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心肌病猝死的法医病理特征分析

肥厚性心肌病猝死的法医病理特征分析

(1山西省昔阳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山西昔阳045300)(2山西省襄汾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山西襄汾041500)

【摘要】目的:分析肥厚性心肌病猝死的法医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肥厚性心肌病猝死尸检资料,进行病理观察,分析病理特征。结果:法医尸检结果显示,死者心室肌肥大、室间隔肥厚(平均2.4cm),心脏体积与质量均增大(平均586g),且室间隔比后室厚度的比值>1.8。结论:心脏肥大且质量增加是肥厚性心肌病诊断依据,外力冲击、过度劳累、情绪骤变等因素是疾病猝死的常见诱因,猝死往往与心肌纤维化、心肌结构紊乱等密切相关,猝死时限<1h。

【关键词】猝死;病理特征;肥厚性心肌病;组织变化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385-02

肥厚性心肌病是世界性疾病,世界各地的发病率有所不同,其中亚洲发病率相对较高,据数据统计日本该疾病检出率约为0.17%左右,而美洲、非洲等地区该病诊断率明显降低[1]。法医病理特征分析,肥厚性心肌病具有多方面特征表现,其中以心肌细胞异常肥大、室间隔肥厚(不对称)、收缩期二尖瓣帆前移等为主要症状表现,同时心肌纤维粗大且行走紊乱等,则为其疾病组织学的重要改变[2]。由于肥厚性心肌病无自觉症状,受到内外部因素刺激后,患者易发生猝死,危及生命。为全面掌握肥厚性心肌病的法医病理特征,本研究将针对11例尸检报告研究分析,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资料来源于昔阳县刑警大队技术中队,于2012年1月至今的尸检资料中选取肥厚性心肌病猝死者资料11份,回顾分析尸检资料,并取材进行检测,统计复查结果。

1.2方法

(1)归纳整理患者一般资料信息,对其性别、年龄等进行统计,并再次对标本进行检测,测室间隔厚度、心脏重量等,并计算室间隔比左后壁厚度的数值。(2)行组织学检测。于研究选取的尸体取材进行镜检,组织材料选取左右心房室壁、乳头肌、室间隔、冠状动脉等,将选取材料浸润于10%福尔马林溶液内进行固定,后取石蜡包埋,制成相应切片后染色(根据组织性质给予Masson染色或HE染色),最后实施镜检统计结果。(3)超微结构检测。近期收取猝死病例2例,从尸体中选取乳头肌、室间隔、左室壁等组织,经锇酸(1%)、戊二醛(2.5%)固定后,制备电镜样品,置于通透电镜下观察。

2.结果

2.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共11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0例,年龄范围19~43岁,平均年龄(24.3±2.9)岁,按年龄段详细划分,<26岁者9例,≥26岁者2例,1例31岁、1例43岁。所有研究对象生前均不存在自觉症状,其中5例受外力冲击、1例情绪骤变、4例过度劳累、1例心肌梗死,致使心脏负担突然加重造成猝死,死亡时间<1h,其中4例即可死亡,7例死者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胸闷、气急等症状。

2.2病理检测结果

(1)标本结果。经对死者法医检测,可见心室肌肥大、室间隔肥厚(平均2.4cm),心脏体积与质量均增大(平均586g),且室间隔比后室厚度的比值>1.8。其外,死者左室腔出现狭窄,乳头肌发生粗大,其中2例死者存在冠状动脉硬化现象。(2)组织学特征。取样检测后,可见心肌纤维性状不整且发生粗大现象,横径81~89um,其中2例性状存在畸形;纤维细胞核大,部分死者检测结果表明,核周围呈现空晕。走向方向均发生紊乱,部分纵行肌纤维插入纵行肌束之间,或心肌纤维成簇状排列、旋涡状排列,以及相互垂直排列等;增厚的室间隔表现明显,且其分布较为广泛。(3)超微结构特征。心肌细胞存在肥大现象,进一步镜检发现,细胞内肌原纤维存在异常分支,其走向表现为放射排列或交织排列等。

3.讨论

3.1疾病诊断标准

根据研究中的病理检测结果,并参照其他文献报道,可归纳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如下:其一,具备如下一般病理特征:心脏增重(>582g)、心脏肌肥大、左室心腔发生狭窄,且左室壁肥厚、室间隔增厚,(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1.3;本次研究中,心脏重量586g、比值>1.8,满足一般诊断标准。其二,具有如下组织学改变:一是心肌纤维走向紊乱,二是心肌纤维表现粗大,且组织学改变于室间隔分布越广泛病症愈显著。

3.2猝死诱因分析

急性心肌不全是造成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因素,往往是有心脏负荷突然性增加所造成的,诱因包含:(1)外力冲击。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心脏耐受性较正常人降低,能够承受的外力强度不高。(2)情绪骤变。情绪变化也会影响机体反应,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若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其心脏将承受更多的负担,影响心功能的正常发挥造成猝死等。(3)过度劳累。基于患者心脏耐受力低下,一旦机体过度劳累将严重影响心肌功能的发挥。(4)合并症因素。若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存在其他心脏合并症,比如心肌梗死、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将加大患者猝死几率,患者可受并发症的影响发生猝死。

3.3猝死机制或原理分析

借助法医病理检测结果,全面分析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猝死机制,笔者认为如下两点是最主要原因:其一,心肌结构紊乱。所选研究对象资料显示,11例死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结构紊乱,可见该因素与猝死存在直接关联。研究表明,心肌结构与收缩能力有关,当心肌结构发生紊乱后必将降低心肌收缩,致使心功能发挥受阻,心脏超负荷状态下心肌功能不全,故而猝死。其二,发生替代性纤维化或间质化。心肌纤维化的广泛分布,将严重对心肌收缩功能带来影响,尤其于心壁内层,肉柱以及乳头肌出现灶状瘢痕,明显减弱了心肌功能,心脏突然遇到超负荷时,大大增加了猝死几率。

3.4肥厚性心肌病猝死特征与时限

经本次研究发现,该疾病猝死群体以青少年男性居多,11例死者中青少年9例,占81.82%,而男性死者则为100%;而猝死的时限均满足<1h诊断标准。

【参考文献】

[1]黄艳梅,别彩群,董丽妍等.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6):756-759.

[2]曹瑞雪,徐让.肥厚性心肌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国际遗传学杂志,2013,36(4):178-183.

标签:;  ;  ;  

肥厚性心肌病猝死的法医病理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