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脊神经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脊神经,张量,神经,椎间盘,选择性,疱疹,肿瘤。
脊神经根论文文献综述
余斌[1](2019)在《DSA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DSA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SNRB)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其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60例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A组,给予DSA引导下SNBR治疗,另选取60例作为B组,给予椎旁神经阻滞(PVB)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B组(P<0.05);A组LL、SS、SVA治疗前、治疗后与B组基本相同,且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也基本相同,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时,行DSA引导下SNBR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且不会明显的影响患者脊柱的稳定性,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李顺,计忠伟,刘文龙,茹彬,万权[2](2019)在《经皮脊柱内镜下脊神经根切断术治疗癌痛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消化道恶性肿瘤可转移累及腹壁,虽然发病率低,但预后差。当腹壁转移性肿瘤侵犯至肋间神经,可引起肿瘤相关性肋间神经痛。对于顽固性神经痛病人而言,口服药物镇痛效果差,而其中大部分病人因体质弱无法耐受手术。对于此类病人尚无安全、创伤小、疗效肯定的治疗手段[1]。目前由于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可使椎间孔区成为新的治疗靶区。经充分准备我们探索经皮脊柱内镜下胸椎间孔后方扩大胸脊神经切断术成功治疗腹壁癌性疼痛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曾敏敏,李国峰,胡宁东,曾军,邓光策[3](2019)在《多学科联合手术治疗脊神经根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学科联合手术治疗脊神经根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8年4月我院采用多学科联合手术治疗脊神经根肿瘤患者63例,均一期全切肿瘤。评价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创口大小、住院时间、术后脊柱稳定性、术后并发症,通过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评定患者治疗前及术后6个月时生活质量。结果本组63例均一期全切肿瘤,平均术中出血量(125.32±5.28)mL,手术创口平均长度(2.48±1.35)cm,平均手术时间(110.25±3.41)min,平均住院时间(10.16±1.42)d,术后病理结果:神经鞘瘤56例,神经纤维瘤7例。手术治疗后随访3个月~8年,无脊柱失稳发生。术后33例发生脊神经支配区域浅感觉障碍,5例腹胀,无脑脊液漏,未出现感染、无肢体活动障碍加重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后本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着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学科联合手术治疗脊神经根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冯乾[4](2019)在《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与观察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即SNRB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的临床效果和应用前景。方法:2017-2018年收治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经患者同意后,将性别、年龄、病情等因素进行随机分组,平均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9例,给予椎旁神经阻滞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49例,经由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人员在完成1个疗程的治疗之后,对比试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记录以及在治疗1个月后的VAS疼痛评分并进行对照参考。结果:给予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治疗的观察组在治疗效果上比给予椎旁神经阻滞方法进行治疗的对照组临床效果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个月后的VAS疼痛评分也低于对照组,在进行手术期间的麻醉剂用量也少于对照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剂量也相对较少。结论:通过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术中麻醉用量以及术后镇痛药物剂量,缓解疼痛,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03期)
林慧丹,谢道奋,应永干,许周亮,黄冰[5](2019)在《侧卧位CT引导下C_8T_1脊神经根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资料病人贺某,男,79岁。因"右胸背腋、右上肢尺侧皮肤疱疹后剧烈疼痛49天"就诊。病人49天前出现右胸背部、右腋下、右上肢尺侧阵发性烧灼样刺痛,2天后疼痛相应部位出现成簇疱疹,入住皮肤科对症治疗。14天后疱疹结痂脱落,但仍有剧烈的阵发性疼痛,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5~8分。本次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 PHN)"收(本文来源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周友华[6](2018)在《经皮穿刺脊神经根封闭术在腰腿痛患者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脊神经根封闭术在腰腿痛患者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经皮穿刺脊神经根封闭术治疗的腰腿痛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的VAS、JOA评分。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均接受MRI检查,经皮穿刺脊神经根封闭术对患者患处定位的准确率显着高于MRI检查(P<0.05)。术后7 d、3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7 d、3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定位不明确的腰腿痛患者,术前通过经皮穿刺脊神经根封闭术可以实现准确的定位诊断,可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依据,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8年33期)
高瑞平,韩玮欣,赵则燕,卜晖,何俊瑛[7](2018)在《带状疱疹性脊神经根炎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性,65岁,主因左侧大腿及臀部大面积疱疹伴发热10d,左下肢乏力5d入院。患者于10 d前因发现左侧大腿及臀部大面积疱疹伴发热,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患者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抗病毒,头孢米诺、头孢替唑及替硝唑抗感染,后患者疱疹消退,症状好转。5d前患者突感左侧下肢乏力,症状进行性加重,需在他人搀扶下才能于平地上行走,收入本科治疗。既往半个月前感冒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本文来源于《脑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闵朋,杨锐[8](2018)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价脊神经根病变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价脊神经根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膨出导致脊神经根病变患者,对其进行核磁共振矢状位T1WI、T2WI,轴位T2WI和DTI检查。结果共有27例患者病变侧神经根发生移位,17例病变侧神经纤维局部变细,9例纤维束局部有缺失,4例无法追踪到腰骶神经根的在椎管内穿行的上行段,2例无受压的神经根。相对于健康侧神经根,病侧神经根排列不规则且稀疏,细小神经纤维穿插增多。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病侧神经根表观弥散系数(ADC)均值为(1.769±0.489)×10~(-3)mm~2·s~(-1),高于健侧同一椎间盘水平的神经根[(1.466±0.451)×10~(-3)mm~2·s~(-1),t=3.587,P<0.01];各向异性指数(FA)的均值为(0.251±0.032)×10~(-3),低于健侧同一椎间盘水平的神经根[(10.329±0.026)×10~(-3),t=14.896,3.587,P<0.01]。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可作为常规磁共振很好的补充,它能够对神经根进行功能成像从而定量评价神经根病变,并且有望可以利用DTI根据神经纤维束的面积以及形态的改变,从而诊断神经根病变。(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沈力,梁亮标,袁红玲,李剑虹,张志鸿[9](2018)在《电针脊神经根外出口联合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针脊神经根外出口联合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情况。方法:选取LDH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杠杆定位手法联合电针脊神经根外出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JOA下腰痛评分及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DI、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ODI、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评分明显比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弓顶距明显增高,椎间高度比值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出现1例复发,对照组发生9例复发,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LDH患者采取杠杆定位手法联合电针脊神经根外出口治疗,疗效满意,更有效降低患者疼痛、并减少其复发率。(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2018年02期)
崔婷婷[10](2018)在《腰骶部脊神经根扩散张量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和术后叁个月受压神经根DTI相关参数、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变化,及相关参数与基于临床症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的相关性。研究方法:25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为单支神经根受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全部患者术前、术后均接受DTI扫描、神经根重建和ODI与VAS评分,ODI、VAS用于评估患者受压神经根对应的特征性下肢疼痛区域。结果: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患侧与健侧神经根FA值分别为0.261±0.050、0.360±0.046,术后分别为0.335±0.034、0.359±0.046;术前患侧与健侧ADC值分别为(1.693±0.323)×10-3mm2/s、(1.559±0.214)×10-3mm2/s,术后分别为(1.607±0.270)×10-3mm2/s、(1.558±0.213)×10-3mm2/s。2、纤维示踪成像可清晰显示腰骶部神经根走行,术前受压神经根在DTT图像上表现为纤细(18例)和局部缺损(7例),术后叁个月可见原受压神经根纤细的部位趋近饱满、局部缺损部位向近段延长;3、术前患侧神经根FA值与ODI及VAS评分呈负相关,ADC值与ODI及VAS评分无相关关系;术后FA、ADC值与ODI及VAS无相关关系。结论:DTI可能是诊断、量化及术后随访腰骶部神经根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重要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2-01)
脊神经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消化道恶性肿瘤可转移累及腹壁,虽然发病率低,但预后差。当腹壁转移性肿瘤侵犯至肋间神经,可引起肿瘤相关性肋间神经痛。对于顽固性神经痛病人而言,口服药物镇痛效果差,而其中大部分病人因体质弱无法耐受手术。对于此类病人尚无安全、创伤小、疗效肯定的治疗手段[1]。目前由于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可使椎间孔区成为新的治疗靶区。经充分准备我们探索经皮脊柱内镜下胸椎间孔后方扩大胸脊神经切断术成功治疗腹壁癌性疼痛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神经根论文参考文献
[1].余斌.DSA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
[2].李顺,计忠伟,刘文龙,茹彬,万权.经皮脊柱内镜下脊神经根切断术治疗癌痛1例[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9
[3].曾敏敏,李国峰,胡宁东,曾军,邓光策.多学科联合手术治疗脊神经根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
[4].冯乾.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
[5].林慧丹,谢道奋,应永干,许周亮,黄冰.侧卧位CT引导下C_8T_1脊神经根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1例[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9
[6].周友华.经皮穿刺脊神经根封闭术在腰腿痛患者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8
[7].高瑞平,韩玮欣,赵则燕,卜晖,何俊瑛.带状疱疹性脊神经根炎一例[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
[8].闵朋,杨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价脊神经根病变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8
[9].沈力,梁亮标,袁红玲,李剑虹,张志鸿.电针脊神经根外出口联合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研究[J].陕西中医.2018
[10].崔婷婷.腰骶部脊神经根扩散张量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D].中国医科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