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总量论文_闫欢欢,王维和,张兴赢

导读:本文包含了臭氧总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臭氧,总量,遥感,地基,大气,对流层,气溶胶。

臭氧总量论文文献综述

闫欢欢,王维和,张兴赢[1](2019)在《高分五号卫星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臭氧总量反演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中臭氧具有活跃的化学反应特性和较强的辐射特性,可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生活环境。因此,获得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臭氧柱总量信息十分重要。作为我国第一颗紫外可见光波段的高光谱载荷,高分五号卫星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GF-5/EMI)通过探测地球大气或表面反射、散射的紫外辐射来解析臭氧总量的分布和变化。利用GF-5/EMI UV-2通道观测数据,采用TOMS-V7算法反演获得GF-5/EMI大气臭氧总量,并将反演结果与国际同类载荷AURA/OMI臭氧总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判GF-5/EMI在全球臭氧气候变化监测方面的能力。结果表明:GF-5/EMI数据质量较好,能够完整反演出全球臭氧总量分布特征,特别是对于南极臭氧消耗严重的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等臭氧低值地区也能很好反映出实际的臭氧分布特征,GF-5/EMI臭氧总量反演精度能够满足气候环境产品的应用需求。与当前受行异常(row anomaly)影响严重的AURA/OMI载荷相比,GF-5/EMI全视场像元可用性有明显的优势。定量的检验也表明GF-5/EMI臭氧总量反演精度与AURA/OMI同类产品相当,表明GF-5/EMI与国际同类仪器的水平相当。(本文来源于《上海航天》期刊2019年S2期)

王晴,黄富祥,夏学齐[2](2019)在《2008年以来青藏高原春季大气温度逆转趋势及其与臭氧总量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RA-Interim和MERRA-2再分析资料,考察1980—2017年青藏高原大气温度变化趋势和规律,年、季、月不同时间尺度分析结果均揭示2008年以来青藏高原春季大气温度变化呈现逆转趋势:高原上空平流层下部150~50hPa呈现明显的增温趋势(1.0~2.7℃/10a),对流层上部300~175hPa呈现明显的降温趋势(-3.1~-1.0℃/10a),这与此前的大气温度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利用TOMS和OMI卫星臭氧遥感资料,考察同期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变化特征,表明2008年以来青藏高原臭氧总量也表现出逆转的增加趋势,与大气温度逆转趋势吻合,从冬末至春季各月均有显着增加趋势,尤以5月臭氧总量增加速率最大,达13.7 DU/10a。青藏高原春季大气温度变化趋势与同期臭氧总量变化特征紧密相关,2008年后臭氧总量的快速恢复可能是引起大气温度逆转趋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梁少林[3](2019)在《高光谱臭氧总量探测仪CCD成像系统的设计和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臭氧是大气中一种重要的微量气体。平流层中的臭氧对太阳紫外和可见光有吸收削弱作用,防止地球生物受到暴晒。对流层中的臭氧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过去几十年间,平流层臭氧空洞和对流层臭氧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星载大气探测技术以其全天候,全球覆盖观测的特点得到了深入发展与应用,至今国内外已有十余颗大气臭氧探测装置发射入轨,并获得了臭氧总量、垂直分布在内的臭氧变化信息,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宝贵资料。我国2008年研制发射的FY-3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通过测量大气对太阳紫外辐射的后向散射,获得了臭氧总量的全球分布,标志着我国星载大气臭氧探测进入新阶段。在此基础上,我国还将发展新一代高光谱臭氧总量探测仪,其以帧转移型面阵探测器CCD55-30为探测器件,研制了成像系统并对其性能参数进行测试验证。为此,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调试CCD55-30成像硬件电路,包括时序驱动转换电路、预处理和模拟前端电路、偏置电压电路、FPGA控制电路,为CCD的正常工作提供硬件条件。测试FPGA的CCD驱动时序发生、信号数字相关双采样、灰度值缓存和传输等功能。建立CCD成像地面检测系统,测试CCD成像功能,验证了CCD55-30成像电子学系统工作状态的正确性。(2)建立CCD55-30成像系统的成像模型和噪声模型,并对成像过程参数进行了梳理、总结了CCD成像性能参数的含义。对CCD测试系统进行了研究,包括光电成像器件性能参数1288测试系统和在实验室里搭建的简易CCD测试系统,具体分析了其工作原理、结构组成、验证光源稳定性和均匀性,对比了其优缺点。(3)利用调节曝光时间和光功率密度的方法,分别测试了CCD成像系统的线性,结果表明该成像系统线性良好,调节曝光时间是测试线性的最佳方法。将最小曝光点对应的信号灰度值作为可探测信号的下限,利用不同曝光时间的测试数据计算了CCD的动态范围,更好地反映CCD对弱信号的探测能力。分析了降低读出噪声对提高动态范围的影响、提出降低CCD衬底电压对提高动态范围的作用并予以实验验证。利用标准光功率计获得输入光功率密度,测试和计算CCD在不同波长下的量子效率。对该成像系统的温度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降温可以有效降低CCD的暗电流、改善暗场图像均匀性。(4)分析了CCD55-30灰度值图像不均匀性的来源,以及利用暗信号非均匀性DSNU(e~-/pixel)和光响应信号非均匀性PRNU(%)表示像素非均匀性的不足。创新性地提出暗电流非均匀性DCNU(e~-/pixel/s)和光电流非均匀性PCNU(%)的概念,并设计了设置多档曝光时间,每档曝光时间下采集多帧暗场(或亮场)图像,再通过拟合求得暗电流(或“暗电流+光电流”)后以之为基础计算DCNU和PCNU的方法。对利用新老方法求得的像素非均匀性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法测试数据更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说服力。(5)对CCD成像系统的信噪比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验测试。根据成像过程的不同环节,绘出了信噪比的理论曲线,之后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创新性地采用无暗信号的Dummy Output通道输出信号测试了成像系统的读出噪声,克服了传统测试方法难以剔除暗电流噪声的缺点。分析了影响信噪比的因素,并实验验证像素合并、多帧图像迭加、提高AD9814增益都可以有效提高成像系统的信噪比,创新性地设计2行像素合并以及光谱通道增益可编程的驱动时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期刊2019-06-01)

胡玥明,闫欢欢,张兴赢,孟晓阳[4](2019)在《OMI-TOMS与OMI-DOAS臭氧柱总量产品在中国地区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臭氧是十分重要的痕量气体,它具有活跃的化学反应特性和较强的辐射特性,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生活环境,因此,获得准确的臭氧柱浓度信息十分重要。搭载在AURA上的OMI探测仪可以测量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其获得的臭氧产品有两种,一个是基于TOMS V8算法反演得到的OMI-TOMS产品,另一个是由DOAS算法得到的OMI-DOAS产品。本文首先分析了两种算法产品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次,分别分析了两种算法与像元位置的关系,在不受行异常现象影响的像元处,两种算法均不受像元位置的影响;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云和太阳天顶角对两种算法的影响,有云时两者的差异更大,云量在70%时两者的差异最大,而且,当有云存在时,两者的偏差随着太阳天顶角的增加而增加。平流层SO_2和吸收性气溶胶对两种算法没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窦鑫,张金强,朱彬,郑向东,夏祥鳌[5](2019)在《香河地基观测臭氧柱总量数据分析及臭氧变化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臭氧变化在全球气候和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今大气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对比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河北香河大气综合观测试验站2014~2016年Dobson和Brewer两种臭氧总量观测仪器探测结果的一致性,并使用1979~2016年Dobson观测数据分析了香河地区臭氧总量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进行有效温度修正后,两种臭氧总量仪器观测结果一致性较好,平均偏差仅为-0.14DU(多布森单位),平均绝对偏差为8.00 DU,标准差为36.09 DU,相关系数达0.964。整体来说,两类仪器观测臭氧总量吻合较好。SO2浓度对Dobson仪器数据精度有一定影响,两组仪器数据在SO2浓度为0~0.2DU、0.2~0.4DU和>0.4DU大气条件情况下的平均偏差分别为4.8 DU、7.0 DU和8.0 DU,平均偏差随SO2浓度升高而增大。过去38年香河地区的臭氧总量季节差异性强,春、冬两季臭氧总量高,夏、秋两季臭氧总量相对低,季节变化趋势差异明显。从长期变化上看,臭氧总量变化波动有不同的周期,在4个大的时间段变化趋势不同,2000~2010年臭氧层有显着恢复,但最近几年又有变薄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胡玥明[6](2019)在《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总量的卫星反演与验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臭氧是大气中十分重要的痕量气体,它虽含量较少,但参与大气中的辐射、化学过程,进而影响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影响着全球的气候、环境和生态变化。虽然臭氧总量中仅有10%来自对流层,但作为重要的污染气体,其在低层大气中也扮演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作为重点研究区域,首先研究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两种臭氧柱总量算法(TOMS和DOAS)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然后采用残差法、线型法、云方法对中国地区的对流层臭氧(Tropospheric Ozone Column,TOC)进行反演和验证。最后,基于OMI-MLS(Microwave Limb Sounder)卫星反演结果,分析了中国地区2005-2016年对流层臭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将其与近地面臭氧观测结果进行比较。1)OMI TOMS(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和OMI DOAS(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两种臭氧柱总量产品一致性较好。云的存在会导致两种算法产品间的差异增大,其差异随太阳天顶角的增大而增大;像元位置、平流层二氧化硫、吸收性气溶胶对两种算法的差异产生影响较小。2)利用残差法、线型法、云方法反演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研究表明仅有OMIMLS残差法、线型法适用于中国地区。随后,本文将上述两种方法的卫星反演结果分别与ECC(Electrochemical Concentration Cell)探空数据、RAMS-CMAQ(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模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OMIMLS最适合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的反演。3)OMPS(Ozone Mapping and Profiler Suite)同时具备临边和对地观测模式,但由于临边廓线往往探测不到中国地区的对流层顶高度,因此不能利用残差法对OMPS数据进行反演。在CCD(Convective-Cloud Differential)方法的基础上,云方法结合云切片法订正对流层顶和云顶高度之间的臭氧柱,结果显示该方法仅在夏季较为合理,原因与云的物理及微物理特性随季节而变化有关。4)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柱浓度在近12年持续上升,华东地区、四川盆地为我国臭氧污染高值区,京津冀地区夏季臭氧污染最为严重。中国大部分地区对流层臭氧与近地面臭氧有很高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3-01)

王后茂,王咏梅,王维和,张卓[7](2019)在《FY-3星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TOU)监测大气臭氧及吸收性气溶胶》一文中研究指出FY-3卫星上搭载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Total Ozone Unit,TOU)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用于全球臭氧总量监测的仪器,自2008年5月至今已有3台仪器搭载在气象卫星(FY-3A/FY-3B/FY-3C)上成功发射并在轨运行。TOU利用紫外波段进行臭氧总量反演,以获得全球臭氧的分布及其变化。2013年,针对我国灰霾、沙尘等气溶胶污染事件频发的环境问题,TOU紫外探测数据被成功用于吸收性气溶胶指数(AAI)的反演,之后TOU被用于我国吸收性气溶胶污染事件的监测,为沙尘、灰霾等的预报提供监测数据。对TOU的数据和产品的质量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包括L1B数据、臭氧总量产品及AAI指数。在此基础上,根据现有仪器的不足,对后续仪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张卓,王维和,王后茂,王咏梅[8](2019)在《FY-3C卫星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的在轨替代定标》一文中研究指出风云叁号气象卫星C星(FY-3C)搭载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因太阳辐照度观测值异常而无法进行常规在轨星上定标,导致臭氧总量产品无法正常生成。在研究了风云叁号气象卫星B星(FY-3B)TOU辐照度观测数据的特点以及仪器衰减规律后,结合FY-3C/TOU辐照度和辐亮度实测数据,探索了基于晴空海洋像元观测值计算仪器的衰减系数法。本文选取受陆地气溶胶影响较小的热带太平洋海区,用矢量辐射传输模式模拟云量较小的像元对应的晴空辐亮度,比较观测值与模拟计算值,通过统计筛选晴空像元,估算FY-3C/TOU探测器随时间的衰减系数。在确定仪器衰减系数后对FY-3C/TOU历史数据进行处理,反演获得了全球臭氧总量并与WMO/WOUDC地基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晴空辐亮度估算的仪器衰减系数进行的臭氧总量反演的均方根误差在5%以内。在星载紫外探测器星上辐射定标失败的时候,可以利用晴空海洋像元确定仪器的定标系数。(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窦鑫[9](2018)在《香河地基、卫星臭氧柱总量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臭氧变化在全球气候和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今大气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河北香河大气综合观测试验站2014-2016年期间Dobson和Brewer两种臭氧总量观测仪器探测结果的一致性,并使用1979-2016年期间Dobson观测数据分析了香河地区臭氧总量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进行有效温度修正后,两种臭氧总量仪器观测结果一致性较好,平均偏差仅为-0.14DU,平均绝对偏差为8.00DU,标准差为36.09DU,相关系数达0.964。整体来说,两类仪器观测臭氧总量吻合较好。S02浓度对Dobson仪器数据精度有一定影响,两组仪器数据在S02浓度为0-0.2DU、0.2-0.4DU和>0.4DU大气条件情况下的平均偏差分别为4.8DU,7.0DU,8.0DU,平均偏差随S02浓度升高而增大。利用多年的TOMS、OMI、SBUV臭氧数据和Dobson臭氧数据进行精度对比。TOMS、OMI、SBUV叁种卫星臭氧仪器与Dobson臭氧数据的吻合度都很高,表明卫星臭氧仪器的数据精确性足够,可以与地基臭氧数据进行互补。利用2014-2016年香河地区Dobson、Brewer、GOME-2A、GOME-2B、OMI-DOAS、OMI-TOMS 臭氧数据研究了 天顶角影响。OMI-TOMS 与 Brewer之间的相对误差和天顶角的相关性一般,而OMI-TOMS与Dobson之间的相对误差和天顶角的相关性很好,天顶角对OMI-TOMS与Dobson之间的相对误差有显着影响。OMI-DOAS与Brewer之间的相对误差和天顶角的相关性一般,OMI-DOAS与Dobson之间的相对误差和天顶角的相关性也一般。GOME-2A与Brewer之间的相对误差和天顶角的相关性一般,而GOME-2A与Dobson之间的相对误差和天顶角的相关性很好,天顶角对GOME-2A与Dobson之间的相对误差有显着影响。GOME-2B与Brewer之间的相对误差和天顶角的相关性一般,而GOME-2B与Dobson之间的相对误差和天顶角的相关性很好,表明天顶角对GOME-2B与Dobson之间的相对误差有显着影响。过去38年香河地区的臭氧总量季节差异性强,春冬两季臭氧总量高,夏秋两季臭氧总量相对低,季节变化趋势差异明显。从长期变化上看,香河地区臭氧总量变化波动有不同的周期,在四个大的时间段变化趋势不同,2000-2010年臭氧层有显着恢复,但最近几年又有变薄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5-01)

陈莉,杨靖新,王琦,张明欣[10](2018)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臭氧柱总量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低纬度地区是臭氧柱总量最低的地区,纬向分布明显,臭氧柱总量随着纬度向北极的增加而增大;夏季臭氧柱总量最大值出现在北半球高纬度约80°N的地区,最低值出现在热带地区;秋季臭氧柱总量最大值出现在55°N左右的地区;最小值出现在赤道地区。冬春季,臭氧柱总量的最低值均出现在热带地区,最高值出现在北半球约50°~60°N的高纬度地区。(本文来源于《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臭氧总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ERA-Interim和MERRA-2再分析资料,考察1980—2017年青藏高原大气温度变化趋势和规律,年、季、月不同时间尺度分析结果均揭示2008年以来青藏高原春季大气温度变化呈现逆转趋势:高原上空平流层下部150~50hPa呈现明显的增温趋势(1.0~2.7℃/10a),对流层上部300~175hPa呈现明显的降温趋势(-3.1~-1.0℃/10a),这与此前的大气温度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利用TOMS和OMI卫星臭氧遥感资料,考察同期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变化特征,表明2008年以来青藏高原臭氧总量也表现出逆转的增加趋势,与大气温度逆转趋势吻合,从冬末至春季各月均有显着增加趋势,尤以5月臭氧总量增加速率最大,达13.7 DU/10a。青藏高原春季大气温度变化趋势与同期臭氧总量变化特征紧密相关,2008年后臭氧总量的快速恢复可能是引起大气温度逆转趋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臭氧总量论文参考文献

[1].闫欢欢,王维和,张兴赢.高分五号卫星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臭氧总量反演方法研究[J].上海航天.2019

[2].王晴,黄富祥,夏学齐.2008年以来青藏高原春季大气温度逆转趋势及其与臭氧总量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9

[3].梁少林.高光谱臭氧总量探测仪CCD成像系统的设计和测试[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9

[4].胡玥明,闫欢欢,张兴赢,孟晓阳.OMI-TOMS与OMI-DOAS臭氧柱总量产品在中国地区的比较[J].气象.2019

[5].窦鑫,张金强,朱彬,郑向东,夏祥鳌.香河地基观测臭氧柱总量数据分析及臭氧变化趋势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6].胡玥明.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总量的卫星反演与验证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

[7].王后茂,王咏梅,王维和,张卓.FY-3星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TOU)监测大气臭氧及吸收性气溶胶[J].气象科技进展.2019

[8].张卓,王维和,王后茂,王咏梅.FY-3C卫星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的在轨替代定标[J].光学精密工程.2019

[9].窦鑫.香河地基、卫星臭氧柱总量观测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10].陈莉,杨靖新,王琦,张明欣.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8

论文知识图

中国地区大气臭氧总量月平均值...3 SCIAMACHY 和 WODUC 臭氧总量的...4 青藏高原每年最低臭氧总量的变...1 30 a 来青藏高原平均臭氧总量、...TOMS卫星观测日均臭氧总量变化...月份臭氧总量气候平均值(1979年...

标签:;  ;  ;  ;  ;  ;  ;  

臭氧总量论文_闫欢欢,王维和,张兴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