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压缩变形恢复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蒸气,木材,损失率,水蒸汽,杨树,高温,重量。
压缩变形恢复率论文文献综述
沈德君,吴桂华[1](2008)在《不同处理方法对杨树木材压缩变形恢复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加热和水蒸气处理方法对人工林杨树木材进行压缩变形恢复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改善人工林软质木材的材性,提高其尺寸稳定性。结果表明:加热和水蒸气处理都是固定人工林木材压缩变形的有效方法;在处理温度相同时,水蒸气处理方法只需要4 min或8 min,而高温加热处理需要10 h或20 h。水蒸气处理方法更加经济。(本文来源于《吉林林业科技》期刊2008年05期)
杨霞[2](2006)在《不同处理方法对人工林杨木压缩变形恢复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加热和水蒸气处理方法对人工林杨木进行压缩变形恢复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改善人工林软质木材的材性,提高其尺寸稳定性。结果表明:加热和水蒸气处理都是固定人工林木材压缩变形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2006年05期)
赵钟声,井上雅文,刘一星,足立幸司[3](2003)在《常压条件下温度对饱水试件压缩变形恢复率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常压下温度对五树种饱水试件压缩变形恢复率的影响及对压缩时木材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该条件下影响压缩木材变形固定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期刊2003年06期)
赵钟声,刘一星,井上雅文,东原贵志[4](2003)在《水蒸汽处理对五树种压缩变形恢复率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80℃水蒸汽、处理时间1~12min对五树种压缩试件进行处理,考察处理时间对压缩变形恢复率及对木材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该条件下影响压缩木材变形固定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期刊2003年05期)
赵钟声,刘一星,井上雅文,东原贵志[5](2003)在《水蒸气前处理对杨木等5个树种木材压缩变形恢复率及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以200℃水蒸气处理温度,处理时间从2~60min对5树种压缩试件进行处理,考察处理时间对压缩变形恢复率的影响;对木材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探讨该条件下影响压缩木材变形固定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国际木业》期刊2003年05期)
赵钟声[6](2003)在《木材横纹压缩变形恢复率的变化规律与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中国和日本产的五个树种——大青杨(p.ussuriensis)、落叶松(L.gmelini)、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日本柳衫(Cryptomeria japanica)、日本厚朴(Mangnolia obovata)进行横纹压缩,采用四种物理方法处理,保持其压缩后的尺寸,并通过恢复处理,研究了各种方法和处理条件对压缩变形固定效果的影响及各种处理方法的作用机理,在详细测量分析处理后试件的抗胀缩率ASE、重量损失率、密度、变色、力学强度性能指标的基础上,对影响压缩变形固定效果的各因子及各处理方法对处理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确定压缩实体木材较合理的生产工艺及参数,为压缩木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压缩木的研究前景。对今后该类树种压缩木的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实验中主要采用了四种方法:1常压冷却法、2热处理法、3水蒸气前处理法、4水蒸气后处理法。选用我国和日本资源较丰富的五种低质针、阔叶树材作为代表,在压缩实验中试件尺寸采用10×30×30毫米,压缩率在50%左右。在强度实验中试件尺寸采用150×15×5毫米。试验支点为100毫米。测量破坏时的力与变形,计算出抗弯强度(MOR)和抗弯弹性模量(MOE)。抗胀缩率和重量损失率实验采用5×30×30毫米的试件,与压缩实验中的试件一起处理,测量其处理前后的尺寸及重量,计算抗胀率和重量损失率。通过对实验结果图表的分析发现,总的来说木材在经过十几分钟的高温高压水蒸气处理、或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的热处理之后,变形会基本被固定,而常压冷却固定效果不显着。在热处理和水蒸气处理过程中强度会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热处理条件下弹性模量的变化趋势大体是先升后降;水蒸气前处理、后处理条件下基本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弹性模量下降。色差、抗胀缩率和重量损失率随热处理和水蒸气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常压冷却法中杉木压缩变形恢复率最低,为29%;日本厚朴压缩变形恢复率最高,为65%左右。热处理法中日本柳杉压缩变形恢复率最低,为2.1%,日本厚朴压缩变形恢复率最高,为11.6%左右。水蒸气前处理法中大青杨压缩变形恢复率最低,为-3%左右;杉木压缩变形恢复率最高,为6.7%左右。水蒸气后处理法中大青杨压缩变形恢复率最低,为-3%左右;落叶松压缩变形恢复率最高,为11.6%左右。通过对木材动态热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分析了热处理、水蒸气处理后落叶松和大青杨木材的损耗角正切、损耗模量、储存模量等动力学特性参数的变化特点,进一步揭示了半纤维素、木素在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对压缩变形固定的影响。 根据木材横纹压缩应力—应变关系、木材流变学特性等理论对木材压缩及变形固定常用方法对形成变形永久固定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讨,根据前人对横纹压缩变形的永久固定理论及本实验中使用的四种物理处理方法在处理过程中对木材细胞壁基质物质的变化和表现出的力学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形成木材压缩变形永久固定的主要原因是木材内部变形应力充分释放和内聚力的有效形成。通过对木材细胞壁基质物质木质素、半纤维素等的含量及在各种方法处理中的软化和分解程度在五个树种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半纤维素降解是释放内应力的主要因素,是降低压缩变形恢复率的一个主要方面,但过度分解会造成木材力学强度的下降:木质素的软化、流动、及冷却后内聚力的形成是降低压缩变形恢复率的另一主要方面。变形固定过程中的热量传递和色差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压缩变形固定与能量释放间的某种内在联系。(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3-04-01)
压缩变形恢复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加热和水蒸气处理方法对人工林杨木进行压缩变形恢复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改善人工林软质木材的材性,提高其尺寸稳定性。结果表明:加热和水蒸气处理都是固定人工林木材压缩变形的有效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压缩变形恢复率论文参考文献
[1].沈德君,吴桂华.不同处理方法对杨树木材压缩变形恢复率的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2008
[2].杨霞.不同处理方法对人工林杨木压缩变形恢复率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6
[3].赵钟声,井上雅文,刘一星,足立幸司.常压条件下温度对饱水试件压缩变形恢复率影响的研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3
[4].赵钟声,刘一星,井上雅文,东原贵志.水蒸汽处理对五树种压缩变形恢复率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3
[5].赵钟声,刘一星,井上雅文,东原贵志.水蒸气前处理对杨木等5个树种木材压缩变形恢复率及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J].国际木业.2003
[6].赵钟声.木材横纹压缩变形恢复率的变化规律与影响机制[D].东北林业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