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体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体,科克,司马相如,黑格尔,爱德华,旧体诗,诗体。
文体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莫真宝[1](2019)在《从诗与音乐的离合看诗体之变迁——以度词/新词的文体属性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新体诗与创作歌词分道扬镳,几乎彻底脱离了音乐,而旧体诗主要体裁古近体诗、词、散曲,也无法真正回到与音乐结合的时代,复因其格律限制,在表现现代生活与现代感情方面存在诸多不便,于是,诗歌界出现了不少调和新旧、改良体裁的呼声。王国钦先后提倡遵守《词林正韵》的度词和遵守《中华新韵》的度词新品牌——新词。虽然王国钦将其归入词文体中,追认古乐府为其源头,但是将度词/新词视为不依赖于音乐的纯文本制作,在创作歌词因商业化操作而日益走向"倚声填词"的今天,如果缺乏经典性文本确证其历史地位,那么,其于诗歌体裁演变之意义不容乐观。(本文来源于《艺术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王婉君[2](2019)在《中国古代文体变迁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文体变迁的讨论,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评论中已成体系,时至今日,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值得深入思考之处。学术界普遍认为,影响"文迁论"的因素至少有四种:时代因素、地理因素、自身因素和命运气数因素,其中以第一种为主流,首先由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但以上因素中并不包括情感因素,或者隐藏于具体的分析中,本文将在这方面展开具体翔实的论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01期)
郑伟生[3](2018)在《论司马相如《封禅文》文体归属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历代文人对司马相如《封禅文》文体归属的认识主要有封禅体、符命体、辞赋或颂赞体叁种情况。刘勰注重封禅礼制与"立言不朽"观念,故《文心雕龙》将之归于封禅体;萧统关注魏晋南北朝兴盛的符命文化,《文选》将之归于符命体;姚鼐、曾国藩等人将其归属辞赋或颂赞体,这与清代文体分类思想的发展有关。对《封禅文》文体归属不同观点及其成因的探析,既有文体学意义,也有政治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徐震宇[4](2018)在《对话文体与法律文化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律未必与文学绝缘,循着文学的线索,或可增强我们对法律的理解,帮助反思。对话文体有一种独特的引导能力,随着两个角色平静、互补的对话,读者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被潜移默化地说服。现代人念及法律,大约不会将之与文学联系起来。法律条文和法学论着在大众头脑(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6-13)
花宏艳[5](2016)在《《申报》经营变迁与旧体诗文体消长》一文中研究指出1872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的旧体诗文献表明,早期近代报刊经营与文体传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报刊经营策略、报馆人事变迁、股权更迭等都影响着一个历史时段内旧体诗数量的多少,乃至消长。另一方面,旧体诗作为传统文人情调及文学网络建构的重要方法,一旦在报刊传播中形成风气,必然影响着各类报刊对旧体诗传播空间的争夺,就《申报》而言,《自由谈》的产生正是这种影响的直接产物。(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6年11期)
杜昆[6](2016)在《论转型期知识分子小说文体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结束之后,中国文学文体繁荣多变、成就突出,打破了政治文化对文体的长期规约和束缚,迎来了文学的"新时期"。新时期作家文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反映了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增强,有学者揭示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精英主体"与小说文体之间存在的深刻联系,"从‘伤痕’、‘反思’小说的写作主体及其文体创造之间的同一性关系的角度,深入研究了其所创造的‘精英文体’的‘精英语言’与‘精英结构’,特别是它们对于数十年来(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6年01期)
梅华[7](2015)在《古代政治文化与奏议文体变迁——以表、状、札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奏议在古代多用于臣子向皇帝言事、陈情、谢恩等场合,是君臣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表作为一种文体出现较早,带有某种程序化倾向,其功能在历代多有发展变化。状盛行于唐代,并为后世所沿用,主要可分为奏状与申状,各有其不同的功能与体式。札子兴于两宋,用于明清,一般体式简短,一事一札,但发文主体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表、状、札子作为典型的上行公文,每一类均有其独特的源流演变、文体功能与写作要求,其中也蕴藏着特殊的政治文化。(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尹德刚[8](2015)在《媒体的变迁与文体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与其他文体交流、融合、变迁。文体间常交互学习、借鉴与互动。新闻文体脱胎于应用文,受文学和史传文体影响颇大,倒过来又对应用文体和史传文体产生启迪和影响。与此同时,媒体的变迁也会深刻影响文体的嬗变,在新媒体时代,这类变迁正在不断发生,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张光昕[9](2014)在《昌耀诗歌文体变迁的内在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昌耀的诗歌创作中存在着一个从分行写作到不分行写作的文体变迁过程。从内在逻辑的角度看,这两种写作形态分别体现了他诗歌语言中的纵轴范式和横轴范式,昌耀对其作品的修改行为暗示了他的写作意志从前者向后者的倾斜。随着纵轴范式逐渐被横轴范式所代替,昌耀晚期的不分行写作突出地反映出诗人对呼吸的强化和对肺的滥用,造就了他诗歌中的噩的结构和狰狞之美。本文即借用"孔雀肺"这个意象,来指代导致昌耀诗歌文体变迁的内在原理和器质根源,并由此折射他诗歌写作的晚期风格。(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4年12期)
李元乔[10](2014)在《从文体到文本:寓言观念的变迁及当代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寓言从古希腊发展至今,经历了多种形态。黑格尔、本雅明和詹姆逊分属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现代时期和后现代时期叁个不同的时间段,他们对于寓言有着不同的评价。他们对于寓言的理解,既具有个人的独特性,又具有时代的代表性,这源于他们不同的美学观、对隐喻和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及不同的时代观念。(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文体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于文体变迁的讨论,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评论中已成体系,时至今日,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值得深入思考之处。学术界普遍认为,影响"文迁论"的因素至少有四种:时代因素、地理因素、自身因素和命运气数因素,其中以第一种为主流,首先由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但以上因素中并不包括情感因素,或者隐藏于具体的分析中,本文将在这方面展开具体翔实的论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体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莫真宝.从诗与音乐的离合看诗体之变迁——以度词/新词的文体属性为中心[J].艺术评论.2019
[2].王婉君.中国古代文体变迁新论[J].中国民族博览.2019
[3].郑伟生.论司马相如《封禅文》文体归属的变迁[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徐震宇.对话文体与法律文化的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5].花宏艳.《申报》经营变迁与旧体诗文体消长[J].兰州学刊.2016
[6].杜昆.论转型期知识分子小说文体的变迁[J].山花.2016
[7].梅华.古代政治文化与奏议文体变迁——以表、状、札子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8].尹德刚.媒体的变迁与文体的嬗变[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9].张光昕.昌耀诗歌文体变迁的内在逻辑[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
[10].李元乔.从文体到文本:寓言观念的变迁及当代形态[J].云南社会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