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酸克雷伯菌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克雷,肝硬化,败血症,肺炎,新德里,效果,金属。
产酸克雷伯菌属论文文献综述
张欣[1](2019)在《肝硬化合并产酸克雷伯菌败血症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对肝硬化合并产生酸克雷伯菌败血症患者进行护理时,选择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间于该院接受治疗的68例肝硬化合并产酸克雷伯菌败血症患者进行分组,组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34例患者,实施传统护理干预的为对照组,实施综合护理的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该次研究成果显示,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后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但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82%,其数据较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29.41%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67,P=0.004);并且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06%也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89,P=0.000)。结论将综合护理应用于肝硬化合并产酸克雷伯菌败血症患者的护理中效果良好,不仅能对患者的病情起积极作用,还能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30期)
陈慧勤,崔婷[2](2019)在《产酸克雷伯菌中水解酶的表达及其在果蔬表面多菌灵去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酶法清除果蔬表面多菌灵残留效果,从多菌灵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多菌灵降解细菌,并从中克隆多菌灵水解酶,表达纯化后制备为酶制剂,催化果蔬表面多菌灵降解。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筛选,从土壤中得到了一株可利用多菌灵为唯一碳源的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 KO-1。以基因组为模板使用简并引物PCR扩增,得到了一段837 bp的水解酶编码基因。将该基因连接至pET-28a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重组菌成功表达出了28 kDa的水解酶KY-1。使用镍柱蛋白纯化法,成功实现了KY-1的纯化并制备了KY-1酶水剂。经液质检测,KY-1将多菌灵催化为2-氨基苯并咪唑,其纯化蛋白酶活达到36.8 U/mg。将KY-1酶水剂喷洒至果蔬表面后,成功提高了黄瓜、草莓、西红柿和土豆表面多菌灵残留的降解率,最高可达37.3%。本研究成功筛选了一株多菌灵降解菌,并制备了可用于果蔬表面多菌灵降解的酶制剂,为酶法清除农药残留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李月,陶松,岩锐,郑碧妞,陈建华[3](2018)在《轮状病毒A群、产酸克雷伯菌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共感染致哺乳仔猪腹泻的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8月,云南省宜良县某规模化养殖场哺乳仔猪发生大规模腹泻,并出现死亡。为尽快查出病因,遂采集病死猪内脏组织病料、肠内容物及部分腹泻仔猪粪便,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猪圆环病毒2型、猪传染性胃肠炎、猪A群轮状病毒、Delta冠状病毒PCR检测,同时进行致病菌的分离鉴定。PCR检测结果显示从肠内容物及腹泻粪便样品中检测出猪A群轮状病毒,而其余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不过从病死猪肠系膜淋巴结分离培养出1株产酸克雷伯菌,从肺脏分离出1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产酸克雷伯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孟多、头孢呋辛酯、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四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萘啶酸、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均耐药,仅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磷霉素敏感。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孟多、头孢呋辛酯、头孢呋辛、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四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萘啶酸、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均耐药,仅对头孢西丁、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磷霉素敏感。(本文来源于《上海畜牧兽医通讯》期刊2018年03期)
王祖华[4](2018)在《发酵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分析及耐碳青霉烯类产酸克雷伯菌B1645-1对小鼠肠道功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肠杆菌科细菌(Enterobacteriaceae)为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多为肠道正常菌群,分发酵类和非发酵类杆菌。在一定条件下(如侵入性治疗、抗生素广泛应用、机体免疫下降等),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可致人脑膜炎、肺炎、腹膜炎和膀胱炎等,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随着抗生素的应用,耐药性肠杆科细菌大量出现,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产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s)、头孢菌素酶(Ampler class Cβ-lactamase,AmpC)甚至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肠杆菌科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疗效显着,被作为重症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随着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Imipenem)、美罗培南(Meropenem)等在临床上的应用,国内外已发现了愈来愈多的发酵类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CRE已成为“超级细菌”之一。依据其携带的耐药基因,CRE分为A类KPC、SME、NMC、IMI型;B类IMP、VIM、NDM型;D类OXA型等。我国对CRE的流行病学及基因型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杭州、上海、西安、天津等一线城市,各地区耐碳青霉烯类细菌的耐药机制有明显差异。鄂西北位于南水北调水源核心区,开展耐碳青霉烯类细菌的耐药机制或致病性研究很有必要。本论文通过对鄂西北地区发酵类肠杆细菌耐药情况调查、耐碳青霉烯类基因型检测及其致病性分析,为本地区临床用药、医院感染控制及预防提供帮助。目的:检测部分发酵类肠杆菌科细菌对临床推荐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耐碳青霉烯类基因;研究携带bla_(NDM-1)基因的产酸克雷伯B1645-1(Klebsiella oxytoca)菌株的耐药机理及其对BALB/c小鼠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鄂西北地区2013年间住院病人的血、痰、中段尿、前列腺液、分泌物或引流液等,常规琼脂培养法分离发酵类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阴沟肠杆菌(Enterbacter cloacae)及沙雷氏菌(Serratia);利用Vitek-2分析系统鉴定菌株并检测其耐药性;PCR法扩增抗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Imipenem)和/或美罗培南(Meropenem))菌株耐药基因。全基因组测序产酸克雷伯菌(K.oxytoca)B1645-1基因,提取耐药质粒转化至E.coli DH5α,鉴定转化菌株的耐药性。实验用不同浓度(0.12×10~6 cfu/mL、0.12×10~8 cfu/mL、0.12×10~100 cfu/mL)的K.oxytocaB1645-1及生理盐水灌注BALB/c小鼠胃,分别在48h、96h、144h、192h、240h观察小鼠生理、病理、生化指标(进食、饮水;盲肠内细菌计数、病理切片;血液内毒素、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变化。结果:本研究共获得2291株K.pneumoniae、E.coli、E.cloacae和Serratia等分离株:产ESBLs率分别为47.4%、62.6%、9.1%、22.6%。临床分离出46株耐Imipenem和/或Meropenem菌株,K.pneumonia P2964与K.pneumoniaeB195携带bla_(KPC-2)基因,K.pneumoniae P6558与K.oxytoca B1645-1携带bla_(NDM-1)基因。测序结果显示,K.oxytoca B1645-1为一株最新发现的携带bla_(NDM-1)基因的产酸克雷伯菌,与其他菌株比,存在明显的基因插入和缺失,以及少量的倒位、易位等基因组重排事件,如tetc、cml、van、pbp分别变异98%、95%、80%、80%,而这些改变是细菌产生耐药的关键。质粒转化显示,大肠杆菌BDH对青霉素类氨苄西林(AMP)耐药(MIC≥32)、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替卡西林/克拉维酸(Ticarcillin Clavulanate T/C)及氨苄西林/舒巴坦(Ampicillin sulbactam,AAM)耐药(MIC≥128/2;MIC=32/16),但未显示耐Imipenem、Meropenem特性。动物实验显示,BALB/c小鼠经胃感染K.oxytoca B1645-1后,其饮水量对照组为12.5±1.6mL/2d,升高最大的是感染高浓度组(0.12×10~(10)cfu/mL)的小鼠,从8±1mL/2d(48h)(P<0.05)陡升至16.7±1.5mL/2d(144h)(P<0.05)。到240h时,感染组小鼠的饮水量又逐渐接近正常。进食量BALB/c小鼠对照组为5.5±0.5g/2d,感染后可升至11.3±0.7 g/2d(0.12×10~100 cfu/mL,144h)(P<0.05),变化最明显的是感染高浓度细菌组(0.12×10~(10)cfu/m L)小鼠,进食增加最小的是感染低浓度组细菌(0.12×10~6 cfu/mL)小鼠。到240h时,感染小鼠的进食量又基本回归正常。BALB/c小鼠的中性粒细胞变化幅度较小,无明显规律。盲肠中细菌计数:经胃感染K.oxytoca B1645-1后BALB/c小鼠与对照组比较,肠球菌在感染低浓度(0.12×10~6cfu/mL)和中浓度细菌(0.12×10~8cfu/mL)的BALB/c小鼠中96h出现明显升高(P<0.05),分别升高至(504.5±38.9)×10~6cfu/m L和(2554.5±194)×10~6cfu/m L,而高浓度组(0.12×10~(10)cfu/mL)小鼠肠球菌出现明显减少(69.5±9.2)×10~6cfu/mL(P<0.05),在144~240h,感染小鼠的肠球菌呈下降趋势;肠杆菌在感染后至96h出现明显下降(P<0.05)在192h时出现升高;双歧杆菌与对照组比较,感染后在48h甚至下降到<0.01×10~6cfu/mL(0.12×10~8 cfu/mL)(P<0.05),但在96h时快速升高10-60倍(P<0.05),在192h时逐渐恢复正常;乳杆菌感染后对其数量影响不大。病理切片BALB/c小鼠在早期肠管都出现慢性炎症反应,感染低浓度组的小鼠炎症反应较轻,感染中、高浓度细菌的小鼠在中期出现慢性重度炎症反应,在后期所有小鼠都处于恢复阶段。BALB/c小鼠对照组血中内毒素含量为9.49±0.22pg/mL,感染细菌后小鼠血中的内毒素成倍增加(P<0.05),感染组小鼠的内毒素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感染后BALB/c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血的降钙素原除了感染高浓度组细菌的小鼠(0.12×10~100 cfu/mL)在早期(48h)出现一过性升高外(P<0.05),其他时间降钙素原明显下降(P<0.05),240h时,感染小鼠的降钙素原仍处于较低水平。感染后BALB/c小鼠与对照组的血C反应蛋白相比变化无明显规律。结论:鄂西北地区部分发酵类肠杆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且出现耐碳青霉稀类菌株,菌株间可能存在耐药基因的传递有造成感染扩散的风险,尤其住院病人之间,这对临床治疗、预防及研究者提出了挑战。K.oxytoca B1645-1是鄂西北地区发现的第一株携带bla_(NDM-1)基因的肠杆菌科细菌。通过测序及生化反应发现K.oxytocaB1645-1属于产酸克雷伯菌中解鸟氨酸克雷伯菌一个新的亚种。K.oxytocaB1645-1携带的耐药质粒转化到药物敏感性E.coli DH5α后,后者仅显示了一定的耐受青霉素类的特性(不包括碳青霉烯类),推测K.oxytoca B1645-1耐药碳青霉烯类机理也可能与细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上编码其他蛋白质的基因相关。bla_(NDM-1)质粒的发现为菌株间存在耐药基因的传递提供了部分依据,为基因水平消除多重耐药基因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同时,多重耐药K.oxytocaB1645-1可导致肠道微生物菌群功能紊乱,但肠道正常菌群阻止了耐药株的影响,初步明确肠道微生物在消除炎症反应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北医药学院》期刊2018-06-01)
丁慧,胡龙华,钟桥石,杭亚平,刘衍伶[5](2017)在《携带wcaG毒力基因ST19产酸克雷伯菌致白血病患者死亡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1例高黏液表型(HMV)产酸克雷伯菌致白血病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采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黏液丝试验检测HMV表型,PCR方法及基因测序检测主要的高毒力荚膜血清型基因(K1、K2、K5、K20、K54、K57)和毒力基因(rmpA、wcaG、allS、kfu、aerobactin、mrkD、fimH、uge、wabG、cf29a),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对该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白血病患者血液及肺组织分离株均为产酸克雷伯菌,MLST分型为同一型ST19,该菌株对所测药物均敏感,具有高黏液表型,只检测到wcaG毒力基因,其他毒力基因和所测荚膜血清型基因均阴性。结论携带wcaG毒力基因是ST19产酸克雷伯菌致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引起临床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冯思语,胡露露,毕言伟,康海全,顾兵[6](2017)在《2013——2015年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KPN)和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KOX)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变迁情况和分布情况,用以指导临床用药和医院感染防控。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细菌耐药监测资料中临床首次分离KPN和KOX菌株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采用Phoenix 100全自动分析系统,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分析。结果:共分离出1 920株KPN(12.0%)和87株KOX(0.5%),送检标本以痰液标本为主(76.5%),送检科室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为主(43.9%),二者总体检出率以秋季最高(26.7%),冬季最低(22.0%)。二者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最低,KPN分别为19.0%、19.8%、30.4%,KOX分别为17.0%、2.0%、8.6%。结论:3年间临床分离的KPN和KOX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上升趋势明显,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感染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有效控制耐药菌株感染的发生和流行。(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徐小红,巫之韵,蔡美莉,王梅华,陈莺[7](2017)在《产酸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产酸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临床分离非重复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产酸克雷伯菌菌株5株,检测厄他培南(ETP)、亚胺培南(IPM)及美罗培南(MEM)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筛查菌株;采用改良Hodge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鉴定、琼脂稀释法测其药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对检出碳青霉烯类基因的产酸克雷伯菌进行接合试验。结果 5株产酸克雷伯菌对17种抗菌药物中耐药率≥80%的有9种,分别为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对替加环素、美罗培南、多黏菌素B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较低。改良Hodge试验检出4例产碳青霉烯酶。2株携带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1株仅IMP-4阳性,1株KPC-2和IMP-8同时阳性),3株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产酸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可能为携带IMP及KPC基因,并且发现了产酸克雷伯菌同时携带两种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的现象。(本文来源于《现代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张凤,陈洁[8](2015)在《对肝硬化合并产酸克雷伯菌败血症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对肝硬化合并产酸克雷伯菌败血症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我院收治的1例肝硬化合并产酸克雷伯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在对该例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了综合护理干预,然后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该患者的血象恢复正常,其生命体征平稳,未再出现头晕、恶心、腹痛及胸闷等症状。该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结论 :对肝硬化合并产酸克雷伯菌败血症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其病情恢复,防止其发生并发症,进而提高其治疗效果。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5年03期)
赵思越,段纲,项勋,代飞燕,常华[9](2014)在《红嘴鸥产酸克雷伯菌的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红嘴鸥的粪便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首次分离到产酸克雷伯菌。红嘴鸥产酸克雷伯菌在普通琼脂、麦康凯、伊红美蓝(EMB)、营养肉汤及SS琼脂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多数为单个存在或两两相连,少数依傍聚堆成锯齿状排列。本菌为无鞭毛、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利用葡萄糖(产酸产气)、可发酵乳糖、甘露醇、麦芽糖及蔗糖;靛基质试验为阳性,MR阴性,VP试验阳性,不产生H2S,可利用尿素及西蒙氏柠檬酸盐,但半固体琼脂(动力)试验为阴性;本菌对氧氟沙星最为敏感;小白鼠对本菌易感,且腹腔接种易感性高。(本文来源于《养殖与饲料》期刊2014年12期)
申力军,吴勤,马雪梅,吴立兵,刘博[10](2012)在《产酸克雷伯菌引起肝硬化患者败血症休克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硬化合并败血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合并产酸克雷伯菌引起的败血症休克后很快好转的肝硬化病例报道较少。现将我院治愈的产酸克雷伯菌引起的肝硬化患者败血症休克1例报道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39岁。2006年查体发现HBsAg阳性,2011年5月确诊为肝硬化,2012年4月因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入我院,化验血常规未见异常,肝功能属Child-PughA级,淋巴细胞亚群测定提示CD8+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绝对值及比值均低于正常值,淋巴细胞总数、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及B淋巴细胞绝对值均正常。5月3日中午患者进食外购蘑菇鸡汤后,又食1个芒果,下午16:30突感畏寒,随后出现战栗,上腹部绞痛,阵发性加(本文来源于《传染病信息》期刊2012年04期)
产酸克雷伯菌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酶法清除果蔬表面多菌灵残留效果,从多菌灵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多菌灵降解细菌,并从中克隆多菌灵水解酶,表达纯化后制备为酶制剂,催化果蔬表面多菌灵降解。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筛选,从土壤中得到了一株可利用多菌灵为唯一碳源的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 KO-1。以基因组为模板使用简并引物PCR扩增,得到了一段837 bp的水解酶编码基因。将该基因连接至pET-28a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重组菌成功表达出了28 kDa的水解酶KY-1。使用镍柱蛋白纯化法,成功实现了KY-1的纯化并制备了KY-1酶水剂。经液质检测,KY-1将多菌灵催化为2-氨基苯并咪唑,其纯化蛋白酶活达到36.8 U/mg。将KY-1酶水剂喷洒至果蔬表面后,成功提高了黄瓜、草莓、西红柿和土豆表面多菌灵残留的降解率,最高可达37.3%。本研究成功筛选了一株多菌灵降解菌,并制备了可用于果蔬表面多菌灵降解的酶制剂,为酶法清除农药残留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酸克雷伯菌属论文参考文献
[1].张欣.肝硬化合并产酸克雷伯菌败血症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9
[2].陈慧勤,崔婷.产酸克雷伯菌中水解酶的表达及其在果蔬表面多菌灵去除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9
[3].李月,陶松,岩锐,郑碧妞,陈建华.轮状病毒A群、产酸克雷伯菌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共感染致哺乳仔猪腹泻的诊断[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8
[4].王祖华.发酵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分析及耐碳青霉烯类产酸克雷伯菌B1645-1对小鼠肠道功能影响[D].湖北医药学院.2018
[5].丁慧,胡龙华,钟桥石,杭亚平,刘衍伶.携带wcaG毒力基因ST19产酸克雷伯菌致白血病患者死亡的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7
[6].冯思语,胡露露,毕言伟,康海全,顾兵.2013——2015年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徐小红,巫之韵,蔡美莉,王梅华,陈莺.产酸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7
[8].张凤,陈洁.对肝硬化合并产酸克雷伯菌败血症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
[9].赵思越,段纲,项勋,代飞燕,常华.红嘴鸥产酸克雷伯菌的生物学特性[J].养殖与饲料.2014
[10].申力军,吴勤,马雪梅,吴立兵,刘博.产酸克雷伯菌引起肝硬化患者败血症休克1例[J].传染病信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