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居室法律护航(论文文献综述)
宋宛青[1](2021)在《基于独居青年群体的智能居住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催生出“空巢青年”、“独居青年”、“蚁族”等群体,也出现与之相适宜的“胶囊公寓”、“蚁居”、“蜗居”等新型住房形式。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独居青年的人口数量接近一个亿,占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该群体的出现与壮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智能家居的更新换代,通过智能家居的使用,结合独居青年的个人需求,为其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探索出适合独居青年群体的智能居住空间。首先,本研究以住居学、环境行为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作为支撑,以国内外既有研究材料和成果作为基础,梳理并总结出智能居住空间对独居青年群体的关联性,分别为:多角度高生活效率、符合全生命周期理念、供科技化生活模式和保障其生活的安全性。其次,针对22-39岁独居青年的行为特征、生活方式、居住现状、生活痛点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了解该群体在居住方面的需求;结合独居空间的实际案例,对其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出对应的解决策略,进而总结出多维度、灵活可变、交互性、归属感需求。最后,在对文献及案例大量阅读与前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精细化、适应可变、科学技术、个性化的设计原则。本研究结合智能化的设计手段,对独居青年居住空间的各功能区域进行优化设计,归纳出精简化设计、可变性设计、模块化设计、个性化设计的方法。以此为指导,全面升独居青年居住空间的舒适度、便捷度以及安全系数,为独居青年营造出有温度的“家”,以期为独居青年群体的智能居住空间的发展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史航[2](2021)在《吉林市老年公寓室内空间适居性设计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现阶段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空巢家庭数量逐渐增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公始转变,以家庭养老为主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老年人逐渐丰富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因此养老方式向以社会和家庭养老共存的方向发展。老年公寓是一个能满足健康活动的老年人社会集居的居所,它越来越受到社会老年群体的关注。本文通过中析老年人活动特点及生理、心理需求,从适居角度对老年公寓室内空间展公设计,给老年人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公寓生活空间。论文紧密结合当今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现状,调查老年人的各种居住需求,总结出其对生活空间的特殊性需求。结合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无障碍设计以及老年学等理论,提出了老年公寓室内空间适居性的设计理念。秉着舒适、安全、便捷的原则,再结合吉林市的地域文化,从空间、光影、色彩、软装等方面出发为老人提供更为适合养老的环境,同时能够极大程度地解决老龄化问题中“空巢老人”的问题,缓解社会压力。论文共中为三个层次,第一,对现如今老年人居住现状进行调查中析,提出本文的创新点以及研究范围,以老年人的社会现状为切入点,引入老年公寓这种养老模式;第二,根据吉林市地域文化特征,以及老年人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的各种特征,深入剖析出吉林市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让养老模式变得有活力;第三,剖析出影响老年公寓室内空间环境的元素,探析适居性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对室内空间进行优化设计,并对吉林市老年公寓室内空间适居性设计进行实践探索。最后,本论文希望着眼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和构建全面的、系统的老年公寓室内空间适居性设计,并对老年公寓适居性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总结出研究老年公寓居住环境的必要性和进行适居性设计的紧迫性,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张一丹[3](2021)在《基于老年人感知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和增长最快的国家,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这一新的重要国情,我国不得不采取有效的养老方式以面临这种严峻的困境。伴随城市化加速与社会经济繁荣,人口流动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又因为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发展有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突出,这种综合型养老模式既能让老年人享受在自己喜欢的家庭氛围中,又可以获得社区平台的照顾。因此,社区居家养老将成为满足绝大多数老人需求的养老方式,提升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呼声便日益强烈。太原市人口老龄化水平已超过全国人口老龄化平均水平,且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显着,面临着更大的养老压力。而太原市于2016年入选全国首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太原市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丰富我国城市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总结。本文以太原市为调查城市,去探究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化办法,尝试将服务质量管理理论运用于养老服务的研究中,基于该理论下的SERVPERF评价模型和社区居家养老实际发展状况,选取了有形性、可靠性、保证性和移情性作为老年人感知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评价维度,之后设置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合理提出自己的假设,探讨这四个维度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体质量的影响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得到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数据,对此样本数据进行了一系列实证分析,最终得出有形性、可靠性、保证性和移情性对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体质量存在显着正向影响,证明了假设成立。最后,将本文研究结果加以应用,根据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高低,分别提出优化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包括提升服务队伍建设,优化适老设施配置,完善相关保障机制以及开发和完善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本文立足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研究,将工商管理学领域的服务质量理论适应性调整后应用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分析,在丰富相关养老服务领域研究的同时,也能对现实中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推动其向更加规范化和均衡化的方向发展。
杨梦琼[4](2020)在《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毒跑道事件”“2017年桃江肺结核事件”和肥胖率、近视率大幅度升高等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卫生监督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执法手段,越来越受社会及公众关注,敏感性强、影响力大。而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卫生状况备受重视,学校卫生监督工作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广大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大对学校卫生监督的研究探索,有利于掌握当前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的特点规律,深层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为下步开展学校卫生监督提供有力遵循。量化分级管理作为卫生监督的一种新型管理手段,在公共场所和医疗卫生领域运用广泛、成效明显。本文从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视角,运用行政监督和公共产品理论,从重大意义、问题原因、对策建议等方面对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七个章节对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量化管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第一章,鲜明提出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第二章,阐述学校、卫生监督、学校卫生监督和量化分级管理等概念,明确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第三章,从法律依据、评定标准、分级管理及情况公示等方面入手,分析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现状;第四章,对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卫生监督员和卫生监督协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深入分析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通过梳理新加坡、美国洛杉矶等国家或城市,以及国内其他城市的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做法,归纳总结国内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可借鉴经验;第六章,针对存在问题及原因,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对策建议;第七章,对全文进行回顾总结,对下步持续提高学校卫生监督水平进行憧憬展望。本文所得出的结论,对花都区乃至全国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孙小翔[5](2020)在《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住宅环境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人口结构的迅速老化是当下社会面对着两大趋势。在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养老服务严重缺失的矛盾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发展养老新模式已成为适老发展的主要目标。“智慧养老”理念的提出与相关智能技术的实践充分证明,智能技术运用到当下接受度最高的居家养老老年人的住宅环境和各项生活服务中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我国在2012年提出养老与科技结合的智慧养老,加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广受欢迎,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改善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社区内外的住宅环境。我国的智慧居家养老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少全面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思路。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老年人住宅环境适老化以及智能化方面,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梳理出相关发展的借鉴与摒弃之处。通过实地调查、线上线下问卷调查、访谈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连市凌水街道大山村、新新园小区、孙家沟片区以及青岛市阜新路街道小村庄社区内的老年人生活现状进行了内外环境及养老设施的调研,经调研总结出目前社区居家养老对内老年人日常情况,对外老年人服务设施存在与老人主观和客观的切实需求不合等问题。以结合智能技术创造出更加适宜老人的住宅环境为目标,将居家所需养老设施从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智能设施运用等角度将养老设施进行四类分级: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智慧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点,智慧居家养老入户智能点。分别从宜建位置、空间功能划分,智能服务系统等角度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确定入户智能设施需求以及确定其位置和功能,以感应端口的方式充分融入老年人日常生活,带给老年人全面智慧适老体验。以此形成社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初步构建思路。在细节方面,根据调研得到的老年人切实需求、以及行为模式将老年人整体住宅环境划分为出行安全、居家舒适、休闲娱乐多样、及时就医四个方面进行逐一论述,打破室内与室外的思维局限,以此来建立整体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总结本文取的成果如下:首先,提出了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四级分类,填补了目前我国智慧居家养老研究的不足之处;其次,打破室内室外的思维局限,分四个方面整体探讨智能化产品与技术给老年人带来的切实优化,弥补了已有文献中忽略住宅环境整体性的缺陷;最后,通过优化构想,明确构建原则,通过梳理要点综合分析居家养老智慧化平台构建形式等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优化老年人的住宅环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新思路,为今后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参考,同时缓解我国的养老焦虑。
王宁[6](2020)在《基于医养结合模式下广州地区养老设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程度加剧,我国又是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老龄化急速加剧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焦点。现有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养老需要。而养老设施作为专业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场所,如何设计改变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功能需要成为热点问题,医养结合模式顺势而出。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可以运用医养结合模式,医养结合模式创新的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在满足老年人晚年养护需求的同时,增添医疗辅助功能、护理保健功能等,结束了长久以来医养分离的矛盾局面,整合两部分功能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健康养老的晚年愿景。本文先确定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在此基础之上梳理了我国的现有养老模式,总结出各模式运营特点以及设计原则。归纳总结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心理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应在设计中体现的设计要点,最后从规划策略、建筑设计策略、功能单元设计策略、细部设计策略、地域性外部空间设计策略五个方面提出相关的设计策略与设计要点。本文以广州地区实际调研案例为基础,分析了整个广州地区现阶段的老龄化情况、养老政策、养老服务形式,并重点选取六家养老设施进行实地调研,从区位选择、空间布局、平面布置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分析现阶段广州地区养老设施的问题,为下文的设计策略的提出提供实际经验。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今后我国新型养老体系的建设提供微薄帮助,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设计准则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丰富设计理论体系。
朱子百佳[7](2020)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老年人福利概说》(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中国自2016年1月1日起实行二胎政策。这是应对我国近年来的人口变化,即生育率下降趋势。这一重要举措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当前的少子老龄化问题在今后几十年间将会越来越突出。邻国日本早在几十年前就面临着“少子高龄化”的社会问题,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因此,笔者选择了对当前中国形势有参考价值的法律文本作为课题。本文以日本养老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对象,从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角度对中日养老事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文章进行了翻译分析。法律文章虽然遣词用句要求严格,但并不限定于原文和译文的形式相等。而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强调语言之间的转换,并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究翻译。因此,笔者认为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很适合用来做指导翻译法律文章的理论。本文除了介绍文本信息外,还详细阐述了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另外,还试图在卡特福特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司法翻译。在正文的实例中还阐述和运用了部分翻译技巧和语言学知识。
廉喻哲[8](2020)在《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适老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我国养老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养老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各级政府、相关学者、养老产业实践者学习国外先进的养老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它吸收了我国当下各种养老模式的成功经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养老理念。调研表明,“嵌入式”养老模式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进行了试点,以其切实符合中国国情和易于操作而备受政府推崇、市民信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可以预见,未来它将成为养老产业难以取代的服务形态。但是,由于“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在养老设施适老性设计上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适老性设计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服务质量没有具体的监督管理体系,对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养老诉求,也没有相应完备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等等;加之我国相较欧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晚,迫切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经验,鉴于以上种种,本文试图从适老性设计角度出发对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进行研究,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论文和书籍,实地调研我国南北方城市中嵌入式社区养老中心,多次到访郑州、南京、杭州等城市的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嵌入式社区养老中心,剖析其养老设施中的适老性设计的成功与不足,结合设计学适老性原则及老年人心理学相关理论,努力探索适老性的社区养老设施的设计方法策略,并通过设计实践案例来检验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以期为全社会打造宜居的社区养老设施建言献策。
黎晗[9](2019)在《促进代际融合的城市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老龄化的深入发展和生育政策的变革调控,居民代际人口构成也在发生结构性演变,城市集合住居需要进行全方位调适,为协调代际矛盾、促进代际融合提供空间环境动力。实态调查表明,我国在短期内快速建设的居住设施,在不同层面或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结构、行为、价值等方面的代际融合问题。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在社会学、人口学等领域受到普遍关注和认同的代际融合相关理论,越来越多地被建筑学者用来研究集合住居对于代际关系的正向促进作用。而我国的相关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视域还多局限于集合住宅层面,对于代际关系和集合住居的系统化整合研究,尚待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拓展,而对于促进代际融合的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则尚处于相对的空白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此研究领域涉及建筑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关键在于如何直面这一设计研究领域迫切的前瞻性需求,为城市集合住居促进代际融合的优化设计提供客观的认识论思维和可靠的方法论工具。本文从住居学的多维视域出发,按照理论思辨及框架建构、典型调查及质性分析、抽样调查及量化分析、方法归纳及应用实践的学理逻辑,提出了城市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的代际融合圈域基础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城市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的代际融合指标要素集和优化设计策略集,针对城市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的不同代际融合圈层系统化地凝练了优化设计原则、策略与手法,具体研究内容及创新成果如下:理论研究方面,以住居学理论为指导,从交叉研究视角,分别解析了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与代际融合的相关理论与类型特质。并有选择性地开展实地项目调查、相关案例解析与专家访谈。结果表明,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与代际融合在社区、邻里、居室等空间环境层面存在紧密关联。基于此,经过住居学研究视域、生活圈层次划分和代际融合的关系匹配等理论推演过程,建构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代际融合圈域,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框架,并明确主要研究视域和主要研究层次。其中,主要研究视域包含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代际融合行为和代际关系,主要研究层次包含社区代际融合圈层、邻里代际融合圈层和居室代际融合圈层。实证研究方面,在定性研究阶段,借用环境行为学研究思路与工具,首先采用系统观察、参与式访谈和入户调查等方法开展集合住居典型调查,深入调研集合住居空间环境内的代际融合行为。进而,基于典型调查结果,系统的归纳分析代际融合行为的年龄组合、内在需求、组织层次和行为模式等内容,建构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的代际融合情境模型,并凝练代际融合指标要素集,包含40组代际融合情境要素和14项代际融合圈层特质。在定量研究阶段,开展城市集合住居抽样调查,重点对代际融合情境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空间环境的多代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调查。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计算、筛选与分析得出6种代际融合情境类型,同时筛选与重构38组代际融合情境要素,并通过权重计算明确要素之间的权重比例,通过回归分析确定要素重要程度与代群年龄类型的关联程度。据此,从代际融合圈域分层和情境分类两个维度,梳理代际融合圈层特质和情境要素的相关要因、汇总定性与定量研究成果,作为建构优化设计策略集的重要素材。设计研究方面,以代际融合圈域层次和代际融合情境类型为依据,分别建构代际融合圈层优化设计框架和情境优化设计框架,对应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的整体优化设计阶段和重点优化设计阶段。进而,分级整合得出了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的主体框架,并凝练提出了14项代际融合圈层优化设计原则和38条代际融合情境优化设计策略,从而整合建构了促进代际融合的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策略集。以此为依据,分三个章节全面系统地对优化设计原则和策略进行详细论述,遵从前文在理论与实证研究基础上建立的研究脉络,丰富拓展研究内容的同时对前文的研究从实践层面加以印证和示范。本文的研究贯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主观与客观互相印证的学术态度和研究立场,立足于居住建筑设计研究领域,融汇运用实证研究的质性及量化方法,从整体上建构了以促进代际融合为导向的城市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优化设计框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原则、策略和应用手法,为城市集合住居的代际融合能力评定奠定了研究基础,亦为有益代际关系的住居环境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同时,在设计应用层面,为城市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优化设计提供系统化的指导原则、决策依据和设计工具,并有助于强化住区建筑设计中的居住者本位意识,以期通过城市住居空间环境的逐步改善,对代际关系起到积极引导和正向激励作用,从而为促进多层次代际融合、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创建和谐社会贡献相应的专业学术价值。
盛依婷[10](2020)在《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养老服务市场供需问题。伴随着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服务多元主体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供给投入与需求获得不匹配,养老服务行业的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是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之一,因此,应从老年居民的服务需求出发,从老年居民服务获得感本位出发,将老年居民的“获得感”作为衡量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这对于促进养老服务发展进程意义重大。论文主要运用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采用实地调研法、数据统计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的数理模型,从四个维度展开研究。第一,整合已有文献研究、梳理相关理论、界定相关概念,为后续的研究分析打下坚实基础;第二,采用问卷发放与非结构化访谈法,以上海8个辖区的老年居民及服务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收集有效问卷367份,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的项目获得需求程度、当前获得满足程度以及未来获得期望程度三个方面,以数据与访谈资料分析获取上海老年居民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养老服务获得感现状。第三,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影响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的六大影响因素,包括养老服务需求、配置、资金、质量、认知以及政策因素。第四,从老年居民、社区、政府以及多元力量四个角度探索提升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的发展路径,为完善居民养老服务制度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与过去几年相比整体有所提升,但城区与郊区的养老服务获得感仍存在较大差距,医疗卫生与精神慰藉服务的获得感程度相对偏低,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影响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的因素众多,其中,养老服务需求因素对获得感的影响程度最大,养老服务获得感的提升存在一定的制约瓶颈。因此,应从老年居民、社区、政府以及多元力量角度,共同促进养老服务发展,提升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
二、健康居室法律护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康居室法律护航(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独居青年群体的智能居住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从独居青年群体的角度 |
1.2.2 从智能家居使用的角度 |
1.3 发展动态分析 |
1.3.1 国内发展动态分析 |
1.3.2 国外发展动态分析 |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智能居住空间与独居青年群体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智能居住空间的概述及基础理论 |
2.1.1 智能居住空间的概念 |
2.1.2 智能居住空间的相关理论 |
2.2 独居青年群体的概述及基础理论 |
2.2.1 独居青年的概念 |
2.2.2 独居青年的相关理论 |
2.3 智能居住空间与独居青年群体的关联性 |
2.3.1 多角度提高生活效率 |
2.3.2 符合全生命周期理念 |
2.3.3 提供科技化生活模式 |
2.3.4 保障生活的安全性 |
2.4 本章小结 |
3 独居青年群体现状调研及居住需求分析 |
3.1 调研目的、对象及方法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区域及对象选择 |
3.1.3 调研方法 |
3.2 基于问卷调查的独居青年群体现状研究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调研成果与分析 |
3.2.3 独居青年群体的现状分析 |
3.2.4 独居青年群体居住现状分析 |
3.3 独居青年群体对智能居住空间的使用需求 |
3.3.1 多维度需求 |
3.3.2 灵活可变需求 |
3.3.3 交互性需求 |
3.3.4 归属感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独居青年群体的智能居住空间设计原则 |
4.1 精细化设计原则 |
4.1.1 空间的复合化使用 |
4.1.2 充分利用空间维度 |
4.1.3 设计角度精细化 |
4.1.4 功能集成型家居 |
4.2 适应可变原则 |
4.2.1 全周期性设计 |
4.2.2 选用可变形家居 |
4.3 科学技术原则 |
4.3.1 设计过程智能化 |
4.3.2 选用智能化家居 |
4.4 个性化设计原则 |
4.4.1 主观意向设计 |
4.4.2 感官层次丰富化 |
4.5 本章小结 |
5 独居青年群体的智能居住空间设计方法 |
5.1 智能居住空间的精简化设计 |
5.1.1 空间的精细化设计 |
5.1.2 不同功能空间的复合使用 |
5.2 智能居住空间的可变性设计 |
5.2.1 空间的可变性设计 |
5.2.2 家居的可变性设计 |
5.3 智能居住空间的模块化设计 |
5.3.1 空间的模块化设计 |
5.3.2 家居的模块化设计 |
5.4 智能居住空间的个性化设计 |
5.4.1 室内风格的个性化设计 |
5.4.2 家居的个性化使用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独居青年群体居住需求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吉林市老年公寓室内空间适居性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关于老年公寓适居性设计的相关概述 |
2.1 我国目前养老模式分析 |
2.1.1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
2.1.2 社会机构养老模式 |
2.1.3 社区养老模式 |
2.2 老年公寓概述 |
2.2.1 老年公寓的定义 |
2.2.2 老年公寓的特点 |
2.3 老年公寓空间设计的核心要素——适居性 |
2.3.1 适居性定义 |
2.3.2 适居性设计的需求要点 |
2.3.3 适居性设计在老年公寓空间设计的主导思想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吉林市地域特征及老年人需求 |
3.1 老年人特征及需求 |
3.1.1 老年人心理特征及需求 |
3.1.2 老年人生理特征及需求 |
3.1.3 老年人行为特征及需求 |
3.2 吉林市地域环境特征 |
3.2.1 吉林市自然环境分析 |
3.2.2 吉林市人文环境分析 |
3.2.3 吉林市城市结构与经济 |
3.3 吉林市地域特征对老年人的影响 |
3.3.1 吉林市自然环境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 |
3.3.2 吉林市人文环境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老年公寓室内空间适居性设计策略 |
4.1 遵循适居性的原则 |
4.1.1 无障碍原则 |
4.1.2 安全性原则 |
4.1.3 舒适原则 |
4.1.4 满足情感需求原则 |
4.2 安排合理的功能空间布局 |
4.2.1 划分满足居住者需求的空间功能分区 |
4.2.2 控制合理空间尺度 |
4.2.3 整体空间组合 |
4.3 营造家庭感的住居空间设计 |
4.3.1 家庭生活模式塑造 |
4.3.2 家庭化居住户型单元设置 |
4.3.3 弱化机构特征的装饰陈设设计 |
4.4 促进交往的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
4.4.1 交往空间私密性设计 |
4.4.2 复合空间的诱导设计 |
4.4.3 边缘空间的活化设计 |
4.4.4 设置多样性功能空间 |
4.5 满足辅助与安全的交通空间设计策略 |
4.5.1 水平回游流线设计 |
4.5.2 安全措施与空间尺度设计 |
4.6 空间环境的适居性设计策略 |
4.6.1 物理环境的适宜性 |
4.6.2 自然植物在室内空间的配置 |
4.6.3 色彩与材质的合理运用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吉林市老年公寓室内空间适居性设计实践与应用 |
5.1 吉林市养老机构基本概况调研分析 |
5.1.1 蟠桃园老年公寓整体调研分析 |
5.1.2 老年公寓硬件设施水平 |
5.1.3 老年公寓室内居住环境 |
5.2 实践项目概况 |
5.2.1 区位分析 |
5.2.2 目标群体定位 |
5.2.3 空间整体布局形式分析 |
5.3 功能空间节点设计应用 |
5.3.1 卧室 |
5.3.2 卫生间 |
5.3.3 休闲空间 |
5.3.4 交通空间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老年公寓空间设计的前景与展望 |
6.1 老年公寓空间设计前景 |
6.1.1 与地域文化相融合 |
6.1.2 引入智能化技术,智能家居产品创新 |
6.1.3 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 |
6.2 老年公寓空间设计的展望 |
6.2.1 政府养老政策支撑依据更加完善 |
6.2.2 建立良好的尊老的社会风气 |
6.2.3 建设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基于老年人感知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之处 |
1.5 基本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社区 |
2.1.2 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 |
2.1.3 社区居家养老 |
2.1.4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区照顾理论 |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2.3 需求层次理论 |
2.2.4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
3.1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沿革 |
3.2 太原市老年人口现状 |
3.3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体情况 |
3.3.1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效 |
3.3.2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项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
4.1 SERVPERF方法适用性分析及维度确定 |
4.1.1 SERVPERF方法适应性分析 |
4.1.2 SERVPERF模型维度介绍 |
4.1.3 评价维度的选取 |
4.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指标设置原则 |
4.2.2 指标体系的设计 |
4.2.3 研究假设 |
4.3 问卷设计与调查 |
4.3.1 问卷设计 |
4.3.2 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
5.1 有效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 |
5.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
5.3 信度效度分析 |
5.3.1 信度分析 |
5.3.2 效度分析 |
5.4 因子分析 |
5.5 相关分析 |
5.6 回归分析 |
5.7 结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升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
6.1.1 提高社区养老从业者的服务水平 |
6.1.2 大力培育专业的服务人才 |
6.2 优化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配置 |
6.2.1 大力推进社区和居家空间设施适老化改造 |
6.2.2 健全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
6.3 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机制 |
6.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6.3.2 建立与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 |
6.3.3 扩大服务的志愿者团队 |
6.4 开发和完善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
6.4.1 精准识别老年人的需求 |
6.4.2 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1、研究结论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4)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简要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学校的概念 |
2.1.2 卫生监督的概念 |
2.1.3 学校卫生监督的概念 |
2.1.4 量化分级管理的概念 |
2.2 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内容 |
2.2.1 制定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法规依据 |
2.2.2 制定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评定标准 |
2.2.3 实施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内容的分级管理 |
2.2.4 进行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的等级公示 |
2.2.5 上报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结果 |
2.3 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
2.3.1 全过程监督原则 |
2.3.2 量化评级原则 |
2.3.3 动态监督原则 |
2.3.4 公开透明原则 |
2.3.5 安全第一原则 |
2.4 相关理论 |
2.4.1 行政监督理论 |
2.4.2 公共产品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现状 |
3.1 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1 制定了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法律依据 |
3.1.2 制定了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评定标准 |
3.1.3 实施学校卫生监督量化的分级管理 |
3.1.4 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结果上报给了相关部门并公示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问卷调查分析 |
4.1.1 调查对象和方式 |
4.1.2 监督协管员参与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的情况分析 |
4.1.3 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参与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的情况分析 |
4.1.4 三类调研对象对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问题和改进的评价 |
4.2 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监督力量不足,队伍不稳定 |
4.2.2 评定体系不科学,实践操作性不强 |
4.2.3 信息公示不及时,公众知情度不高 |
4.2.4 奖惩机制不健全,参与积极性不高 |
4.2.5 反馈机制不明晰,协同配合不好 |
4.2.6 设施设备不完善,创新驱动不够 |
4.3 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思想认识不到位 |
4.3.2 人力财力资源短缺 |
4.3.3 卫生监督体制机制改革不完善 |
4.3.4 法规制度更新滞后 |
4.3.5 信息公开不透明 |
4.3.6 协同机制未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外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经验借鉴 |
5.1 不同国家卫生监督量化级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
5.1.1 新加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做法 |
5.1.2 美国洛杉矶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做法 |
5.1.3 国外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经验借鉴 |
5.2 国内其他城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经验和启示 |
5.2.1 佛山市高明区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做法 |
5.2.2 辽宁省大连市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做法 |
5.2.3 国内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经验借鉴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完善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对策 |
6.1 建立健全监督法律法规,完善卫生监督标准 |
6.1.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6.1.2 完善卫生监督标准 |
6.2 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创新监督信息公开 |
6.2.1 加大信息宣传力度 |
6.2.2 创新监督信息公开 |
6.3 完善人员配备,加大监督投入 |
6.3.1 完善人员的配备 |
6.3.2 加大对学校卫生监督投入 |
6.4 改革卫生监督体制,构建部门协调机制 |
6.4.1 改革卫生监督体制 |
6.4.2 构建部门协调机制 |
6.5 建立全过程监督机制 |
6.5.1 完善事前监督机制 |
6.5.2 监督与服务相结合 |
6.5.3 注重事后监督与行政处罚相结合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广东省学校卫生管理评价记分表 |
附录2 广东省学校卫生监测评价记分表 |
附录3 访问提纲(花都区卫生监督所学校卫生监督员) |
附录4 关于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调查问卷(学校卫生工作人员) |
附录5 关于花都区学校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的调查问卷(卫生监督协管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住宅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龄化进程中的认知与挑战 |
1.1.2 社会老龄化与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 |
1.1.3 智慧养老视角下的新研究需求 |
1.2 研究中相关概念界定 |
1.3 研究对象特征与需求 |
1.3.1 研究对象特征 |
1.3.2 研究对象基本需求 |
1.4 研究构想与内容方法 |
1.4.1 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相关问题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4 研究方法 |
1.4.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调研 |
2.1 国外住宅环境适老性相关研究 |
2.1.1 住宅外部空间方面 |
2.1.2 公共活动及设施方面 |
2.1.3 室内功能单元 |
2.1.4 室内交通空间 |
2.2 国内住宅环境适老化相关研究 |
2.2.1 住宅外部空间方面 |
2.2.2 公共活动及设施方面 |
2.2.3 室内功能单元 |
2.2.4 室内交通空间 |
2.3 国外智慧住宅环境相关研究 |
2.3.1 关于智慧适老住宅室外环境的研究 |
2.3.2 关于智能家居的研究 |
2.4 国内智慧养老住宅环境相关研究 |
2.4.1 关于智慧适老住宅环境的文献研究 |
2.4.2 智慧养老国内相关机构的实地调研 |
2.5 本章小结 |
3 住宅环境的现状调研 |
3.1 大连市凌水街道大山村 |
3.1.1 调研片区基本信息 |
3.1.2 调研片区基本设施统计 |
3.1.3 片区问题总结 |
3.2 青岛市阜新路街道小村庄社区 |
3.2.1 调研片区基本信息 |
3.2.2 调研片区住宅居室现状 |
3.2.3 片区问题总结 |
3.3 大连市新新园小区 |
3.3.1 调研片区基本信息 |
3.3.2 调研点分析 |
3.3.3 片区问题总结 |
3.4 大连市孙家沟片区 |
3.4.1 调研片区基本信息 |
3.4.2 调研点分析 |
3.4.3 片区问题总结 |
3.5 调研总结 |
3.5.1 住宅外部环境 |
3.5.2 住宅内部环境 |
3.6 本章小结 |
4 智慧居家养老住宅环境优化研究 |
4.1 智慧居家养老相关调研 |
4.2 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四级分类 |
4.2.1 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
4.2.2 智慧居家养老照料中心 |
4.2.3 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站 |
4.2.4 居家养老入户智能点 |
4.2.5 小结 |
4.3 智能设施对老年人住宅环境优化细节概述 |
4.3.1 老年人出行的安全性 |
4.3.2 老年人居家的舒适性 |
4.3.3 老年人娱乐休闲的便捷性 |
4.3.4 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及时性 |
4.4 本章小结 |
5 智慧居家养老住宅环境建设体系优化构想 |
5.1 优化原则 |
5.2 优化要素 |
5.2.1 优化方式要点 |
5.2.2 无障碍建设与改造 |
5.3 居家养老智慧化平台的构建 |
5.3.1 智慧居家养老平台体系的构建形式 |
5.3.2 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服务模式选择 |
5.3.3 智慧居家养老平台服务模式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老年人居家智慧养老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于医养结合模式下广州地区养老设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日趋严重的全球老龄化 |
1.1.2 现阶段中国养老现状及面临困难 |
1.1.3 广州地区养老现状及面临困难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调研方法与结果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老年主体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老年人群的界定与分类 |
2.1.2 养老设施的特征与分类 |
2.1.3 医养结合模式的概念 |
2.1.4 医养结合模式养老设施的概念与分类 |
2.2 老年主体分析 |
2.2.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
2.2.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
2.2.3 老年人常见疾病分类与特点 |
2.2.4 老年人疾病护理分级 |
第3章 广州地区医养结合模式养老设施调研分析 |
3.1 广州现有结合模式的养老设施现状探究 |
3.1.1 广州地区养老设施总体状况 |
3.1.2 广州地区养老设施规模分类 |
3.1.3 广州地区养老设施设施性质 |
3.1.4 广州地区养老政策 |
3.2 广州地区养老设施调研情况 |
3.2.1 入住老人意愿调查 |
3.2.2 中小型养老设施 |
3.2.3 大型养老设施 |
3.2.4 超大型养老设施 |
3.2.5 现有养老设施的问题分析 |
第4章 医养结合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策略探究 |
4.1 前期规划策略 |
4.1.1 区位选择 |
4.1.2 规划布局 |
4.2 建筑设计策略 |
4.2.1 设计理念 |
4.2.2 设计原则 |
4.2.3 功能配置 |
4.3 单元空间设计策略 |
4.3.1 “居住养护”单元设计 |
4.3.2 “医疗护理”单元设计 |
4.3.3 “交往活动”单元设计 |
4.4 建筑细部设计策略 |
4.4.1 家具设计 |
4.4.2 标识设计 |
4.4.3 室内设计 |
4.4.4 适老化设计 |
4.5 防疫策略研究 |
4.6 外部空间地域化设计 |
4.7 设计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图表目录索引 |
致谢 |
(7)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老年人福利概说》(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一、引言 |
二、翻译任务描述 |
(一)文本介绍 |
(二)文本分析 |
三、翻译过程 |
(一)译前准备 |
(二)翻译步骤 |
(三)译后事项 |
四、翻译实践理论 |
(一)卡特福德及其翻译理论概述 |
(二)卡特福德的特色翻译理论 |
(三)卡特福德的翻译分类 |
五、翻译实践案例之层次转换 |
六、翻译实践案例之范畴转换 |
(一)结构转换 |
(二)类别转换 |
(三)单位转换 |
七、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原文 |
附录二 :译文 |
后记 |
(8)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适老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架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养老设施 |
2.1.1 养老设施的概念 |
2.1.2 养老设施的分类及特点 |
2.2 适老性设计 |
2.2.1 适老性设计的概念 |
2.2.2 养老设施适老性设计的概念 |
2.3 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 |
2.3.1 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的概念 |
2.3.2 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的概念及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适老性设计现状 |
3.1 国内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现状分析 |
3.1.1 我国社会老年人居住概况与养老诉求 |
3.1.2 国内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现状 |
3.1.3 养老设施嵌入社区面临的难题 |
3.1.4 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的适老性问题 |
3.2 国外养老设施适老性设计现状分析 |
3.2.1 欧美及东亚发达国家养老设施现状 |
3.2.2 国外养老设施适老性设计经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适老性设计提升策略 |
4.1 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设计经验 |
4.1.1 嵌入方式多样化 |
4.1.2 重视精神文化引领 |
4.1.3 养老设施凸显归属感 |
4.1.4 养老设施配置智能化 |
4.1.5 养老设施体现共享性 |
4.2 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适老性设计策略 |
4.2.1 “嵌入”方式的设计 |
4.2.2 环境规划体现适老性 |
4.2.3 强化休闲景观适老性设计 |
4.2.4 室内空间适老性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实践——郑州市“童馨园”社区养老中心改造设计 |
5.1 项目基本情况 |
5.1.1 郑州市嵌入式社区养老品牌“童馨园” |
5.1.2 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童馨园”现状 |
5.1.3 设施适老性设计存在的问题 |
5.1.4 问卷调查 |
5.1.5 改进建议 |
5.2 设计实践 |
5.2.1 设计理念 |
5.2.2 分层设计 |
5.2.3 功能区划 |
5.2.4 室内设施适老性设计 |
5.2.5 室外景观规划 |
5.2.6 交通路线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9)促进代际融合的城市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集合住居代际融合问题的原因与趋势 |
1.1.2 集合住居的代际结构融合问题反思 |
1.1.3 集合住居的代际功能融合问题反思 |
1.1.4 集合住居的代际情感融合问题反思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1 集合住居空间环境 |
1.3.2 代际融合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研究现状 |
1.4.2 代际融合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框架 |
第2章 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的代际融合基础框架研究 |
2.1 集合住居空间环境基础研究 |
2.1.1 住居学理论和住居研究概述 |
2.1.2 集合住居概念辨析 |
2.1.3 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特质解析 |
2.2 代际融合基础研究 |
2.2.1 代际融合理论概述 |
2.2.2 代群年龄划分解析 |
2.2.3 集合住居代群特质解析 |
2.2.4 集合住居代际关系解析 |
2.3 促进代际融合的集合住居空间环境案例分析 |
2.3.1 集合住居的社区空间环境案例分析 |
2.3.2 集合住居的邻里空间环境案例分析 |
2.3.3 集合住居的居室空间环境案例分析 |
2.4 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的代际融合圈域建构 |
2.4.1 代际融合圈域建构过程概述 |
2.4.2 基于专家访谈的关联途径和研究要点梳理 |
2.4.3 基于住居学理论的空间环境研究视域聚焦 |
2.4.4 基于生活圈理论的空间环境研究层次划分 |
2.4.5 基于代际融合理论的代际关系研究层次匹配 |
2.5 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的代际融合圈域解析 |
2.5.1 代际融合圈域的主要构成维度 |
2.5.2 代际融合圈域的基础框架结构 |
2.5.3 代际融合圈域的圈层划分模式 |
2.5.4 代际融合圈层的初步类型划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集合住居空间环境典型调查与指标要素集建构 |
3.1 典型调查的整体情况概述 |
3.1.1 典型调查的整体目的与样本选取 |
3.1.2 典型调查的主要方法与实施过程 |
3.2 社区代际融合圈层的环境行为调查分析 |
3.2.1 社区空间环境总体分析 |
3.2.2 社区交通出行空间环境定点分析 |
3.2.3 社区文娱活动空间环境定点分析 |
3.2.4 社区老幼照料空间环境定点分析 |
3.2.5 社区管理服务空间环境定点分析 |
3.2.6 社区教育培训空间环境对比分析 |
3.2.7 社区日常采买空间环境对比分析 |
3.3 邻里代际融合圈层的环境行为调查分析 |
3.3.1 邻里空间环境总体分析 |
3.3.2 邻里休闲共享空间环境定点分析 |
3.3.3 邻里老幼活动空间环境定点分析 |
3.3.4 邻里步行联系空间环境对比分析 |
3.3.5 邻里近宅服务空间环境对比分析 |
3.3.6 邻里多维治理空间环境对比分析 |
3.4 居室代际融合圈层的环境行为调查分析 |
3.4.1 居室空间环境入户调查分析 |
3.4.2 居室空间环境多代居住模式分析 |
3.4.3 居室空间环境多代使用现状分析 |
3.5 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的代际融合行为综合分析 |
3.5.1 代际融合行为的代群分龄特征分析 |
3.5.2 代际融合行为的代群组合关系分析 |
3.5.3 代际融合行为的作用途径与内在需求分析 |
3.5.4 代际融合行为的组织层次分析 |
3.5.5 代际融合行为模式与空间环境关联分析 |
3.6 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的代际融合指标要素集建构 |
3.6.1 代际融合圈层的共性影响因素归纳 |
3.6.2 代际融合情境的模型建构与要素解析 |
3.6.3 基于焦点小组法的代际融合指标要素集建构 |
3.6.4 代际融合圈域整体分层验证与重点分类思考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合住居空间环境抽样调查与设计策略集建构 |
4.1 抽样调查的整体情况概述 |
4.1.1 抽样调查与量化分析的整体路线 |
4.1.2 抽样调查表格的设计完善过程 |
4.1.3 抽样调查的主要实施过程 |
4.2 代际融合情境要素的主成分分析 |
4.2.1 主成分分析基本原理 |
4.2.2 适用性检验 |
4.2.3 主成分数目确定 |
4.2.4 代际融合情境类型提取 |
4.3 代际融合情境要素的权重分析 |
4.3.1 权重计算原理与过程 |
4.3.2 要素权重的分级质性转化 |
4.3.3 要素权重的圈层与类型统计分析 |
4.4 代际融合情境要素与代群年龄的回归分析 |
4.4.1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原理 |
4.4.2 要素与代群年龄的回归分析过程 |
4.4.3 要素与代群年龄的关联程度解析 |
4.5 代际融合指标要素的圈域分层汇总解析 |
4.5.1 社区代际融合圈层特质汇总分析 |
4.5.2 邻里代际融合圈层特质汇总分析 |
4.5.3 居室代际融合圈层特质汇总分析 |
4.6 代际融合指标要素的情境分类汇总解析 |
4.6.1 代际休闲互动类情境要素汇总分析 |
4.6.2 代际老幼护航类情境要素汇总分析 |
4.6.3 代际混合通行类情境要素汇总分析 |
4.6.4 代际共治共建类情境要素汇总分析 |
4.6.5 代际生活服务类情境要素汇总分析 |
4.6.6 代际能力互促类情境要素汇总分析 |
4.7 促进代际融合的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策略集建构 |
4.7.1 优化设计研究相关逻辑关系梳理 |
4.7.2 代际融合圈层优化设计框架建构 |
4.7.3 代际融合情境优化设计框架建构 |
4.7.4 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策略集建构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的社区代际融合圈层优化设计 |
5.1 社区代际融合圈层优化设计整体概述 |
5.2 社区代际融合圈层优化设计原则 |
5.2.1 社区空间结构分级开放原则 |
5.2.2 社区代群比例均衡渐进原则 |
5.2.3 社区空间功能适度复合原则 |
5.2.4 社区人群密度合理调制原则 |
5.2.5 社区服务配套设施分层集约原则 |
5.3 社区代际休闲互动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5.3.1 全龄综合活动空间多元聚合 |
5.3.2 老幼正式交流空间多主题开拓 |
5.3.3 休闲健身场地动静环境协调 |
5.3.4 地缘文化空间鼓励代际传承 |
5.4 社区代际老幼护航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5.4.1 老幼福祉支援体系长效完善 |
5.4.2 老幼福祉设施多维复合联动 |
5.4.3 医疗空间环境的互助疗愈支持 |
5.5 社区代际混合通行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5.5.1 慢行交通体系全龄保障 |
5.5.2 多代生活型街道多元拓展 |
5.5.3 交通转换节点混龄复合 |
5.6 社区代际共治共建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5.6.1 社区多代共建共治机制建构 |
5.6.2 社区多代参与式治理空间营建 |
5.7 社区代际生活服务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5.7.1 商业服务设施全龄体验优化 |
5.7.2 公益支援空间互馈形制建构 |
5.8 社区代际能力互促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5.8.1 社区职住空间平衡互促 |
5.8.2 社区就业与培训空间普适设计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的邻里代际融合圈层优化设计 |
6.1 邻里代际融合圈层优化设计整体概述 |
6.2 邻里代际融合圈层优化设计原则 |
6.2.1 邻里空间环境多代共属原则 |
6.2.2 邻里空间形态老幼易识别原则 |
6.2.3 邻里空间微气候多代适宜原则 |
6.2.4 邻里多代居民共居协同原则 |
6.2.5 邻里户型组群物理邻近原则 |
6.3 邻里代际休闲互动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6.3.1 日常生活共享空间灵活拓展 |
6.3.2 老幼健身场地正向激励 |
6.3.3 多代休憩交流设施缩微植入 |
6.4 邻里代际老幼护航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6.4.1 非正式老幼照料空间集约嵌入 |
6.4.2 邻里老幼自然监护氛围营建 |
6.5 邻里代际混合通行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6.5.1 步行空间通达组织和交往拓展 |
6.5.2 楼栋交通路径的老幼代疏散设计 |
6.5.3 楼栋立体廊道的过渡场所塑造 |
6.6 邻里代际共同治理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6.6.1 邻里多代群策式共治模式建构 |
6.6.2 建设更新环节多代参与及关系传序 |
6.7 邻里代际生活服务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6.7.1 小型商业空间多维灵活布局 |
6.7.2 小微便民共享设施功能完善 |
6.8 邻里代际能力互促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6.8.1 代际学习中心的创新模式开拓 |
6.8.2 邻里多代互助培训空间组织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的居室代际融合圈层优化设计 |
7.1 居室代际融合圈层优化设计整体概述 |
7.2 居室代际融合圈层优化设计原则 |
7.2.1 户型结构长效演变原则 |
7.2.2 家庭多代居需求匹配原则 |
7.2.3 居室空间组织加龄通用原则 |
7.2.4 居室物理环境老幼适居原则 |
7.3 居室代际休闲互动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7.3.1 近宅半开放空间过渡渗透 |
7.3.2 居室多代起居空间复合平衡 |
7.4 居室代际老幼护航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7.4.1 社会照料服务入户拓展 |
7.4.2 照料抚育空间环境适宜度提升 |
7.4.3 居室主动式老幼安全监护设计 |
7.5 居室代际混合通行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7.5.1 居室通行空间无障碍回游组构 |
7.5.2 居室空间联系设施潜伏设计 |
7.6 居室代际共同治理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7.6.1 户型菜单式个性定制机制建构 |
7.6.2 居室重点空间互助更新组织 |
7.7 居室代际能力互促类情境优化设计策略 |
7.7.1 在宅办公的代际融合意义重构 |
7.7.2 在宅工作及学习空间自调节设计 |
7.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B1 基础研究阶段的专家访谈信息汇总 |
B2 典型调查阶段的居民访谈信息汇总 |
B3 典型调查阶段的入户访谈提纲 |
B4 抽样调查阶段的问卷调查表 |
B5 抽样调查阶段的现状调查表 |
B6 抽样调查阶段的调查地点实况汇总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人口老龄化挑战 |
1.2.2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功能弱化 |
1.2.3 养老服务需求的多元化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老年居民养老服务的研究 |
1.4.2 关于获得感的研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线路 |
第二章 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老年居民养老服务 |
2.1.2 获得感 |
2.1.3 养老服务获得感 |
2.2 理论基础 |
2.2.1 需要层次理论 |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2.3 社会认知理论 |
第三章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现状 |
3.1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整体情况 |
3.2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政策环境 |
3.3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对象 |
3.4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队伍 |
3.4.1 管理员队伍 |
3.4.2 服务员队伍 |
3.4.3 评估员队伍 |
3.4.4 志愿者队伍 |
3.5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需求 |
3.5.1 日常生活服务需求 |
3.5.2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
3.5.3 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
3.6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设施 |
3.6.1 养老服务设施分类 |
3.6.2 养老服务设施区域建设成果 |
3.7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资金来源 |
3.7.1 政府投入 |
3.7.2 养老基金 |
3.7.3 商业养老保险 |
第四章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现状 |
4.1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实地调研 |
4.1.1 调查对象 |
4.1.2 问卷设计 |
4.1.3 数据分析 |
4.1.4 结论 |
4.2 上海老年居民在物质层面的养老服务获得感现状 |
4.2.1 日常照料方面的获得感 |
4.2.2 服务设施方面的获得感 |
4.2.3 医疗卫生方面的获得感 |
4.3 上海老年居民在精神层面的养老服务获得感现状 |
4.3.1 文娱休闲方面的获得感 |
4.3.2 精神慰藉方面的获得感 |
4.3.3 目前生活感知与未来服务预期 |
第五章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影响因素 |
5.1 影响因素选取 |
5.1.1 养老服务需求因素 |
5.1.2 养老服务配置因素 |
5.1.3 养老服务资金因素 |
5.1.4 养老服务质量因素 |
5.1.5 养老服务认知因素 |
5.1.6 养老服务政策因素 |
5.2 模型选择 |
5.2.1 选择依据 |
5.2.2 层次分析法介绍 |
5.2.3 层次分析法步骤 |
5.3 模型应用 |
5.3.1 指标选取原则 |
5.3.2 指标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
5.3.3 层次总排序及权重计算 |
5.4 模型的分析结论 |
5.4.1 养老服务需求因素的影响最大 |
5.4.2 养老服务质量因素的影响较大 |
5.4.3 养老服务认知因素的影响略大 |
5.4.4 养老服务配置因素的影响略小 |
5.4.5 养老服务资金因素的影响较小 |
5.4.6 养老服务政策因素的影响最小 |
5.5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提升的制约瓶颈 |
5.5.1 养老服务多层次需求难兼顾 |
5.5.2 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不健全 |
5.5.3 养老服务认知观念较匮乏 |
5.5.4 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 |
5.5.5 养老服务资源来源较为单一 |
5.5.6 养老服务政策宣传不到位 |
第六章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提升路径 |
6.1 基于老年居民角度 |
6.1.1 增强家庭自我养老能力 |
6.1.2 确立合理的养老服务期望 |
6.2 基于社区服务角度 |
6.2.1 加强服务设施建设 |
6.2.2 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
6.2.3 分区域调整服务方式 |
6.2.4 加大服务宣传力度 |
6.3 基于政府主导角度 |
6.3.1 优化部门顶层设计 |
6.3.2 健全相关养老政策 |
6.3.3 完善评估监管机制 |
6.3.4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6.4 基于多元力量角度 |
6.4.1 激励社会组织参与 |
6.4.2 创建市场互动机制 |
6.4.3 创新服务发展新模式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健康居室法律护航(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独居青年群体的智能居住空间设计研究[D]. 宋宛青.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吉林市老年公寓室内空间适居性设计应用研究[D]. 史航. 东北电力大学, 2021(10)
- [3]基于老年人感知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D]. 张一丹.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花都区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研究[D]. 杨梦琼.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住宅环境优化研究[D]. 孙小翔.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6]基于医养结合模式下广州地区养老设施策略研究[D]. 王宁. 广州大学, 2020(02)
- [7]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老年人福利概说》(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朱子百佳.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8]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适老性设计研究[D]. 廉喻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9]促进代际融合的城市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D]. 黎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D]. 盛依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