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为事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的实践,客观世界,自在之物,知识点
人为事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彦强[1](2018)在《《生活与哲学》疑难解答之准确理解人为事物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教学考试政治交流群中,有教师就人为事物的联系提出疑问,引起很多群友的激烈的争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展开讨论却牵出了很多哲学的基础问题,诸如人为事物的客观性及其建立,联系的概念、普遍联系与具体联系的区别,联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等。这些问题都是高考中的常考知识点,很有必要搞得清清楚楚。就讨论中出现的各种看法而言,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有政治教师应该如何深入研究教材,融会(本文来源于《教学考试》期刊2018年34期)
林卓玲[2](2014)在《知行互启解疑难 古今同脉扬风采——如何破解“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根据教学经验,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第二日"联系的客观性"时,学生对于"自在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是认可的,但对于"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却存在认知困难。有的学生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这与联系的客观性是相矛盾的。这种认识的偏差使"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成为教学难点。疑(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4年16期)
宋方[3](2012)在《人为事物视野下的信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文明是随着人类与科技之间的矛盾经过产生、解决、再生、再化而不断前进的。在人类与科技互动的过程中,信息的传与达是人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键。随着信息供需双方的矛盾不断尖锐,采用何种方式有利于信息的准确传达,利用何种手段有助于人类迅速接受信息、理解信息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设计的产生源于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其通过图形化的表征方式,将自然界、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的抽象、具象、感性、理性的信息显性化表示出来,以促进人类对信息的获取与获知。尽管人们采用图形化手段来归纳、整理、传播信息已经渊源已久,然而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由于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性质的变迁,那么在这种变化之下应当如何定位信息设计扮演的社会角色,该如何确认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的社会功能已经成为近来国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人为事物是一门研究“人造物”的科学,其认为设计行为的目标是追寻对外部条件而言“满意”的结果,而非绞尽脑汁去实现物自身的“最佳”表现,人造之物是对外部条件适应的结果。人为事物从设计动机的角度为人们对设计本质思考提供了参考的依据,本文将基于人为事物关于设计的基本观点,对信息设计的本体以及方法展开研究。本文从人为事物的视角出发,针对信息设计的非物质性特点,探讨以一种适应性设计的思路来定位信息设计本质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本文将基于人为事物的基本理论,对信息设计的本质以及信息设计师的责任进行了界定,认为信息设计是一个根据外部需求与外部限制(包括受众需求与文化环境限制等方面的因素),通过调配自身内部因素(包括视觉构成、媒介、支持技术等因素)所做出的适应性反馈,是一个“外呼内应”的过程。然后根据人为事物中对设计作为关联性系统的理论,建立了信息设计系统框架,并分别从系统的外部与内部对影响信息设计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讨论,进而提出了在人为事物视野下进行信息设计应当从“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情景交融”叁个方面去考虑内部与外部该如何配合以更好的实现信息设计的价值。最后,通过实际的案例,对人为事物视野下进行信息设计的基本过程进行了论证,并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在后信息社会中进行非物质设计的展望,强调了信息时代信息设计转向人本回归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以及信息设计师社会责任觉醒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2-04-01)
郑建启,盛玮,罗鸥[4](2010)在《现代工业设计的新内涵——非物质社会下共生美学中的人为事物科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工业设计从单纯立足于解决"人—物"之间关系发展到现今研究和解决"人—物—环境"的复合关系,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本文分析不同社会形态所衍生的工业设计的不同内涵,指明现代工业设计的新内涵应该包括叁方面内容:一是其产生背景是非物质社会;二是其创造思想是共生美学;叁是其构成手段和目的,一方面反映人在造物过程中的主体性特征,另一方面是以人作为设计创新的逻辑中心进行求解,针对"事"的"物"化科学。(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0年04期)
郑建启,程倩[5](2002)在《工业设计──人为事物的科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设计是一门寓于现代方法论之中,以理性的姿态和智慧的内涵来创造生产方式和文化观念的人为事物的科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业设计成为拉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力图通过重构语言、思想及新的范式,用科学的理性之剑缔造高情感的产物,创造更加有利于人类物质与精神生存发展的良吐空间。(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02年02期)
柳冠中[6](2000)在《设计“设计学”——“人为事物”的科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因素 1、能源、原材料 2、新技术、环保技术 3、废品回收再利用 4、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周期(包括复兴商品经济社会为推销商品,获取高额利润所濒于消亡的“维修业”) 5、设计概念的革命“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统一说 (见图表2、3、4)图表2(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00年02期)
柳冠中[7](2000)在《“人为事物”的科学:设计“设计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何谓设计“设计学”?柳冠中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将“设计”视作一门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体系,即设计(研究)“设计学”——“人为事物”的科学的方法论。这种观念将“设计”视作一门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体系和方法论,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根本解决地球生态环境正在严重被破坏。人类面临自我毁灭还是走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历史时刻具有革命性意义,这无疑是对工业时代以来的工业设计从理论及方法的一场“设计革命”。 为纪念我国着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林风眠(1900—1991)先生诞辰100周年,陈醉研究员在《思考林风眠》一文中认为,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发生了根本变化,其重要标志是西洋画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真正在中国扎下了根,并且还培养出了自己的队伍;在中西艺术的碰撞过程中,传统中国绘画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包括林风眠在内的几位大师级的艺术家。下一个世纪中国艺术将是何种模样,恐怕谁也难以画出一个蓝图。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必将更加丰富多彩。然而,越是更加丰富多彩,就越是要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趣味。汪涤先生以丰富的史料记述1949到1966年林风眠艺术创作高峰时期对新中国美术所做的贡献和新中国的文化氛围对他的创作的影响,表明他时刻关注美术界的动态,?(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00年01期)
柳冠中[8](2000)在《设计“设计学”──“人为事物”的科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经典”的经济学中人计算财富产生值的增长,完全忽视其另一方面:对生态的破坏的计算。 人类经历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不到300年的工业经济发展阶段,近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晶体管、集成电路、个人电脑、全球网络、多媒体通讯等相继出现并迅速发展。一般认为(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设计版)》期刊2000年01期)
茅鹏[9](1993)在《在人为事物中的认识演化与体育科学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出现之前,世界是自然世界;人类出现之后,在自然界又成长着一个人造世界。就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的演化观察,可以看到经验认识、哲学认识、科学认识、技术认识、生产认识等不同角度、层次、环节的阶段。人类统一的认识总体不断丰富,表现为生动活泼的矛盾运动。从总体看,体育训练工作尚处于经验认识为主的阶段,但训练认识科学化的开启已近在眼前。争取训练认识的科学化,是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大方向。但由于运动训练是一种技艺,训练对象是高度复杂的人体,所以使许多问题目前还难以做到绝对清晰和精确的认识。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体育和训练工作还必须科学认识、经验认识和哲学认识的互补结合。(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期刊1993年02期)
张诗亚[10](1987)在《计算机辅助教育中的人为事物科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在教育中应用的普及,涌现出不少新问题.这些新问题都是已有的现成理论无法解释的.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电子计算机——尤其是智能电子计算机——辅导学习与人类学习过程的关系问题.计算机辅助学习系统的发展,急待关于计算机辅助学习与人类学习过程的关系的理论的支持.能否在理论上突破,成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发展的关键.人们从各学科领域出发,凭借各种相关理论.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开始了种种探索.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赫尔伯特·西蒙(Simon,HerbertA),这位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凭借自己对人工智能多年研究的优势,提(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1987年03期)
人为事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根据教学经验,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第二日"联系的客观性"时,学生对于"自在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是认可的,但对于"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却存在认知困难。有的学生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这与联系的客观性是相矛盾的。这种认识的偏差使"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成为教学难点。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为事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彦强.《生活与哲学》疑难解答之准确理解人为事物的联系[J].教学考试.2018
[2].林卓玲.知行互启解疑难古今同脉扬风采——如何破解“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
[3].宋方.人为事物视野下的信息设计[D].重庆大学.2012
[4].郑建启,盛玮,罗鸥.现代工业设计的新内涵——非物质社会下共生美学中的人为事物科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
[5].郑建启,程倩.工业设计──人为事物的科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
[6].柳冠中.设计“设计学”——“人为事物”的科学[J].美术观察.2000
[7].柳冠中.“人为事物”的科学:设计“设计学”[J].美术观察.2000
[8].柳冠中.设计“设计学”──“人为事物”的科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设计版).2000
[9].茅鹏.在人为事物中的认识演化与体育科学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3
[10].张诗亚.计算机辅助教育中的人为事物科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