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弧后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地球化学,火山岩,同位素,阿拉善,锆石,祁连。
弧后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伟,吴承泉,朱维光,罗泰义,徐进鸿[1](2019)在《西昆仑晚古生代弧后盆地与成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意义上的西昆仑地块介于康西瓦断裂与柯岗断裂之间,它的南侧是甜水海地块,北侧是塔里木地块南缘(Xiaoetal., 2005)。在早古生代,西昆仑地块是由多个微陆块等聚合而成,并与北侧的塔里木地块拼接构成晚加里东期造山带(崔建堂等,2006)。在晚古生代,‘康西瓦洋壳’指向西昆仑地块俯冲,除了在俯冲带形成陆缘弧岩浆岩之外,还在西昆仑地块北缘形成一系列弧后盆地,它们包括奥依塔格、盖孜、恰尔隆和库尔浪沉积盆地(柳坤峰等,2014),同时在塔里木地块南缘形成“远域大陆弧后盆地”,主要有塔木-(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张侠,于增慧,翟世奎,杨治峰,徐婕[2](2019)在《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区热液流体B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硼(B)是流体迁移元素,趋向于在热液流体中富集而成为常量元素。不同来源的B其同位素组成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B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可标识热液流体(元素)的物质来源、水–岩反应程度及沉积物(元素)混入等重要过程,对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示踪意义。迄今,对全球主要热液活动区热液流体中B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已做了大量的测试分析及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重要研究成果。但是,对不同地质背景(构造环境)条件下热液流体中B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尚缺乏系统性的对比分析,进而对造成不同环境热液流体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的原因或机制尚缺乏深入的认识。本文在获取了洋中脊和弧后盆地主要热液活动区热液端元流体中B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数据的基础上,定量估算了热液流体中B的主要来源,并对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端元流体中B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进行了分析及成因探讨。结果表明,不同热液活动区热液端元流体的δ~(11)B值都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水–岩反应过程中不同来源B的混合是热液流体B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无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区热液流体中的B主要为海水与基底岩石来源B的混合,弧后盆地岩浆挥发性组分对热液系统的直接贡献及两种不同地质背景下基底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与水–岩反应程度的差异是其热液端元流体B同位素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有沉积物覆盖的弧后盆地热液区,热液流体中B的同位素组成与前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具有异常低的δ~(11)B值,水–岩反应过程中沉积物来源B的加入是导致热液流体中δ~(11)B值系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沉积物的吸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热液流体的B同位素组成。有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热液区热液流体同样受到了沉积物来源B加入的影响,具有较低的δ~(11)B值,且相对于冲绳海槽受到了更强烈的沉积物吸附作用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热液流体的Sr同位素组成特征,本文提出了洋中脊和弧后盆地这两大构造环境中热液流体B同位素组成系统性差异的成因模式。(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杨轩,李以科,王安建[3](2019)在《蒙古洋西南弧后盆地闭合时限的探讨——来自阿拉善陆块南部岩体地球化学和锆石测年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确地厘定霍尔森-查干楚鲁弧后盆地闭合的时限对于理解阿拉善陆块的构造演化历史和梳理阿拉善陆块南部地区矿化事件的时空序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弧后盆地最终消失于巴丹吉林断裂带的位置。虽然在巴丹吉林断裂带东段,通过查干楚鲁蛇绿岩套将此弧后盆地东段的闭合时间约束在275Ma左右,但由于该断裂带西段缺失蛇绿岩套,使霍尔森-查干楚鲁弧后盆地的闭合时限仍不清楚。本文通过开展对上述断裂带西段中的特拜石英闪长岩和管材陶鲁盖花岗斑岩等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测年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特拜石英闪长岩属I型花岗岩类,岩石相对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Ta、Nb、P、Zr、Hf、Ti等高场强元素,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弱的铕负异常,Sr-Nd同位素组成接近OIB或EMⅠ型富集地幔源区,岩体形成于霍尔森-查干楚鲁弧后盆地向阿拉善陆块俯冲的挤压构造环境,成岩年龄为281.7±1.1Ma。管材陶鲁盖花岗斑岩属A型花岗岩类,岩石相对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Zr、Hf,相对亏损Ta、Nb、P、Ti等高场强元素和Ba、Sr、Eu,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铕负异常明显,Sr-Nd同位素组成接近EMⅡ型富集地幔源区,岩体形成于霍尔森-查干楚鲁弧后盆地南侧大陆与火山弧碰撞后的伸展构造环境,成岩年龄为272.6±0.8Ma。本文提出该弧后盆地西段闭合时间不应早于281.7±1.1Ma,且不应晚于272.6±0.8Ma。结合该弧后盆地东段闭合于275Ma左右的认识,本文认为霍尔森-查干楚鲁弧后盆地整体的闭合时限介于282~272Ma之间。在巴丹吉林断裂带南侧的大多数矿化事件均为对霍尔森-查干楚鲁弧后盆地闭合事件的响应,这些矿床沿巴丹吉林断裂带分布,成矿作用与华力西期岩浆活动相关,成矿年龄应接近282~272Ma。(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赵国军[4](2019)在《中祁连西段早古生代洋内弧后盆地岩浆作用的厘定及地质意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祁连处于北祁连缝合带和南祁连之间,主要由前寒武纪地质体及大量加里东期中酸性的侵入岩组成。本文以中祁连西段盐池湾地区原划为震旦纪的多诺若尔群火山岩为研究对象,选取黑沟、哈马尔达坂和阿尔嘎勒台叁个剖面开展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结合室内岩石学、地球化学、温压计算和年代学研究,本文认为该火山岩带为一套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似MORB型玄武岩、OIB玄武岩以及玻安岩组成的中基性火山岩组合,可能形成于大洋弧后盆地背景。该火山岩具有如下主要特征:1.在野外空间展布上,自北向南为弧背火山岩(弧后盆地海山链)、MORB、OIB和玻安岩。整体上,该套岩石组合与中祁连西段盐池湾地区火山岩特征整体与Izu–Bonin弧后盆地火山岩特征相似。高钙玻安岩与Troodos弧后玻安岩特征一致。本次研究的盐池湾火山岩带组成可能指示了该地区处于弧后盆地扩展中心位置。2.该套火山岩中安山岩形成时代为484±8Ma,侵入其中的辉长岩形成时代为477±5Ma,表明它们为早中奥陶系时期岩浆作用,也说明该地区的多诺若尔群并不是前人认为的震旦纪或者长城纪。安山岩中的锆石进行Lu-Hf同位素原位分析,ε_(Hf)(t)值都大于0,表明其来自于地幔源区熔融。3.温压计算显示含斑晶的玄武岩具有较高的温度以及压力(P在0.70—0.89GPa;T在993.06—1003.87℃),安山岩中角闪石的温度以及压力都相对的较小(P在0.39G—0.58GPa;T在783—890℃),表明了含斑晶的玄武岩来自于较深的地幔源区,而安山岩可能在浅部分离结晶形成。4.弧背火山岩具有较高的钾的含量和深俯冲熔体组分(如高Th),为俯冲板片熔体可以导致地幔楔发生flux melting的产物。弧后盆地火山岩(BABB)具有N-MORB特征,同时具有俯冲带熔体组分特征(相对于N-MORB,具有高的Rb,Ba,U),可能为弧后亏损地幔减压熔融岩浆与俯冲带组分混合的产物。高钙玻安岩显示了极度亏损、高程度熔融、具有浅部俯冲流体组分的火山岩特征(如低的Zr和Ti,高的Ba,Pb和Sr等)。OIB火山岩源区可能由富含尖晶石地幔橄榄岩经历0.2%-1%的部分熔融形成的,具有富集地幔源区特征,无俯冲带组分的加入。5.总之,盐池湾弧后盆地岩浆作用类型多样,这与IBM弧后盆地岩浆作用特征一致。弧后盆地多种岩浆类型的成因受地幔源区和俯冲带熔/流体组分加入的影响,同时也受控于弧后盆地形成过程中俯冲板片角度随时间的变化。盐池湾弧后盆地岩浆岩带反映了盐池湾地区弧后盆地扩张的岩浆动力学过程,为重建祁连造山带古弧盆体系演化和探讨洋内弧后盆地演化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对盐池湾早古生代弧后盆地岩浆作用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开展工作。(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左丽薇[5](2019)在《东马努斯弧后盆地中、酸性火山岩锂—钕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岩浆源区组成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努斯弧后盆地是一个活跃的弧后伸展扩张区域,受到所罗门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双重俯冲的影响,所涉及的俯冲作用过程及相应岩浆作用极为复杂。因此,通过地球化学方法,揭示马努斯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和演化规律,对于认识俯冲带壳-幔物质循环、弧后盆地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使用的样品来自“科学号”考察船执行的201501海上调查航次,借助水下机器人获取东马努斯弧后盆地产出的火山岩样品。样品岩性为玄武质安山岩和英安岩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全岩主微量元素及Li、Nd同位素的测试分析;结合前人数据和研究区地质特征,重点探究锂元素、同位素在俯冲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为深入全面地认识俯冲带物质循环奠定基础。根据马努斯盆地东部火山岩的常量元素组成,本文认为马努斯盆地火山岩样品主要形成于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其分离结晶的矿物可能包括橄榄石、辉石、斜长石、钛铁矿及磷灰石。样品微量元素组成显示,其稀土元素分布为轻稀土富集型,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流体活动性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上述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表明,马努斯盆地东部火山活动的岩浆源区明显受到俯冲组分的影响。本次Li同位素组成研究显示,马努斯盆地东部火山岩Li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0.2-6.1‰),变化幅度较小,随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程度没有明显变化。此外,马努斯盆地Li同位素变化明显受到俯冲组分的影响,Li同位素组成可作为盆地俯冲过程中流体和岩浆演化的优良示踪指标。样品的~(143)Nd/~(144)Nd在0.512994~0.513027之间,与马努斯扩张中心MORB和新不列颠岛弧熔岩是相似的,根据样品的Li、Nd同位素相互关系可知,东马努斯弧后盆地火山岩主要来自于亏损地幔、俯冲蚀变洋壳和俯冲海底沉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王国槐,李传顺,杜德文,张海桃[6](2018)在《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与硫化物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的分布规律、扩张速率、水深以及热液硫化物的矿物组成与金属品位等特征进行探讨。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热液硫化物区以活动型热液区为主,受扩张速率的影响明显主要分布在20~60 mm/a地区;水深分布规律主要受所处构造单元的水深特征控制,而非由热液硫化物区的形成特征所决定;研究区内的热液产物主要为富Zn-Cu、富Ba-Zn以及富Fe-Cu型硫化物;热液硫化物中冲绳海槽具有最高的Ag、Pb含量,劳海盆具有最高的Zn含量,马努斯海盆和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海槽具有较高的Au含量,北斐济海盆具有最高的Cu含量。本研究将进一步为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地区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勘探与潜在资源量的估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胡畔,吴元保[7](2018)在《二郎坪弧后盆地岩浆事件的地球化学性质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俯冲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弧后盆地一直被视为研究增生型造山作用的重要场所。秦岭造山带作为一个典型的复合造山带,记录了从华南与华北板块多阶段拼合过程中的若干期次弧陆增生碰撞。二郎坪单元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岩石单元之一,记录了早古生代汇聚型大陆边缘岩浆活动的重要信息,对于厘定秦岭造山带的造山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二郎坪单元南邻北秦岭,北邻宽坪,单元中的基性岩普遍具有高Na低K,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等岛弧后玄武岩的特征。我们利(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10:华南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专题1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复合造山过程》期刊2018-10-21)
计文化,陈守建,李荣社,何世平,赵振明[8](2018)在《西昆仑奥依塔格石炭-二迭纪岩浆岩:弧后盆地的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西昆仑石炭-二迭纪火山岩分带性、形成环境、深部地幔源区特征还缺乏较好的约束。在区域地质填图、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将西昆仑石炭-二迭纪岩浆岩空间上分为南带、北带。本文展示了北带岩浆岩集中出露的奥依塔格地区玄武岩、辉绿岩、辉长岩的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以及与辉长岩共生的斜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测年数据,以约束该区基性岩形成的时代、构造环境和地幔源区特征,同时与库地玄武岩、阿羌基性火山岩进行了比较。目前的数据表明:(1)斜长花岗岩单颗粒锆石LA-ICP-MS测年得到313.6±1.6Ma、291.6±1.7Ma两组年龄,后者代表斜长花岗岩和辉长岩的侵位时代,前者可能代表玄武岩的年龄。(2)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中,玄武岩显示轻稀土略富集的向右缓倾模式,辉绿岩、辉长岩均为轻稀土略亏损的近平坦型;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值均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Nb、Ta谷明显,高场强元素中后半部分呈平坦型模式。(3)地球化学指标显示奥依塔格一带基性岩未受到或很少受到地壳物质混染,样品的Nd、Pb组成可以用来代表地幔源区的成分特点,Nd-Pb、Pb-Pb图解显示其代表的地幔源区具有"Dupal"异常,并于金沙江蛇绿岩中玄武岩代表的地幔源区有较高的一致性。(4)综合岩石地球化学、沉积组合认为奥依塔格基性岩形成于弧后盆地构造环境,区域对比,指出它与库地一些克沟组玄武岩、于田县阿羌组火山岩同为康西瓦-麻扎混杂岩带代表的洋盆向北俯冲,引发弧后盆地扩展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唐增才,陈忠大,胡开明,周汉文,吴小勇[9](2018)在《浙西开化地区新元古代(~828 Ma)弧后盆地扩张——来自类复理石和辉绿岩墙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浙西开化地区处于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骆家门组类复理石建造沿苏庄-石柱断裂两侧分布,南东侧解元岭地区侵入有一组辉绿岩墙群,北西侧杨岭地区发现沉凝灰岩夹层.定年结果显示,杨岭地区沉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30.9±4.9) Ma,解元岭辉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数据限定其成岩年龄下限为(828.2±8.7) Ma.辉绿岩以高Al2O3(15.82%~17.09%),低TiO2(0.64%~1.37%),贫K2O(0.01%~0.04%)为特征,具有平坦的稀土配分型式,(La/Yb)N=1.02~1.78,(Ce/Yb)N=0.93~1.72,与MORB和BABB类似,而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Th、Pb的富集,Nb/U=11.67~28.17,La/Nb=1.21~2.02,Th/Ta=1.79~2.86,则表明岩石形成过程中遭受了弱的地壳物质的混染,显示其更可能是古华南洋向北西扬子陆块俯冲消减诱发弧后小洋盆扩张的产物,同时暗示双溪坞弧可能系裂离弧,更进一步表明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在新元古代(~828 Ma或更晚)尚未完成碰撞拼贴.(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S2期)
马元,许志琴,李广伟,马士委,马绪宣[10](2017)在《藏南冈底斯白垩纪弧后盆地的地壳变形及初始高原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藏南"南冈底斯岩浆弧"的北侧,发育一个白垩纪碳酸盐-碎屑岩组成的弧后盆地,盆地基底为早侏罗纪火山岩,其上被大面积晚白垩世-古新世林子宗群火山岩(62~45Ma)角度不整合覆盖,以及65~40Ma花岗岩基的侵位。南冈底斯弧后盆地的主要地壳变形表现为:在自北向南剪切应变下,以早侏罗世火山岩与晚侏罗-白垩世沉积岩之间的冈底斯滑脱带(GD)为主要构造底面,与上部白垩纪地层的强烈褶皱和铲式构造一起组成的"滑脱-褶皱"构造样式。研究表明,弧后盆地的滑脱-褶皱构造是90~62Ma期间与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板片俯冲有关的弧后盆地地壳缩短、加厚和造山作用的表征。大面积存在的冈底斯林子宗火山岩与其下部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一种"火山披盖式"的不整合,说明冈底斯弧后盆地经历伸展到地壳缩短变形、造山隆升和剥蚀夷平的演化过程,标志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的转换。提出南冈底斯初始高原在晚白垩世俯冲条件下开始形成的新认识。(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弧后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硼(B)是流体迁移元素,趋向于在热液流体中富集而成为常量元素。不同来源的B其同位素组成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B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可标识热液流体(元素)的物质来源、水–岩反应程度及沉积物(元素)混入等重要过程,对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示踪意义。迄今,对全球主要热液活动区热液流体中B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已做了大量的测试分析及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重要研究成果。但是,对不同地质背景(构造环境)条件下热液流体中B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尚缺乏系统性的对比分析,进而对造成不同环境热液流体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的原因或机制尚缺乏深入的认识。本文在获取了洋中脊和弧后盆地主要热液活动区热液端元流体中B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数据的基础上,定量估算了热液流体中B的主要来源,并对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端元流体中B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进行了分析及成因探讨。结果表明,不同热液活动区热液端元流体的δ~(11)B值都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水–岩反应过程中不同来源B的混合是热液流体B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无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区热液流体中的B主要为海水与基底岩石来源B的混合,弧后盆地岩浆挥发性组分对热液系统的直接贡献及两种不同地质背景下基底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与水–岩反应程度的差异是其热液端元流体B同位素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有沉积物覆盖的弧后盆地热液区,热液流体中B的同位素组成与前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具有异常低的δ~(11)B值,水–岩反应过程中沉积物来源B的加入是导致热液流体中δ~(11)B值系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沉积物的吸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热液流体的B同位素组成。有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热液区热液流体同样受到了沉积物来源B加入的影响,具有较低的δ~(11)B值,且相对于冲绳海槽受到了更强烈的沉积物吸附作用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热液流体的Sr同位素组成特征,本文提出了洋中脊和弧后盆地这两大构造环境中热液流体B同位素组成系统性差异的成因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弧后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张正伟,吴承泉,朱维光,罗泰义,徐进鸿.西昆仑晚古生代弧后盆地与成矿作用[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张侠,于增慧,翟世奎,杨治峰,徐婕.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区热液流体B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J].海洋学报.2019
[3].杨轩,李以科,王安建.蒙古洋西南弧后盆地闭合时限的探讨——来自阿拉善陆块南部岩体地球化学和锆石测年的约束[J].地质学报.2019
[4].赵国军.中祁连西段早古生代洋内弧后盆地岩浆作用的厘定及地质意义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9
[5].左丽薇.东马努斯弧后盆地中、酸性火山岩锂—钕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岩浆源区组成的指示[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6].王国槐,李传顺,杜德文,张海桃.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与硫化物特征[J].海洋科学.2018
[7].胡畔,吴元保.二郎坪弧后盆地岩浆事件的地球化学性质及意义[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10:华南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专题1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复合造山过程.2018
[8].计文化,陈守建,李荣社,何世平,赵振明.西昆仑奥依塔格石炭-二迭纪岩浆岩:弧后盆地的产物?[J].岩石学报.2018
[9].唐增才,陈忠大,胡开明,周汉文,吴小勇.浙西开化地区新元古代(~828Ma)弧后盆地扩张——来自类复理石和辉绿岩墙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J].地球科学.2018
[10].马元,许志琴,李广伟,马士委,马绪宣.藏南冈底斯白垩纪弧后盆地的地壳变形及初始高原的形成[J].岩石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