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阻塞高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压,寒潮,西伯利亚,雨雪,冰冻,霸王,急流。
阻塞高压论文文献综述
赵酉龙,罗俊伟,郭彩萍,闫慧芳,胡桃花[1](2019)在《简析欧亚冬季阻塞高压活动对山西气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1951年~2018年山西省冬季气温资料的分析,得到山西省冬季气温有显着的线性增暖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本以正距平为主。随着全球变暖,山西省冬季气温日平均最低气温增速较日平均最高气温快0.19摄氏度/10年。从M-K突变检验分析山西冬季气温有显着的2~4年的年际周期和30~35年的年代际周期。对山西冬季气温影响一直存在且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在冬季,乌山-巴湖阻塞高压在1971年前和2002年后偏强时山西冬季气温偏低,但2002年后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15期)
刘刚,徐士琦,廉毅[2](2019)在《夏季亚洲阻塞高压识别及其对中国东北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不同再分析资料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阻塞高压(阻高)客观识别方法,利用1979—2016年夏季(6—8月)NCEP-Ⅰ、NCEP-Ⅱ逐日再分析资料和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对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以D类(130°—160°E)阻高为例,讨论其对6月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NCEP-Ⅰ和NCEP-Ⅱ再分析资料对阻高活动天数、发生频次及年代际变化的识别结果差异较小,而ERA-interim与前两种资料的结果差别较大。3种再分析资料下,夏季各类阻高活动天数均与500 hPa高度场存在相应的显着相关区,且形态相近。但前两种资料对于各类阻高的表征结果较为一致,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各类阻高面积和范围的表征偏小。6月D类阻高活动日数与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关系密切,D类阻高活跃年,大气环流以经向型为主,东北地区低层低温、暖平流,高层高温、冷平流的结构指示大气层结不稳定,且东北上空为异常低压环流控制,上升气流较强,有利于6月东北地区出现低温多雨天气。鄂霍次克海地区是6月罗斯贝波的重要来源地之一,而6月D类阻高的形成可能与海-陆温差有关。(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艳,王嘉禾,王式功[3](2019)在《极涡、阻塞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在极端低温事件中的组合性异常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16年"霸王级"寒潮,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台站资料,采用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平流层极涡指数与二维阻塞高压指数,分析了两次极端低温过程期间西伯利亚高压、阻塞高压与平流层极涡的组合性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与1970-2005年的气候平均态相比, 2008年西伯利亚高压偏强8.7 hPa,阻塞高压频率偏高50%,极涡偏强190 gpm;2016年西伯利亚高压偏强16.8 hPa,阻塞高压频率偏高约60%,极涡偏强约296 gpm,说明2016年寒潮过程中3种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异常比2008年更显着.分析两次极端低温过程中3种大尺度系统的组合性异常特征,发现与1970-2005年气候平均态相比, 2016年寒潮过程期间极涡偏强,北极高空有较强冷空气,北极地表爆发性增温与中高纬阻塞高压的发展,使大量极寒冷的空气在西伯利亚地区积聚,在高空气流的引导下向中国爆发,使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短时间内急剧下降; 2008年平流层极涡能量下传,使得阻塞高压长期维持,西伯利亚高压主体也长时间维持,小股冷空气不断东移南下,使中国南部地区维持长时间低温,并与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长时间的雨雪冰冻天气.(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路瑶,李艳[4](2018)在《冬季欧亚关键区阻塞高压的气候统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T&M方法可以检索出瞬时阻塞及阻塞事件,它们同样对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均值得我们细细研究。图1分别展示了平均每个冬季瞬时阻塞的累积天数及阻高指数沿经度的分布情况。从图1a中我们发现40°-70°E和120°-160°E是瞬时阻塞多发区,累积天数最高分别可达到7天,4天,并且发现在60°E(乌山附近)有1个极大值,平均每个冬季瞬时阻塞在该地区的累积天数高达6天。80°-120°E是瞬时阻塞的低发区,累积天数在100°E达到最小值0.3天。总之,乌山(40°-80°E)及鄂海(120°-160°E)地区是瞬时阻塞的多发区,贝湖(80°-120°E)是瞬时阻塞的低发区,在接下来研究3个地区阻高事件时也会得到类似的结论。从图1b中我们可以看到乌山、鄂海地区的阻高指数明显偏大,贝湖阻高指数较小,而且鄂海地区阻高指数在整个冬季都存在并且偏大,但是乌山地区的主要集中在一月中旬至二月末。(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张金玉,李艳,马百胜,王雅芳[5](2018)在《高空急流和阻塞高压在极端低温事件中的协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阻塞高压和高空急流对于冬季冷空气和寒潮天气过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且阻塞高压的建立和西风急流的分支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现象。为了研究高空急流和阻塞高压这两个环流实体在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16年"霸王级"寒潮事件中的不同作用,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了国际上最新发展的急流指数和二维阻塞指数,分析(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李艳,张金玉,王嘉禾,马百胜,路瑶[6](2018)在《典型极端低温事件中高空急流和阻塞高压的特征及其协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叁维急流指数和二维阻塞高压指数,研究了高空急流和阻塞高压在典型极端低温事件: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16年"霸王级"寒潮事件中的协同作用,揭示了两次极端低温事件不同天气表征的环流成因.结果表明,与气候平均值相比,两次事件中东亚急流的配置均为增强的副热带急流和偏弱的温带急流,阻塞高压发生频率偏多(33%),强度异常偏强(3.5以上).2008年初高空急流强度较2016年更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持续稳定且强大,源源不断的向中国输送冷空气,中纬度低槽活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加强了向中国南方地区的水汽输送,造成该地区持续性低温和降水;2016年东亚温带急流较常年以及2008年都偏弱,使得阻塞高压异常偏强,横跨约40个经度,乌拉尔山地区500 hPa高度场正距平中心达300 gpm,阻塞高压脊前冷平流加强了近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在南移延伸至华北地区的东亚横槽转竖后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冷空气迅速入侵中国,造成短时间剧烈降温.(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胡思乐,李艳,方从羲,陈志宏[7](2018)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协同作用与东亚冬季风之间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48-2016年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选取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二维指数(UBI)、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I)和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EAWMII),定量化的验证了乌拉尔山阻塞高压(UB)和西伯利亚高压(SH)发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了该变化对东亚冬季风(EAWM)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UBI、SHI和EAWMII两两之间呈显着相关.其中UBI与SHI之间30 a滑动相关除1988年以后UB和SH两者联系增强外,UBI、SHI和EAWMII的Mann-Kendall突变检验也表明,3者均出现了两次气候突变,第1次突变分别发生在1950-1960年、1960-1970年、1970-1980年;第2次突变发生在2000-2010年,但第2次突变可能不真.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UB与EAWM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发现在UBI强的年份各要素场距平值对UBI的回归比UBI弱的年份更加明显;在UBI强的两个时段(1948-1985年,2001-2016年)各要素场距平回归值有所差异,后者呈现更加显着的变化,说明2000年以后UBI和EAWMII的相关性增加导致UB对EAWM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利用合成分析验证了UB和SH协同作用与EAWM之间的联系.UBI高与SH强的年份,当东亚冬季表面温度呈现负异常时,在位势高度降低的同时,东亚大槽加深增强,中纬度300 hPa高空西风急流增强,有利于形成寒潮天气.在UBI低与SH弱的年份,各要素异常分布情况与上述基本相反.单一的UB和SH变化对东亚冬季各要素场虽然都有一定影响,两者的共同作用对东亚冬季表面温度、500 hP位势高度和300 hPa高空风场的影响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周宁芳,贾小龙[8](2018)在《NCEP CFSv2对北半球夏季中高纬阻塞高压的预测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9 2010年共12年NCEP CFSv2(NCEP Climate Forecast System version 2)每天4个时次对未来45天预测的回报数据,检验了CFSv2模式对北半球夏季(6 8月)中高纬乌拉尔山区域(10°E70°E)和贝加尔湖-鄂霍次克海区域(110°E 180°E)阻塞高压及其与之相联系的东亚气候的预测能力。分析结果显示,CFSv2可以较好的模拟夏季北半球阻塞高压发生频率的纬向分布特征,但随着预测时效的增加阻塞发生的频率不断降低。CFSv2对两个区域阻塞预测的命中率在7天时效内为50%左右,接近2周之后基本上没有技巧。CFSv2对区域阻塞事件的预测技巧要低于区域阻塞的技巧,贝加尔湖-鄂霍次克海区域阻塞事件的技巧略低于乌拉尔山区域。CFSv2对阻塞爆发和结束的预测超过7天左右,基本没有预测技巧,对乌拉尔山区域阻塞结束日的预测技巧要低于阻塞爆发日的预测技巧。CFSv2在可用的预测时效内可以较好再现与区域阻塞相联系的环流形势以及东亚地区气温、降水异常的分布特征,尤其是夏季乌拉尔山和鄂霍茨克海地区发生阻塞时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容易偏多的特征。(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8年02期)
李艳,路瑶,王嘉禾,王琪[9](2017)在《冬季两类ENSO事件对欧亚地区阻塞高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15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发布的再分析资料和由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提供的El Ni?o/La Ni?a Modoki距平指数(EMI)资料,对比研究了近36 a冬季两类El Ni?o-南方涛动(ENSO)事件对欧亚关键区阻塞高压(阻高)的影响及其环流成因.结果表明,当发生El Ni?o(EN)事件时,欧亚3个关键区瞬时阻塞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尤其是乌拉尔山地区瞬时阻塞减少32%,阻塞事件的平均持续天数降低了14.7%;La Ni?a(LN)事件导致乌拉尔山地区瞬时阻塞偏多53%,阻塞事件的平均持续天数增多27.9%,但导致了鄂霍次克海地区阻塞事件的平均持续天数减少24%;新型海温异常模态ENSO Modoki对于欧亚阻高的影响与传统的ENSO事件不同.发生EN Modoki时,与正常年份相比,欧亚3个关键区瞬时阻塞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鄂霍次克海地区的瞬时阻塞偏多最多,达到55%,阻塞事件的平均持续天数增多18.2%;发生LN Modoki事件时,乌拉尔山地区瞬时阻塞偏多15%,阻塞事件平均持续天数偏多25%,但鄂霍次克海地区瞬时阻塞偏少29%,阻塞事件的平均持续天数偏少10.6%,两类ENSO事件对于贝加尔湖地区的阻高影响均较小.两类ENSO事件对阻高影响不同的直接原因是其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不同.从500 hPa位势高度场及风场的配置可见,当发生EN事件时,乌拉尔山及鄂霍次克海地区风场有气旋性环流异常,配合位势高度场负异常,导致阻高偏少;发生LN事件时,乌拉尔山及贝加尔湖西部偏北的地区有大范围反气旋性环流异常,500 hPa位势高度偏强,阻高偏多;而在EN Modoki事件发生时,欧亚3个关键区的500 hPa位势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异常,有利于3个地区阻高的偏多;在LN Modoki事件下,乌拉尔山及贝加尔湖北侧地区位势高度偏高,有利于这两个地区阻高的偏多,而不利于鄂霍次克海地区阻高的生成.(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张明禄[10](2017)在《《阻塞高压监测指标》:更好地为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服务》一文中研究指出阻塞高压是大气系统中最为引人注目、也最容易使人迷惑不解的大尺度系统之一。它是影响我国寒潮、洪涝等灾害性天气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西风带长波槽脊的演变过程中,高压脊不断北伸,致使脊的北部暖空气与母体脱离,在脊的北边出现闭合环流,形成暖高压中心,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7-06-06)
阻塞高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阻塞高压(阻高)客观识别方法,利用1979—2016年夏季(6—8月)NCEP-Ⅰ、NCEP-Ⅱ逐日再分析资料和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对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以D类(130°—160°E)阻高为例,讨论其对6月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NCEP-Ⅰ和NCEP-Ⅱ再分析资料对阻高活动天数、发生频次及年代际变化的识别结果差异较小,而ERA-interim与前两种资料的结果差别较大。3种再分析资料下,夏季各类阻高活动天数均与500 hPa高度场存在相应的显着相关区,且形态相近。但前两种资料对于各类阻高的表征结果较为一致,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各类阻高面积和范围的表征偏小。6月D类阻高活动日数与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关系密切,D类阻高活跃年,大气环流以经向型为主,东北地区低层低温、暖平流,高层高温、冷平流的结构指示大气层结不稳定,且东北上空为异常低压环流控制,上升气流较强,有利于6月东北地区出现低温多雨天气。鄂霍次克海地区是6月罗斯贝波的重要来源地之一,而6月D类阻高的形成可能与海-陆温差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阻塞高压论文参考文献
[1].赵酉龙,罗俊伟,郭彩萍,闫慧芳,胡桃花.简析欧亚冬季阻塞高压活动对山西气温的影响[J].南方农机.2019
[2].刘刚,徐士琦,廉毅.夏季亚洲阻塞高压识别及其对中国东北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不同再分析资料对比[J].气象学报.2019
[3].李艳,王嘉禾,王式功.极涡、阻塞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在极端低温事件中的组合性异常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路瑶,李艳.冬季欧亚关键区阻塞高压的气候统计特征[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5].张金玉,李艳,马百胜,王雅芳.高空急流和阻塞高压在极端低温事件中的协同作用[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6].李艳,张金玉,王嘉禾,马百胜,路瑶.典型极端低温事件中高空急流和阻塞高压的特征及其协同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胡思乐,李艳,方从羲,陈志宏.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协同作用与东亚冬季风之间的联系[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周宁芳,贾小龙.NCEPCFSv2对北半球夏季中高纬阻塞高压的预测检验[J].高原气象.2018
[9].李艳,路瑶,王嘉禾,王琪.冬季两类ENSO事件对欧亚地区阻塞高压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10].张明禄.《阻塞高压监测指标》:更好地为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服务[N].中国气象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