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书法艺术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问遂,书法观,个性,形式
书法艺术观论文文献综述
吴申耀[1](2017)在《略论胡问遂的书法艺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问遂从艺治学的态度十分严谨,其书法风格更是"雄健规正",具有"正大气象"。胡问遂先生的书法艺术观点包容辩证,有许多独到见解。他鲜明地提出"继承是手段,目的为创新";一反"补不足、损有余"的说法,强调因势利导,主张"未必尽补不足,因势当增有余";提倡"循于法度而不囿于法度";要求书法创作"以情书字,以书达情";对于临帖,要求"入帖重在继承传统,出帖力求推陈出新"。(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7年24期)
曹恒源[2](2017)在《邓以蛰的书法艺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书法史上,民国时期是传统链条上的一环,一方面民国的学人有着传统文人的情怀与学养;另一方面,他们大都走出国门接受西学教育,这意味着民国时期是书法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一是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型,即语言方式的转型;二是书法的实用性向艺术性的转型,即图像的转型。笔者发现,他们对书法艺术达成一种共识——用“形式”一词赋予书法艺术学理范畴内的不同思考,其中尤以邓以蛰对书法的阐释最为详尽,集中体现在了他的《书法之欣赏》一文。本文以“邓以蛰的书法艺术观”为题,梳理了邓以蛰书法艺术观的来源,对其作了具体阐释及相关见解。论文运用了梁启超先生在《先秦政治思想史》提出的“问题研究法”研究了民国时期书法理论的基本概况,内容包括林语堂的“韵律说”、宗白华的“意境说”和梁启超的“四美说”,并与邓以蛰书法艺术观参考比较。(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2017-06-30)
方珂[3](2017)在《孙过庭《书谱》中的书法艺术观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书谱》为唐代孙中庭所着,不仅是一本书法名帖,也是书法理论的上乘之作,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些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大家都给予了极高的关注。文章对《书谱》中表现的书法性质以及艺术价值和书法包容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具体分析了《书谱》中体现出来的书学思想,阐释书中展现出来的辩证观,揭示出《书谱》的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中)》期刊2017年04期)
曹恒源[4](2017)在《邓以蛰书法艺术观之“形式”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对书法艺术阐释最为详尽的学人是邓以蛰,按照他的观点,书法是"艺术之最高境""完全出诸性灵之自由表现之美术也""毫无凭借而纯为性灵之独创"。他指出,若要言书法之意境,则"必托形式以显"。文章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和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7年04期)
邓宝剑[5](2016)在《论陆维钊的书法艺术观与教育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陆维钊先生的书法艺术观与教育观。论文指出,陆维钊先生对书法艺术的本体性意义和功能性意义有明晰的分辨,并分别对此二者做出了系统的论述;在书法教育方面,陆维钊先生以范本引导为教育的途径,以个性成全为教育之鹄的,切中艺术教育的特性。论文还对陆维钊先生提出的书法艺术叁层级、书法艺术的范本系统等观点做出了评析。(本文来源于《关东学刊》期刊2016年10期)
韩邦山[6](2016)在《孙过庭《书谱》中的书法艺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孙过庭《书谱》中性情观、创作观、学书观等方面来分析孙过庭书法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观念,期待对孙过庭《书谱》的书法艺术有全新的认识与探索。(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6年01期)
刘存杰[7](2014)在《元初时期儒士书法艺术观浅论——以元初文臣胡紫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胡紫山为元初着名能臣,诗、文、词、曲兼擅,有较高的书法艺术素养。提出"文章字画,是为其人"强调书法与人品的结合;反对模拟、强调自得;推崇"清雄"、讲求"气韵"。同时对书法字体的演变史亦有独到见解。(本文来源于《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马献忠[8](2013)在《从书法创新到创意书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通过多种载体来呈现,如文字、语言、习俗、建筑、饮食、服饰等,但其中最直接、最本质的莫过于文字。中国的汉字书法担负着记录与传承文化信息的重任,而它的象形化特点又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哲学家黑格尔曾言:“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12-27)
陈阳静[9](2012)在《从《书谱》看孙过庭的书法艺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书谱》是书论和书法的双璧合一,被誉为"词翰双绝"。其书法,"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其书论,虽非鸿篇巨制,但包容了博大精深的书学思想,在书法理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来源于《书法》期刊2012年02期)
郭勇健[10](2011)在《大书法艺术观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中国艺术史的重大转折与文化地位的变迁有着密切联系,典型艺术样式的变化也深受文风的影响。本期刊发郭勇健《大书法艺术观刍议》,文章通过对书法地位和身份的历史讨论,倡导一种"大书法艺术观",呼吁完整地把握书法艺术,主张书法不只是或不完全是视觉艺术,书法的领土不限于视觉艺术(造型艺术),它还进入语言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国度,因此,书法同时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表演艺术。杨娜《王维与苏轼的文人画理论》以王维在画史上的地位变迁为例,指出北宋文人对于诗、画和禅的整体思考影响到他们对于王维绘画成就之认识。苏轼早年提出的"王、吴优劣论"一方面继承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古文思想,以诗学来品鉴绘画;一方面也以自己的艺术主张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李云集《谢赫"六法"与印度"六支"》在梳理"六法"与"六支"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具体阐释了当时的绘画理论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关联。(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1年07期)
书法艺术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书法史上,民国时期是传统链条上的一环,一方面民国的学人有着传统文人的情怀与学养;另一方面,他们大都走出国门接受西学教育,这意味着民国时期是书法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一是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型,即语言方式的转型;二是书法的实用性向艺术性的转型,即图像的转型。笔者发现,他们对书法艺术达成一种共识——用“形式”一词赋予书法艺术学理范畴内的不同思考,其中尤以邓以蛰对书法的阐释最为详尽,集中体现在了他的《书法之欣赏》一文。本文以“邓以蛰的书法艺术观”为题,梳理了邓以蛰书法艺术观的来源,对其作了具体阐释及相关见解。论文运用了梁启超先生在《先秦政治思想史》提出的“问题研究法”研究了民国时期书法理论的基本概况,内容包括林语堂的“韵律说”、宗白华的“意境说”和梁启超的“四美说”,并与邓以蛰书法艺术观参考比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书法艺术观论文参考文献
[1].吴申耀.略论胡问遂的书法艺术观[J].中国书法.2017
[2].曹恒源.邓以蛰的书法艺术观[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3].方珂.孙过庭《书谱》中的书法艺术观解读[J].美与时代(中).2017
[4].曹恒源.邓以蛰书法艺术观之“形式”理论研究[J].中国书法.2017
[5].邓宝剑.论陆维钊的书法艺术观与教育观[J].关东学刊.2016
[6].韩邦山.孙过庭《书谱》中的书法艺术观[J].美术大观.2016
[7].刘存杰.元初时期儒士书法艺术观浅论——以元初文臣胡紫山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马献忠.从书法创新到创意书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9].陈阳静.从《书谱》看孙过庭的书法艺术观[J].书法.2012
[10].郭勇健.大书法艺术观刍议[J].美术观察.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