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左房内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房内,心房,变异性,高血压,内径,原发性,血压。
左房内径论文文献综述
袁桂仪,周淑娴,农美丹,张玉玲,黄波水[1](2019)在《房颤患者中性粒细胞CD11b变化及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房颤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水平变化及其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探讨房颤的炎症机制。【方法】收集房颤组与窦律组临床资料,采血检测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水平,同时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结果】纳入房颤组85例,年龄37~82岁,男性35例,女性50例,包括阵发性房颤36例,持续性房颤26例,永久性房颤23例;窦律组57例,年龄35~78岁,男性21例,女性36例。房颤组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高于窦律组(P<0.01);左房内径大于窦律组(P<0.01);心脏瓣膜病、中性粒细胞CD11b及左房内径是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阵发性房颤发作时及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上调,提示炎症与房颤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CD11b水平与左房内径相关,炎症可能参与了房颤的心房结构重构;房颤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上调,炎症水平可能对房颤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蒙建楸[2](2019)在《血清尿酸、左房内径与缺血性心肌病房颤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左心房内径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1)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结果,连续选取2013年9月至2019年1月首次在我院诊断缺血性心肌病(ICM)的患者232例,其中ICM房颤组(n=80)和ICM窦律组(n=152),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及心脏彩超数据;根据是否合并高尿酸血症(HUA)分成ICM伴HUA组(n=111)和ICM无HUA组(n=121),比较两组间的房颤发病率及心脏彩超数据。(3)根据血清尿酸浓度按间距(120mmol/l)分为4组:第1组距组Ⅰ(SUA≤332μmol/L,n=53)、第2组距组Ⅱ(SUA333~452μmol/L,n=67)、第3组距组Ⅲ(SUA 453~572μmol/L,n=61)和第4组距组Ⅳ(SUA≥573μmol/L,n=51),比较各组间的房颤发生率和心脏彩超指标,并进一步分析SUA与左心结构的相关性。结果:(1)、ICM伴房颤组与ICM窦性心律组的年龄、血清尿酸(SUA)、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D)、血清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明显高于ICM窦性心律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ICM窦性心律(P<0.05)。以心律为因变量做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OR=1.056;95%CI:0.974~1.006;P=0.007)、LAD(OR=1.070;95%CI:1.019~1.095;P=0.002)是ICM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房颤的发病呈正相关,而尿酸与ICM房颤并无独立相关性。按照有无HUA分组,结果显示ICM伴HUA组的房颤发生人数为42例(42.44%),ICM伴非HUA组房颤发生人数为39例(3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1)。根据SUA浓度按间距分为4组后比较,各组发生房颤的患者分别为16例(30.2%)、20例(29.9%)、21例(34.4%)和24例(47.1%),各组间的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04)。(2)、比较ICM伴HUA组(n=111)和ICM无HUA组(n=121)各项左心结构指标,结果显示HUA与LAD、LVDD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UA与LVEF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ICM患者SUA与LAD呈正相关(r=0.365,P<0.001));与LVDD呈正相关(r=0.254,P<0.001);与LVEF呈负相关(r=-0.287,P<0.001)。结论:1.LAD可能是ICM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2.SUA与ICM房颤不存在独立相关性,SUA可能与LAD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期刊2019-06-05)
汤泽生,陈磊,张桂,崔亭亭[3](2019)在《术前左房内径及血清脑钠肽水平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左房内径(LAD)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对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台州市中医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AF患者,设为观察组,均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同期选取76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LAD、血清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分析AF相关因素,同时对观察组患者建立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AD及血清BNP对AF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及高血压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BNP、ACE水平及LA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扩张型心肌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冠心病、高血压、hs-CRP、BNP、ACE水平及LAD与AF呈正相关(P <0.05)。LAD预测AF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3,血清BNP水平预测AF复发ROC曲线下面积为0.690。结论 AF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能够通过术前血清BNP水平及LAD进行预测。(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冯义静,朱丽敏,段少博,王焕霞,李帅兵[4](2019)在《左房内径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左房内径指数(LADi)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LADi,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左房增大,22例)和对照组(左房正常,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血压监测(ABPM),记录各项血压指标,检测各项血生化指标,并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病程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 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 SSD)、24 h收缩压加权标准差(24h wsdSBP)、24 h舒张压加权标准差(24h wsdDBP)、晨峰血压(MBPS)、LADi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收缩压(SBP)下降率、舒张压(DBP)下降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病程、24h SBP、24h DBP、24h SSD、24h wsdSBP、24h wsdDBP、MBPS均与LADi呈正相关(P<0.05),SBP下降率和DBP下降率均与LADi呈负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ADi与BPV密切相关,检测BPV对于早期发现左房重构,减少房颤、卒中等不良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叶振盛,魏潇琪,王小易,姜锋,郑炜平[5](2018)在《左房内径与房颤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消融术后心功变化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左房内径与房颤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消融治疗术后心功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2例于我院住院行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并于一年后于我院行心脏超声随访的房颤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作为消融治疗组,同期药物治疗52例房颤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作为药物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一年后心脏射血分数(EF)值变化,消融治疗组中高左房内径亚组与低左房内径亚组内EF值变化以及消融治疗组EF值变化与治疗前左房内径的相关系数。结果消融治疗组EF(%)变化值高于药物治疗组[(8.87±3.50)vs.(3.28±1.22),P<0.01];消融治疗组中低左房内径亚组术后EF(%)变化值明显高于高左房内径亚组[(10.84±2.93)vs.(6.88±3.46),P<0.01];消融治疗组EF(%)变化值与术前左房内径值相关性r=-0.73,P<0.01。结论左房内径值与消融治疗后心功能EF值改善呈负相关,术前左房内径越大的患者消融治疗术后心功能获益越小。(本文来源于《实用心电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刘洪萍,丘先丽,胡豪飞[6](2018)在《维持性透析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水平及左房内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维持性透析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及左房内径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维持性透析治疗并行血清CA125及心脏超声检测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CA125、左房内径与年龄、透析龄、胸腔积液、血压、B型脑钠肽及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A125水平升高和左房内径增大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按照血清CA125水平分成CA125正常组(n=80)与CA125升高组(n=20)。与CA125正常组比较,CA125升高组存在胸腔积液患者较多,肌钙蛋白I、B型脑钠肽水平较高,左房内径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按照左房内径分成左房内径正常组(n=42)与左房内径增大组(n=58)。与左房内径正常组比较,左房内径增大组存在胸腔积液的患者较多,收缩压、肌钙蛋白I、B型脑钠肽及CA125水平较高,血红蛋白、甘油叁脂与总胆固醇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125水平与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肌钙蛋白I、B型脑钠肽、胸腔积液呈正相关,与血清肌酐水平呈负相关(P<0.05)。左房内径与收缩压、肌钙蛋白I、B型脑钠肽、胸腔积液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水平、甘油叁酯呈负相关(P<0.05)。血清CA125水平与左房内径间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型脑钠肽分级(OR=3.259,95%可信区间1.383~7.678)与胸腔积液(OR=12.466,95%可信区间3.340~46.528)是维持性透析患者血清CA125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收缩压(OR=1.026,95%可信区间1.005~1.048)与B型脑钠肽分级(OR=2.849,95%可信区间1.639~4.951)是引起左房内径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维持性透析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左房内径呈显着正相关,但二者之间相关性并不是独立直接的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雍心愿,张惠丽,张换[7](2018)在《血压变异性及左房内径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及左房内径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149例,根据其此次脑梗死是否为初次发生,分为A组(初发组)78例,B组(复发组)71例,对两组患者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变异性进行统计检验;以血压变异性、LADI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平均血压比较,B组24 h、日间SBP和24 h、日间、夜间DBP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及LADI比较,B组24 h SBPV、日间SBPV、24 h DBPV、LADI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LADI、24h DBPV、日间SBPV、日间DBPV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平均血压升高与脑梗死复发具有相关性,BMI、LADI、24h DBPV、日间SBPV、日间DBPV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8年15期)
王飞[8](2018)在《房颤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高密度脂蛋白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通过观察分析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指标,评估不同类型房颤患者的一般情况。2.探究房颤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高密度脂蛋白(HDL)与心脏左房内径(LA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7年5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住院的房颤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筛选入组的患者严格根据2012年ESC发布的心房颤动治疗指南,按房颤持续时间将筛选入组的房颤患者分为:持续时间≤7天的阵发性房颤63例,7天<持续时间<1年的持续性房颤54例,持续时间>1年的永久性房颤17例。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确定为窦性心律的患者54例为对照组。采集病人的年龄、性别、既往史、现病史、吸烟史及饮酒史,以及服用药物的情况,包括叶酸、烟酸类及维生素B组类药物。统计筛选入组的研究对象的身高与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入院时血压(SBP)、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左室射血分数(EF)。比较各组一般资料,以及Hcy、HDL及LAD,分析Hcy、HDL与LAD的关系。结果: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与对照组在年龄(69.43±10.50岁、71.06±11.19岁、72.81±6.57岁、69.96±7.27岁)、性别(男)(47.61%、46.30%、47.06%、46.30%)、吸烟(31.74%、24.07%、23.53%、37.04%)、饮酒(11.11%、12.96%、11.76%、9.26%)、高血压病(50.79%、64.81%、70.59%、57.41%)、糖尿病(20.63%、14.81%、17.65%、12.96%)、冠心病(17.46%、33.33%、29.41%、37.04%)、体重指数(24.63±3.45kg/m2、25.60±4.44 kg/m2、23.69±3.88 kg/m2、24.34±3.49 kg/m2)、入院时血压(132.18±18.63mm Hg、133.50±19.14 mm Hg、129.69±17.28 mm Hg、132.54±17.81 mm Hg)、空腹血糖(5.70±1.69mmol/L、5.53±1.34mmol/L、5.26±0.92 mmol/L、5.55±1.38 mmol/L)、总胆固醇(4.01±0.49 mmol/L、4.02±1.02 mmol/L、3.84±0.97 mmol/L、4.20±0.97 mmol/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房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61.79±5.88%、60.93±10.18%、60.20±6.86%)明显低于对照组(66.39±6.91%)(P值<0.05),但房颤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在对照组(14.90±6.91umol/L)、阵发性房颤组(20.43±7.54umol/L)、持续性房颤组(29.52±16.81umol/L)及永久性房颤组(37.20±23.39umol/L)中Hcy水平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2.36、6.01、6.20,P值均<0.05)。对于LAD水平,各房颤组高于对照组(32.38±3.85mm)(t值=3.76、8.76、4.89,P值均<0.001),永久性房颤组(41.0±3.93mm)与持续性房颤组(42.90±5.43mm)水平最高,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1.08,P值>0.05)。各组间HDL水平比较,持续性房颤组(1.17±0.30mmol/L)与永久性房颤组(1.16±0.25mmol/L)明显低于阵发性房颤组(1.29±3.06mmol/L)与对照组(1.22±0.33mmol/L)(t值=2.09、2.00及t值=2.59、1.98,P值均<0.05),但阵发性房颤组与对照组比较、永久性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1.32、0.20,P值均>0.05)。房颤组Hcy与LAD呈正相关(r值=0.56,P值<0.001),房颤组HDL与LAD呈负相关(r值=-0.29,P值<0.05)。结论:1.房颤患者血浆Hcy水平与LAD呈正相关,考虑其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生机制及进展过程。2.房颤患者血浆HDL水平与LAD呈负相关,其减少可能与房颤的病变进展有关。(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3-12)
孙彩红[9](2018)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房内径指数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左房增大可诱发房颤,促进心房血栓形成,继而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临床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已达29.6%,其中32%的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左房增大,也即是说目前大约1亿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左房增大。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房内径指数(LADi)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2例。采集所有入选患者的吸烟史、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血脂、空腹血糖、血肌酐等一般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动态血压、BPV和心脏彩超指标。并根据PAMELA研究中第95%位点LADi值,将LADi分为两组,即:左房增大组>24mm/m、左房正常组≤24mm/m。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行组间比较,采用相关分析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LADi与BPV的独立相关性。结果左房增大组与左房正常组间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24hDSD)、加权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wsd24hSBP)、加权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wsd24hDBP)、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左室质量指数(LV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187、0.141、0.265、0.253、0.461、0.415、-0.196、-0.162、0.313,均P<0.05)。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24hSBP、24hDBP、24hSSD、24hDSD、wsd24hSBP、wsd24hDBP、ST-MSBPS、ST-MDBPS、LVMi与LADi呈正相关(r=0.259、0.157、0.188、0.187、0.141、0.265、0.253、0.461、0.415、0.235、0.209、0.313,均P<0.05),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与LADi呈负相关(r=-0.196、-0.162,均P<0.05)。多元线性分析显示wsd24hSBP(B=0.241,P<0.01)、wsd24hDBP(B=0.239,P<0.01)、24hSSD(B=0.124,P<0.01)、24hDSD(B=0.117,P<0.01)、收缩压晨峰(ST-MSBPS)(B=0.024、0.028,均P<0.01)、舒张压晨峰(ST-MDBPS)(B=0.025,P>0.05;B=0.029,P<0.05)和LVMi(B=0.031、0.026、0.029、0.026,均P<0.01)与LADi独立正相关,其中wsd24hSBP(B=0.241,P<0.01)、wsd24hDBP(B=0.239,P<0.01)与LADi显着独立正相关。结论本研究发现左房内径指数与wsd24hSBP、wsd24hDBP、24hSSD、24hDSD、ST-MSBPS、ST-MDBPS等BPV指标独立正相关,尤其与wsd24hSBP和wsd24hDBP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3-01)
鲁广见[10](2018)在《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房内径及预后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房内径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连续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2013年6月~2017年1月因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住院患者87例,常规采集入院后相关生化、心脏超声等指标,并对所有患者以电话询问、门诊复查及病例查询等方式随访其出院后1年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因心衰再住院及心源性死亡。根据入院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的中位数为界值分为高β2-MG组(β2-MG>3.17mg/L,n=43)及低β2-MG组(β2-MG≤3.17mg/L,n=44)。通过T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基线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β2-MG水平与左房内径(LAD)的相关性,并通过COX回归分析血清β2-MG与DCM患者预后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DCM患者再入院及心源性死亡的生存函数曲线。结果:1.与低β2-MG组相比,高β2-MG组重度心衰患者比例更高,脑钠肽、直接胆红素、尿素氮、肌酐、尿酸、胱抑素C、超敏CRP、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更高,血钠、血红蛋白水平更低,LAD显着增大,LVEF显着降低(P<0.05)。2.相关分析显示,β2-MG与LAD(r=0.221,P=0.040)呈正相关,与LVEF(r=-0.270,P=0.012)呈负相关,而与LVDD(r=0.108,P=0.321)亦无明显相关性。进一步采用偏相关分析,经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高血压、BUN、CR、UA与药物治疗方案等校正后,结果发现,β2-MG与LAD(r=0.330,P=0.014)的显着相关性依然存在。3.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入院时HCY、BUN、Cr水平后,入院高血清β2-MG水平(HR=1.148,95%CI:1.010-1.304,P<0.05)是DCM患者心衰再住院及心源性死亡的重要独立预测因素之一。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在12个月的随访期内,高β2-MG组的患者无不良事件的平均生存时间为3.9个月(95%CI:3.0-4.8个月),低β2-MG组的患者无不良事件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9个月(95%CI:4.5-7.3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结论:DCM患者血清β2-MG水平与LAD呈正相关关系;高血清β2-MG水平是DCM心衰再住院及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2-01)
左房内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左心房内径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1)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结果,连续选取2013年9月至2019年1月首次在我院诊断缺血性心肌病(ICM)的患者232例,其中ICM房颤组(n=80)和ICM窦律组(n=152),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及心脏彩超数据;根据是否合并高尿酸血症(HUA)分成ICM伴HUA组(n=111)和ICM无HUA组(n=121),比较两组间的房颤发病率及心脏彩超数据。(3)根据血清尿酸浓度按间距(120mmol/l)分为4组:第1组距组Ⅰ(SUA≤332μmol/L,n=53)、第2组距组Ⅱ(SUA333~452μmol/L,n=67)、第3组距组Ⅲ(SUA 453~572μmol/L,n=61)和第4组距组Ⅳ(SUA≥573μmol/L,n=51),比较各组间的房颤发生率和心脏彩超指标,并进一步分析SUA与左心结构的相关性。结果:(1)、ICM伴房颤组与ICM窦性心律组的年龄、血清尿酸(SUA)、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D)、血清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明显高于ICM窦性心律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ICM窦性心律(P<0.05)。以心律为因变量做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OR=1.056;95%CI:0.974~1.006;P=0.007)、LAD(OR=1.070;95%CI:1.019~1.095;P=0.002)是ICM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房颤的发病呈正相关,而尿酸与ICM房颤并无独立相关性。按照有无HUA分组,结果显示ICM伴HUA组的房颤发生人数为42例(42.44%),ICM伴非HUA组房颤发生人数为39例(3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1)。根据SUA浓度按间距分为4组后比较,各组发生房颤的患者分别为16例(30.2%)、20例(29.9%)、21例(34.4%)和24例(47.1%),各组间的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04)。(2)、比较ICM伴HUA组(n=111)和ICM无HUA组(n=121)各项左心结构指标,结果显示HUA与LAD、LVDD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UA与LVEF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ICM患者SUA与LAD呈正相关(r=0.365,P<0.001));与LVDD呈正相关(r=0.254,P<0.001);与LVEF呈负相关(r=-0.287,P<0.001)。结论:1.LAD可能是ICM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2.SUA与ICM房颤不存在独立相关性,SUA可能与LAD呈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左房内径论文参考文献
[1].袁桂仪,周淑娴,农美丹,张玉玲,黄波水.房颤患者中性粒细胞CD11b变化及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蒙建楸.血清尿酸、左房内径与缺血性心肌病房颤的相关性研究[D].右江民族医学院.2019
[3].汤泽生,陈磊,张桂,崔亭亭.术前左房内径及血清脑钠肽水平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
[4].冯义静,朱丽敏,段少博,王焕霞,李帅兵.左房内径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关系[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
[5].叶振盛,魏潇琪,王小易,姜锋,郑炜平.左房内径与房颤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消融术后心功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8
[6].刘洪萍,丘先丽,胡豪飞.维持性透析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水平及左房内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8
[7].雍心愿,张惠丽,张换.血压变异性及左房内径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J].中国现代医生.2018
[8].王飞.房颤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高密度脂蛋白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8
[9].孙彩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房内径指数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8
[10].鲁广见.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房内径及预后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