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椭圆小球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球藻,椭圆,铜绿,油脂,碘酸,碘化钾,产量。
椭圆小球藻论文文献综述
莫雅斐,金林,孙荣国,王丽萍[1](2019)在《椭圆小球藻对水体汞光还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椭圆小球藻对水体中Hg~(~(2+))光还原反应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实验,以不同波长紫外灯及氙灯(可见光)为光源,探讨不同丰度活、死椭圆小球藻在各光照条件下对Hg~(~(2+))光还原反应的影响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当藻丰度为1×106cells·m L~(-1)时,在可见光照射下,活藻、死藻处理Hg0的释放量分别为3.733 ng、3.749 ng,Hg~(~(2+))的还原率分别为18.66%、18.75%;在紫外光(UV)照射下,活藻、死藻处理Hg0的释放量最高为2.312 ng、2.373 ng,Hg~(~(2+))的还原率最高为11.56%、11.86%.在可见光、UVA、UVB和黑暗条件下,当藻丰度为0 cells·m L~(-1)时,Hg~(~(2+))的还原率分别为21.45%、22.86%、26.75%、20.41%;随藻丰度的增加,Hg~(~(2+))的还原率逐渐下降;当藻丰度为10×106cells·m L~(-1)时,活藻处理Hg~(~(2+))的还原率分别降至17.70%、10.28%、9.962%、9.774%,死藻处理的降至18.15%、10.83%、10.77%、10.39%.可见,椭圆小球藻对Hg~(~(2+))的光还原反应起抑制作用,藻丰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烈;可见光对含藻处理Hg~(~(2+))的光还原起主要作用,其次为紫外光.动力学研究表明,UV照射下椭圆小球藻对Hg~(~(2+))光还原反应可用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进行描述,反应速率常数k为(0. 6893—1.473)×10-4ng·L~(-1)·min-1,Langmuir吸附系数KL为(1.063—1.080)×10-2L·ng~(-1).(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9年02期)
金林,孙荣国,莫雅斐,陈卓,范丽[2](2018)在《椭圆小球藻对汞的吸附-解吸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为试验藻种,探究黑暗环境中活藻、死藻在不同条件下对水中汞的吸附-解吸特征、动力学过程和等温吸附模型。结果表明,椭圆小球藻在弱酸性或中性(pH=3~8)水环境中对汞的吸附能力最强,吸附总量随藻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单位吸附量随藻浓度增加而降低,最佳吸附丰度约为3.2×10~6 cells/mL,其中活藻处理对汞的最大吸附率为71.2%,死藻处理的最大吸附率为62.9%。椭圆小球藻对汞的吸附主要分为生物吸附和生物富集吸附两个阶段,其中死藻细胞主要以生物吸附为主,活藻细胞除了具备生物吸附以外还可进行生物富集吸附,藻细胞生物富集汞的能力与藻丰度和环境中汞浓度有关。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可较好地描述椭圆小球藻对汞的吸附过程。在解吸汞的过程中,椭圆小球藻死藻解吸能力更强,活藻在解吸过程中伴随着生物富集,1 440 min后死藻和活藻均可达到解吸平衡。(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8年06期)
李园园,李奥,丁兰平,骆文玉,吴海月[3](2017)在《转轮状病毒基因椭圆小球藻生产藻粉和油脂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转轮状病毒基因操作对椭圆小球藻产藻粉和油脂的影响并获取最佳培养条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验证椭圆小球藻生物反应器的成功建立,之后在不同氮源浓度和pH的培养基中培养野生和转基因椭圆小球藻.结果发现,转基因椭圆小球藻可以成功表达外源基因产生目的蛋白,但外源基因的导入确实降低了椭圆小球藻的藻粉和油脂产量.当培养基的氮源质量浓度为3g/L、初始pH值为5时,转基因椭圆小球藻的藻粉和油脂产量均较高.(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鲁帅[4](2017)在《铜绿微囊藻、椭圆小球藻对几种有机污染物的富集和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是一类分布广泛的生物,不仅对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微藻不仅可以通过吸附、富集、降解等途径去除环境中的难降解有机物,还能产生氧气、引发活性氧,从而促进细菌对污染物的降解、增强污染物自身的光降解能力。研究微藻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富集和降解作用,不仅可以提供一种去除污染物的方法,还能够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归趋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选取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优势藻类铜绿微囊藻和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椭圆小球藻作为实验生物,研究它们对于两种常见有机污染物—双酚A(BPA)和对乙酰氨基苯酚的去除作用,并探讨了污染物浓度范围、营养条件以及初始藻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得到了如下实验结果:(1).铜绿微囊藻918对BPA和对乙酰氨基苯酚都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1,5,10mg/L的BPA和对乙酰氨基苯酚经过10天的处理后比初始浓度分别降低了 39%、12%、9%和22%、7%、13%。铜绿918体内BPA的浓度随培养基中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对乙酰氨基苯酚也呈现出类似特点。发现BPA在铜绿918体内2种可能的降解产物对乙基苯酚和2,6-二羟基苯甲酸;(2)铜绿微囊藻1343对BPA和对乙酰氨基苯酚也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1,5,10mg/L的BPA和对乙酰氨基苯酚经过10天的处理后比初始浓度分别降低了 6%、6%、12%和14%、9%、9%,铜绿1343体内BPA的浓度随培养基中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在实验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1mg/L对乙酰氨基苯酚处理组藻体内污染物的富集量随时间变化不大,5mg/L和10mg/L对乙酰氨基苯酚处理组藻体内污染物的富集量在实验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3)椭圆小球藻对BPA和对乙酰氨基苯酚都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1,5,10mg/L的BPA和对乙酰氨基苯酚经过10天的处理后比初始浓度分别降低了 10%、8%、2%和18%、15%、18%,小球藻体内BPA的浓度随培养基中初始浓度的增加和实验的进行表现出增长的趋势,1mg/L和5mg/L对乙酰氨基苯酚处理组藻体内污染物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10mg/L处理组则相反,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发现BPA在椭圆小球藻体内3种可能的降解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对乙基苯酚和2,6-二羟基苯甲酸;(4)不同污染物浓度范围和初始藻浓度对其去除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影响,而营养条件对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小球藻对10,50,]00ug/L的对乙酰氨基苯酚10天的去除率达到了 10%、31%和17%,而对15,30,50mg/L的对乙酰氨基苯酚10天的去除率只有5%、10%和10%;初始藻浓度对其去除污染物效果的影响较为明显,最高去除率为22%,而最低去除率不足5%。(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6-01)
孙配配[5](2017)在《椭圆小球藻NF-YA/B/C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及Fe~(2+)对椭圆小球藻油脂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藻类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生物燃料的来源之一。随着食用油及生物柴油的需求不断增长,寻找新的、潜在的高产和可持续性的油脂生产原料迫在眉睫。在油料作物中过表达与油脂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增加油含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生长迅速,低氮条件下培养可大量积累油脂。NF-Y是对种子发育、油脂合成和积累有重要影响的转录因子。我们试图从椭圆小球藻中克隆NF-Y基因并在拟南芥菜中鉴定其功能,为油料作物如油菜改良,提高油菜的含油量,提供技术和理论基础。我们以椭圆小球藻为实验材料,克隆了3个基因NF-YA(CeNF-YA)、NF-YB(CeNF-YB)和NF-YC(CeNF-YC)。对CeNF-YA、CeNF-YB和CeNF-YC的氨基酸序列与人类、酵母、老鼠、拟南芥、水稻、油菜等物种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保守结构域序列相似性分别为56.6%-71.7%、62.9%-91.4%、35.1%-93.5%。我们将这3个基因分别构建到酵母表达载体pYDEST02上,然后在酵母INVSc1中表达,发现这3个基因在酵母中能够表达,但是转基因酵母的总脂肪酸含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我们将CeNF-YA、CeNF-YB和CeNF-YC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得到T1代种子,发现拟南芥转基因株系的千粒重比野生型Col-0分别提高了26.5%-44.9%,24.5%-51%,18.4%-44.9%;转基因株系脂肪酸含量比野生型Col-0分别提高了22.4%-18.4%,7.1%-11.2%,9.8%-15.4%,并且脂肪酸的组成变化不大,其中主要脂肪酸成分含量变化比较大的是C18:0、C18:1、C18:3、C20:1;转CeNF-YA、CeNF-YB、CeNF-YC植株与Col-0相比C18:0分别提高了14.5%-24.4%,12.2%-24.5%,1.9%-28%;C18:1分别提高了10.5%-31.0%,10.8%-29.9%,1.1%-7.9%;C18:3分别提高了27.2%-35.2%,3.5%-6.4%,22.6%-28.5%;C20:1分别提高了27.4%-34.8%,6.5%-20.6%,7.6%-16.0%。除此之外,我们为了进一步研究CeNF-YA、CeNF-YB和CeNF-YC的作用机制,对CeNF-YA、CeNF-YB和CeNF-YC进行了亚细胞定位,发现它们均定位在细胞核。对CeNF-YA、CeNF-YB和CeNF-YC互作实验发现,CeNF-YA与CeNF-YB、CeNF-YB与CeNF-YC有互作。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不同浓度的Fe~(2+)对椭圆小球藻生长、油脂积累及对油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浓度Fe~(2+)促进椭圆小球藻的生长。在缺Fe~(2+)条件下有利于脂肪酸的积累,并且CeNF-YA、CeNF-YB和CeNF-YC的表达量上调,CeNF-YA、CeNF-YB和CeNF-YC的表达有助于脂肪酸含量的提高。本研究为阐明椭圆小球藻CeNF-YA、CeNF-YB和CeNF-YC叁个基因的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对利用转录因子提高油料作物的油脂含量提供了潜在的有价值的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军,李元广,王伟良,黄建科,沈国敏[6](2014)在《以异养细胞作为种子的椭圆小球藻产油脂光自养培养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养细胞种子/光自养培养方法是一种可异养培养的能源微藻培养的有效方法,但已有文献尚未从工艺优化角度考察其发展潜力。为了获得较高细胞密度的用于光自养培养的种子和提高光自养培养的细胞密度与油脂产率,对异养细胞种子/光自养培养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椭圆小球藻在摇瓶中异养培养的最高藻细胞密度可达11.04 g/L,比在初始培养基条件下提高了28.0%,在5 L发酵罐中异养培养的藻细胞密度达到73.89 g/L;在2 L柱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光自养培养的藻细胞密度、油脂含量和油脂产率分别达1.62 g/L、36.34%和6.1 mg/(L·h),油脂成分主要为含C16-C18碳链的脂肪酸,是制备生物柴油的理想原料。经过优化,异养细胞种子/光自养培养这一方法能够显着地提高椭圆小球藻产油脂的能力,这进一步表明异养细胞种子/光自养培养方法有望成为可异养的能源微藻的高效培养方式。(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郑江[7](2007)在《两种碘盐对椭圆小球藻生长和生物富碘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向培养液中添加KI和KIO3后,椭圆小球藻的生长都受到一定的抑制,干重有所下降,但对碘的富集量则随KI和KIO3浓度的增加而逐步上升,最高富集量分别达到了藻体干重的36%(KI)和32%(KIO3)。椭圆小球藻在富碘的同时,伴随有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水利渔业》期刊2007年04期)
黄诚[8](2007)在《25种农药对椭圆小球藻和螺旋鱼腥藻的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农药对淡水生态环境初级生产者的影响,进而为农药的合理安全使用、农药在淡水环境中的生态效应评价以及保护淡水生态系统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绿藻门的椭圆小球藻和蓝藻门的螺旋鱼腥藻作为测试生物,对反映两种藻类生物量的指标——干重、叶绿素a含量、细胞浓度和藻液吸光度进行对比,最后采用分光光度法连续10-15天测试了25种常用农药对这两种藻类的毒性大小,获得以下结论:(1)能准确反映藻类生物量的指标——干重、叶绿素a含量和细胞浓度,与藻液在680nm处的吸光度(OD680)间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都大于0.99。说明藻液吸光度也是反映藻类生物量的一个良好指标,从而探索出快速测定藻类生物量的方法,即吸光度法,进而为利用淡水藻类客观准确地监测环境、反映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奠定了基础。(2)农药对藻类的中长期连续毒性呈现以下规律:先逐渐增大,至最大毒性后再逐渐减小,并且在低浓度下对藻类生长大多有一定的促进生长作用。(3)除了噻枯唑、己唑醇、辛酰溴苯胺、西草净、除草通、氟氯氰菊酯、速灭威和叁唑磷等8种农药外,其他17种常用农药对螺旋鱼腥藻的毒性较椭圆小球藻大,螺旋鱼腥藻对它们敏感。(4)叁类农药对椭圆小球藻及螺旋鱼腥藻的毒性大小依次为: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5)农药在低浓度下能刺激藻类生长。除己唑醇和哒螨灵外,其他23种农药对椭圆小球藻和螺旋鱼腥藻存在生长促进效应;最小效应为0.03%,是0.1mg/L除草通在第12天时对椭圆小球藻的生长促进,最大的是45.64%,为0.5mg/L的二嗪磷在第10天对螺旋鱼腥藻的生长促进。(6)除有机磷类农药外,其他种类的农药也存在引起“水华”的风险,毒性大的农药也可能引起蓝藻产生“水华”。苯霜灵、丙环唑及苯丁锡在低浓度下对螺旋鱼腥藻的刺激生长作用高达14.07%、29.03和%29.62%,西草净、扑草净和绿草定均表现出大于20%的生长促进,尤其是扑草净,它对螺旋鱼腥藻的毒性大,但在低浓度0.02mg/L时表现出高达36.63%的生长促进作用,速灭威对螺旋鱼腥藻毒性大但其1mg/L在第10天也有14.74%的生长促进效应,这些都有可能引起“水华”现象。(本文来源于《浙江林学院》期刊2007-04-18)
张小宇,王鹏,赵世民,李霞,沈昕[9](2006)在《利用椭圆小球藻硝酸还原酶缺失突变体为生物反应器表达兔防御素NP-1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转基因小球藻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兔防御素NP-1蛋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椭圆小球藻(Chlorellaellipsoidea)硝酸还原酶(nitratereductase)缺失突变体为受体,构建了包含NPTII基因和硝酸还原酶基因两个筛选标记的兔防御素蛋白表达载体,采用电激法将目的基因转入椭圆小球藻硝酸还原酶缺失突变体nrm-4,获得了正确表达防御素蛋白的转基因藻,从而表明通过硝酸还原酶作为筛选标记基因并结合硝酸还原酶缺失突变体可作为较好的小球藻生物反应器生产模式。(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06年12期)
宦海琳,王一宇,韩岚,李建宏[10](2006)在《一株椭圆小球藻对微囊藻生长的竞争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hl b/Chl a比值指示2种藻相对数量的方法研究了一株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与铜绿微囊藻(M icrocystis aeruginosa)之间的生长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分别在20和30℃条件下,BG-11培养基中和发生水华的天然湖水中小球藻的生长均远高于微囊藻。在低光照下,小球藻也同样具有较高的生长竞争能力。小球藻不是通过产生毒害物质而获得生长竞争优势,2种藻对氮磷吸收利用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高氮含量的BG-11培养基中,2种藻对氮的利用无显着差异,但小球藻对磷的吸收能力远高于微囊藻;将BG-11培养基中氮含量减少至原来的1/10,与微囊藻相比,小球藻对氮磷均具有较高的吸收。可见,小球藻是通过竞争氮磷营养而抑制微囊藻生长。因此,利用椭圆小球藻的种间生长竞争优势来抑制微囊藻具有潜在的可利用性。(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椭圆小球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为试验藻种,探究黑暗环境中活藻、死藻在不同条件下对水中汞的吸附-解吸特征、动力学过程和等温吸附模型。结果表明,椭圆小球藻在弱酸性或中性(pH=3~8)水环境中对汞的吸附能力最强,吸附总量随藻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单位吸附量随藻浓度增加而降低,最佳吸附丰度约为3.2×10~6 cells/mL,其中活藻处理对汞的最大吸附率为71.2%,死藻处理的最大吸附率为62.9%。椭圆小球藻对汞的吸附主要分为生物吸附和生物富集吸附两个阶段,其中死藻细胞主要以生物吸附为主,活藻细胞除了具备生物吸附以外还可进行生物富集吸附,藻细胞生物富集汞的能力与藻丰度和环境中汞浓度有关。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可较好地描述椭圆小球藻对汞的吸附过程。在解吸汞的过程中,椭圆小球藻死藻解吸能力更强,活藻在解吸过程中伴随着生物富集,1 440 min后死藻和活藻均可达到解吸平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椭圆小球藻论文参考文献
[1].莫雅斐,金林,孙荣国,王丽萍.椭圆小球藻对水体汞光还原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9
[2].金林,孙荣国,莫雅斐,陈卓,范丽.椭圆小球藻对汞的吸附-解吸探究[J].地球与环境.2018
[3].李园园,李奥,丁兰平,骆文玉,吴海月.转轮状病毒基因椭圆小球藻生产藻粉和油脂条件的优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鲁帅.铜绿微囊藻、椭圆小球藻对几种有机污染物的富集和降解[D].扬州大学.2017
[5].孙配配.椭圆小球藻NF-YA/B/C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及Fe~(2+)对椭圆小球藻油脂合成的影响[D].河南师范大学.2017
[6].王军,李元广,王伟良,黄建科,沈国敏.以异养细胞作为种子的椭圆小球藻产油脂光自养培养优化[J].生物工程学报.2014
[7].郑江.两种碘盐对椭圆小球藻生长和生物富碘作用的影响[J].水利渔业.2007
[8].黄诚.25种农药对椭圆小球藻和螺旋鱼腥藻的毒性研究[D].浙江林学院.2007
[9].张小宇,王鹏,赵世民,李霞,沈昕.利用椭圆小球藻硝酸还原酶缺失突变体为生物反应器表达兔防御素NP-1蛋白[J].遗传.2006
[10].宦海琳,王一宇,韩岚,李建宏.一株椭圆小球藻对微囊藻生长的竞争抑制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