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生物学论文_杜中波,曾德朗,邓显忠,程树林,邬韬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性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性,生物学,敏感性,水稻,淀粉,玉米螟,辣椒。

抗性生物学论文文献综述

杜中波,曾德朗,邓显忠,程树林,邬韬[1](2019)在《肝细胞粘附分子(HepaCAM)通过下调Notch信号通路抑制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肝细胞粘附分子(HepaCAM)与Notch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CRPC组织标本和石蜡切片(共45例),同时收集配对的原发性PCa(Primary Prostate Ccancer, PPC)组织蜡块41例。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其HepaCAM蛋白和Notch信号通路关键分子Notch1、Hes1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HepaCAM和在配对的PPC和CRPC之间的表达差异;同时分析CRPC组织中HepaCAM与Notch1、Hes1表达的相关性,并回顾性分析CRPC及配对PPC组织中HepaCAM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病理数据之间的关系。结果:与配对的PPC组织相比,HepaCAM在CRP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或者丢失(P=0.0336);Hes1在CRP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P=0.0237);而Notch1的表达在配对组织中无显着性差异(P=0.063)。在CRPC组织中,HepaCAM的表达与Notch1呈负相关(r=-0.652,P<0.01);与Hes1呈负相关(r=-0.442,P=0.02)。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在14例CRPC组织标本中,HepaCAM与Notch1(r=-0.572,P=0.033)、Hes1(r=-0.728,P=0.003)同样呈负相关关系。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CRPC组织中,HepaCAM表达阴性的病人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FPS)为27个月,而HepaCAM表达阳性的中位FPS为39个月,二者之间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39)。结论:在大部分CRPC组织中,HepaCAM丢失而Notch1与Hes1的表达上调,它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过表达HepaCAM通过下调Notch信号显着地抑制CRPC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本文来源于《首届男性大健康中西医协同创新论坛暨第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9-09-06)

黄艳飞,汪汉成,吴庆丽,陈兴江,蔡刘体[2](2019)在《烟草赤星病菌对嘧菌酯抗性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烟草赤星病致病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对嘧菌酯的抗性风险,以敏感菌株J6为试材,通过菌丝药剂驯化和分生孢子紫外诱变诱导抗性突变体,并对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抗性突变体与敏感菌株线粒体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 b) cDNA序列全长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经药剂驯化未获得抗性突变体,而紫外诱变共获得7株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约为0.007%,抗性水平分别为5.27、8.28、25.28、12.82、6.14、9.28和52.91倍。适合度研究表明,抗性突变体与敏感菌株的分生孢子萌发能力及致病力相当,但分生孢子产生量均高于敏感菌株,菌丝生长速率除突变体6-1外均快于敏感菌株。cyt b基因cDNA序列分析表明:有4株抗性突变体在不同位点上发生了核苷酸突变,其中突变体6-7 cyt b的249位和871位碱基由T突变为C,但其编码的氨基酸未发生突变;突变体6-8 cyt b的734位碱基由T突变为C,引起所编码的245位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V245A);突变体6-9 cyt b的510位碱基由T突变为A,所编码的170位由精氨酸替代了丝氨酸(S170R);突变体6-11cyt b的732位碱基由T突变为A,所编码的244位由苯丙氨酸替代了亮氨酸(L244F),其776位碱基由T突变为C,所编码的259位由丙氨酸替代了缬氨酸(V259A),其1 156位碱基由A突变为G,所编码的氨基酸未发生变化。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烟草赤星病菌对嘧菌酯存在潜在的抗药性风险,其cyt b基因的点突变与其对嘧菌酯的抗药性有关。(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高续恒,李成成,苗建强,刘西莉[3](2019)在《新型呼吸抑制剂唑嘧菌胺的生物学活性与抗性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唑嘧菌胺是由巴斯夫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卵菌抑制剂,主要用于防治马铃薯、葡萄、黄瓜和辣椒等作物上的疫霉病与霜霉病。唑嘧菌胺属叁唑并嘧啶类杀菌剂,可以与bcl复合体(复合物Ⅲ)上Qo-标桩菌素位点(Qo-distal)结合,阻断呼吸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故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FRAC将其归为QoSI类杀菌剂。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唑嘧菌胺是一种双作用位点杀菌剂,不仅可以与复合物Ⅲ上的Qo-distal位点结合,还可以与Qi-位点结合。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唑嘧菌胺与细胞色素bc1复合体的结合方式与传统QoI与Qil类杀菌剂不同,故认为该药剂与嘧菌酯、氰霜唑、烯肟菌酯等常用卵菌抑制剂均不存在交互抗性。本研究以辣椒疫霉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唑嘧菌胺对其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唑嘧菌胺可以使辣椒疫霉游动孢子迅速休止,并且对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萌发等具有良好抑制活性,不同发育阶段的EC_(50)值均小于0.1μg/mL;进一步测定了唑嘧菌胺对6种疫霉和18种腐霉的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唑嘧菌胺对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贵阳腐霉Pythium guiyangense、寡雄腐霉Py.oligandrum、瓜果腐霉Py.aphanidermatum、宽雄腐霉Py.dissotocum、簇囊腐霉Py.torulosum等7种卵菌表现出有较好的抑菌活性,EC_(50)均小于5μg/mL。以荔枝霜疫霉为靶标菌进行唑嘧菌胺抗性机制研究。采用室内药剂驯化菌饼的方法对5株亲本进行抗药性诱导,共计获得10株抗性突变体,抗性倍数均在500倍以上。进一步扩增比对了亲本菌株和突变体之间的CYTB序列,分析发现抗药性突变体CYTB上的33位丝氨酸突变为亮氨酸(S33L),228位天冬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D228N)。S33L为主要突变类型,D228N为次要突变类型,2种点突变是否是导致荔枝霜疫霉对唑嘧菌胺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通过转化分析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祝浩文[4](2019)在《水稻稻曲病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稻曲病是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引起的水稻穗部真菌病害。近几年来,稻曲病已成为全世界稻米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水稻品种更新加快、调运频繁和施肥水平提高,稻曲病逐渐加重。所以本试验对水稻稻曲病病原菌菌丝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筛选高效低毒的药剂,同时分析品种的抗性差异,以便为田间水稻稻曲病防治提供建议。本试验通过组织分离法对黑龙江稻区采集的水稻稻曲病田间病株进行分离,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厚垣孢子形态、ITS核酸序列同源比对方法进行病原菌鉴定;采用不同培养条件下测定病原菌生长速率的方法,明确水稻稻曲病病原菌最适生长条件;通过生长速率法筛选高效低毒的药剂;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对水稻品种抗性进行分析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稻曲病病原菌的菌落、厚垣孢子形态特点。培养25 d,得到菌落直径为6.0-6.5 cm,黄绿色,中央凸起,表面凹凸不平,菌落背部中央深褐色,菌落外缘淡黄色,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颜色逐渐变深,直至黑色;菌丝绒状且呈白色,厚垣孢子颜色为黄色,球形,表面棘状突起。从形态学鉴定为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2.采用ITS核酸序列同源比对的方法,进行了分子鉴定。使用引物ITS1和ITS4对提取病原菌的DNA进行PCR扩增,获得的病原菌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稻绿核菌有性态(Villosiclava virens)序列相似程度达到98%,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与待鉴定的病原菌ITS核酸序列(BYJ)同源性最高的是稻绿核菌有性态(Villosiclava virens)。因此可以表明分子鉴定的结果为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3.研究了温度、光照、pH、碳源和氮源不同的情况下对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稻曲病病原菌生长最适条件为全黑暗、pH值为6、温度28℃、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蛋白胨。4.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用19种药剂对水稻稻曲病病菌进行敏感性测定,测定其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水稻稻曲病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好的有9种杀菌剂,分别为75%肟菌·戊唑醇、75%代森锰锌、25%嘧菌酯、32.5%苯甲·嘧菌酯、50%醚菌酯、10%苯醚·甲环唑、12.5%烯唑醇、50%多菌灵和45%咪鲜胺,EC_(50)值均小于10μg/mL,其中75%代森锰锌对水稻稻曲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_(50)值为0.57μg/mL。抑制效果最差的杀菌剂为20%叁环唑,其EC_(50)值≧1000μg/mL。5.通过盆栽试验对10份黑龙江省水稻品种进行人工接种稻曲病菌,明确其抗性表现,研究结果表明,表现为高抗(HR)的品种2个,占试验水稻品种的20%;对稻曲病表现为抗(R)的品种6个,占试验水稻品种的60%;对稻曲病表现为中抗(MR)的水稻品种1个,占试验水稻品种的10%;对稻曲病表现为中感(MS)的品种有1个,共占试验水稻品种的10%。(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冯思琪[5](2019)在《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病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是学者们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水稻胡麻叶斑病属真菌病害,发病范围较广,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现,水稻营养不良、生长较差时,发病严重。由于对该病害相关研究较少,胡麻叶斑病大量发生时,不能进行较好的防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试验从田间采集病样,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从温度、光照、pH、碳氮源五方面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在室内采用生长速率法用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进行毒力测定,计算其EC_(50)值;同时选取29个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的抗性表现进行评价,以期为黑龙江省水稻对胡麻叶斑病生产防治措施、抗病机制方面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病原菌的菌落、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形态特点的观察,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ITS核酸序列同源比对的方法,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对该病原菌进行回接鉴定。可以得出病原菌菌落颜色为黑褐色,菌落质地为蓬松绒毛状,无渗出液;分生孢子颜色为褐色,纺锤形或圆柱形;分生孢子梗呈褐色,弯曲。获得的病原菌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稻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miyabeanus)序列相似程度达到99%。将分离出的病原菌制备为孢子悬浮液并接种于水稻叶片,病斑中央颜色为深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圈黄色边缘颜色深浅不一。接种前后病斑形态呈现一致,可以得出分离的病菌确定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2.研究了水稻胡麻叶斑病原菌在温度、光照、pH、碳源、氮源不同的情况下对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生长最适条件为光暗交替、pH为7、25℃、碳氮源为可溶性淀粉和甘氨酸。3.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进行药剂的敏感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在20种供试药剂中,20%苯甲·丙环唑、45%咪鲜胺、32.5%苯甲·嘧菌酯、12.5%烯唑醇、40%百菌清、50%醚菌酯、10%井冈霉素、10%苯醚·甲环唑、43%戊唑醇、75%代森锰锌这10种杀菌剂的EC_(50)值均小于0.1000μg/mL,其中效果最好的杀菌剂为30%苯甲·丙环唑,其EC_(50)值为0.0002μg/mL;抑菌效果最差的杀菌剂为80%乙蒜素,其EC_(50)值为4.3945μg/mL。4.选取29个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其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其中没有对胡麻叶斑病表现为抗病的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表现为中感(MS)的品种有6个,占试验水稻品种的20.7%;对胡麻叶斑病表现为高感(HS)的水稻品种最多,为23个,占试验水稻品种的79.3%。(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晓媛,李光磊,曾洁,陈梦雪[6](2019)在《抗性淀粉生物学功效研究进展及在现代食品加工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性淀粉作为一类新型功能性食品成分,具有独特的生理功效和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基于抗性淀粉的定义、抗酶解机理、分类,分析了抗性淀粉的摄入量与生理学特性的关系,比较了几种常见的抗性淀粉检测方法,并详细概述了抗性淀粉在现代食品加工业中的应用,以期为高抗性淀粉含量的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秋月,马冠华,尹学伟,鲁远源,张晓春[7](2019)在《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及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重庆未使用过氟吡菌胺地区的110株辣椒疫霉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对辣椒疫霉抗氟吡菌胺突变体的诱导方法及抗性突变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0株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EC_(50)平均值为(0.32±0.11)μg/mL,不同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出现敏感性明显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该EC_(50)平均值作为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田间抗性监测的敏感基线。通过紫外诱导菌丝体的方法,共获得3株可稳定遗传的抗氟吡菌胺突变体,抗性倍数介于69.5~98.5之间,突变频率为0.86%;抗性突变体BS11-5-1与亲本菌株BS11-5在菌丝生长速率、温度适应性、产孢子囊能力及致病力方面均无显着差异,而抗性突变体JLP11-4-2和JLP11-4-3在菌丝生长速率、温度适应性、产孢子囊能力及致病力方面均显着低于亲本菌株JLP11-4;不同抗性突变体对渗透压的敏感性与亲本菌株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3个抗性突变体对Biolog PM1中95种碳源的利用情况与亲本菌株基本相似。交互抗性测定表明,辣椒疫霉抗氟吡菌胺突变体对甲霜灵、霜脲氰、烯酰吗啉、丁吡吗啉及嘧菌酯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建议可将氟吡菌胺与上述几种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友超,王娅丽,张一桐,杨泽众,刘春光[8](2018)在《外源MeJA诱导玉米抗性对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诱导玉米幼苗产生抗性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测定了玉米幼苗在4种浓度的外源MeJA处理后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的影响情况,并利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饲喂MeJA处理后的玉米幼苗对次代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外源MeJA诱导的玉米幼苗后,亚洲玉米螟幼虫死亡率增加,发育历期延长,成虫寿命缩短、产卵量下降,除了100μmol/L MeJA处理组蛹重高于对照外,其他处理组亚洲玉米螟体重与蛹重均降低,影响程度与MeJA的浓度有关。225μmol/L MeJA诱导处理后的玉米幼苗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影响最大,与对照组相比,幼虫历期长了5.41天,成虫寿命减少1.33天,产卵量减少3.6头。MeJA的诱导抗性显着影响了亚洲玉米螟幼虫对玉米幼苗的取食,100μmol/L和225μmol/L MeJA处理组与对照组虫体体重相差3.29~6.86 mg,达到统计学差异,生长抑制率达28.34%~59.09%。对次代种群的影响表现在净生殖率(R0)、周限增长率(λ)降低,内禀增长率(rm)由0.0725降至0.0502,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较对照有所延长。这些结果表明MeJA处理玉米幼苗能够降低亚洲玉米螟的发育速率,这将对亚洲玉米螟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35期)

尚佃龙,姜兴印,刘玉,孙秀英,李向东[9](2018)在《山东省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及其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山东省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及其抗药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采自山东泰安、临沂、潍坊、莱芜、日照及青岛6个地区的102株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50值分布范围为0.010~0.194μg/mL,平均EC50值为(0.086±0.004)μg/mL,且敏感性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通过紫外诱导与药剂驯化的方法各获得5株耐药性菌株(TA3-X2、TA17-X6、LY8-3、QD14-Y7和WF6-A2)和1株抗性突变体(QD2-Y4),其抗性水平在6.46~20.08倍之间,突变频率分别为0.87%和0.52%。对抗性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表明,紫外诱导获得的5株耐药性菌株其耐药性不能稳定遗传,而经药剂驯化获得的1株抗性突变体QD2-Y4的抗药性可稳定遗传;耐药性菌株TA3-X2的菌丝生长速率高于亲本菌株,其余菌株与亲本菌株差异不明显;5株耐药性菌株和1株抗性突变体的菌丝干重和菌核干重均低于亲本菌株;TA3-X2、WF6-A2及QD2-Y4的致病力低于亲本菌株,TA17-X6、LY8-3及QD14-Y7的致病力与亲本菌株无明显差异。交互抗性测定表明,噻呋酰胺抗性突变体与戊唑醇、丙环唑、咯菌腈、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和多菌灵之间均无交互抗性,与啶酰菌胺和氟唑菌苯胺之间则存在交互抗性。研究表明,山东省6个地区的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比较敏感,推测噻呋酰胺可作为防治玉米纹枯病的理想候选药剂。(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雨辰,孔莲花[10](2018)在《抗性淀粉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性淀粉作为一种新兴的新型食品成分,已经在食品及慢性病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抗性淀粉具有特殊分子结构,难以被肠道酶类消化,因此能调节糖类吸收速度而稳定血糖水平。并在肠道菌群进一作用下发酵得到一些特殊活性的化合物,这些小分子化合物是重要的益生元,对人和动物的生理机能尤为重要。深度挖掘抗性淀粉的这些功能将有助于功能食品开发及慢性病防治。(本文来源于《肠外与肠内营养》期刊2018年05期)

抗性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评价烟草赤星病致病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对嘧菌酯的抗性风险,以敏感菌株J6为试材,通过菌丝药剂驯化和分生孢子紫外诱变诱导抗性突变体,并对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抗性突变体与敏感菌株线粒体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 b) cDNA序列全长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经药剂驯化未获得抗性突变体,而紫外诱变共获得7株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约为0.007%,抗性水平分别为5.27、8.28、25.28、12.82、6.14、9.28和52.91倍。适合度研究表明,抗性突变体与敏感菌株的分生孢子萌发能力及致病力相当,但分生孢子产生量均高于敏感菌株,菌丝生长速率除突变体6-1外均快于敏感菌株。cyt b基因cDNA序列分析表明:有4株抗性突变体在不同位点上发生了核苷酸突变,其中突变体6-7 cyt b的249位和871位碱基由T突变为C,但其编码的氨基酸未发生突变;突变体6-8 cyt b的734位碱基由T突变为C,引起所编码的245位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V245A);突变体6-9 cyt b的510位碱基由T突变为A,所编码的170位由精氨酸替代了丝氨酸(S170R);突变体6-11cyt b的732位碱基由T突变为A,所编码的244位由苯丙氨酸替代了亮氨酸(L244F),其776位碱基由T突变为C,所编码的259位由丙氨酸替代了缬氨酸(V259A),其1 156位碱基由A突变为G,所编码的氨基酸未发生变化。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烟草赤星病菌对嘧菌酯存在潜在的抗药性风险,其cyt b基因的点突变与其对嘧菌酯的抗药性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性生物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杜中波,曾德朗,邓显忠,程树林,邬韬.肝细胞粘附分子(HepaCAM)通过下调Notch信号通路抑制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C].首届男性大健康中西医协同创新论坛暨第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2019

[2].黄艳飞,汪汉成,吴庆丽,陈兴江,蔡刘体.烟草赤星病菌对嘧菌酯抗性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J].农药学学报.2019

[3].高续恒,李成成,苗建强,刘西莉.新型呼吸抑制剂唑嘧菌胺的生物学活性与抗性机制初探[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祝浩文.水稻稻曲病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5].冯思琪.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6].刘晓媛,李光磊,曾洁,陈梦雪.抗性淀粉生物学功效研究进展及在现代食品加工业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王秋月,马冠华,尹学伟,鲁远源,张晓春.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及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J].农药学学报.2019

[8].王友超,王娅丽,张一桐,杨泽众,刘春光.外源MeJA诱导玉米抗性对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8

[9].尚佃龙,姜兴印,刘玉,孙秀英,李向东.山东省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及其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J].农药学学报.2018

[10].王雨辰,孔莲花.抗性淀粉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8

论文知识图

苜蓿子叶在不同浓度草铵膦条件下的生...各采样地区菌株抗性频率分布图代转化植株卡那霉素检测图中显示植...农杆菌感染后第38天从Kan筛选培养基上...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Kan抗性苗植株g.....1 各个研究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图

标签:;  ;  ;  ;  ;  ;  ;  

抗性生物学论文_杜中波,曾德朗,邓显忠,程树林,邬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