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吕宋冷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吕宋,南海,应力,海洋学,菲律宾,黑潮,气旋。
吕宋冷涡论文文献综述
孙成学,刘秦玉[1](2011)在《卫星高度计资料揭示的冬季南海吕宋冷涡的双涡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吕宋冷涡是南海海洋环流系中最重要的涡旋之一。利用卫星高度计资料时空较高分辨率的优势,发现冬季吕宋冷涡有可能是由2个气旋式涡旋所组成的,一个气旋式涡旋位于吕宋岛的西侧(LCE1),另一个位于吕宋岛的西北(LCE2)。利用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等,估计了局地风应力和黑潮在形成吕宋冷涡过程中各自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LCE1只存在于冬季,与吕宋岛西侧局地的风应力旋度有关;LCE2位于进入吕宋海峡的黑潮的西侧,全年存在,可能是由黑潮所诱生的气旋式涡旋,其变化主要周期为季节内振荡。(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姜良红,胡建宇[2](2010)在《吕宋冷涡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风应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VISO提供的1993年1月至2007年5月的多卫星融合海面高度距平(SLA)数据,对研究区域(15°~20°N,113°~121°E)SLA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吕宋冷涡发生在冬、春季,且该冷涡的发生、发展与局地风应力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当SLA变化滞后于风应力1个月时,SLA与风应力的负相关系数达-0.78;且当出现西南风时,SLA为正值;而在东北季风期间,SLA为负值.对SLA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前2个模态反映了SLA的季节变化特性,其中第一模态的贡献率为54.14%,表现为以18.5°N,119.5°E附近为中心的SLA同步涨落,对风应力的响应迟滞1个月,而且此模态与风应力模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十分相似;第二模态的贡献率则为14.54%,表现为季风作用下海面高度的Ekman调整.(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10年01期)
孙成学,刘秦玉[3](2009)在《吕宋冷涡结构及生成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吕宋冷涡作为南海两大季节性时间尺度的气旋式涡旋之一,有着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作者利用卫星海平面高度资料对吕宋冷涡季节内的形态结构和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的吕宋冷涡实际上由两个气旋式涡旋组成。这两(本文来源于《“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4-29)
刘金芳,毛可修,闫明,张绪东,石永军[4](2006)在《吕宋冷涡时空特征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收集南海以及台湾周边海域1900~2004年共105a的海洋调查资料,按0.5°×0.5°网格进行温盐计算统计分析,制作了逐月平面、断面分布图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和海洋水文图集,阐明了吕宋冷涡的空间、季节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中尺度涡对海洋科学、舰艇航行及国防建设等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06年02期)
吕宋冷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AVISO提供的1993年1月至2007年5月的多卫星融合海面高度距平(SLA)数据,对研究区域(15°~20°N,113°~121°E)SLA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吕宋冷涡发生在冬、春季,且该冷涡的发生、发展与局地风应力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当SLA变化滞后于风应力1个月时,SLA与风应力的负相关系数达-0.78;且当出现西南风时,SLA为正值;而在东北季风期间,SLA为负值.对SLA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前2个模态反映了SLA的季节变化特性,其中第一模态的贡献率为54.14%,表现为以18.5°N,119.5°E附近为中心的SLA同步涨落,对风应力的响应迟滞1个月,而且此模态与风应力模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十分相似;第二模态的贡献率则为14.54%,表现为季风作用下海面高度的Ekman调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吕宋冷涡论文参考文献
[1].孙成学,刘秦玉.卫星高度计资料揭示的冬季南海吕宋冷涡的双涡结构[J].热带海洋学报.2011
[2].姜良红,胡建宇.吕宋冷涡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风应力的关系[J].台湾海峡.2010
[3].孙成学,刘秦玉.吕宋冷涡结构及生成机制分析[C].“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9
[4].刘金芳,毛可修,闫明,张绪东,石永军.吕宋冷涡时空特征概况[J].海洋预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