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人机器人论文-牛国臣

类人机器人论文-牛国臣

导读:本文包含了类人机器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类人机器人,OpenMV,教学实践,创新能力

类人机器人论文文献综述

牛国臣[1](2019)在《基于OpenMV的类人机器人教学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高校机器人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化、传统化的问题,为满足机器人教育实践中培养交叉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出多样化的教学实施方式,以基于OpenMV的类人机器人教学实践为例,具体阐述适合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机器人教育模式,最后通过实践成果分析,说明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胡定坤[2](2019)在《“费奥多尔”报到!类人机器人征战太空》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26日,搭载俄罗斯首位类人机器人宇航员“费奥多尔(Fyodor)”的“联盟MS-14”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成功,这个酷似“终结者”的机器人终于到工作岗位“报到”了,只是相比原计划迟到了两天。“费奥多尔”为何迟到?作为太空机器人,它有哪些绝活(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9-04)

陈乐[3](2019)在《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科技文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GDP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谁赢得了全球科技主动权,谁就能率先在发展宏图上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进步离不开沟通,这就意味着科技翻译对国际科技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科技的重要性也在渗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作为实用文体翻译的一种,科技文本翻译除了具有实用性文体的共性以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文本特点,像术语,长句,复杂句,被动句使用较多等。因此,笔者从科技文本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如何制造类人机器人》为翻译材料。文中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做了详细的说明和描述。作为一篇典型的科技文本,通过翻译实践,笔者在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科技文本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探索了科技文在词汇、句法以及篇章叁个方面的特点,以期为翻译学习者和翻译人员从事科技文本的翻译提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包括五个章节,分别是引言,任务描述,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科技文本特点和其英汉翻译以及翻译实践报告。第一张引言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章任务描述概括了笔者此次翻译行为的规划;第叁章介绍了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内容;第四章是此次翻译实践报告的重点,不仅介绍了英汉科技文本的特点,还在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科技文本的词汇、句法和篇章面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探讨了翻译方法。最后一章则总结了笔者的翻译启示和教训以及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朱海荣,吴瑜[4](2019)在《基于“专业认证+新工科”的类人机器人实验室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国内高校大部分自动化专业现有实验设备存在的缺陷,建立类人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该实验室综合运用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专业知识,进行方案论证、系统建模、硬件设计、程序编写、系统联调等研究工作,从而全方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校内比赛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检验,促进工程教育专业论证要求的达成。(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陈俞含[5](2018)在《基于类人机器人技术,大脑芯片技术及二次元文化所作设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二次元文化传入我国以来,我国部分青年受其影响,青年亚群体中已经出现相应的现象,加之我国对大脑芯片技术,类人机器人技术研发的深入开展,一股新的浪潮已经逐渐显现。论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综合分析受到二次元文化影响的青年群体、大脑芯片技术、二次元文化,做出合理的设想,对于预测我国社会形态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期刊2018年12期)

黄忠,任福继,胡敏,刘娟[6](2019)在《基于双LSTM融合的类人机器人实时表情再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机器人表情再现的时空相似度和运动平滑度,结合序列到序列的深度学习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双LSTM(长短期记忆)融合的类人机器人实时表情再现方法.在离线机械建模阶段,首先构建逆向机械模型以实现面部特征序列到电机控制序列的逆向映射,并进一步提出运动趋势模型以规整电机连续运动的平滑度;然后,引入加权目标函数以实现两模型的融合和参数优化.在在线表情迁移阶段,以表演者面部特征序列作为融合模型的输入,并在最优参数下完成表演者面部特征序列到机器人控制序列的端-端翻译,从而达到机器人表情的帧-帧再现.实验结果表明:融合模型的电机控制偏差不超过8%,且表情再现的时空相似度和运动平滑度大于85%.与相关方法相比,提出的方法在控制偏差、时空相似度和运动平滑度方面均有较大提升.(本文来源于《机器人》期刊2019年02期)

陶庆[7](2018)在《“类人机器人”的工具性与社会性辨析——世界首例“机器人公民”的发生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社会一直把"人工智能",甚至"类人机器人",单纯作为自己的使用工具而发明、生产甚至创造出来,即"工具性"是其第一属性。然而,作为"会使用工具的机器人","类人机器人"还可能通过自我学习等自主方式,获得与人类一样的智商、情商与伦理道德,从而具有显着的"社会性"。世界首例"机器人公民""索菲亚"在公民、社会与国家等观念上给予人类更多想象,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中赖以生存的最直接"土壤"——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发生学意义上开始产生"祛魅"与重塑等变化。(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期刊2018年10期)

闫晨[8](2018)在《家用类人机器人安全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相关领域“软、硬件”核心技术,尤其是仿生材料、人工智能以及人工视觉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实现了面部细节和肢体动作高度仿真的类人机器人快速发展,并朝着功能化、实用化和大众化的研发目标迈进。类人机器人是指外形与真实人类相似,并且可以模拟人类部分物理功能、感知系统和社交能力,同时承袭人类部分经验、实现对人类思维与行为双重模拟的机器人。类人机器人的出现源自两方面考量:一是人类在构建客观世界时,通常以人类自身属性为框架依据,让机器人复制人类的外貌和能力是让机器人更好为人类服务的需要;二是人类活动具有生理逻辑的普遍一致性,研发类人机器人可以帮助人类更好的理解和提升自我。类人机器人最终要应用到各个领域,但家庭无疑是其中要求更高、交互性更复杂以及安全与伦理风险更集中的重点领域。进入家庭的类人机器人需要超越程序性工具,扮演创造性功能,不仅是物质工具,用来缓解家庭劳作压力,还要上升为精神伴侣,用于儿童教育、情感陪伴等深度功能。由于与人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类人机器势必会在参与、介入乃至融入家庭的同时,深刻地重塑家庭,进而可能会从物质、精神乃至伦理层面引发诸多安全风险。基于目前应用和未来功能预设,结合家用类人机器人在实际运行中需要收集家庭信息、介入家庭生活甚至扮演家庭角色的具体实践,可以得出其在为人类家庭生活带来多种便利与帮助的同时,主要可能引发信息与数据、生命与健康以及伦理与社会层面的安全风险,威胁人类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这些风险有任何产品因其工具性产生的常规风险,也有机器人功能设定带来的特色风险,以及因智能属性而引发的成长风险和因类人属性引发的接纳风险。因此,在肯定家用类人机器人技术优势的同时,还应从创新信息管理、增强系统防范、契合类人属性以及构建法律伦理等视角,多措并举,力图消除或降低其潜在安全风险,保障其可持续性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5-23)

袁泉[9](2018)在《基于类人机器人的双目测距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视差原理的双目立体视觉技术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同时,机器人也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对类人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双目视觉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眼视觉立体感知的过程,其原理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同一场景中的同一物体,获得不同视角下的两幅数字图像,通过相关技术来获取被测物体的叁维坐标信息。为了实现类人机器人在环境中进行目标识别并测量出目标的距离,针对目前一些双目测距的方法存在的匹配不准确、计算量大、测距精度不高、实时性差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类人机器人的快速识别目标与双目测距的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摄像机标定、图像获取、目标识别、立体匹配以及距离测量这几部分的内容进行研究并实验验证。首先利用棋盘标定法对摄像机进行标定,获取摄像机的基本信息,并且利用两台平行放置的摄像机捕获空间中目标物体的图像;然后利用基于多特征检测的快速目标识别方法识别出目标物体在图像中的位置,其中利用霍夫变换提取目标物体的形状特征,利用反向投影算法提取目标物体的颜色特征,利用FAST(Features from Accelerated Segment Test)算法提取目标物体的角点特征;接下来,利用目标识别中得到的目标位置,配合SIFT(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算法进行特征点的提取和匹配,并利用RANSAC(Random Sample Consensus)算法剔除错误匹配对;最后依据叁角测量原理计算出目标实际距离。利用本文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多次实验,对实验所得数据与实际距离进行比较,并进行误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基于类人机器人的快速识别目标与双目测距的方法相比较于传统的方法,在测量精度以及计算速度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类人机器人目标识别与双目测距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本文所做的工作为类人机器人实现更高难度的动作和机器人导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牛国臣,许开鲁[10](2018)在《基于线性CCD的类人机器人循迹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使用光电管阵列作为图像采集模块的类人循迹机器人前瞻性小、受光线影响大的缺点,设计一种基于TSL1401线性CCD的类人循迹机器人。首先完成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软硬件设计,然后基于OTSU算法获取自适应阈值,采用灰度门限法提取赛道引导线,基于专家控制策略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调整机器人的动作。实现自主循迹行走,进行了实验验证并用来参加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结果表明设计的类人循迹机器人系统具有循迹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强的优点。(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类人机器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8月26日,搭载俄罗斯首位类人机器人宇航员“费奥多尔(Fyodor)”的“联盟MS-14”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成功,这个酷似“终结者”的机器人终于到工作岗位“报到”了,只是相比原计划迟到了两天。“费奥多尔”为何迟到?作为太空机器人,它有哪些绝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人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

[1].牛国臣.基于OpenMV的类人机器人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

[2].胡定坤.“费奥多尔”报到!类人机器人征战太空[N].科技日报.2019

[3].陈乐.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科技文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理工大学.2019

[4].朱海荣,吴瑜.基于“专业认证+新工科”的类人机器人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5].陈俞含.基于类人机器人技术,大脑芯片技术及二次元文化所作设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

[6].黄忠,任福继,胡敏,刘娟.基于双LSTM融合的类人机器人实时表情再现方法[J].机器人.2019

[7].陶庆.“类人机器人”的工具性与社会性辨析——世界首例“机器人公民”的发生学意义[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

[8].闫晨.家用类人机器人安全风险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9].袁泉.基于类人机器人的双目测距系统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10].牛国臣,许开鲁.基于线性CCD的类人机器人循迹系统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8

标签:;  ;  ;  ;  

类人机器人论文-牛国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