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鑫鑫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说到中国古典园林不得不说园林意境,园林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独特艺术审美理想,本文将以意境的本质为出发点,探索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方式,试图探求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本质;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与欧洲有截然不同的设计思维,除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复杂多变与欧洲园林的对称统一有较大区别外,中国古典园林崇尚意境,不只是单纯的模仿自然,更加追求诗情画意意境的营造。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一个词汇,由于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故中国画所追求的意境美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园林营造是否成功的重要品评标准。随着西方审美观念的渗透,中国现代园林的营造如何延续和传承意境美是如今不得不正面面对的问题。
一.意境的本质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是《辞海》对“意境”一词的诠释,这是对“意境”的概念描述,仅限于概念的描述,是无法把“意境”的内在含义诠释明了的。其中有“境界”和“情调”二词,“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者是所表现的情况,而“情调”是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们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很明显,这些作品所描述出的境界和情调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而文学艺术是作为被感受的客体而出现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交融,才能达到“意境”的审美境界。
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到:“情境、物境、意境”的观点,这意味着“意境理论”的成熟,是从“物境”到“意境”的情感升华,客观的“物境”是主观“意境”的基础。现在一般认为王国维对于“意境”的诠释较为全面,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意境做出了概括:“经非独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1]。”在这段描述中,景物即所说事物,感情即所说情感,与笔者从辞海中查阅的解释近似,故情(意)与景(境)相融合就是意境。
总的来看,在中国传统审美体系中,意境这个子体自始至终扎根于中国文化体系的母体之中,它包括人们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宇宙观的感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园林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发展,从园林的隶属关系划分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属皇室所有,在皇权的社会制度下,其规模之大不是私家园林能与之比拟的;私家园林属贵族、文人、官僚所有,规模不大,一般呈现前宅后园的布局,多为宴乐、会友、读书的场所。园林营造在明清时期空前高潮,文人园林的意境营造成为园林营造的主要内涵。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出来的境界和情调,那么园林意境就是园林营造艺术通过一系列实物描写出来的境界和情调。陈从周在《说园》中提到,文学艺术作品言意境,造园也言意境,意境因情景不同而异,其与园林所现意境亦然。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之境界在实际景物中出现之。统名之曰意境[2]。因此,园林意境源自诗画意境,园林意境即在园林营造中将诗与画之境界运用山水、匾额、对联,诗词等一系列客观物境引起观赏者的情感,即情景交融。在园林营造的过程中,造园者首先对大自然的景象抽象概括,并赋予某种灵魂,然后通过造园者的艺术手法加以指引和强化,使得审美主体在观光之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并激发联想,这种情感和联想也是造园者所向往的一种审美理想。
园林意境源于三维空间,其构成元素无一不展现造园者的情感寄托,山、水、字画、匾额、对联、诗词等各种元素构成的园林小景,每个基本单元都是造园者对自然景观的提炼、概括。这种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观赏者、不同的环境等会使观赏者产生不同的审美结果。但恰恰是这种不同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不可小觑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所在。这种意境不是一种简单的空间形式,是一种功能和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精髓。
三.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园林通过利用艺术手法来设计、营造出一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艺术空间,这是园林艺术和自然景观的区别,通过这种艺术的暗指,表现出造园者的理想。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通过叠山理水把大自然的景观模仿于有限的咫尺空间内;二是在营造之前设定主题,借助于山、水、花木、建筑等元素构成的物境表现主题;三是在园林营造之后根据物境的特点用诗词、匾额、楹联等元素点题。这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意境在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表现淋漓尽致。
拙政园分为中、东、西三个部分,中部区域为整园精华所在。纵观总体布局,亭宇楼阁多建在南部,北部较为稀少,各个亭宇楼阁临水而建,同时各个亭宇楼阁高低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层次多变;拙政园整体以水见长,水面面积约占拙政园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一,水是全园的链接纽带;为达到曲径幽深的意境,园中多曲水、曲径,既避免了空间一览无余的空洞感,又形成了丰富的景深,给人以遐想。拙政园在整体空间布局上疏密自如,不仅以水取胜,又配以山石、丛林、草木与之争美,加上种种楹联、刻石,获得意境深幽的审美体验。拙政园的空间划分精巧在于利用山石、丛林、亭宇楼阁而少围墙,园内相互沟通,处处穿插,形成紧密而又分割的空间结构,这些元素疏密协调,空间丰富。许多看起来非常随意的空间整理,实则是造园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远香堂是拙政园中部区域的主体建筑,也是全园的核心所在。远香堂内陈设优雅、精致,为嘉庆年间建,所有窗口皆为规整落地透明玻璃长窗,在堂内可尽情观赏犹如长卷的四方景象,远香堂的北部有邻水的月台,可隔水远眺东西两山,亭宇玲珑,足以赏心悦目。远香堂右前侧有三棵百年广玉兰,左侧是古井,正南方是一座高耸的黄石假山,应是为屏景所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夏日的远香堂,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这就是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之意,故题名为远香堂,匾额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征明题。
在清代时期,苏州在江南地区属富庶地带,许多商人在苏州大兴土木以及多数官僚也选择苏州作为修身养性之地,加上文人的审美理想,这为苏州园林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发展环境,为园林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这样的环境下苏州园林形成了几大特点:一是园林的主题和意境充满文人气息;二是因地制宜、空间层次分明;三是有着明显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意境[3]。苏州园林虽由人造,但造园者从始至终都在模仿大自然,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堆山叠石,一方面山石受到有限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在有限的空间营造出石洞、峡谷,这就要求造园者充分发挥想象力,若要达到情景交融,恐怕只有心中的理想丘壑才能完成。
四.总结
说到中国古典园林,总是和意境分不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并不是单纯的游赏场所,追溯到根本的层面,是营造者将自己的情感意向、哲学观、宇宙观寄托于园林构造中,终究离不开东坡居士的“坐观万景得天全”这句话,即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空间。随着中西方审美情趣的融合,致使古典园林中使观赏者产生无限遐想的意境美在现代园林营造中被逐渐淡化。因此,现代园林的营造应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探索多元的意境美,以更加准确表达现代人的审美理想。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
[2]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
[3]佘志超.细说中国园林(彩图版)[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雷鑫鑫1994.06,男,汉族,河南省濮阳市,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历史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