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干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干旱,新疆,生态,足迹,玉米,承载力,空间。
干旱区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萍,马孟,谢巍,潘雪萍[1](2019)在《干旱区Landsat8全色与多光谱数据融合算法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Landsat8影像像素级融合算法中单因素评价指标对比性不强、置信度较低、难以实现融合效果综合评估的问题,基于居延泽地区的Landsat8影像,采用11种单因素指标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从空间信息量、光谱特征及地物分类精度3个方面综合评价了主成分变换法(principle component transform,PC)、比值变换法(brovey transform,BT)、HSV(hue-saturation-value)变换法、相位恢复变换法(Gram-Schmidt pan sharpening,G-S)、高通滤波算法(high pass filtering,HPF)和小波变换法(wavelet transform,WT)等6种融合算法的融合效果。结果表明,各融合算法的空间分辨率及纹理特征相较于原始影像均得到增强。HSV法表达空间细节的能力最佳,但其光谱保真度较差; WT法可最大程度地保持光谱特征,且空间细节表达能力仅次于HSV法,最适用于Landsat 8的影像融合;综合考虑空间信息量与光谱特征,PC法和G-S法效果适中,略低于HPF法,BT法最劣。从分类结果来看,WT法和HPF法的分类精度相较于原始影像的分类精度有一定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遥感》期刊2019年04期)
孔丽丽,侯云鹏,李前,尹彩侠,秦裕波[2](2019)在《吉林半干旱区基于覆膜滴灌条件下春玉米钾肥适宜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014~2015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显着提高玉米产量,施钾增加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通过玉米产量(y)和施钾量(x)二次曲线拟合,得出最佳施钾量为92.8~105.0 kg/hm~2。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显着提高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钾积累量,其中灌浆期和成熟期钾积累量以钾肥用量90 kg/hm~2处理最高;施钾提高吐丝期至成熟期钾素分配比例,提高幅度分别为2.7%~28.4%。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显着提高玉米钾素转运量、转运率及子粒吸钾量,并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均以钾肥用量90 kg/hm~2处理最高。(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常玉婷,尤斌[3](2019)在《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水足迹模型和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通过计算新疆2001—2015年的水足迹,实现了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水足迹从2001年的339.1×10~8 m~3增加至2015年的530.1×10~8 m~3,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从总量和消费的角度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农畜产品虚拟水量的不断增加。结合2015年新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空间分布,得出其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的用水量仍可承载,但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系统已处于超载状态。因此,为改善以及避免区域水资源系统超载问题,应采取调整产业结构、改变消费模式等措施缓解供需矛盾。本研究可为地区产业结构及消费模式调整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干旱环境监测》期刊2019年04期)
李前,侯云鹏,尹彩侠,孔丽丽,秦裕波[4](2019)在《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施磷管理对玉米生长与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磷肥施用量大且利用率低下的问题,研究膜下滴灌模式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生长、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模式下磷肥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策略。2014—2015年在吉林省半干旱区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共设置0、40、70、100、130 kg/hm~25个磷肥用量,在拔节期、大口期、吐丝期和灌浆期,随滴灌进行追肥。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磷素营养、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施磷显着影响玉米的产量,在0~100 kg/hm~2施磷范围内,玉米的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达到130 kg/hm~2时,玉米产量开始下降。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玉米产量和施磷量的关系得出,2014、2015年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佳施磷量分别为78.51 kg/hm~2和77.84 kg/hm~2,两年平均为78.18 kg/hm~2。施磷也显着增加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磷处理条件下土壤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磷素盈余,回归分析表明,施磷量与土壤磷素表观盈余量呈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依据该方程求得,2014和2015年土壤磷素持平时施磷量分别为89.03 kg/hm~2和62.20 kg/hm~2,两年平均为75.61 kg/hm~2。施磷对玉米磷肥利用效率有显着的影响,随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呈显着下降趋势,P100处理的磷肥当季回收效率两年均与P40处理无显着性差异,而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磷肥利用率及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的最佳施磷量范围75.61~78.18 kg/hm~2,可提高产量,并能维持土壤磷素表观平衡,保证磷肥的高效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4期)
张学渊,魏伟,颉斌斌,郭泽呈,周俊菊[5](2019)在《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监测及安全格局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北干旱区为研究区,通过引入生态环境弹性力、资源环境供容力、社会经济压力叁个准则层,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西北干旱区2000年、2007年、2012年、2016年四期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监测评估,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以弱承载为主,且在研究时段弱承载区面积不断下降,而强承载区面积有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看,河西地区、北疆地区、内蒙古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呈上升趋势,而南疆地区则有所下降;利用MCR模型提取道路型廊道、河流型廊道、绿色廊道共51条,总长度7285.43 km;提取重要斑块区节点、河流湿地区节点、生态脆弱区节点等共71个。根据计算结果将西北干旱区划分为16个生态安全格局,并结合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对现有的安全格局进行布局优化,以期为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冠丽,孙铁军,刘廷玺,程功[6](2019)在《施用生物炭对干旱区玉米农田碳足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本研究在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中的玉米农田设置施入不同含量生物炭的对比试验,其施用生物炭量分别为:0(CK)、15(C15)、30 t?hm~(-2)(C30)和45 t?hm~(-2)(C45),就各处理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CO_2、CH_4及N_2O)通量进行观测,对其农资投入进行统计,并进行碳足迹的计算。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会有效降低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累计排放总量,处理C15、C30、C45与对照CK相比,其温室气体累计排放量分别降低21.4%、14.2%、16.8%;碳足迹及单位产量碳足迹则随着生物炭添加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大,处理C15、C30、C45与对照CK相比,其碳足迹分别增大73.1%、149.1%、227.8%,其单位产量的碳足迹分别增大59.8%、121.2%、195.9%。相比对照C15,处理C30和C45分别提高了玉米产量的4.2%和2.2%,但增幅均并不显着。因此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因素考虑,建议科尔沁地区玉米农田在生产过程中施用15 t?hm~(-2)生物炭,在保证增加产量的同时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控制在较低范围内。(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7](2019)在《欢迎订阅2020年《干旱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共同主办的,以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内容包括干旱区生态及其生态系统与环境;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8](2019)在《干旱区研究第36卷(2019)总目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王伟军,赵雪雁,张明军,李花,兰海霞[9](2019)在《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及节水意向——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缺水已成为困扰干旱区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之一,理解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对缓解干旱区水资源危机和制定科学有效的节水政策至关重要。文章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构建了微观视角下公众节水行为的理论模型,利用河西走廊地区的公众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对水资源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影响公众节水意向的关键因素及其交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公众对水资源量变化的感知较为强烈,超过80%的公众已感知到水资源量有所减少,而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的感知和水资源紧缺程度的感知则相对较弱。②叁大流域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存在差异,其中石羊河流域公众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的感知显着高于疏勒河流域和黑河流域。③叁大流域公众的节水意向普遍较弱,仅有约10%的公众表现出强烈的节水意向。④公众的节水意向除了受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跨流域调水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必要性认知等因子的影响外,还受受访者性别、年龄、家庭年收入等因子与水资源紧缺度感知、水资源变化影响感知等因子和节水政策满意度、跨流域调水必要性认知、水价政策满意度等因子间交互作用的显着影响。鉴于此,本文提出通过加大节水、用水政策宣传力度,普及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相关知识,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继续实行阶梯式水价政策,科学分配和合理规划内陆河上、中、下游水资源配额及"叁生"用水比例等措施来激发公众节水意向,从而实现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1期)
[10](2019)在《《干旱区地理》投稿须知》一文中研究指出投稿前请自行逐一严格核对最后文稿的总体格式,确认与我刊最新发文格式完全相同后再行投稿。(1)稿件格式(标题结构、图表标题、叁线表要求、参考文献、英文摘要排版等)请逐一严格参照本刊最新发文格式修改!!!(2)为提高稿件处理效率,请各位投稿人在网站的"采编系统"下点击"作者投稿查稿"菜单进行网上投稿!一、图件要求(请作者一定按编辑部要求提供图件)(一)彩图、黑白图文件格式要求(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6期)
干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2014~2015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显着提高玉米产量,施钾增加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通过玉米产量(y)和施钾量(x)二次曲线拟合,得出最佳施钾量为92.8~105.0 kg/hm~2。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显着提高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钾积累量,其中灌浆期和成熟期钾积累量以钾肥用量90 kg/hm~2处理最高;施钾提高吐丝期至成熟期钾素分配比例,提高幅度分别为2.7%~28.4%。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显着提高玉米钾素转运量、转运率及子粒吸钾量,并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均以钾肥用量90 kg/hm~2处理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旱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杨丽萍,马孟,谢巍,潘雪萍.干旱区Landsat8全色与多光谱数据融合算法评价[J].国土资源遥感.2019
[2].孔丽丽,侯云鹏,李前,尹彩侠,秦裕波.吉林半干旱区基于覆膜滴灌条件下春玉米钾肥适宜用量研究[J].玉米科学.2019
[3].常玉婷,尤斌.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干旱环境监测.2019
[4].李前,侯云鹏,尹彩侠,孔丽丽,秦裕波.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施磷管理对玉米生长与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5].张学渊,魏伟,颉斌斌,郭泽呈,周俊菊.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监测及安全格局构建[J].自然资源学报.2019
[6].王冠丽,孙铁军,刘廷玺,程功.施用生物炭对干旱区玉米农田碳足迹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7]..欢迎订阅2020年《干旱区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9
[8]..干旱区研究第36卷(2019)总目次[J].干旱区研究.2019
[9].王伟军,赵雪雁,张明军,李花,兰海霞.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及节水意向——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
[10]..《干旱区地理》投稿须知[J].干旱区地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