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调节论文_李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污泥调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泥,酸碱,剩余,有机质,碳水化合物,活性,堆肥。

污泥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1](2019)在《固体废弃物填埋场调节池污泥处理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深圳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渗滤液调节池内沉积的污泥基本性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污泥处理处置方案。就固化材料对调节池污泥进行固化、稳定化预处理进行试验、分析,并提出固化材料掺入量指标和处理流程。(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9期)

李玉和,胡伟,秦端端,房瑜静,王小兵[2](2017)在《利用保水剂调节污泥发酵起始水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生活污泥资源化利用中好氧堆肥的水分过高问题,采用添加保水剂的方法对堆体的初始水分进行调节。试验将生活污泥和木屑按C/N为16∶1混合后,通过添加不同量的保水剂,设置成理论初始含水率分别为46%、54%、56%、58%和68%的5个处理。在堆肥过程中,对堆体温度、p H值、EC值、有机质、总氮、铵态氮、硝态氮以及产物的腐熟度指数(GI)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添加保水剂调节污泥堆肥的起始水分含量对促进堆肥的好氧发酵过程是完全可行的;适宜的起始堆体含水率有利于发酵过程温度的升高和养分的转化,也有利于产品各项理化指标和养分指标的实现;根据原料和辅料的碳氮比确定混合配比后,可依据拟采用的保水剂在污泥中的吸水倍率,通过理论计算得到将混合原料起始含水率调整到适宜值时所需添加的保水剂量。根据本试验结果得出,在利用保水剂调节污泥堆肥起始水分时,将理论初始含水率设定在54%左右是较为合适的。(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陈丽娜,冯骞,吴俊锋,任晓鸣,黄洁惠[3](2016)在《利用水流剪切作用调节活性污泥特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为例,通过改变搅拌浆的转速,调整水流的剪切作用,研究了以G值表征的水力剪切作用对活性污泥数量、活性和污染物降解能力的影响,寻求反应器中的最佳水流剪切作用条件,以优化系统的运行。结果表明,随着剪切作用的增加,污泥浓度先下降后升高,污泥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活性污泥对污染物的降解速率常数先增加后降低。利用水流剪切作用来调节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特性,优化反应器的运行是可行性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6年05期)

苑宏英,孙锦绣,王亭,祁丽[4](2015)在《温度调节对污泥中有机质和氮磷溶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泥热处理可以破坏污泥絮体,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对污泥进行50,℃水浴加热以了解加热过程中污泥中有机质和氮磷的溶出情况.结果表明,加热有利于污泥中有机质的溶出,加热2,h后,溶解性蛋白质(SPN)、溶解性碳水化合物(SPS)、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氨氮(NH_4~+-N)和磷酸盐(PO_4~(3-)-P)的溶出量均有提高,分别为36.03、9.41、60.59,mg/g VS,5.99、7.28,mg/g TS.(本文来源于《天津城建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苑宏英,王亭,王小佩,牛四芳,祁丽[5](2014)在《酸碱调节过程中剩余污泥的特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5个反应器(1#,2#,3#,4#和5#),其中1#为单独酸(p H3.0)调节,2#为单独碱(p H10.0)调节,3#,4#为酸碱联合调节,3#为先酸(p H3.0)后碱(p H10.0)调节,4#为先碱(p H10.0)后酸(p H3.0)调节,5#为p H不调的对比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的酸碱调节过程中剩余污泥比阻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污泥经先酸后碱调节(3#反应器)后比阻值比其他调节方式的更小,说明这种调节方式更利于污泥脱水;同时研究了先酸后碱调节(3#反应器)过程中,污泥上清液的浊度、Zeta电位和平均粒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浊度、Zeta电位、平均粒径分别在3.18~149,NTU、-13.4~-0.899,m V、6.11~9.18,μm之间变动,且由酸调节为碱时,浊度明显减小,Zeta电位明显增高.(本文来源于《天津城建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毕良绣[6](2014)在《超声处理与碱性调节组合强化低挥发分污泥水解酸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水解酸化主要是针对较高挥发分(VSS/TSS>50%)剩余污泥,因此针对低挥发分(VSS/TSS<40%)剩余污泥强化水解酸化值得研究。本研究通过低超声强度(声能密度≤0.570W/mL且超声时间≤3min)处理和较温和的碱性(pH≤10)组合作用达到强化低挥发分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的目的,实现剩余污泥资源化与稳定化。主要研究内容:1、通过超声作用和碱性调节组合强化水解酸化,研究组合处理中pH、超声声能密度及超声作用时间对低挥发分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有机质释放及酶活性的影响;2、低挥发分污泥强化水解酸化过程中资源化与稳定化关系的分析;3、强化水解酸化过程中有关因素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针对低挥发分(VSS/TSS<30%)剩余污泥,先超声后调pH的处理方式时,声能密度为0.190W/mL、超声作用时间为3min及pH值为9.5的条件下,更有利于剩余剩余污泥有机质的转化和VFAs的产生;2、超声声能密度和超声作用时间分别为0.190W/mL和3min,VSS/TSS为27%的剩余污泥pH调至8.0、9.0、9.5、10.0时,水解酸化4天后,发酵体系SCOD浓度的变化规律为:pH9.5>pH10.0>pH9.0>pH8.0;pH值不同对水解酸化过程中产生挥发酸的种类有很大影响;pH值过高对脱氢酶活性有抑制作用;3、超声声能密度0.190W/mL、超声作用时间1~5min时,VSS/TSS为25%的污泥pH为9.5的情况下,在水解酸化第4天时,超声作用时间为3min的发酵体系中溶解性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浓度最高,分别为2493.5mg/L和366.56mg/L。在第0天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高低顺序为:3min>5min>1min;4、超声声能密度为0.076W/mL、0.190W/mL、0.380W/mL及0.570W/mL,超声作用时间为3min,pH值为9.0的条件下,VSS/TSS为25%的污泥水解酸化第5天,超声声能密度为0.076W/mL和0.190W/mL时,VSS的减少率分别达到19.24%和16.38%;当声能密度为0.380W/mL时,对几种水解酶活性的提高较为有利,而声能密度为0.190W/mL时,对SCOD、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浓度的增加有利;5、初始污泥仅经超声作用后蛋白酶、α-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均有所增加;组合作用比仅超声作用或仅碱性调节作用更有利于乙酸激酶活性的增加;6、拟合分析表明,水解酸化过程中,对SCOD释放:水解酸化时间作用>pH作用>VSS0作用>超声声能密度>超声作用时间;对VFAs的产生:水解酸化时间作用>VSS0作用>pH作用>超声作用时间>超声声能密度;对蛋白质的变化:水解酸化时间作用>pH作用>超声声能密度>超声作用时间>VSS0作用;研究表明,针对低挥发分污泥(VSS/TSS在30%~40%之间),超声声能密度0.190W/mL及超声时间3min处理后立即调pH至9.0的条件下最有利于强化污泥水解酸化过程的进行。在适宜的条件下,低挥发分污泥水解酸化10天过程中,ThODHAc/ThODVFAs可达到88.03%,HAc浓度可达到2460.88mg/L,VSS的减少率可达32.06%;低挥发分污泥在水解酸化进行到第6天时,既获得较高的乙酸浓度,又能使污泥稳定化程度较高。(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4-05-01)

苑宏英,祁丽,吴丽杰,宋建阳,汤韬[7](2014)在《酸碱联合调节剩余污泥过程中磷的释放及形态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先酸(pH值=3.0)后碱(pH值=10.0)、先碱(pH值=10.0)后酸(pH值=3.0)的两段控制方式(每段反应8 d),同时做pH值不调节的对比试验,研究剩余污泥中磷的释放速率及其形态转化情况。结果表明,酸性调节更有利于磷的释放,而碱性调节对钙磷和弱吸附态磷的赋存有利;磷的释放速率在1~2 h内达到最大,这有利于短期内获得高浓度的PO3-4-P;铝磷是剩余污泥中磷的主要赋存形态。(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4年03期)

苑宏英,宋建阳,吴丽杰,牛四芳[8](2013)在《酸碱调节对混合污泥中有机质溶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组成的混合污泥为研究对象,将pH值分别控制在酸性(pH值=3.0)和碱性(pH值=10.0),研究了混合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有机质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与酸性条件相比,碱性条件更有利于混合污泥中各有机质组分的释放,且碱性调节还能缩短反应时间。VFAs的变化规律与其他有机质不一致,酸性条件下几乎不产生VFAs,而在碱性条件下VFAs的释放量较大且几乎呈线性增长,反应至16 d时VFAs的释放量达到最大,为224.15 mg/gVS,此时VFAs在SCOD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为58.94%。(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3年19期)

苑宏英,牛四芳,宋建阳,祁丽,汤韬[9](2013)在《酸碱联合调节剩余污泥对有机质的释放和脱水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酸碱联合调节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溶解性蛋白质(SPN)和溶解性碳水化合物(SPS)的释放规律以及对脱水性能的影响,采用3个反应器,其中,1#为先酸(pH 3.0)后碱(pH 10.0)、3#为先碱(pH 10.0)后酸(pH 3.0)的两段控制方式(每段8 d),同时以2#pH不调作为对比实验。结果表明,3个反应器中SPN和SPS的释放情况是调节为碱性>酸性>空白,在相同的控制阶段,SPN的释放量明显高于SPS的释放量;SPN和SPS的最大释放量出现在1#的碱性阶段(后8 d),SPN在碱性阶段的第2天达到最大释放量(883.618 mg/L),SPS在碱性阶段的第8天达到最大释放量(165.922 mg/L)。1#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比阻值较低,说明先酸后碱调节方式更利于污泥脱水;在调节为碱性第4天时污泥比阻(SRF)达到最小值(0.342×1013m/kg),处于中难度脱水范围内。与2#相比,3#中的SRF虽稍有改善,但始终处于难脱水范围内。(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尹小延,任孝锋[10](2013)在《化学调节对化学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用的高分子絮凝剂对化学污泥进行调节,分别选用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型絮凝剂对污泥进行调节。将絮凝剂配制成1‰的溶液备用。量取200mL的污泥置于500mL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絮凝剂,以100r/min,快速搅拌30s,然后以60r/min慢速搅拌2min。通过改变絮凝剂的用量和污泥的pH值来观察调节的效果。并测定污泥的粒径分布、上清液浊度、比阻等指标,分析污泥脱水的影响因素和原理。(本文来源于《科协论坛(下半月)》期刊2013年04期)

污泥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生活污泥资源化利用中好氧堆肥的水分过高问题,采用添加保水剂的方法对堆体的初始水分进行调节。试验将生活污泥和木屑按C/N为16∶1混合后,通过添加不同量的保水剂,设置成理论初始含水率分别为46%、54%、56%、58%和68%的5个处理。在堆肥过程中,对堆体温度、p H值、EC值、有机质、总氮、铵态氮、硝态氮以及产物的腐熟度指数(GI)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添加保水剂调节污泥堆肥的起始水分含量对促进堆肥的好氧发酵过程是完全可行的;适宜的起始堆体含水率有利于发酵过程温度的升高和养分的转化,也有利于产品各项理化指标和养分指标的实现;根据原料和辅料的碳氮比确定混合配比后,可依据拟采用的保水剂在污泥中的吸水倍率,通过理论计算得到将混合原料起始含水率调整到适宜值时所需添加的保水剂量。根据本试验结果得出,在利用保水剂调节污泥堆肥起始水分时,将理论初始含水率设定在54%左右是较为合适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污泥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华.固体废弃物填埋场调节池污泥处理技术探讨[J].山西建筑.2019

[2].李玉和,胡伟,秦端端,房瑜静,王小兵.利用保水剂调节污泥发酵起始水分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

[3].陈丽娜,冯骞,吴俊锋,任晓鸣,黄洁惠.利用水流剪切作用调节活性污泥特性的试验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6

[4].苑宏英,孙锦绣,王亭,祁丽.温度调节对污泥中有机质和氮磷溶出的影响研究[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5

[5].苑宏英,王亭,王小佩,牛四芳,祁丽.酸碱调节过程中剩余污泥的特性变化[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4

[6].毕良绣.超声处理与碱性调节组合强化低挥发分污泥水解酸化[D].南京林业大学.2014

[7].苑宏英,祁丽,吴丽杰,宋建阳,汤韬.酸碱联合调节剩余污泥过程中磷的释放及形态转化[J].中国给水排水.2014

[8].苑宏英,宋建阳,吴丽杰,牛四芳.酸碱调节对混合污泥中有机质溶出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13

[9].苑宏英,牛四芳,宋建阳,祁丽,汤韬.酸碱联合调节剩余污泥对有机质的释放和脱水性能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3

[10].尹小延,任孝锋.化学调节对化学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

论文知识图

值对壳聚糖调理后污泥比阻的影响污泥调节池pH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试剂和CPAM联合调理前后污泥形态3 絮凝剂投加量对污泥比阻的影响170℃各pH值下SCOD的变化

标签:;  ;  ;  ;  ;  ;  ;  

污泥调节论文_李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