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位因子论文-赵凯英,刘孝琪,敬吉波,曹育嘉,张聂珂

转位因子论文-赵凯英,刘孝琪,敬吉波,曹育嘉,张聂珂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位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eseC基因,迟缓爱德华菌,Ⅲ型分泌系统,炎症

转位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赵凯英,刘孝琪,敬吉波,曹育嘉,张聂珂[1](2018)在《迟缓爱德华菌T3SS转位因子EseC促炎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Ⅲ型分泌系统(T3SS)是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简称Et)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EseC是T3SS一个转位因子。通过缺失eseC基因,探索Et菌T3SS与该菌感染细胞和组织后,诱导宿主产生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构建Et.CD菌eseC基因缺失株及其互补株;用菌落计数法比较两菌株在RAW264.7巨噬细胞胞内存活数目;用CCK-8法比较两菌株感染巨噬细胞后的细胞存活率;利用流式比较野生株和缺失株诱发巨噬细胞的细胞坏死。分别将野生株和缺失株注射小鼠腹腔,用菌落计数法比较两菌株在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中细菌CFU/mL,以及通过观察这些器官的大小和HE染色切片组织,比较两菌株对这些小鼠组织的炎症反应;用ELISA比较这些小鼠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浓度;用RT-PCR,比较野生株和缺失株效应蛋白基因转录水平。结果 eseC基因缺失后,Et感染巨噬细胞后,胞内细菌数目和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说明野生株感染细胞后,可通过其T3SS引起更多细胞的死亡,释放出更多细菌成份;野生株可通过其T3SS诱导更多巨噬细胞发生坏死,伴有大量促炎症因子的释放;T3SS有助于野生株在肝、肺、脾和肾中组织中的大量增殖;野生株感染小鼠后,和eseC基因缺失株相比,它们的肝脏,脾脏和肺脏外观明显肿大,肝、肺、脾和肾组织中有明显的急性炎症反应,野生株诱发产生的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浓度明显高于缺失株;RT-PCR结果显示,eseC基因的缺失使得Et菌的T3SS效应蛋白的eseJ和eseE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eseC基因可以通过T3SS影响Et在组织和细胞的致炎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纪志娜,梁艳俊,李唐宁,徐筠,李树杰[2](2011)在《线粒体外膜转位因子Tom40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重新折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的TOM转运复合体负责转运在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进入线粒体,而Tom40蛋白是TOM转运复合体的核心组分,它构成该复合体的蛋白质转运孔道.尽管多年来对TOM复合体及其亚基转运蛋白的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由于核心亚基Tom40的叁维空间结构尚未解析出来,其转运蛋白的机理还不清楚.尝试用大肠杆菌大量表达大鼠Tom40蛋白,并对其包涵体进行了纯化和重新折迭的研究.圆二色谱(CD)和高灵敏度微热量分析(VP-DSC)结果表明重新折迭的蛋白具有紧凑的二级和叁级结构.该实验结果为Tom40的结晶化和叁维空间结构解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张茂俊,张建中[3](2002)在《幽门螺杆菌中国菌株转位因子IS605的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p)中国菌株转位因子IS6 0 5的序列差异。方法 采用PCR扩增、克隆、连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不同地区菌株IS6 0 5的序列并进行聚类分析比较。结果 中国菌株IS6 0 5的核苷酸序列高度保守 ,不同地区同源性达 93% ,相同地区同源性达 95 % ,G +C含量为 35 % ,与Hp的全基因相似。同源聚类分析表明相同地区IS6 0 5的序列相近。结论 IS6 0 5是幽门螺杆菌基因组中相当保守的成分 ,其移位的机制有待于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期刊2002年05期)

李树深[4](1999)在《转位因子和物种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叙述了各类生物的转位因子及其分类、转位机制———转位因子的重组和整合、转位因子与宿主的关系及其进化意义。转位因子与居群动态、选择和遗传漂变等密切相关, 它可以使宿主获得新的机能, 同时也可从宿主中丢失, 甚至使居群或物种绝灭。转位因子可作为宿主的调节顺序, 增强子或抑制子、启动子, 使假基因变为真基因, 并能调节和影响减数分裂染色体的交叉过程和基因重组, 异染色质区域的分布, 促使染色体断裂, 进而影响染色体的结构。不仅有转位因子的垂直转移, 还存在着水平转移。转位因子与物种形成之间的关系, 在基因组免疫、基因组结构不相容和基因组重新组合等机制作用下, 转位因子不仅为配后生殖隔离, 而且还能为配前生殖隔离提供基础, 导致物种形成和宗系进化。(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1999年05期)

高翼之,杨焕明,王世浚[5](1982)在《转位和转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观点认为,决定生物某一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都有固定的位点。近几年来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发现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有些基因在基因组中并没有固定的位点,甚至可以在不同的基因组之间移动。这(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期刊1982年01期)

转位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的TOM转运复合体负责转运在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进入线粒体,而Tom40蛋白是TOM转运复合体的核心组分,它构成该复合体的蛋白质转运孔道.尽管多年来对TOM复合体及其亚基转运蛋白的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由于核心亚基Tom40的叁维空间结构尚未解析出来,其转运蛋白的机理还不清楚.尝试用大肠杆菌大量表达大鼠Tom40蛋白,并对其包涵体进行了纯化和重新折迭的研究.圆二色谱(CD)和高灵敏度微热量分析(VP-DSC)结果表明重新折迭的蛋白具有紧凑的二级和叁级结构.该实验结果为Tom40的结晶化和叁维空间结构解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位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赵凯英,刘孝琪,敬吉波,曹育嘉,张聂珂.迟缓爱德华菌T3SS转位因子EseC促炎反应[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8

[2].纪志娜,梁艳俊,李唐宁,徐筠,李树杰.线粒体外膜转位因子Tom40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重新折迭的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张茂俊,张建中.幽门螺杆菌中国菌株转位因子IS605的序列分析[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2

[4].李树深.转位因子和物种形成[J].动物学研究.1999

[5].高翼之,杨焕明,王世浚.转位和转位因子[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82

标签:;  ;  ;  ;  

转位因子论文-赵凯英,刘孝琪,敬吉波,曹育嘉,张聂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