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消化淀粉论文-孟丽维,朱慧静,王贺

慢消化淀粉论文-孟丽维,朱慧静,王贺

导读:本文包含了慢消化淀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消化淀粉(SDS),制备与检测,食品,应用

慢消化淀粉论文文献综述

孟丽维,朱慧静,王贺[1](2019)在《慢消化淀粉的制备与检测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慢消化淀粉(SDS)作为一种兼具营养与功能的碳水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健康功能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简要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SDS的最新研究动态,包括制备方法、体内外检测方法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概况。(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9年19期)

陈聪莉,王学东,叶鹏,彭思源,王洋洋[2](2017)在《响应面法优化甘薯慢消化淀粉制备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湿热-有机酸复合法提高甘薯淀粉中慢消化淀粉的产率。以甘薯淀粉为原料,探究了慢消化淀粉形成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的响应面分析法,以甘薯慢消化淀粉产率为响应值,以含水量、酸反应时间、月桂酸添加量3个因素为响应因子,建立了二次回归实际方程模型,获得了制备甘薯慢消化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即:含水量47%、反应温度100℃、月桂酸添加量25%、热处理时间4 h,按此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慢消化淀粉质量分数达13.03%,较处理前提高了8.85%。(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李学红,陈智静,陆勇,聂钰洪[3](2016)在《响应面优化β-环糊精改性红薯淀粉制备慢消化淀粉及其凝胶质构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响应面法优化β–环糊精改性红薯淀粉制备慢消化淀粉,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β–环糊精用量、结晶温度、结晶时间为优化因素。最佳工艺条件为β–环糊精用量2.96%、结晶温度–19.64℃、结晶时间2.6 h,模型预测最大慢消化淀粉含量为32.14%,验证值为33.09%。同时研究了β–环糊精对红薯淀粉糊凝胶质构性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粮食与油脂》期刊2016年07期)

陈聪莉[4](2016)在《甘薯慢消化淀粉的制备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消化淀粉(SDS)具有多种特殊生理功能,其可被缓慢消化吸收、维持餐后血糖的稳态、持续地释放能量、预防和治疗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疾病,是现代社会营养和食品科学范畴的研究热点之一。以物理法和有机酸结合的方式制备慢消化淀粉安全可靠,且具有较高得率。本论文以甘薯淀粉为原料,采用湿热-有机酸复合法提高甘薯淀粉中慢消化淀粉的产率,并探讨了甘薯慢消化淀粉的理化性质及其在饼干中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依托单因素试验,优选关键影响因子,采用响应面优化甘薯慢消化淀粉的制备工艺。以甘薯慢消化淀粉产率为响应值,以水分含量、酸反应时间、月桂酸添加量3个因素为响应因子,建立二次回归实际方程模型,获得了制备甘薯慢消化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即:水分含量47%、反应温度100℃、月桂酸添加量25%、热处理时间4 h,按此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甘薯慢消化淀粉含量达13.03%,较处理前提高了8.85%。2.研究甘薯慢消化淀粉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与普通甘薯淀粉相比,湿热-有机酸处理后的淀粉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糊化温度升高,峰值粘度、最终粘度、衰减值、回生值均降低。普通甘薯淀粉颗粒比较完整,呈球形或多面体形,表面光滑;湿热-有机酸处理淀粉颗粒表面不完整,有被破坏的痕迹,且可见部分淀粉颗粒紧密结合的现象。普通甘薯淀粉结晶结构为C型,湿热-有机酸处理淀粉结晶结构为V+B型。慢消化淀粉的峰值范围和焓值与原淀粉也有不同,表明其中形成了引起淀粉慢消化特性的淀粉脂质复合物。3.研究甘薯慢消化淀粉在韧性饼干中的应用,结果显示:相同工艺条件下,随慢消化淀粉含量的增加,饼干水分含量相对有所增加,灰分含量变化不明显。添加不同水平SDS的韧性饼干相对对照组的硬度有所降低,其中,甘薯慢消化淀粉占重15%时饼干硬度最低。各组饼干的感官分析得分轮廓差异不明显,但含有慢消化淀粉饼干的外观、色泽、味道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甘薯慢消化淀粉占重15%组最高。(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6-06-01)

宫玉晶[5](2016)在《韧化及酶脱支处理对链淀粉溶出及慢消化淀粉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了低于淀粉糊化温度条件下韧化和酶脱支处理对链淀粉溶出及慢消化淀粉形成的影响。分析了韧化时淀粉乳浓度、时间、温度以及酶脱支处理时的淀粉乳浓度、时间、温度、酶浓度对链淀粉溶出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对韧化处理时淀粉乳浓度、温度和时间进行优化;对酶脱支处理时淀粉乳浓度、温度、时间和酶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了各个因素与链淀粉溶出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链淀粉溶出过程的回归方程。然后选取不同条件产物,采用Guraya法来测定韧化及酶脱支处理后的慢消化淀粉含量的变化,从而研究韧化及酶脱支处理过程中上清液中溶出的链淀粉与沉淀淀粉颗粒慢消化淀粉含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分析技术进一步研究韧化及酶脱支淀粉的颗粒形貌、结晶特性、热焓特性。试验结果如下: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对韧化处理时淀粉乳浓度、温度和时间进行优化,建立了叁个因素与链淀粉溶出量之间的相关性,得到链淀粉溶出过程的回归方程,经验证可以用得到的模型预测韧化处理时玉米淀粉中链淀粉溶出过程。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对低于糊化温度条件下的酶脱支处理时淀粉乳浓度、温度、时间和酶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了四因素与链淀粉溶出量之间的相关性,得到链淀粉溶出过程的回归方程,经验证可以用得到的模型预测酶脱支处理时玉米淀粉中链淀粉溶出过程。采用Guraya法测定典型条件下韧化及酶脱支处理后的淀粉中慢消化淀粉含量。对淀粉的慢消化性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低于糊化温度条件下的韧化和酶脱支处理淀粉的慢消化淀粉含量较原淀粉有所提高,而且和链淀粉的溶出量具有相关性,进行相关关系分析,符合多项式拟合,拟合结果较好且相关性较强。SEM分析结果显示:玉米原淀粉颗粒呈现圆形和多角形状,表面平整光滑,颗粒表面没有腐蚀和损伤的现象。与原淀粉相比,淀粉经过韧化和酶脱支处理后,淀粉颗粒表面变得粗糙,出现不同程度的凹陷和破裂,链淀粉的溶出量越大,颗粒表面变化越明显。这表明,在低于糊化温度下通过韧化和酶脱支制备慢消化淀粉能提高淀粉颗粒表面的疏松度。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原淀粉在15.274°、17.203°、18.108°和23.186°处有明显的特征峰出现,属于典型的A型结构。淀粉经过韧化和未糊化的酶脱支处理后,X-射线衍射图谱均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淀粉结晶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但结晶角度有所偏移,半峰宽度下降,结晶度有所降低。说明在糊化温度下的韧化处理和酶脱支处理淀粉对其消化速率的影响主要是其结晶结构的调整,相对于结晶的数量,结晶的质量对淀粉消化性影响更大。DSC图谱表明:玉米原淀粉的相变起始温度为62.52℃,与玉米原淀粉相比,淀粉经过韧化和酶脱支处理后,淀粉糊化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均有所增加,糊化温度区间变小,但糊化焓改变不大。说明淀粉的结晶结构变得紧密,导致其消化速率减慢。(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期刊2016-05-24)

刘俊梅,杨盼盼,王庆,王丹,丁伟[6](2016)在《酶法处理对慢消化淀粉制备及特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缓慢消化淀粉作为新型的改性淀粉具有一定保健功能和应用前景,对一些顽固性疾病有着预防和治疗的重要作用,也将是一类特殊人群的首选膳食。酶法处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应用于缓慢消化淀粉的制备,简单有效、可行性强。为加深酶法制备的了解,综述了各种酶法制备缓慢消化淀粉条件的研究,脱支、转苷处理对淀粉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的影响,以及在应用前景方面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6年08期)

黄婷婷[7](2016)在《复合湿热处理对甘薯慢消化淀粉形成及结构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甘薯淀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脱支-湿热复合处理、多次湿热处理和木糖醇-湿热复合处理叁种不同方法对甘薯慢消化淀粉形成的影响,并对其结构、性质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首先是脱支-湿热复合处理法,主要研究了普鲁兰酶浓度、湿热处理水分含量和温度叁个因素对甘薯慢消化淀粉形成及结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普鲁兰酶浓度为25ASPU,湿热处理水分含量为30%,处理温度为100℃时,甘薯淀粉中慢消化淀粉含量可达到31.60%。与原淀粉相比,经过脱支处理和脱支-湿热复合处理,淀粉样品中分支链长聚合度(DP)≤13的淀粉组分含量降低,DP 13-30和DP>30的淀粉组分含量增加,分子量降低,成糊温度增加,粘度、膨胀力和溶解度降低;与脱支处理的淀粉样品相比,脱支-湿热复合处理的淀粉样品的第二个吸收峰的热力学参数(To, Tp, Tc, △H)显着增加,颗粒表面变得相对光滑,1047cm-1和1022 cm-1吸光度比值和相对结晶度有所增加,并且结晶型由Ca-型转变为A-型。其次是多次湿热处理法,主要研究了湿热处理水分含量、温度、处理次数叁个因素对甘薯慢消化淀粉形成及结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00℃,水分含量为30%,湿热处理3次时,甘薯淀粉样品中慢消化淀粉含量达到最大,为19.61%。与原淀粉相比,多次湿热处理后的淀粉样品的粘度、膨胀力和溶解度降低,而成糊温度和热转变温度升高,淀粉颗粒发生凝聚现象,AH,1047 cm-1和1022cm-1吸光度比值和相对结晶度降低,结晶型由Ca-型转变为A-型。此外,随着湿热处理次数的增加,其消化性、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均呈现出规律性变化。本文还研究了木糖醇-湿热复合处理法,主要研究了湿热处理水分含量、湿热处理温度和木糖醇添加量对甘薯慢消化淀粉形成及结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湿热处理水分含量为30%,湿热处理温度为110℃,木糖醇与淀粉质量比为0.4:1时,甘薯淀粉样品中慢消化淀粉含量可达37.44%。与仅仅经过湿热处理的淀粉样品相比,添加木糖醇后再经过湿热处理的淀粉样品的膨胀力和粘度降低,成糊温度和糊化温度升高,淀粉颗粒表面附着的木糖醇小颗粒粘结成网状结构,△H降低,1047 cm-1和1022 cm-1吸光度比值增加。通过系统研究上述叁种复合湿热法对甘薯慢消化淀粉含量及结构性质的影响,认为多次湿热处理最适宜制备甘薯慢消化淀粉,虽然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其制备的甘薯慢消化淀粉含量最低,但是其操作简单、没有添加任何化学试剂或产生任何副产物,是一种经济、环保的制备方法,适合批量制备甘薯慢消化淀粉。(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6-04-01)

于寒松,王玉华,朴春红,刘俊梅,任大勇[8](2015)在《醋酸压热酸解制备慢消化淀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原淀粉为原料,优化醋酸压热酸解制备慢消化淀粉工艺,考察了乙酸浓度、压热时间温度和冷藏回生时间对缓慢消化淀粉得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优化工艺:乙酸浓度3.3%、压热酸解温度为117.5℃、压热酸解时间为13.6min和冷藏回生时间为72h,在此条件下能获得SDS质量含量最高为21.03%的SDS样品。(本文来源于《粮油加工(电子版)》期刊2015年05期)

胡晓沛[9](2015)在《糯小麦慢消化淀粉的制备及结构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消化淀粉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食品,具有缓慢消化吸收和维持餐后血糖稳定的特性,对于调节血糖、控制糖尿病和肥胖症等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日益成为食品科学和现代营养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以通过碱提法从糯小麦籽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糯小麦淀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多次回生处理法、变温-间断回生处理法和超高压-回生处理法对糯小麦淀粉中慢消化淀粉形成的影响,并对结构、性质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首先是多次回生处理法,主要研究了淀粉乳浓度、糊化温度、回生时间间隔和回生次数对糯小麦慢消化淀粉形成的影响。当糊化温度110℃,淀粉乳浓度50%,回生时间间隔48h,回生次数二次时,糯小麦淀粉中慢消化淀粉含量达到44.41%。与原淀粉相比,多次回生处理后的样品晶型由A-型转变为B-型,相对结晶度也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热力学参数(To,Tp,Tc,△H)显着降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淀粉颗粒结构破损,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空穴结构。其次是变温-间断回生处理法,主要研究了淀粉乳浓度、糊化温度、变温回生温度、变温回生时间间隔和单次回生时间对糯小麦慢消化淀粉形成的影响。当糊化温度110℃,淀粉乳浓度50%,变温时间间隔36h,回生时间6d,变温温度4/25℃时,糯小麦淀粉样品中慢消化淀粉含量达到42.24%。与原淀粉相比,变温-间断回生处理后的样品晶型由A-型转变为B-型,相对结晶度降低,AH值降低,而糊化温度和峰值粘度均升高。同时比较了变温-间断回生与恒温-间断回生、变温-连续回生和恒温-连续回生处理方式对糯小麦慢消化淀粉体外消化性、热力学性质、晶体性质等的影响。本文还研究了超高压-回生处理法,主要针对淀粉乳浓度、超高压处理时间、超高压处理强度和回生时间对糯小麦慢消化淀粉形成的影响。当淀粉乳浓度10%,超高压强度600MPa,超高压处理时间30min,在4℃回生4d时,糯小麦淀粉样品中慢消化淀粉含量达到31.12%。经不同强度超高压处理的淀粉样品的结晶型变化不同,并且随着处理压强的增加,淀粉样品的结晶度降低,糊化温度发生不同变化,峰值粘度逐渐减小,颗粒结构的破坏程度逐渐增大。通过系统研究上述叁种制备方法对糯小麦慢消化淀粉含量及结构性质的影响,认为变温-间断回生处理法适宜制备高品质的糯小麦慢消化淀粉,是一种有潜力的制备慢消化淀粉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黄峻榕,任瑞珍,蒲华寅,严青,李宏梁[10](2015)在《慢消化淀粉的消化特性、测定及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消化淀粉是指在小肠中能被完全消化吸收但速度较慢的淀粉,因其对糖尿病等具有的预防和控制功能,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变性淀粉。本文综述了淀粉的消化特性,慢消化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以及慢消化淀粉的制备方法。淀粉的消化特性主要用淀粉的消化速率和吸收速率2大类指标进行评定。慢消化淀粉含量测定的方法有体内法和体外法。慢消化淀粉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变性法、物理变性法、酶变性法和复合变性法,其中复合变性法是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慢消化淀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湿热-有机酸复合法提高甘薯淀粉中慢消化淀粉的产率。以甘薯淀粉为原料,探究了慢消化淀粉形成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的响应面分析法,以甘薯慢消化淀粉产率为响应值,以含水量、酸反应时间、月桂酸添加量3个因素为响应因子,建立了二次回归实际方程模型,获得了制备甘薯慢消化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即:含水量47%、反应温度100℃、月桂酸添加量25%、热处理时间4 h,按此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慢消化淀粉质量分数达13.03%,较处理前提高了8.8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慢消化淀粉论文参考文献

[1].孟丽维,朱慧静,王贺.慢消化淀粉的制备与检测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进展[J].农产品加工.2019

[2].陈聪莉,王学东,叶鹏,彭思源,王洋洋.响应面法优化甘薯慢消化淀粉制备工艺[J].中国粮油学报.2017

[3].李学红,陈智静,陆勇,聂钰洪.响应面优化β-环糊精改性红薯淀粉制备慢消化淀粉及其凝胶质构性质研究[J].粮食与油脂.2016

[4].陈聪莉.甘薯慢消化淀粉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6

[5].宫玉晶.韧化及酶脱支处理对链淀粉溶出及慢消化淀粉形成的影响[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6

[6].刘俊梅,杨盼盼,王庆,王丹,丁伟.酶法处理对慢消化淀粉制备及特性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6

[7].黄婷婷.复合湿热处理对甘薯慢消化淀粉形成及结构性质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6

[8].于寒松,王玉华,朴春红,刘俊梅,任大勇.醋酸压热酸解制备慢消化淀粉的研究[J].粮油加工(电子版).2015

[9].胡晓沛.糯小麦慢消化淀粉的制备及结构性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10].黄峻榕,任瑞珍,蒲华寅,严青,李宏梁.慢消化淀粉的消化特性、测定及制备[J].中国粮油学报.2015

标签:;  ;  ;  ;  

慢消化淀粉论文-孟丽维,朱慧静,王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