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危险因素论文_冯鹏硕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风危险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缺血性,危险,因素,体质,相关性,中医,脑卒中。

中风危险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冯鹏硕[1](2019)在《缺血性中风血瘀质患者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分布特点。分析血瘀质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相关性,为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辨证论治与辨体论治相结合的新思路,亦为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对患者进行体质判定,根据最终判定结果分为血瘀质与非血瘀质两组。制作患者统一信息采集表,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锻炼情况、吸烟史、饮酒史等;并收集患者理化检查资料:糖代谢、血脂常规、凝血常规等。将整理后的数据录入到Excel表中,运用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血瘀质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并探索体质分布规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男性116例,女性86例。最小年龄为18,最大为90。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分布上经卡方检验无差异。2.收集的患者其中高血压130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80例,糖尿病74例,此3种危险因素发病率为前叁位。HHcy患者男性56例,女性24例,经X2检验,HHcy在性别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血瘀组有吸烟史患者38例,非血瘀组有吸烟史患者97例;血瘀组缺乏锻炼43例,非血瘀组缺乏锻炼83例。经X2检验显示两组患者在吸烟与缺乏锻炼上均存在差异。3.体质判定结果:血瘀质56例,气虚质40例,阳虚质33例,痰湿质25例,平和质20例,阴虚质13例,湿热质10例,气郁质5例,特异禀质0例。经X2检验HHcy与高尿酸血症在患病率上,两组存在差异。理化指标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在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分布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将TC、LDL-C、Hcy、DD-2、吸烟史、缺乏锻炼作为协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Hcy、D-二聚体、缺乏锻炼、吸烟史上两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且OR值均大于1,提示此四项均为血瘀质危险因素,具有正相关性。结论:1.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体质以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较为常见。男性患者体质多为血瘀质、阳虚质、气虚质。女性患者体质多为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体质分布在性别、年龄上无差异。2.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房颤。其中HHcy在性别分布上具有显着差异,患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3.HHcy、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两组具有显着差异,血瘀质组高于非血瘀质组。Hcy、DD-2、缺乏锻炼、吸烟史均为血瘀质危险因素,呈正相关性。(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孟兵[2](2019)在《基于地域特点的中风多重危险因素及中风前病情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发病前病情变化及相关危险因素,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通过病情变化时所呈现的基本证候要素和临床表征的预警作用对中风进行积极的预防,为缺血性中风病的二级预防提供参考。对象与方法:2014年4月一2017年5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脑病门诊及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311例,对于发病时间在14天以内的急性期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对患者基本信息、发病前的病情变化及临床表征、既往史、饮食习惯以及入院时的生化、血凝、血常规、颈动脉彩超等指标进行记录。采用SPSS22.0进行频数、系统聚类分析。结果:1、共收治患者311例,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其中男性212例,占68.2%,女性99例,占31.8%,男女性别比例在2.1:1左右,卒中高发年龄段为50至70岁之间,共196人,占63.0%。从发病季节来看,除了6月、7月及8月发病人数偏少,其余月份均为高发季节。2、不良嗜好及生活方式方面:吸烟者占53.4%,饮酒者占40.2%,饮食以荤食为主者占54.3%,嗜食肥肉、动物内脏及油炸者分别占23.8%,23.8%,19.6%。嗜咸者占58.2%,喜甜食者占38.6%,偏辣者占28.9%,以久坐少动、静息生活方式为主者占52.4%,而性情急躁易怒者占42.4%。3、发病诱因方面,能明确有诱因的患者173例,占55.6%。其中前3位分别为:劳累者53例,占30.6%,生气或暴怒者46例,占26.6%,饮食不节者33例,占19.1%。4、既往病史方面,高血压、糖尿病在卒中患者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6.8%、39.5%,其中控制良好者所占比例仅为25.0%、25.2%,而既往检查血脂者占21.3%,而地处郊区的房山则仅为3.5%。5、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调查的202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者占总发病人数的84.2%,其中出现血管狭窄者占5.4%,不稳定斑块占76.7%。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者高达70.8%,尿酸异常者占23.8%,甘油叁脂异常者占45.5%,胆固醇异常者占14.5%,低密度脂蛋白未达标者占94.1%。6、中风先兆临床症状出现频率排前几位的依次为:头晕昏沉者占46.4%,一过性症状者占37.9%,口干口苦者占30.9%,神疲乏力、倦怠嗜卧者占29.6%,便干便秘者占29.3%,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烦不宁者占29%,视物模糊或昏花者占23.5%,胸闷胸痛者占22.2%,痰多而粘占19%,口中粘滞不爽者占17.7%,反应迟钝者占17.7%食后困顿者占17.1%,时常心悸者占16.4%,口气臭秽者占16.1%,头胀者占16.1%,瞬间眩晕者占14.8%,纳食不消者占14.5%。头晕昏沉在发病前3天、7天及14天内出现频率最高。7、结合临床表征的临床意义并参照导师临床经验,通过对前17个出现频率最高的临床表征进行分析,出现3个主要症候群,即痰湿为主症候群:头晕昏沉、神疲乏力/倦怠嗜卧、视物模糊/视物昏花、胸闷胸痛、痰多而粘、反应迟钝、口中粘滞不爽、食后困顿、时常心悸、纳食不消等。火热为主证候群:口干口苦、便干便秘、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烦不宁、口气臭秽、头胀等。风邪为主症候群:一过性症状(包括突然行走偏向一侧)。结合我科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分析,风痰瘀阻证(占55.6%)及风火上扰证(占19.9%)均为我科常见临床证型相符。8、中风多重危险因素与中风发病前最常见的临床表征的相关性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情况有:血压控制不佳时出现的胸闷胸痛,血糖控制不稳时出现的便干便秘,以及颈部不稳定斑块情况下出现的反应迟钝、视物模糊/视物昏花、口气臭秽。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高发年龄段为50至70岁,且男性多于女性,冬春季节发病率高,与既往研究相符。不良生活习惯及地域特点相关性可干预性因素如吸烟、饮酒、嗜食肥甘厚腻、安静少动的生活方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占比例较大,郊区不注重血脂的检查,以及对血压、血糖的重视程度堪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低密度脂蛋白不达标在本研究中较为明显,结合本地域人群生活习惯及饮食爱好,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指导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2、中风发病前最常见的临床表征可分为风痰症候群与风火症候群,证侯要素以“风、火、痰”为主。遵循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论,早期识别病情变化特点,针对多重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以及病情变化的中医症候进行辨证施治,必将能有效的减少中风的发生及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樊丹丹,尹丽华[3](2019)在《老年消渴并中风患者证候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消渴(糖尿病)作为主要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慢性病,其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通过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患者患病后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旨在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临床辨证治疗、护理和病情观察提供参考,为临床上老年消渴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警示信号。(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董永书,田中华,崔伟锋,王连珂,范军铭[4](2018)在《脑卒中病人服用中风胶囊后复发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口服中风胶囊的脑卒中病人随访3年后的复发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入选服用中风胶囊的脑卒中病人,均接受常规的内科二级预防治疗,入组后收集个人资料、生活习惯、既往病史、伴随服药、血压情况及脑卒中危险因素、伴发临床疾患等资料,连续追踪调查36个月,分别记录其终点事件(脑梗死、脑出血、死亡等)的发生率。以"终点事件"为结局因变量,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脑卒中复发事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纳入并完成随访的病人616例,至试验结束,终点事件共发生65例,其中脑梗死47例、脑出血14例、死亡4例,发病率为10.55%(65/6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χ~2=4.26,P=0.039)、"运动情况"(χ~2=8.77,P=0.003)、"睡眠"(χ~2=8.72,P=0.003)、"平时的预防意识"(χ~2=3.91,P=0.048)、"并发高血压"(χ~2=5.72,P=0.017)、"并发冠心病"(χ~2=5.70,P=0.017)及"服用中风胶囊"(χ~2=4.55,P=0.033)与结局发生有显着关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经常运动"(P=0.007;OR:0.277;95%CI:0.108~0.709)及"有时运动"(P=0.019;OR:0.430;95%CI:0.213~0.869)、"服用中风胶囊(>24个月)"(P=0.009;OR:0.452;95%CI:0.249~0.820)为保护因素;"并发高血压"(P=0.049;OR:2.078;95%CI:1.004~4.301)及"睡眠质量差"(P=0.039;OR:1.872;95%CI:1.031~3.399)是危险因素。结论长期服用中风胶囊能积极防止脑卒中复发;经常运动及有时运动、服用中风胶囊(>24个月)为脑卒中复发的保护因素;并发高血压及睡眠质量差是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19期)

解雨彤[5](2018)在《821例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卒中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从而确定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比较与斑块性质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并对形成不同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析?从而为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提供临床数据,进而通过控制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来间接降低中风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7年01月--2017年12月期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筛选出全部符合2016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中脑梗死诊断的患者,再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中中风诊断标准筛选出符合诊断的患者,中医证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进行判定。经过纳排标准的筛选后,纳入821例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然后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IMT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不稳定斑块组(不稳定型斑块组)588例(71.62%),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稳定斑块组(稳定型斑块组)149例(18.15%),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斑块形成组(无斑块组)84例(10.23%)。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体格检查、既往病史、个人史、家族史、心电图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进行统计。最后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用卡方检验各个危险因素情况有无显着性差异,并用描述性定性数据分析不同组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异;用频数分布对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布比较。结果:1.单一影响因素频数分布比较得出:所纳入的821例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中,前叁位分别为高血压病70.52%,高脂血症66.38%,和吸烟65.41%。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OR=3.797,95%CI:2.076-6.947,P<0.01)、血脂异常(OR=6.465,95%CI:3.427-12.196,P<0.01)、糖尿病(OR=11.155,95%CI:5.423-22.949,P<0.01)及吸烟(OR=12.207,95%CI:6.160-24.192,P<0.01);其中吸烟组OR值最大,故可认为这几个危险因素中吸烟对颈动脉斑块形成影响最大。3.(1)比较不稳定型斑块组与稳定型斑块组两组间高血压病的分布差异得出χ~2=83.526,P<0.01,故两组数据可进行比较。通过定性数据的统计描述得出比值比OR=4.62,即独立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病组中颈动脉形成不稳定型斑块患者是稳定型的4.62倍。(2)比较不稳定型斑块组与稳定型斑块组两组间血脂异常的分布差异得出χ~2=19.163,P<0.01,故两组数据可进行比较。通过定性数据的统计描述得出比值比OR=2.28,即独立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组中颈动脉形成不稳定型斑块患者是稳定型的2.28倍。(3)比较不稳定型斑块组与稳定型斑块组两组间糖尿病的分布差异得出χ~2=65.126,P<0.01,故两组数据可进行比较。通过定性数据的统计描述得出比值比OR=4.41,即独立危险因素中,糖尿病组中颈动脉形成不稳定型斑块患者是稳定型的4.41倍。(4)比较不稳定型斑块组与稳定型斑块组两组间吸烟的分布差异得出χ~2=35.587,P<0.01,故两组数据可进行比较。通过定性数据的统计描述得出比值比OR=3.01,即独立危险因素中,吸烟组中颈动脉形成不稳定型斑块患者是稳定型的3.01倍。4.纳入的不稳定型斑块患者的危险因素组间比较得出:糖尿病病史患者中<10年比例最高,高血压病病史患者中10-20年比例最高,吸烟者患者中烟龄>20年比例最高,血脂异常患者中比例最高的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升高患者。结论: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吸烟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且高血压病病史在10-20年间的患者、吸烟者烟龄越大者、初发糖尿病患者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升高者更易形成不稳定型斑块。建议从控制这些危险因素,且根据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出发来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从而降低缺血性中风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3-01)

谭敦民[6](2017)在《认识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中风》一文中研究指出51岁的老刘原来是山里的采石工,采石需出大力、流大汗,当时,石场给采石工每人每天发一包食用盐,以补充流汗造成的盐分损失。久而久之,养成了嗜盐的习惯。然而,嗜盐导致高血压,一天傍晚,老刘突然昏倒、言语不清,家人赶紧送医院,被确诊为脑中风。目前,中风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全球每6秒钟就有人死于(本文来源于《保健医苑》期刊2017年12期)

吕富荣,纪永毅,刘岗,王晓燕[7](2017)在《中风病复中患者体质分布特点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中风后复中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以及影响中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明确复中的好发体质以及通过干预患者体质降低复发率。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门诊及住院部门明确诊断为缺血性中风患者300例,根据体质量表进行体质分型,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类型,每组随机分成另个亚组,干预组给予体质调整措施配合常规治疗,对照组仅做常规治疗,在干预2年后统计患者累积中风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平和质、阴虚质、湿热质患者中风复发率在施行干预措施后中风复发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施行干预措施后阳虚证患者中风复发率变化尚不明显(P>0.05)。复中患者体质分数变化情况与复中发生率之间关系经典型性相关分析后发现气虚质体质分数变化与复中发生率之间密切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68,其次为血瘀质和痰湿质分别为0.682和0.657。结论:通过体质调节措施可以明显改变复中患者体质偏颇状态进而降低该病临床复发率。(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7年11期)

张秀萍[8](2017)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体质与可干预生理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体质与可干预生理学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为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脑病科和康复科在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间收集的15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可干预生理学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inemia,HHcy)、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并进行王琦九种体质类型判定,及记录检查结果、检验结果等,最后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结果1.本研究收集的15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文化程度上小学及中学例数较高。在可干预生理学危险因素方面,本研究中高血压126例,糖尿病5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118例,HHcy32例,高脂血症60例,心房颤动23例,高尿酸血症35例。在可干预生理学危险因素与不同性别的比较方面,男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及HHcy比女性患者更常见(P<0.05或P<0.01)。2.在王琦九种体质分类判定方面,本研究中痰湿质40例(26.7%),气虚质39例(26%),阴虚质31例(20.7%),湿热质11例(7.3%),阳虚质10例(6.7%),气郁质9例(6%),血瘀质9例(6%),特禀质1例(0.7%),平和质0例。中医体质(除平和质外)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无差异(P>0.05)。在胆固醇中痰湿质与气虚质、痰湿质与阴虚质分布有差异(P<0.05),在低密度脂蛋白中痰湿质与阴虚质分布有显着性差异(P<0.01)。3.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与可干预生理学危险因素之间的单因素分析方面,本研究中气虚质与高尿酸血症有密切相关(P<0.05,OR=3.37)、阴虚质与糖尿病有密切相关(P<0.05,OR=5.59)。余体质类型与可干预生理学危险因素无相关(P>0.05)。4.在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与可干预生理学危险因素的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方面,本研究中气虚质与高尿酸血症呈正相关(P<0.05,CR=3.49,95%CI(1.466,8.307));阴虚质与糖尿病呈正相关(P<0.05,OR=3.103,95%CI(1.260,7.641))。结论1.缺血性中风在体质类型上有偏倚,以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叁种较为常见,对体质类型的辨识可能有助于指导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同时,除平和质外其他八种体质在不同性别之间分布无差异。另从这叁种体质类型的生化指标分布情况看,在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中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分布有差异。2.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体质与可干预生理学危险因素存在相关性,不同体质类型的可干预生理学危险因素有所不同,气虚质与高尿酸血症、阴虚质与糖尿病有密切相关,临床上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体质辨识可能为存在的可干预生理学危险因素提供参考及指导缺血性中风复发的预防。(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6-01)

李春林[9](2017)在《中风病风痰入络型发病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中风病风痰入络型的发病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00例中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风痰入络型315例、其他证型285例,对比分析两者临床资料,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风痰入络型和其他证型中风病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劳动性质、吸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饮酒、发病季节及中风病家族史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春季(OR=6.248,P<0.05)、饮酒(OR=5.538,P<0.05)、中风病家族史(OR=6.514,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劳动性质、吸烟、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有统计学意义,但将两者作为候选变量分别纳入方程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风病风痰入络型的危险因素为春季、饮酒及有家族史。(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7年18期)

赖新星[10](2017)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与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医证候特征与急性缺血性中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分析中风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基于DWI-ASPECTS评分构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能力。方法:本研究对两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547例研究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从数据库中提取人口学资料、病史、伴随疾病、并发症、生命体征、NIHSS评分、证候要素、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评分等临床数据。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定义为发病第7天NIHSS评分升高1分以上;对基线、第7天、第10天叁个时点六个证候要素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证候的分布与演变特征;对临床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对24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P<0.1),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另外,由两名独立的影像评价员对120例头颅MRI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DWI-ASPECTS评分,分析ASPECTS包含的10个区域缺血损伤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通过绘制DWI-ASPECTS得分与END的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评估DWI-ASPECTS评分对于END的预测能力,再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最优的界值。结果:共纳入了 547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其中有47例患者7天内发生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8.6%);对发病72小时内、第7天、第10天的证候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发病72小时以内,内风(94.4%)、痰湿(71.7%)、血瘀(61.5%)是最主要的证候特征,随着时间的进展,发病第7天内风证迅速下降,痰湿证与血瘀证贯穿始终,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第7至10天,六个证候要素均呈现稳定的变化趋势;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P=0.012)、合并高血压(P=0.085)、冠心病(P=0.006)、房颤(P=0.028)、并发症(P=0.004)、收缩压(P=0.063)、中脏腑(P=0.098)、基线 NIHSS 得分(P=0.036)等8个变量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房颤(P=0.000, OR=0.075)与并发症(P=0.004, OR=3.333)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ASPECTS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的划分,分析ASPECTS梗死部位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的关系,发现岛叶(P=0.006)、额叶、颞叶、顶叶皮层,尤其是M2(P=0.003)、M3(P=0.001)、M4 (P=0.009)、M5 (P=0.038)、M6 (P=0.009)等 ASPECTS 区域的梗死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评价DWI-ASPECTS评分对中风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能力,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764,根据约登指数(0.500),确定DWI-ASPECTS评分的界值为7.50分,将DWI-ASPECTS分为0-7分与8-10分两部分,其灵敏度为0.667,特异度为0.833。结论:从证候要素整体的演变规律上看,发病72小时以内,内风、痰湿、血瘀是最主要的证候特征,发病7天内证候变化较为迅速,尤其以内风证最为显着,第7至10天,六个证候要素均呈现稳定的趋势,提示发病第7天是急性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演变的关键拐点,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重点关注发病7天内证候的演变;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冠心病、房颤、并发症、中脏腑等是影响END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中房颤、并发症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上遇到的患者年龄越大、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房颤、发生并发症,则发生END的风险增高,应针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提前进行有效的预防;基于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DWI-ASPECTS评分对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DWI-ASPECTS评分在0-7分之间的患者,7天内发生END的风险较高,该评分有助指导临床医师对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高危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DWI-ASPECTS评分是预测急性缺血性中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一个便捷实用的预测工具,对指导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创新性:既往关于中风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相关的危险因素,探讨可能的发生机制,寻求有效的干预措施;本研究首次将研究的切入点放在早期预测方法上,通过对临床资料与影像资料构建预测模型,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从脑地形图(Topographic Mapping of Brain)的角度探讨了神经影像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首次将基于磁共振DWI的ASPECTS评分拓展应用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中,构建了一项便捷实用的预测工具,有助于指导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决策。(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中风危险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发病前病情变化及相关危险因素,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通过病情变化时所呈现的基本证候要素和临床表征的预警作用对中风进行积极的预防,为缺血性中风病的二级预防提供参考。对象与方法:2014年4月一2017年5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脑病门诊及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311例,对于发病时间在14天以内的急性期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对患者基本信息、发病前的病情变化及临床表征、既往史、饮食习惯以及入院时的生化、血凝、血常规、颈动脉彩超等指标进行记录。采用SPSS22.0进行频数、系统聚类分析。结果:1、共收治患者311例,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其中男性212例,占68.2%,女性99例,占31.8%,男女性别比例在2.1:1左右,卒中高发年龄段为50至70岁之间,共196人,占63.0%。从发病季节来看,除了6月、7月及8月发病人数偏少,其余月份均为高发季节。2、不良嗜好及生活方式方面:吸烟者占53.4%,饮酒者占40.2%,饮食以荤食为主者占54.3%,嗜食肥肉、动物内脏及油炸者分别占23.8%,23.8%,19.6%。嗜咸者占58.2%,喜甜食者占38.6%,偏辣者占28.9%,以久坐少动、静息生活方式为主者占52.4%,而性情急躁易怒者占42.4%。3、发病诱因方面,能明确有诱因的患者173例,占55.6%。其中前3位分别为:劳累者53例,占30.6%,生气或暴怒者46例,占26.6%,饮食不节者33例,占19.1%。4、既往病史方面,高血压、糖尿病在卒中患者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6.8%、39.5%,其中控制良好者所占比例仅为25.0%、25.2%,而既往检查血脂者占21.3%,而地处郊区的房山则仅为3.5%。5、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调查的202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者占总发病人数的84.2%,其中出现血管狭窄者占5.4%,不稳定斑块占76.7%。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者高达70.8%,尿酸异常者占23.8%,甘油叁脂异常者占45.5%,胆固醇异常者占14.5%,低密度脂蛋白未达标者占94.1%。6、中风先兆临床症状出现频率排前几位的依次为:头晕昏沉者占46.4%,一过性症状者占37.9%,口干口苦者占30.9%,神疲乏力、倦怠嗜卧者占29.6%,便干便秘者占29.3%,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烦不宁者占29%,视物模糊或昏花者占23.5%,胸闷胸痛者占22.2%,痰多而粘占19%,口中粘滞不爽者占17.7%,反应迟钝者占17.7%食后困顿者占17.1%,时常心悸者占16.4%,口气臭秽者占16.1%,头胀者占16.1%,瞬间眩晕者占14.8%,纳食不消者占14.5%。头晕昏沉在发病前3天、7天及14天内出现频率最高。7、结合临床表征的临床意义并参照导师临床经验,通过对前17个出现频率最高的临床表征进行分析,出现3个主要症候群,即痰湿为主症候群:头晕昏沉、神疲乏力/倦怠嗜卧、视物模糊/视物昏花、胸闷胸痛、痰多而粘、反应迟钝、口中粘滞不爽、食后困顿、时常心悸、纳食不消等。火热为主证候群:口干口苦、便干便秘、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烦不宁、口气臭秽、头胀等。风邪为主症候群:一过性症状(包括突然行走偏向一侧)。结合我科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分析,风痰瘀阻证(占55.6%)及风火上扰证(占19.9%)均为我科常见临床证型相符。8、中风多重危险因素与中风发病前最常见的临床表征的相关性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情况有:血压控制不佳时出现的胸闷胸痛,血糖控制不稳时出现的便干便秘,以及颈部不稳定斑块情况下出现的反应迟钝、视物模糊/视物昏花、口气臭秽。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高发年龄段为50至70岁,且男性多于女性,冬春季节发病率高,与既往研究相符。不良生活习惯及地域特点相关性可干预性因素如吸烟、饮酒、嗜食肥甘厚腻、安静少动的生活方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占比例较大,郊区不注重血脂的检查,以及对血压、血糖的重视程度堪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低密度脂蛋白不达标在本研究中较为明显,结合本地域人群生活习惯及饮食爱好,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指导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2、中风发病前最常见的临床表征可分为风痰症候群与风火症候群,证侯要素以“风、火、痰”为主。遵循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论,早期识别病情变化特点,针对多重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以及病情变化的中医症候进行辨证施治,必将能有效的减少中风的发生及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风危险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冯鹏硕.缺血性中风血瘀质患者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

[2].孟兵.基于地域特点的中风多重危险因素及中风前病情变化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3].樊丹丹,尹丽华.老年消渴并中风患者证候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

[4].董永书,田中华,崔伟锋,王连珂,范军铭.脑卒中病人服用中风胶囊后复发率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5].解雨彤.821例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卒中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8

[6].谭敦民.认识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中风[J].保健医苑.2017

[7].吕富荣,纪永毅,刘岗,王晓燕.中风病复中患者体质分布特点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中医.2017

[8].张秀萍.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体质与可干预生理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

[9].李春林.中风病风痰入络型发病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7

[10].赖新星.急性缺血性中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与预测模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脑血管病的疾病地理-图8-4 中国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病的疾病地理-图8-3 中国脑血管疾病...主成分在旋转后的分布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中医药科研获奖项目中医药科研获奖项目(省...中医药科研获奖项目中医药科研获奖项目(省...

标签:;  ;  ;  ;  ;  ;  ;  

中风危险因素论文_冯鹏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