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家庭论文-通讯员,任志江

农民家庭论文-通讯员,任志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家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河区,农户调查,农户家庭经营,劳务收入,汇总数据,样本户,样本,转移性

农民家庭论文文献综述

通讯员,任志江[1](2019)在《2019年临河区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达18543元 比上年增14.9%》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临河讯(通讯员 任志江)近日,临河区经管局根据1550户样本农户调查汇总数据,对2019年第叁季度农户家庭经营纯收入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样本户调查汇总数据,推算2019年全区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不含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预计达到18543元,比上年(本文来源于《巴彦淖尔日报(汉)》期刊2019-12-10)

罗富民[2](2019)在《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镇化进程中确保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城镇化细分为人口、土地和经济叁个方面,探讨了其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机理,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存在负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土地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存在负的直接影响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存在正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城镇化进程中要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切实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产品跨区域流通,充分发挥非农产业带动作用等措施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本文来源于《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谢毅璇,杨瑞铭,许瑞德[3](2019)在《基于库兹涅茨曲线的农药使用量与农民家庭收入增长关系实证分析——以厦门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通过利用厦门市1996-2017年农药使用量和农民家庭人均第一产业收入数据,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了农药使用量与农民家庭人均第一产业收入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结果表明:(1)1996-2010年农药使用量与农民家庭人均第一产业收入表征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典型的倒U形曲线关系, 2001年厦门市就已经实现农药使用量零、负双增长。拐点在农民家庭人均第一产业收入1 311.47元、农药使用量1 097.8 t处。(2) 2010-2017年,农民家庭人均第一产业收入与农药使用量关系呈现同向下降特征,并稳定在一个较窄区间中。这一时期研究区农药使用量与农民家庭人均第一产业收入曲线呈现非EKC关系,理论上不支持EKC假设。(3)研究区农药使用量已经实现零、负增长并不意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经解决,至今农药使用强度仍然较大。主要原因之一是农药使用量普遍高于粮食作物的蔬菜经济作物占到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0%以上。针对研究结果,建议构建叁产融合的都市现代农业体、谋划增加农民农业收入要统筹考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安全。应对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农业中占比增大,农药管理使用要有新创设。(本文来源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期刊2019年05期)

于福波[4](2019)在《农民家庭经济态度变迁下的经济行为改变——评《小农理性及其变迁——中国农民家庭经济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一直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农民家庭经济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焦点和热点。可惜的是,在现有研究中很少有系统性的探讨农村家庭经济态度和行为之间关系的论着。《小农理性及其变迁——中国农民家庭经济行为研究》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视角,该书探讨了农民家庭经济态度和行为的选择动力,以及农民家庭从"勤劳经济"走向"消费经济"的经济态度及行为的变迁动因。本文通过对这本学术着作的分析与探讨,将该着作的核心理念进行呈现,并进一步分析该着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该着作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农村问题,也为理解农村社会变迁和农村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王向阳[5](2019)在《劳动力结构、家庭资源配置与农民家庭再生产——基于农民家庭“积累—消费”结构的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积累—消费"结构是透视农民家庭再生产的显性微观窗口。既有研究主要从农民家庭"结构—伦理—功能"视角对农民家庭再生产进行分析,难以解释丰富的农民家庭再生产实践。基于典型案例的研究表明:通过梳理农民家庭"积累—消费"结构的内在差异,以劳动力结构与家庭资源配置为基本维度,可对农民家庭再生产类型做出如下划分:维持型、内向改善型、外向发展型与有限发展型家庭再生产。研究发现农民家庭再生产类型是劳动力结构与家庭资源配置综合作用的产物,内在规定了不同类型家庭强弱不均的家庭发展能力,进而决定了其经济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的复杂图景。(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苏运勋[6](2019)在《隔代陪读:农民家庭的教育策略与家庭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皖西农村的个案研究发现,在家庭经济理性与教育流动的双重驱动下,隔代陪读成为农民家庭的一种教育策略。隔代陪读兼顾了农民家庭经济积累和教育再生产,比较顺利地推动了家庭现代转型。与此同时,由隔代陪读所形塑的代际居住空间的分离与代际分工合力,不仅稀释家庭内部关系的政治性,同时还凸显陪读老人的社会价值。在这种教育策略安排下,隔代陪读强化了代际关系,调整了家庭权力结构与伦理秩序,减轻了农民家庭现代转型的阵痛。(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杨华[7](2019)在《农民家庭收入地区差异的微观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业已形成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家庭收入的东中西部差异却依然较大,这与地区间工业化发展程度、市场就业机会和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同有关,它们通过不同的微观机制作用于东中西部农民家庭,使不同地区农民家庭的收入形成差异。其中区域工业化发展程度是基础,市场就业机会和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是其派生变量。东部农村工业化发展程度和市场就业机会的优势,通过当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而容易转化为较高的工资性收入。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是抑制其工资性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在东中西部农村存在一时难以逆转的工业化发展程度和市场就业机会等差异的情况下,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提高中西部农民的家庭收入,最主要的途径是提高其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使其劳动力得以充分调动和合理配置,并减少有较大劳动力机会成本的人情酒席等文化性消费。(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刘景琦[8](2019)在《新“生存伦理”陷阱:连片贫困区农民家庭转型困境的一种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重新刻画了中国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形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卷入其中,在城乡之间流动。家庭转型压力下,改变家庭生产方式,达到家庭劳动力的最优配置,以实现家庭经济收入最大化,是中西部农民家庭的普遍选择。在此情况下,全年外出务工成为理性选择,中途极少回家,这成为普遍性现象。由于经济条件更为落后,家庭转型压力更为巨大,连片贫困区的农民家庭劳动力优化配置程度可能更高,在打工时间与打工强度上也可能更高。但在贵州连片贫困区调研时发现,这里的农民工回家的频次较高,且在家时间比较长,来回奔波在家乡与打工地之间,形成了(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08期)

褚明浩[9](2019)在《发达地区农民城市化的路径——本地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家庭策略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民城市化路径外在宏观条件和内在微观机制的分析,可以更完整呈现城市化的社会规律,反观当前的相关理论及城市化政策的问题。与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民家庭的不完全城市化不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民趋于完全城市化。多个发达地区的田野调查表明,发达工业化基础上建立的本地劳动力市场是农民城市化的前提,其特征是就业机会丰富、就业时间充足与就业成本低廉。就家庭策略而言,农民家庭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家庭充分就业和家庭婚姻联结将本地劳动力市场优势转化为融入城市的家庭发展能力,实现完全城市化。(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姚岩[10](2019)在《生成结构主义视角下失地农民家庭的教育观念与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布迪厄的生成结构主义认为,生活在社会空间中的行动者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来确定其社会位置的,其心态结构与社会结构互相影响,建构了社会现实。中国城市化催生了大批失地农民。对山东省T市失地农民家庭教育的质性研究发现:依托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所积累的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年轻一代失地农民家庭教育的现代化色彩日益增加,现代性的家庭教育观念与策略不断生根发芽,但是传统文化在其教育实践中依然发挥制约作用,表现在教育投资、亲师互动等方面。因而有必要通过发挥国家、地方政府、学校等多方力量,完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建设,提升失地农民家庭教育水平,避免失地农民子女教育和社会再生产陷入困境。(本文来源于《终身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农民家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城镇化进程中确保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城镇化细分为人口、土地和经济叁个方面,探讨了其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机理,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存在负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土地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存在负的直接影响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存在正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城镇化进程中要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切实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产品跨区域流通,充分发挥非农产业带动作用等措施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家庭论文参考文献

[1].通讯员,任志江.2019年临河区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达18543元比上年增14.9%[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9

[2].罗富民.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

[3].谢毅璇,杨瑞铭,许瑞德.基于库兹涅茨曲线的农药使用量与农民家庭收入增长关系实证分析——以厦门市为例[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9

[4].于福波.农民家庭经济态度变迁下的经济行为改变——评《小农理性及其变迁——中国农民家庭经济行为研究》[J].生态经济评论.2019

[5].王向阳.劳动力结构、家庭资源配置与农民家庭再生产——基于农民家庭“积累—消费”结构的分析框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苏运勋.隔代陪读:农民家庭的教育策略与家庭秩序[J].北京社会科学.2019

[7].杨华.农民家庭收入地区差异的微观机制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9

[8].刘景琦.新“生存伦理”陷阱:连片贫困区农民家庭转型困境的一种解释[J].社会科学文摘.2019

[9].褚明浩.发达地区农民城市化的路径——本地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家庭策略的融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姚岩.生成结构主义视角下失地农民家庭的教育观念与策略研究[J].终身教育研究.2019

标签:;  ;  ;  ;  ;  ;  ;  ;  ;  ;  

农民家庭论文-通讯员,任志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