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介质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介质,灵敏度,光谱,表面,波导,特性,折射率。
电介质层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会,郭伟龙,张姗,孟骁然,赵广宏[1](2017)在《薄膜压力传感器高抗电介质层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iO_2薄膜是薄膜压力传感器绝缘层的一种常用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着传感器的抗电能力。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系统(CVD)对SiO_2薄膜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索和优化,通过改变射频功率、反应气体流量比,制备出适用于高抗电薄膜压力传感器的SiO_2绝缘层,其抗电能力可达300V/AC。(本文来源于《遥测遥控》期刊2017年05期)
王志斌,韩欢欢[2](2015)在《基于双电介质层的棱镜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表面等离子共振系统的分辨率,提出了一种五层结构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的激励模型:棱镜基底-银膜-电介质层1-电介质层2-待测介质.采用薄膜光学和波导理论,讨论了银和双电介质层复合而成的共振薄膜对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的激励机理与调制特性的作用.借助有限元分析方法,数值模拟得到双电介质表面等离子共振激励模型的共振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当待测介质折射率相同时,双电介质表面等离子共振激励模型共振光谱的半峰宽约为传统棱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0.1倍,理论计算得到双电介质表面等离子共振激励模型的系统分辨率相较于传统棱镜表面提高了5.4倍.以乙二醇溶液为待测样本,分析得到传感器的灵敏度约为7.2°/RIU,品质因数约为465,证明了该结构设计的可行性,为设计高分辨率和高品质因数的传感系统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张倩昀[3](2014)在《辅助电介质层型SPR传感器及其共振光谱处理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效应作为一种存在于金属薄膜与电介质界面利用衰减全反射引起金属表面电荷振荡的物理光学现象,具有抗电磁干扰、无需标记、响应速度快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生化医学、环保监测等领域。本文以提升棱镜SPR传感器灵敏度和拓展SPR技术应用领域为目标,从理论和实验角度对SPR激励模型、光谱信号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研究了棱镜Kretschmannn结构的SPR传感机理和激励条件,分别针对内置和外置辅助电介质层型棱镜SPR激励模型,借助时域有限差分法对其共振激励特性进行数值仿真。探索了SPR共振激励性能影响因素,为提高检测灵敏度与扩展其应用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研制了内置辅助电介质层型SPR传感器,构建了SPR共振激励系统并进行了相关性能测试与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辅助电介质层能够有效提高棱镜SPR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同时实现了对共振光谱特征的调制。再次,提出了基于光纤SPR传感器的金属腐蚀监测方法。通过研究SPR传感器共振光谱随环境腐蚀状态改变而变化的响应特性,实现对腐蚀速率及腐蚀程度的可量化检测,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腐蚀监测领域应用提供了依据。最后,提出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小波包变换滤波方法。分别针对含噪声模拟共振信号和实测共振光谱信号进行降噪滤波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滤除信号中所含噪声,而且还实现了对共振光谱中的特征信息准确提取。共振波谷辨识精度得到有效提高。(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4-03-01)
张倩昀,曾捷,李继峰,周雅斌,张先辉[4](2014)在《基于辅助电介质层的棱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基于棱镜基底-辅助电介质层-金膜-待测介质四层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效应激励模型.采用薄膜光学与波导理论,探索了由辅助电介质层与金膜复合而成共振薄膜对SPR效应的激励机理与调制特性.借助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数值模拟得到辅助电介质层属性与共振能量传输特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波长调制型棱镜辅助电介质层结构SPR激励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当待测介质折射率相同时,相较基于棱镜基底-金膜-待测介质叁层结构的Kretschmann激励模型,辅助电介质层激励模型共振光谱整体向长波方向偏移且半波宽度出现显着展宽效应.而当待测介质折射率增大时,辅助电介质层型激励模型的共振光谱不仅会向长波方向偏移,而且折射率响应灵敏度比棱镜Kretschmann叁层激励模型高出75%.因此该模型能够为诸如高灵敏度检测、新型光学滤波与调制器件设计等领域的研究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储备.(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贾宏燕,高劲松[5](2007)在《双屏频率选择表面中间电介质层对传输特性的影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模式匹配分析技术,研究了中间加载电介质层的双屏Y孔单元频率选择表面(FSS)的电磁波传输特性。讨论了中间电介质层介电常数、厚度以及传输损耗值对双屏FSS结构的中心频率、传输带宽及传输损耗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双屏FSS中间加载的电介质层可以优化传输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曹茂盛,李文彬,秦世明[6](1992)在《电介质层电磁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电介质层的电磁特性,利用计算机对单层和双层电介质进行研究,给出了寻找强吸波材料的最佳途径。(本文来源于《纺织基础科学学报》期刊1992年01期)
黄志洵,曾诚[7](1989)在《内衬电介质层过模圆波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圆波导内壁内衬电介质层有多种用途,本文研究了内衬电介质层的过模圆波导,这种波导内的简正模有叁种主要形式,即表面模、界面模、内模,波导传播常数受影响的情况取决于介质材料、层厚度、工作频率这叁个因素。(本文来源于《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期刊1989年05期)
吴俊恒,王玟珉,张达明[8](1982)在《钽电容器电介质层厚度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钽片在阳极氧化处理过程中,在不同的电解液、电解电压及通电时间下,会形成不同厚度的Ta_2O_5层,即可制成各种不同耐压规格的钽电容器。钽基片上的Ta_2O_5层厚度与阳极氧化工艺之间的数量关系过去不太清楚。用离子束背散射方法便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具有简便、可靠、无需标准样品、不破坏样品等优点。钽片的阳极氧化处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预赋能,然后再赋能;另一种是不预赋能而仅(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1982年05期)
电介质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表面等离子共振系统的分辨率,提出了一种五层结构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的激励模型:棱镜基底-银膜-电介质层1-电介质层2-待测介质.采用薄膜光学和波导理论,讨论了银和双电介质层复合而成的共振薄膜对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的激励机理与调制特性的作用.借助有限元分析方法,数值模拟得到双电介质表面等离子共振激励模型的共振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当待测介质折射率相同时,双电介质表面等离子共振激励模型共振光谱的半峰宽约为传统棱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0.1倍,理论计算得到双电介质表面等离子共振激励模型的系统分辨率相较于传统棱镜表面提高了5.4倍.以乙二醇溶液为待测样本,分析得到传感器的灵敏度约为7.2°/RIU,品质因数约为465,证明了该结构设计的可行性,为设计高分辨率和高品质因数的传感系统提供了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介质层论文参考文献
[1].王立会,郭伟龙,张姗,孟骁然,赵广宏.薄膜压力传感器高抗电介质层技术研究[J].遥测遥控.2017
[2].王志斌,韩欢欢.基于双电介质层的棱镜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的研究[J].光子学报.2015
[3].张倩昀.辅助电介质层型SPR传感器及其共振光谱处理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4].张倩昀,曾捷,李继峰,周雅斌,张先辉.基于辅助电介质层的棱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研究[J].物理学报.2014
[5].贾宏燕,高劲松.双屏频率选择表面中间电介质层对传输特性的影响规律[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
[6].曹茂盛,李文彬,秦世明.电介质层电磁特性的研究[J].纺织基础科学学报.1992
[7].黄志洵,曾诚.内衬电介质层过模圆波导的研究[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89
[8].吴俊恒,王玟珉,张达明.钽电容器电介质层厚度的测量[J].核技术.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