起反照率改变产生的辐射强迫大小不同、强度不同、发生范围也不同,给气候变化带来了一定影响。在六类土地覆被类型改变引起反照率改变产生的辐射强迫中,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城市和建设区产生的负强迫多于正强迫,带来降温效应;水域产生的正强迫多于负强迫,带来升温效应。其他类型的变化极小,产生辐射强迫微乎其微。(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李雅雯,陈健,张海龙,金双根[2](2019)在《基于GOCI数据的霾天气气溶胶辐射强迫的日内变化——以长江叁角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江叁角洲(以下简称长叁角)为研究区,基于2017年10~12月内共16d 94景的晴空静止卫星GOCI L1B图像和6S模型,采用深蓝算法反演长叁角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并利用2个实测站数据进行验证.再通过反演得到的AOD结果进一步模拟计算该区域地表和大气层顶的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ADRE),并结合典型的雾霾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GOCI数据反演的AOD具有较高拟合精度,北辰楼站点拟合相关性R~2为0.68,太湖站点为0.67.空间上,由于气溶胶存在制冷效应,AOD和地表面、大气层顶气溶胶直接辐射强度均呈现出显着的线性关系.时间上,由于气溶胶扩散和风向等因素,早上和下午辐射效应强度较高,中午较低.其中10:00和11:00影像可以较好地模拟日均ADRE的特征,利用ADRE日内变化成功捕捉到一次雾霾爆发并消失的现象,对气象部门监测近地表气温和分析灰霾的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敬林,张国宇,杨全,张峰[3](2018)在《飞机尾迹云识别及其辐射强迫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喷气式飞机在对流层上层的航空活动形成的尾迹云能够影响区域气候,对全球变暖有正的贡献。飞机尾迹云的辐射强迫与飞机尾迹云的区域覆盖率、物理特性以及光学特性密切相关。本文回顾了近几十年来线状尾迹云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线状尾迹云的不同识别方法。首先讨论了欧美主流的尾迹云检测算法(Contrail Detection Algorithm,CDA)及其延伸算法,并总结了线状尾迹云在西欧、北美等地区覆盖率的季节和昼夜变化特点;接着讨论了以往多种线状尾迹云光学厚度的计算方案及其计算不确定性;最后分析了线状尾迹云的辐射强迫与覆盖率、光学厚度的关系,并指出目前飞机尾迹云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商建[4](2018)在《东亚地区飞机尾迹云辐射强迫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活动导致的尾迹云通过改变高层云的覆盖率从而改变云辐射强迫,最终对气候产生影响。本文前半部分研究如何利用Himawari-8静止卫星图像识别尾迹云以及定义一个新的尾迹云表征指数(COP),我们通过算法识别方法(AI)以及人工视检方法(AVI)在东亚局部区域统计了 COP分布。另外,我们对比了 HadGEM2和ECHAM4模式的两套尾迹云参数化方案,结合ECMWF再分析资料分别计算得到两种潜在尾迹云覆盖率(PCC1、PCC2)的分布。通过建立COP与PCC1,PCC2的线性相关关系,发现PCC1与COP的线性相关要优于PCC2,表明HadGEM2模式的尾迹云参数化方案优于ECHAM4模式。本文的后半部分结合QUANTIFY航空资料,CCSM4模式资料以及HadGEM2模式的尾迹云参数化方案模拟了真实尾迹云的覆盖率,并且通过尾迹云辐射强迫方案模拟了尾迹云的辐射强迫分布。由于航空资料的时间限制,我们模拟了历史时期2000年以及基于RCP4.5、RCP8.5未来情景下的2025、2050、2100年的尾迹云覆盖率与辐射强迫分布。结果显示:2000年的模拟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进一步地,在东亚地区,随着时间的增加,两种情景下的尾迹云覆盖率与辐射强迫均出现增长,其中RCP8.5情景下的尾迹云覆盖率与辐射强迫呈现递进式的增长,而RCP4.5情景下的增长较为缓和。此外,东亚地区夏季的尾迹云平均覆盖率与净辐射强迫明显大于冬季。(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吕睿[5](2018)在《中国东部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及直接辐射强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溶胶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环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也有重要影响。气溶胶可通过直接效应影响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然而到目前为止,气溶胶的气候效应仍然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预测中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一方面在于气溶胶微物理、化学性质及其辐射强迫机制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气溶胶微物理和光学特性的系统资料的缺乏,导致目前对于气溶胶辐射强迫的估计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此,开展长时间大范围的光学特性和直接辐射效应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更精准地评估气候效应,减少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本文结合地基遥感与卫星遥感探究了中国东部地区(25~44 °N,107~125 °E)长时间序列的气溶胶光学特性、辐射强迫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同时使用辐射传输模式对气溶胶辐射强迫进行估算,并根据气溶胶分类识别经验关系统计分析了中国东部地区的气溶胶类型。结果表明,地基和卫星资料得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季节特征相同,呈现秋冬低春夏高的趋势;夏季气溶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吸湿增长和气粒转化是气溶胶消光加剧的主要原因。春季远距离输送的沙尘粒子对气溶胶的结构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对距离沙尘源区较近的北京更加明显,而对相对下游区的太湖影响较小。冬季受人为气溶胶和稳定气象条件的影响,大量的吸收性气溶胶积聚(如黑碳气溶胶),使得气溶胶对光的吸收作用显着增强。通过对高分辨率卫星资料和地基资料的针对性验证发现,卫星反演结果与地基结果一致性非常好,但对于大陆大范围水域下垫面的反照率估计不足。从空间分布来看,光学厚度高值主要出现在京津冀南部区域以及长叁角地区的北部、湖南湖北交界地区、河南省北部、江西省北部地区以及陕西与山西中部地区等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高能源消耗区和工业产业区。气溶胶柱质量浓度的分布与光学厚度分布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在上述区域内气溶胶浓度水平较高。气溶胶细粒子比高低值区分布与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相反。气溶胶对于大气层具有辐射增温作用。气溶胶光学厚度与辐射强迫绝对值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在同一光学厚度下辐射强迫仍然具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光学厚度增加更加显着。进一步对单次散射反照率和辐射强迫效率关系的分析发现,在单位光学厚度下随着气溶胶散射比例的增加,气溶胶对大气层底的辐射冷却作用有所减弱,表明强吸收性气溶胶对于辐射强迫的贡献远大于强散射型气溶胶,因此在对于气溶胶辐射效应和气候效应的评估过程中应对强吸收型气溶胶着重考量。在气溶胶类型识别方面,叁种地基识别方法适用性较好且各有优势,卫星识别结果的可信性也较高。春季沙尘气溶胶样本较其他季节增加,并且受沙尘混合影响,春季混合型粗粒子气溶胶量也大幅提升。北京和太湖两地气溶胶常年以混合型细颗粒物为主,城市或工业型气溶胶为辅,表示京津冀和长叁角区域污染源比较复杂。从空间分类来看,春季以污染型沙尘气溶胶和混合型气溶胶为主;夏季城市工业型气溶胶的占比较高;秋季生物质燃烧气溶胶在豫皖一带频次较高,混合型气溶胶高频区域出现在长江以北,高频城市工业型气溶胶出现在长江以南;冬季以混合型气溶胶为主。在研究区域的内蒙古地区常年被低污染性沙尘气溶胶主导,而清洁大陆型气溶胶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原始自然植被覆盖区(如:林区、草原)。(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郭九华,张苏平,衣立,刘敬武[6](2018)在《东海黑潮暖水区一次夜间云覆盖边界层发展过程的大涡模拟——辐射强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4月2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船在东海黑潮暖水区观测到了一次夜间云顶逆温边界层发展的过程。本文利用船载数据及UCLA_LES3.0模式进行数值模拟,讨论边界层发展的原因以及云对边界层发展的作用。结果显示,海表潜热通量的供应使边界层内水汽增多,水汽抬升凝结成云。云的产生使边界层内水汽通量、热通量以及垂向湍流速度的分布发生改变,云区的水汽通量变大,云顶的热通量发生突变,云区和近表面层均有湍流速度的极大值,云底有湍流速度的极小值。云形成过程中通过改变边界层内浮力项的贡献影响边界层的垂直结构,云区有正的浮力项贡献,云底以下有负的浮力项贡献。云顶长波辐射主要影响边界层中上层,在关闭辐射强迫后,边界层内比湿和位温的廓线没有明显变化,但最大垂直速度减小了20%,垂向积分的湍流动能降低了约30%,垂向湍流速度在边界层中上层不存在极大值,边界层内热通量廓线没有突变,水汽通量和热通量廓线分布与晴空边界层廓线相当。本研究通过数值试验证明了云顶长波辐射效应对大气边界层的反馈作用,为理解云与边界层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施红蓉,陈洪滨,夏祥鳌,范学花,张金强[7](2018)在《基于地面短波辐射观测资料计算淡积云的辐射强迫及水平尺度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不同类型云影响地面短波辐射的差异,提出利用地面短波总辐射变化检测识别淡积云以及计算淡积云水平尺度的方法,并对该算法进行误差分析,统计内蒙古草原地区夏季淡积云的水平尺度及其辐射强迫。结果表明:淡积云检测方法能比较好地识别、筛选出淡积云天。淡积云水平尺度和淡积云所在高度的风速成正比,风速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淡积云水平尺度估算准确性;淡积云水平与垂直尺度比对计算淡积云水平尺度影响最大;云移动经过遮挡太阳直射辐射的时段内,太阳天顶角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内蒙古草原地区夏季淡积云短波辐射强迫小时平均为-134.1 W m-2,水平尺度平均值为1129 m,水平尺度的概率密度呈幂指数分布。(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赵天保,从靖[8](2018)在《基于CCSM4.0长期积分试验评估不同辐射强迫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气候系统模式CESM4.0长期积分试验,分析评估了工业革命前(1850年)及当前(2000年)两种辐射强迫作用(分别为太阳活动和温室气体)对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观测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仍能再现降水气候态的空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特征;两种辐射强迫下的降水长期变化均无明显趋势,但二者的差异却呈现出70~100年的准周期振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当前辐射强迫作用对降水的多年际变率幅度有一定影响,造成极端强降水事件出现的概率增多,而由太阳活动引起的辐射强迫作用主要对降水多年代际周期具有一定的调制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两种辐射强迫下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年多年代际变率的主要模态基本一致,但人类活动引起的辐射强迫作用会影响降水多年代际变率与热带海温异常的相互作用的强度,从而改变降水多年代际变率的幅度。(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葛旭阳,许可,马悦,徐海明[9](2018)在《云辐射强迫效应对热带气旋发展和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WRF-ARW模式,进行云辐射强迫效应对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发展和结构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云辐射强迫效应主要通过改变TC云区的辐射分布影响对流活动,进而影响TC的发展和结构。在TC发展阶段,TC内区对流云区云顶的强烈辐射冷却作用和云层内部的辐射增温过程降低了TC中上层的静力稳定度,中下层的变化相对不明显。总体上考虑云辐射效应的试验更易激发出更多更强的对流活动,有利于TC的发展及TC尺度的增大。鉴于云辐射强迫对TC的影响,在TC数值预报中需要更加重视云辐射强迫效应。(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刘状,王旭红,周永芳,石晨烈,张萌[10](2017)在《关中地区秋冬季气溶胶辐射强迫作用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进行,污染物和颗粒物的排放增多,陕西关中地区秋冬季呈现出连日的雾霾现象,现在普遍认为由气溶胶引起的全球平均辐射强迫呈现负的作用,而人为气溶胶在区域局部地区更可能超过全球的平均辐射强迫作用。在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下,气溶胶造成的温度降低效应(草帽效应)区域差异很明显。本研究利用MODIS产品对气溶胶导致的温度变化结果加以研究,用2000年至2016年间的月均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产品和月均地表温度产品分别表征气溶胶分布的时空规律和地球接收辐射能量分布的时空规律,并进行相关分析及统计分析,得到在2016年冬季严重雾霾影响下,气溶胶的辐射强迫效应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摘要集》期刊2017-11-21)

辐射强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长江叁角洲(以下简称长叁角)为研究区,基于2017年10~12月内共16d 94景的晴空静止卫星GOCI L1B图像和6S模型,采用深蓝算法反演长叁角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并利用2个实测站数据进行验证.再通过反演得到的AOD结果进一步模拟计算该区域地表和大气层顶的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ADRE),并结合典型的雾霾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GOCI数据反演的AOD具有较高拟合精度,北辰楼站点拟合相关性R~2为0.68,太湖站点为0.67.空间上,由于气溶胶存在制冷效应,AOD和地表面、大气层顶气溶胶直接辐射强度均呈现出显着的线性关系.时间上,由于气溶胶扩散和风向等因素,早上和下午辐射效应强度较高,中午较低.其中10:00和11:00影像可以较好地模拟日均ADRE的特征,利用ADRE日内变化成功捕捉到一次雾霾爆发并消失的现象,对气象部门监测近地表气温和分析灰霾的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辐射强迫论文参考文献

[1].王倩.基于土地覆被变化的秦淮地区辐射强迫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2].李雅雯,陈健,张海龙,金双根.基于GOCI数据的霾天气气溶胶辐射强迫的日内变化——以长江叁角洲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2019

[3].张敬林,张国宇,杨全,张峰.飞机尾迹云识别及其辐射强迫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学报.2018

[4].商建.东亚地区飞机尾迹云辐射强迫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5].吕睿.中国东部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及直接辐射强迫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6].郭九华,张苏平,衣立,刘敬武.东海黑潮暖水区一次夜间云覆盖边界层发展过程的大涡模拟——辐射强迫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施红蓉,陈洪滨,夏祥鳌,范学花,张金强.基于地面短波辐射观测资料计算淡积云的辐射强迫及水平尺度方法研究[J].大气科学.2018

[8].赵天保,从靖.基于CCSM4.0长期积分试验评估不同辐射强迫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8

[9].葛旭阳,许可,马悦,徐海明.云辐射强迫效应对热带气旋发展和结构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18

[10].刘状,王旭红,周永芳,石晨烈,张萌.关中地区秋冬季气溶胶辐射强迫作用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摘要集.2017

论文知识图

年11月17日北京理工大学(左)和...反演得到logistic和Moran-Ricker映射...利用x(t)单次散射反照率日变化对比(上)及地...年10月7日北京理工大学地表,大气...1-4:全球平均辐射强迫(RF)2005 ...

标签:;  ;  ;  ;  ;  ;  ;  

辐射强迫论文_王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