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识别论文_叶凯,张超,时春霖,米科峰,詹银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星识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丙沙星,敏感,脉冲,分解,天文,星图,星点。

星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叶凯,张超,时春霖,米科峰,詹银虎[1](2019)在《视频测量机器人星识别算法在自动天文定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文定向是通过观测天体确定方位的高精度定向方法,在天文测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实现自动天文定向是目前天文定向的发展趋势。基于视频全站仪的工作模式,本文提出了一种星识别定向方法。首先通过视频测量连续快速拍摄多颗星,再将高度角和方位角差作为匹配条件,识别出各恒星,最后利用观测数据和解算的恒星数据关系获得定向结果,实现天文定向自动化。本文分析了因测站坐标误差和观测误差引起的星识别误差,由此给出匹配阈值,进一步提高了匹配的精确度和准确度。(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毛艳丽,牛云峰,吴俊峰,康海彦,李东[2](2016)在《磁性伊利石表面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环丙沙星识别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溶剂热法制备磁性伊利石(MILT),以乙烯基功能化的磁性伊利石(MILT-MPS)为基质材料,通过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在甲醇/水的混合溶液中制备表面分子印迹材料(MMIPs)。通过FT-IR、TEM、TGA、XRD和VSM等方法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其比表面积为109.58 m~2/g,且具有热稳定性、超顺磁性(Ms=3.866 emu/g)。吸附实验研究表明,Langmuir等温模型能较好地拟合MMIPs对CIP的吸附平衡数据,25℃时MMIPs的单分子层吸附容量为86.58 mg/g。选择性识别实验表明,MMIPs对CIP具有较好地选择性识别性。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将所制备的MMIPs应用于环境样品中CIP的分离富集和分析测定,方法回收率为93.4%~98.3%,检出限达0.01 mg/L。(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6年06期)

卢欢,郁丰,刘莹,朱海微[3](2016)在《无码载波频率初值估计与导航星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导航卫星的民码信号不可用时,利用无码载波恢复技术测量各个导航卫星的多普勒频移能够实现多普勒定轨。针对伪码未知的情况,提出了基于相位补偿及数据块累加来增强信号,并结合快速傅里叶变换估计载波频率的方法;为解决无码条件下的导航卫星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普勒频移特征的导航星识别方法,研究了基于叁分法快速搜索优化平移量的匹配算法,并采用全局匹配、局部剔除的策略来提高卫星识别的全局可信度。仿真结果表明,对于80ms的卫星中频数据,无码载波频率估计误差保持在7 Hz之内,并且正确估计的卫星数在9颗以上;在考虑先验参数不精准及测量误差的情况下,正确识别的卫星数大多为6颗及以上,满足定轨要求的最少卫星数目。(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6年10期)

孙利雷[4](2016)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脉冲星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中国科技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FAST项目的目标之一是发现5000颗脉冲星,经过初步估计候选的脉冲星信号多达100万以上。要在庞大数量的候选脉冲星信号中去找出数量很少的真实脉冲星信息,如果依靠人工去识别脉冲星信号,工作量太过巨大,对于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投入都是不现实的。使用计算机来对星体信号进行识别,将极大的减少人力和财力支出,节省大量时间,极大的提高对脉冲星的识别效率,促进FAST目标的顺利实现。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近年来新兴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研究脉冲星信号识别,设计并实现了脉冲星识别的软件系统。完成的研究工作包括:(1)参考脉冲星的人工识别方法,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脉冲星识别综合模型。综合模型融合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算法和对数值信息分类的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脉冲星识别算法是可行的;(2)设计并实现了脉冲星识别的软件系统,在分布式计算框架Hadoop上,结合HDFS和MySQL数据库各自的优点,将海量的候选脉冲星图像文件存储在HDFS中,将系统配置信息、脉冲星识别结果等元数据信息存储在MySQL数据库中,充分利用Hadoop分布式计算的优势,将图像处理等计算密集型操作采用分布式实现。(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孙剑明[5](2015)在《剖分特征集星识别法在天文导航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快速高效地对星图进行识别,准确地完成天文导航任务,提出了一种基于剖分特征集星识别方法。首先使用星表数据建立数据库,叁角剖分该数据库建立特征星库,再获取待识别星图剖分特征与已建立的特征星库相比较实现星识别。在改进海明相似度与Euclid相似度等相似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剖分特征集星识别法,使用该方法可以快速地找到一个很小的可能星集合,重复该方法再获得相邻星的可能星集合,两个星集合中赤经与赤纬最相近的就是识别星。实验显示使用剖分特征集星识别法,准确率可以达到97%以上,能够准确地完成星图识别任务。(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5年11期)

詹银虎,郑勇,张超,李铸洋,张中凯[6](2015)在《一种亮星识别算法及其在天文定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站仪对任意亮星的观测采样,提出了一种利用高度角序列和水平角速率进行联合匹配的任意亮星识别算法。通过引入天体地平坐标计算程序,算法可正确辨别行星和恒星。本文分析了任意亮星高度角和水平角速率的观测误差和计算误差,以此给出了匹配阈值条件的设定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有效的匹配策略。仿真计算及实际观测试验均表明,该算法具有100%的识别成功率,远优于现有算法。将此算法应用于任意亮星天文定向,定向结果的内符合精度达到2″,外部检核精度达到1.6″。采用多颗任意亮星进行定向,可有效减弱由测站位置误差引入的定向系统误差,提高绝对定向精度。本文提出的天文定向适用于多云及雾霾天气。(本文来源于《测绘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盛琳阳,周国辉,崔元全,赵巍,赵国生[7](2011)在《基于单片FPGA的星提取星识别图像处理IP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了一种星敏感器星提取和星识别算法的并行处理方案,设计了在一片FPGA芯片上实现星点提取和星识别功能的IP核.该IP核有利于提高星敏感器星图处理的数据更新率及可靠性,降低系统功耗,缩小系统体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李学夔,谭海曙,张焕明,于昕梅,郝志航[8](2010)在《高精度星敏感器的导航星识别定位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星敏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了恒星能量在星图的分布特点,结合星图的特点提出了星敏感器导航星点识别定位方法,按照处理顺序,介绍了导航星阈值确定,连通性分析和内插细分等其中各步骤算法,并用星敏感器通过导航星角距标定新方法对该方法进行了定位精度检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0年21期)

林杰[9](2010)在《脉冲星识别算法及其矢量测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主导航技术作为卫星等航天器的一项关键技术,对于保障航天器飞行任务具有深刻的意义。本论文以脉冲星信号为研究对象,结合脉冲星信号的特性,对脉冲星的识别算法及脉冲星矢量确定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如下:论文首先分析了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从脉冲星的基础理论出发,阐述了脉冲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同时探讨了现有的脉冲星识别方法和卫星姿态确定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展开奠定了基础。为了避免噪声对脉冲星信号识别的影响,本文对脉冲星的信号特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经验模态分解去噪方法及小波变换去噪方法对脉冲星的信号进行降噪处理,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上述两种方法在脉冲星去噪中的可行性,对比结果表明小波去噪的效果更佳。为了进一步完成对脉冲星信号的识别,在脉冲星信号去噪处理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经验模态分解和小波变换结合奇异值分解的方法提取脉冲星信号的特征,并利用最近邻准则,与模板脉冲星的特征匹配,实现脉冲星信号的识别,同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小波变换的脉冲星识别算法的有效性。最后,针对脉冲星在姿态确定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叁平面及四平面的脉冲星矢量测量原理,该方法引入了多平面观测的设计方法,通过测量不同平面接收脉冲星的能量的不同,在已知探测器几何结构的条件下,通过计算出脉冲星矢量的幅值和空间角,从而确定脉冲星矢量,并结合双矢量定姿的原理实现卫星的姿态的确定。(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0-07-01)

郑万波,刘淑芬,李树秋,王晓燕,张俊[10](2009)在《全天自主分层星识别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全天自主分层星识别算法,该算法采用分层的方法,以局域亮星为主构造和识别观测星叁角形,减少了待识别的观测星叁角形数量,具有较高的识别速度;采用最大匹配可信度和索引的边缘扩充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位置误差、星等误差和伪星干扰等问题,仿真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既可进行全天自主星识别,又可进行局部星识别。(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星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溶剂热法制备磁性伊利石(MILT),以乙烯基功能化的磁性伊利石(MILT-MPS)为基质材料,通过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在甲醇/水的混合溶液中制备表面分子印迹材料(MMIPs)。通过FT-IR、TEM、TGA、XRD和VSM等方法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其比表面积为109.58 m~2/g,且具有热稳定性、超顺磁性(Ms=3.866 emu/g)。吸附实验研究表明,Langmuir等温模型能较好地拟合MMIPs对CIP的吸附平衡数据,25℃时MMIPs的单分子层吸附容量为86.58 mg/g。选择性识别实验表明,MMIPs对CIP具有较好地选择性识别性。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将所制备的MMIPs应用于环境样品中CIP的分离富集和分析测定,方法回收率为93.4%~98.3%,检出限达0.01 mg/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星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1].叶凯,张超,时春霖,米科峰,詹银虎.视频测量机器人星识别算法在自动天文定向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9

[2].毛艳丽,牛云峰,吴俊峰,康海彦,李东.磁性伊利石表面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环丙沙星识别特性研究[J].分析化学.2016

[3].卢欢,郁丰,刘莹,朱海微.无码载波频率初值估计与导航星识别[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6

[4].孙利雷.基于深度学习的脉冲星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D].贵州大学.2016

[5].孙剑明.剖分特征集星识别法在天文导航中的应用[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5

[6].詹银虎,郑勇,张超,李铸洋,张中凯.一种亮星识别算法及其在天文定向中的应用[J].测绘学报.2015

[7].盛琳阳,周国辉,崔元全,赵巍,赵国生.基于单片FPGA的星提取星识别图像处理IP核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

[8].李学夔,谭海曙,张焕明,于昕梅,郝志航.高精度星敏感器的导航星识别定位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

[9].林杰.脉冲星识别算法及其矢量测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10].郑万波,刘淑芬,李树秋,王晓燕,张俊.全天自主分层星识别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

论文知识图

星识别目标算法的结果分层星识别算法程序框图星识别算法性能窗口叁角形全天自主星识别算法软件...星识别仿真流程发射线星识别流程

标签:;  ;  ;  ;  ;  ;  ;  

星识别论文_叶凯,张超,时春霖,米科峰,詹银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