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损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其意义

急性脊髓损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其意义

杨立利[1]2003年在《急性脊髓损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其意义》文中指出背景 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外科领域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多由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工业和建筑业事故以及运动伤所造成。多发于年轻人,可导致患者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的永久性丧失,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无论对个人或社会都带来巨大负担。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各国神经外科医师和骨科医师的不懈努力下,脊髓损伤的创伤急救水平不断地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已从20世纪初的50%左右降至目前的6%左右。脊髓损伤直接导致的早期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创伤治疗后期因感染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死亡率则相对升高。 人们在上世纪70年代就注意到了创伤后机体免疫反应受抑制的现象,包括白细胞趋化能力减弱,吞噬杀菌功能降低,粒细胞功能下降,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功能减退,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水平下降和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降低等。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认识到创伤后免疫功能的抑制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急性脊髓损伤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脊髓损伤可引起机体非特异及特异性免疫功能障碍,而在特异性免疫中尤以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为重,主要是T细胞的功能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功能等受到抑制,表现为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作用及活化作用降低、对促细胞分裂剂增殖反应降低、可溶性IL-2受体水平升高、NK细胞的数量及细胞毒活性降低等,这些可能是导致伤后机体容易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此外,另有研究表明,大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损伤的脊髓可诱导机‘用二军医才学厚全学夕居戈功戈拥要.体产生T细胞介导的保护性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减轻损伤后神经元的退变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若脊髓损伤后机体发生了感染如病毒感染,则会导致脊髓损伤区淋巴细胞浸润增强,会进一步加重脊髓损伤。临床工作中还发现,尿道、肺及皮肤等处的机会性感染常见于脊髓损伤患者。因此,除感染时应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外,伤后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以预防、避免感染的发生,对减少患者晚期并发症、降低后期的死亡率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迄今研究结果表明,脊髓损伤与免疫反应改变密切相关,己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但无定论。因此,更深入地了解脊髓损伤后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改变情况、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其机理,研究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调节伤后机体的细胞免疫受损状况,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并巫待解决的的课题。 目的 我们设计并实施本课题,目的在于研究脊髓损伤后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抗原及粘附分子的变化情况,探讨SCI与细胞免疫反应的关系及其机理;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探讨传统中药黄茂在急性脊髓损伤中调节细胞免疫反应的作用,为该药在SCI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利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致伤能量不同的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 2.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而未损伤脊髓)及致伤能量不同的二组脊髓损伤组大鼠伤后不同时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型CD;及CD:的表达水平,研究 CD4、CDS、CD扩CDS比值及CD4+CD:值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不同致伤能量对cD;及cD:表达的影响,进一步了解SCI后大鼠细胞免疫反应的改变情况。‘翩二军医丈学麟全李夕绘戈礴功戈有萝 3.对二组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在伤后第12h、36h、sd、6d、7d、sd及gd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注射液和黄茂注射液治疗,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后不同时期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型C环和CD:的表达水平,来观察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反应改变情况。此外观察胸腺、脾脏的外观形态、重量的变化及其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黄茂注射液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细胞免疫受损的调节作用。 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5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CD:9、CD3、CD4、CDS、CD69、CDS;及CD56的表达水平,了解脊髓损伤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情况及其机理。 结果 通过上述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果: 1.术后第36h斜板试验角度:各组比较结果表明,手术对照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脊髓损伤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手术对照组(p<0.01),而脊髓损伤组中SCI 200gcm组又明显低于SCI100gem组(p<0.01)。此外,SCI 20ogem组双后肢运动、感觉恢复最慢。 2.CD;值:术后第12h脊髓损伤组及手术对照组该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至术后第36h仍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此外,术后第36h时sel Zoogem组CD;值明显低于手术对照组,而SCI loogcm组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的p值为0.0542,虽无显着性差异,但接近p<0.05,表明二者有显着性差异的趋势。术后第5d各组C珠值仍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后第gd时的eD;值,除sCx Zoogem组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外,其余各组则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的差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手术对照组术后不同的时期的CD;值无明显的差异(p>0·05);sCI 10ogem组及SCI 200罗m组术后不同时期的en;值间存

周远成[2]2009年在《CSFV SM株感染对猪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以及在猪体内的分布》文中研究指明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virus,CSFV)引起的一种高发病率、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急性感染以发病急、高热稽留、脾梗死和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本研究运用血常规技术和流式细胞技术分析了CSFV石门株感染无母源抗体断奶仔猪后猪体内外周血白细胞(peripheral blood leucocytes,PBL)亚群变化、SLAⅠ分子和SLAⅡDR分子在PBL中的表达以及PBL细胞凋亡情况,并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感染后猪体内外周血中CSFV核酸载量变化,同时运用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分析CSFV感染后各器官中CSFV分布情况,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CSFV急性感染对PBL细胞的影响以及CSFV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分布规律。为研究CSFV强毒感染对猪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用CSFV SM株感染60日龄仔猪后采集猪外周血,运用血常规分析仪和流式细胞仪分析PBL亚群变化、细胞凋亡动态和SLA分子表达动态。结果显示:CSFV感染后可以在24小时内引起PBL的大量减少;除中性粒细胞以外,PBL的减少伴随着所有亚群细胞绝对数量的持续性降低;通过细胞凋亡分析发现,CSFV感染后PBL的减少是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进行的,感染后早期凋亡细胞相对含量升高,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分别在1DPI和5DPI形成一个凋亡高峰,早期凋亡细胞分别为15.2%±1.53%和0.1%±7.05%。对外周血中SLA分子表达分析显示,CSFV感染不影响淋巴细胞SLAⅠ和SLAⅡDR分子的表达,但却能在初期抑制粒细胞表达SLAⅠ分子,促进粒细胞表达SLAⅡDR分子,SLAⅡDR~+粒细胞在感染后持续升高并在3DPI达到峰值,SLAⅡDR~+细胞为53.2%±5.93%,而后持续降低并在6DPI时降到感染前水平。另外运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外周血中CSFV核酸载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DPI时能够在血液中检测到CSFV核酸,核酸载量持续升高在6DPI时到达最大值,为2DPI的10~(4.84±0.98)倍。上述结果表明,CSFV SM株感染后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诱导PBL的大量减少,且PBL的减少与CSFV核酸载量的变化无直接相关性。为研究CSFV感染后在猪体内的分布规律,用CSFV SM株感染60日龄断奶仔猪后采集心、肝、脾、肺、肾、淋巴结、肠等28个体内器官样本和眼分泌物、粪便、尿液和鼻拭子等4个体外样本。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CSFV在脾脏、肺脏、肝脏、下颌淋巴结、肾脏、十二指肠、扁桃体、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回肠、空肠、结肠、胸腺、胃、胰腺、大脑、膀胱、脊髓、回盲瓣、心脏和骨骼肌等21个器官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上述21个器官组织中均能观察到CSFV感染细胞,除胰腺、大脑、肾脏、肺脏、膀胱上皮细胞和胃肠道等组织中的部分组织细胞感染CSFV外,CSFV的主要复制场所是免疫组织,包括脾脏、淋巴结、胸腺、扁桃体和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同时在脾脏、扁桃体和淋巴结中发现大量的细胞核碎片,细胞核碎片富集区内淋巴小结结构完全改变,这一结果揭示,CSFV SM株感染后可以诱导外周免疫器官中淋巴细胞发生凋亡。运用RT-PCR技术分析所采集的32个样本中CSFV分布情况,结果显示:1DPI时能够在脾脏、下颌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空肠和回肠中检测到CSFV核酸;2DPI时检测为阳性的组织增加了扁桃体、十二指肠、直肠、结肠、睾丸(卵巢)、回盲瓣、胸腺、血清、血液(EDTA抗凝外周血)、胰腺、肺和骨髓;3DPI时PCR检测为阳性的组织增加了眼分泌物;4DPI检测为阳性的样本增加鼻拭子、尿液、食道、皮肤(腹部内侧)、肝脏、胃、肌肉(后腿部骨骼肌)、大脑、脊髓、心肌、粪便、膀胱和肾脏,此时能在所有采集的样本中检测到CSFV核酸。CSFV急性感染中,猪感染CSFV后按时间先后顺序可以通过眼分泌物(泪液)、鼻腔、粪便和尿液排毒。免疫组化结果与RT-PCR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上述结果均表明,CSFV主要的靶器官和组织是脾脏、淋巴结、胸腺、扁桃体和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中,在这些器官中感染的主要细胞为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综合以上结果表明,CSFV感染后可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引起外周血白细胞各亚群细胞和外周免疫组织中淋巴细胞的大量减少从而影响初期宿主的抗病毒免疫。

骆二红[3]2012年在《SD大鼠脊髓损伤前后外周血和损伤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传统的观点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自身免疫反应会加重继发性损害不利于神神经再生。近年来,以色列研究小组提出“保护性自身免疫”学说,即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自身免疫反应同时具有神经保护和促进神经再生的积极作用。我们认为导致学术界争论不休的原因:脊髓损伤后外周血和损伤局部的T淋巴细胞可能存在不同的功能亚群,有的亚群具有神经保护性潜能,而另外的则可能具有神经损害潜能,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最终结果可能要决定于这些不同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目的:观测SD大鼠脊髓损伤前及损伤后不同时间外周血及损伤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1.用纽约大学脊髓撞击仪,SD大鼠制备中等程度撞击损伤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并评估其效果。2.用流式细胞仪、CD3-FITC、CD8-PE、CD4-PE、CD25-PERCP、FOXP3-APC检测SCI前后外周血CD3~+、CD4~+T、CD8~+T细胞亚群和Treg细胞亚群。3.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新鲜脊髓局部浸润的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CI前后CD3CD8阳性、CD3CD4阳性和Treg细胞亚群。4.采用CD4和FoxP3双色免疫荧光标记抗体,检测SCI前后局部浸润的CD4阳性细胞和Treg细胞。结果:1.用纽约大学脊髓撞击仪10g*25mm撞击SD大鼠的T9脊髓致SD大鼠双下肢肌力活动丧失,造成截瘫。病理观察差异显着,中等程度撞击损伤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成功制备。2.SCI前后不同时间点SD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CD8~+细胞的比例,CD3~+CD4~+细胞中Treg细胞的比例无明显化(p>0.05)。SCI后1、3、5天,1周的CD3~+T细胞,CD3~+CD4~+T细胞比例,以及CD3~+CD4~+/CD3~+CD8~+比值明显低于SCI前差异显着(p <0.05)。在SCI后2周,上述各T细胞亚群的比例均恢复到术前水平,两时间点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SD大鼠脊髓局部检测不出CD3阳性T细胞,损伤后检测到浸润的CD3阳性细胞,其中局部CD4阳性T细胞术后第3天分别与术后第1、3周之间差异显着(p<0.05),脊髓损伤局部CD4阳性T细胞术后第1周与术后第3周之间差异显着(p<0.05),CD8阳性T细胞的比例在术后第3天分别与术后第1、3周之间差异显着(p<0.05),Treg的比例在术后第2周较高分别与第3天、第1周、第3周之间差异显着(P<0.05)。4.采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正常SD大鼠脊髓检测未发现CD4~+,Treg细胞,局部CD4~+细胞数量除了SCI术后1周与术后第2周、第3周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余各个时间点两两之间差异显着(p<0.05),局部Treg细胞数量除了SCI术后1周与术后3周之间比较无差异外(p>0.05),余各个时间点两两之间差异显着(p<0.05),局部Treg/CD4~+比值SCI后第1天和2周两个高峰之间无差异p>0.05,SCI后3天,1周,3周之间无差异(p>0.05),余各个时间点两两之间差异显着(p<0.05)。结论:1.用纽约大学脊髓撞击仪制备SD大鼠的中等程度撞击损伤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是较理想可靠的方法。2. SD大鼠SCI手术后外周血中主要是CD3淋巴细胞、CD3~+CD4~+淋巴细胞的比例及CD3~+CD4~+/CD3~+CD8~+比值下降。SD大鼠SCI手术后外周血中CD3~+CD8~+淋巴细胞的比例及Treg/CD3~+CD4~+淋巴细胞的比例无明显变化。3.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SD大鼠脊髓检测不出活化的T细胞,与损伤后出现T淋巴细胞相比差异显着。相对外周血而言,损伤局部浸润的T细胞主要CD3~+CD4~+细胞为主,比例上升,CD3~+CD8~+细胞比例下降,Treg细胞/CD3~+CD4~+细胞比例下降。4.采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析正常SD大鼠脊髓未检测到CD4~+及Treg细胞,损伤后CD4~+、Treg细胞、Treg/CD4~+上升明显,差异显着。CD4~+、Treg数目伤后持续上升到第2周达高峰后开始下降,Treg/CD4~+比例在损伤后第1天及第2周出现两个高峰。

车媛媛[4]2016年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循环记忆性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文中提出背景: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GB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免疫介导的急性炎症性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尽管其发病率比较低(0.001-0.002%)且多数病程具有自限性,仍有少数严重病例可见轴突变性碎裂并呈现较高的致残率(15%)和死亡率(5%)。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均指出,依据受损神经纤维的类型可将GBS进行亚型分类,包括: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ies,AIDP)、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sensory axonal neuropathy,AMSAN)、Miller Fisher综合征(Miller Fisher syndrome,MFS)、急性泛自主神经病(acute panautonomic neuropathy)和急性感觉神经病(acute sensory neuropathy,ASN)等。其中欧洲和北美大约90%的病例为AIDP,亚洲及中南美AMAN和AMSAN两型多见。不同亚型之间免疫学发病机制存在差异。AMAN、AMSAN和MFS发病与神经节苷脂自身抗体产生有关,其中大约95%的MFS患者中抗GQ1b自身抗体阳性,而AIDP则主要表现为CD4+辅助性T细胞诱导巨噬细胞及补体活化进而引起周围神经脱髓鞘反应。大量研究表明不同亚型GBS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程、严重程度和结局具有高度各异性。其中,2014年张洪亮研究团队在对中国北方地区GBS亚型临床数据统计分析后指出与神经节苷脂自身抗体相关的GBS亚型具有更严重的临床症状和更差的预后。2015年张刚等人对中国西南地区170例GBS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做了回顾性研究并得出结论AMAN亚型预后较AIDP更差。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体液免疫异常表现在某些GBS亚型的发病过程中,可能是多数重症GBS的重要免疫学发病机制。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fh),是定位于淋巴滤泡中的一类CD4和CXCR5双阳性的T淋巴细胞亚群,这群细胞在健康人外周血中占CD4阳性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11.9±0.38)%,目前已知的Tfh细胞记忆性标记物包括CD45RA-/CD45RO+。Tfh细胞的主要功能为辅助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依据表面分子标记物CXCR3和CCR6的不同表达可以将Tfh分成Tfh1(CXCR3+CCR6-)、Tfh2(CXCR3-CCR6-)和Tfh17(CXCR3-CCR6+)叁种不同的细胞亚群,据报道这些细胞亚群在B细胞的分化、成熟以及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过程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信息传递作用。国内外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Tfh细胞数量变化、分子表达异常及其亚群细胞分布失衡与许多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关。目前,Tfh细胞在GBS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未见报道。目的:研究外周血记忆性滤泡辅助性T细胞(CD4+CXCR5+CD45RA-)及其亚群Tfh1(CXCR3+CCR6-)、Tfh2(CXCR3-CCR6-)和Tfh17(CXCR3-CCR6+)在GBS两个发病率高的亚型AIDP和AMAN疾病进程中的数量变化、表面分子ICOS/PD-1表达水平、细胞亚群的分布比率。探讨上述细胞的变化在GBS发病早期对机体体液免疫状态的影响和调控途径,为未来发展个性化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收入急性期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36例,其中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的重症患者7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体检人群18例作为对照组。根据2012年修订的国际通用临床神经电生理学诊断标准将36名急性期GBS患者进行AIDP/AMAN亚型分组,同时参照休斯功能分级量表(HFGS)和医学研究理事会(MRC)评分标准对全部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应用淋巴细胞提取技术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急性期(acute phase)GBS患者及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平台期(plateau phases)患者、对照组(Control subjects,CS)外周血中Tfh细胞表面标记物CD4/CXCR5/CD45RA/CCR6/CXCR3/ICOS/PD-1以及B细胞表面标记物CD19/CD27/CD38/CD20的表达水平。流式分选获得健康人和AMAN患者外周血B细胞、记忆性Tfh2细胞和Tfh17细胞,并通过体外共培养系统验证患者记忆性Tfh亚群细胞辅助B细胞分化及抗体分泌的功能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检测外周血、脑脊液和细胞共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21的表达水平,流式微球阵列(CBA)用于检测细胞因子IL-17A,IFN-γ,TNF,IL-10,IL-6,IL-4和IL-2的表达水平以及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的含量,散射比浊法检测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和总蛋白的含量。结果:1.GBS分组包括:24名AMAN和12名AIDP,其中HFGS评分≥4的7名重症GBS全部来源于AMAN组。2.AMAN组患者外周血中CD4+CXCR5+CD45RA-Tfh细胞频数以及Tfh1(CXCR3+CCR6-),Tfh2(CXCR3-CCR6-)和Tfh17(CXCR3-CCR6+)亚群细胞频数均比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而总Tfh及其亚群细胞频数在AIDP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3.AMAN组患者外周血中记忆性Tfh2和Tfh17亚群细胞比率较正常对照组和AIDP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Tfh2+Tfh17)/Tfh1比率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和外周血浆细胞数量正相关。4.AMAN患者外周血记忆性Tfh2和Tfh17亚群细胞表面诱导性协同刺激分子(ICOS)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和AIDP组升高,相反地,其表面免疫抑制性受体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下降。5.在体外共培养实验中,经过6天的共培养,实验组的活性B细胞(CD3-CD4-)及浆细胞(CD38+CD20-)比例较对照组升高,且培养上清中免疫球蛋白Ig M和Ig G浓度同比升高。6.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每公斤体重每天用量0.4g连续5天,且病程进入平台期(发病两周以上)后重症GBS患者外周血中CD4+CXCR5+CD45RA-Tfh细胞总数降低,其中以Tfh17数量下降最为显着,其次是Tfh1,而Tfh2频数变化不明显。同时,亚群分布比率(Tfh2+Tfh17)/Tfh1下降,伴有血清细胞因子IL-21浓度降低。7.免疫球蛋白治疗后重症GBS患者外周血ICOS+Tfh1细胞比例下降;ICOS+Tfh2细胞和PD1+Tfh2细胞比例均下降。8.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重症GBS患者外周血浆细胞(CD3-CD4-CD38+CD20-)比例变化不明显。结论:1.本实验阐释了循环记忆性滤泡辅助性T细胞不同细胞亚群数量变化、细胞表面分子异常表达及其亚群细胞分布失衡在GBS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提示AMAN患者体内过度活化的体液免疫应答可能与循环记忆性Tfh亚群细胞数量变化和功能异常有关。2.体外共培养实验结果验证了AMAN患者外周血记忆性Tfh2和Tfh17亚群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更强的协同诱导B细胞分化和抗体分泌的能力。3.重症GBS患者应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后外周血中浆细胞比例未见明显下降可能与记忆性Tfh2和Tfh17亚群细胞异常活化状态未被显着抑制有关。寻找有效抑制记忆性Tfh2和Tfh17亚群细胞的方法,进而有效调控病理状态下过度活化的Tfh-B细胞轴,或可成为未来重症AMAN的新型治疗手段。

王苏[5]2015年在《补肾益髓胶囊对视神经脊髓炎缓解期临床疗效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 NMO)缓解期的体液免疫功能紊乱情况,及其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 NMOSD)、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的差异。并观察补肾益髓胶囊治疗NMO缓解期的临床疗效、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以2013年6月-2014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的缓解期NMO患者28例、NMOSD患者5例、MS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同时招募2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Health control, HC)。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发病年龄、病程、复发次数、病灶部位、最后一次复发时间等,并进行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 EDSS)评分。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CD19+B细胞、CD19+ CD27+记忆性B细胞(memory B cells, mB). CD19intCD27highCD38highCD180浆母细胞(plasmablast, PB)、 CD4+CXCR5+ T辅助细胞(T helper cells, Th)、CD19+CD24highCD38high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 Breg)细胞及CD3-CD16+CD56+自然杀伤力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CXCL13, BAFF水平;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 CBA)检测血清白介素6 (Interleukin-6, IL-6)水平。比较各组间指标差异,并对各检测指标间、各指标与临床资料间进行相关性分析。2.纳入缓解期肝肾阴虚型NMO患者26例,使用补肾益髓胶囊治疗3个月,脱落4例,完成22例。患者入组时采集其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灶部位(主要是影像学资料)、病程、复发次数、最后发病时间及合并用药情况。入组时及治疗结束时进行EDS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同时检测外周血中CD19+B细胞、CD19+CD27+mB细胞、CD19intCD27highCD38highCD180-PB细胞、CD4+CXCR5+Th细胞、CD19+CD24highCD38highBreg细胞及CD3-CD16+CD56+NK细胞的比例,以及血清CXCL13、BAFF、IL-6水平。患者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用药及复发情况(每3个月随访一次)。结果:1.NMO缓解期患者:(1)男女比例为1:27,复发次数(P=0.006)及EDSS评分(P=0.005)均显着高于MS患者;(2)NMO组CD19+B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与HC组(P=0.794)、MS组(P=0.103)及NMOSD组(P=0.659)均无显着差异;(3)NMO患者外周血CD19+CD27+mB占CD19+B细胞比例与HC组(P=0.927)、MS(P=0.244)、NMOSD(P=0.9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NMO患者CD19intCD27highCD38highCD 180-PB细胞占CD19+B细胞比例与HC (P= 0.620)、MS (P=0.661)、NMOSD (P=0.212)组比较均无明显升高;(5)NMO血清CXCL13含量明显高于HC组(P=0.000)及MS组(P=0.002),与NMOSD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514),与距最后一次发病时间(月)呈负相关(r=-0.401,P=0.034);(6)NMO组血清BAFF含量与HC组(P=0.197)、MS组(P=0.415)、NMOSD组(P=0.545)无显着性差异。但未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NMO患者,血清BAFF水平显着高于治疗组(P=0.003)和HC组(P=0.001); (7) NMO患者血清IL-6含量高于HC组(P=0.009)、MS组(P=0.001),与NMOSD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8)NMO组外周血中CD4+CXCR5+Th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较HC组(P=0.001)、MS组(P=0.000)升高,亦高于NMOSD组(P=0.014); (9) NMO,患者外周血CD3-CD16+ CD56+/CD3比例显着低于HC组(P=0.000),亦低于MS组(P=0.027),与NMOS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 (10) NMO组CD19+CD24highCD38highBreg占CD19+细胞的比例显着低于HC组(P=0.019)及MS组(P=0.031),与NMOSD组无明显差异(P=0.815)。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NMO患者外周血Breg比例较未使用的NMO患者呈降低趋势(P=0.070)。2.使用补肾益髓胶囊治疗NMO缓解期患者:(1)治疗后NMO患者EDS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24、0.000),年复发率也明显降低(P=0.000);(2)治疗前后NMO患者外周血中CD19+B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CD19+CD27-/CD19+(%)、CD19+CD27+/CD19+(%)及CD19intCD27highCD38highCD180-/CD19+(%)均无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973、0.394、0.322和0.860;(3)治疗后NMO患者血清CXCL13表达水平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2),而BAFF含量则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31)。治疗前血清BAFF含量与口服激素剂量(mg)呈负相关(r=-0.823,P=0.000),激素剂量越大,BAFF表达越低,治疗后两者亦呈显着负相关(r=-0.627,P=0.002),治疗过程中11例患者口服激素剂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4)治疗后NMO患者血清IL-6含量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外周血CD4+CXCR5+Th占淋巴细胞比例(%)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6)治疗后NMO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ghCD38high/CD19+(%)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27),治疗前免疫抑制剂组患者外周血中CD19+CD24highCD38high/CD19+比例低于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P=0.013),治疗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较未使用者也呈较低趋势(P=0.081);(7)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3-CD16+CD56+/CD3比例有显着性差异(P=0.027),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结论:1.缓解期NMO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仍存在异常。外周血中CD19+B细胞、mB、PB无显着升高,但促进B细胞成熟分化的CXCL13、BAFF、IL-6及CXCR5+CD4+Th细胞仍处于较高表达水平,参与AQP4抗体致病的NK比例未能恢复正常,而对体液免疫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的Breg则持续低于正常。距复发时间越长,血清CXCL13水平越低。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能够抑制BAFF的表达,但同时有可能进一步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Breg细胞。NMOSD患者的体液功能紊乱情况与NMO相近,MS患者仅血清中CXCL13有升高趋势。2.补肾益髓胶囊迭加治疗能改善NMO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临床症状,降低年复发率。对外周血中B细胞、mB、PB无明显影响,但能够降低血清IL-6水平,促进Breg的修复,上调NK细胞的数量,从而促进NMO缓解期免疫功能恢复平衡。免疫抑制剂对Breg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激素对BAFF影响最大,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

张璘洁[6]2016年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外周血B细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rectrum Disorders,NMOSD)是一种由抗体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星形胶质细胞病,是造成我国青壮年神经系统功能残障的重要疾病之一。本研究拟通过检测急性期NMOSD患者及接受大剂量甲基泼尼龙(High dose methylprednisolone,HDMP)冲击治疗后外周血B细胞及其亚型: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分泌白介素10的B细胞(B cells secreting interleukin-10,B10s)、记忆B细胞(Memory B cells,Bmems)、浆细胞等细胞水平,分析急性期NMOSD患者与HCs相比外周血B细胞及其亚型的变化,探讨HDMP冲击治疗对急性期NMOSD患者外周血B细胞及其亚型的影响。分析NMOSD患者应用优化小剂量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治疗的效果及启动RTX治疗的合理时机,分析外周血B细胞变化与病情的相关性,并检测NMOSD患者接受RTX治疗后外周血中抗利妥昔单抗抗体(Antirituximab antibody,ARA)水平,探讨ARA产生对NMOSD患者RTX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急性期NMOSD患者13例,与1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HCs。提取NMOSD患者HDMP治疗前后及HC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s,PBMC),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外周血中B细胞及亚型的比例及数量。纳入接受优化小剂量RTX治疗的患者16例,收集患者人口学、临床资料、B细胞监测情况,对启动RTX早晚、不同时期、不同残疾状态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对16例应用RTX治疗预防复发的患者血标本进行ARA测定,并对ARA阳性及阴性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的比较和分析。对其中6例患者进行随访,动态监测B细胞并分析。结果1.急性期NMOSD患者外周血CD19+B细胞数量及频率较HCs并无明显差异(p>0.05),CD19+CD24hi CD38hi Bregs数量及频率降低(p<0.05),CD19+IL-10+B10s细胞数量及频率降低(p<0.05),CD19+CD27+Bmems数量及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CD19+CD138+浆细胞数量及频率升高(p<0.05)。2.急性期NMOSD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 CD38hi Bregs数量及频率在接受HDMP冲击治疗后较HDMP治疗前相比降低(p<0.05),CD19+IL-10+B10s数量及频率无明显变化(p>0.05),CD19+CD27+Bmems数量及频率升高(p<0.05)。CD19+CD138+浆细胞数量及频率降低(p<0.05)。3.重复小剂量的RTX治疗可以显着降低NMOSD患者的复发次数、年复发率(Annual relapse rate,ARR)及残疾程度(p<0.05)。距离首次发病1年内或1年后接受RTX治疗的患者各临床指标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缓解期接受RTX治疗的患者比急性期接受治疗的患者发作次数、ARR及扩展开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均显着好转(p<0.05)。无论在启动RTX治疗时EDSS评分高低,接受RTX治疗后患者发作次数、ARR及残疾程度均显着好转(p<0.05)。4.接受小剂量的RTX治疗的6例NMOSD患者治疗前后CD19+CD24hiCD38hiBregs数量及频率并无显着差异(p>0.05),RTX治疗反应好的3例患者中Bregs回升较治疗反应差的患者快(p<0.05)。CD19+CD27+Bmems数量及频率在RTX治疗后降低(p<0.05),而在Bmems删除及回升方面,治疗效果好者与效果差者两组间并无显着差异(p>0.05)。5.16例接受RTX治疗的患者中3例出现ARA,并且ARA阴性患者于治疗前后的复发次数比ARA阳性患者显着降低(p<0.05),但残疾程度在两组中均无显着变化(p>0.05)。ARA的出现使得患者输注RTX的周期缩短、频率增加,其中1例ARA阳性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结论:1.尽管急性期NMOSD患者外周血CD19+B细胞与HCs比较并无显着差异,但是具有调节功能的CD19+CD24hiCD38hiBregs细胞及CD19+IL-10+B10s细胞数量减少,可能调节功能受损。在NMOSD患者急性发病中CD19+CD138+浆细胞数量升高并分泌自身抗体,发挥致病作用。2.尽管HDMP抑制了CD19+CD24hi CD38hi Breg细胞数量及频率,但对能分泌IL-10的B细胞数量与频率没有影响,仍可通过分泌IL-10发挥免疫调节功能。HDMP可能不能够抑制Bmems的增殖,不能控制疾病的复发。HDMP能够减少CD19+CD138+浆细胞产生致病性抗体,从而控制病情进一步进展。小剂量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不能明显抑制与体液免疫直接相关的Bmems及浆细胞数量及频率,单用小剂量GC可能不能完全控制NMOSD疾病复发。3.优化小剂量的RTX在NMOSD患者中预防复发有效,能够减少复发次数、ARR并改善残疾程度。NMOSD患者无论是否能在首次发病1年内启动RTX治疗,在启动治疗后患者均可获益。NMOSD患者在缓解期启动治疗临床反应更好。Bregs回升速度快慢可能反映RTX治疗反应好坏,Bmems回升速度可能与RTX治疗疗效无关。4.在应用小剂量RTX间歇补充治疗预防NMOSD复发的患者血浆中存在ARA。接受RTX治疗的NMOSD患者,血浆中是否可检测到ARA与NMOSD临床特点不相关。ARA的出现可能不影响RTX删除外周血B细胞的药物功能,但可能加速RTX降解或封闭其有效蛋白,相对减弱其药效。监测外周血CD19+细胞频率,调整RTX补充治疗间隔,仍可维持RTX控制NMOSD复发的临床疗效。ARA的出现可能诱导并发症的发生。

杨立利, 苟叁怀, 贾连顺, 李莉[7]2003年在《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文中研究指明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 15例急性 SCI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CD3、CD4、CD8表达的变化 ,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急性 SCI患者 T细胞 CD3、CD4和 CD4 / CD8比值显着低于正常组 (P<0 .0 1)。这表明急性脊髓损伤后机体T细胞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损伤 ,可能与脊髓损伤后机体易受感染状态有一定联系。

罗武[8]2013年在《初治脊柱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和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脊柱结核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IFN-γ和IL-4在病程中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探讨脊柱结核患者机体免疫力变化的规律,为脊柱结核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一定的依据。材料和方法:采用单平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纳入病例组的51例初治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和NK)细胞的绝对数和百分数,并与健康对照组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对其中36例进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后1-3天内完成T细胞亚群检测的病例进行术前和术后对比分析;对术后1月按时复诊的病例也进行相同的检测,与治疗前的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上述病例中提取单个核细胞时获取的血浆样本低温保存,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IFN-γ和IL-4与蛋白水平检测,并与上述相应的时间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脊柱结核患者病例中,CD3+T淋巴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和百分数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T、 CD19+和NK细胞的绝对数和百分数与健康对照组件比较无统计学差(P>0.05)。手术前后组间比较,T细胞亚群中CD4+T细胞水平进一步减低(P<0.05),其余(包括CD3+、CD8+、CD19+和NK)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与治疗前检测对比分析,CD3+和CD4+T细胞亚群的绝对和百分数与治疗前相比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仍低于正常组。细胞因子检测显示:脊柱结核患者治疗前IFN-γ蛋白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别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IL-4蛋白水平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比较,IFN-γ和IL-4蛋白水平无明显的变化。手术后1月患者的IFN-γ有所提高,但仍低于正常水平(P<0.05)。结论:脊柱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下降,其中以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和百分数降低为主;同时,主要由CD4+T淋巴细胞分泌为主的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也受到明显的抑制。手术应激可进一步降低机体的免疫力。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IFN-γ和IL-4水平随着治疗时期的不同而变化,可较好的体现免疫力状态,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

何海明[9]2016年在《艾灸法对哮喘大鼠模型外周血CD4~+、CD8~+T细胞及血清IL-1、IL-1Ra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实验目的:通过观察CD3+、CD4+、CD8+T淋巴细胞及血清IgE、IL-1、IL-1ra指标,探讨艾灸法防治哮喘的免疫学机制,为临床治疗哮喘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实验方法:选择清洁型SD大鼠30只,雄性,体重175-220g,随机分为叁组: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以卵蛋白致敏复制大鼠哮喘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叁组大鼠置于简易灸架上,正常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治疗组大鼠用特制细艾条间接灸双侧“肺俞”穴,“肾俞”穴,交替进行艾灸,每次灸30min,每天治疗一次,七天为一疗程,共灸14天。治疗后,处死各组大鼠,采用腹主动脉取血法取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水平,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IgE、IL-1、IL-1ra水平,之后取大鼠肺组织,做HE染色,行病理形态学检查。实验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gE、CD3+、CD8+T细胞及IL-1水平显着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血清IgE、CD8+T细胞及IL-1水平显着降低(P<0.05)。3.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CD4+T细胞水平、血清IL-1Ra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1.应用卵蛋白加氢氧化铝腹腔注射并给予雾化激发可以成功复制大鼠哮喘模型。2.哮喘大鼠模型建立后可导致CD3+、CD8+T细胞及血清IL-1、IgE水平的升高。3.艾灸可通过降低CD8+T、升高CD4+T细胞水平;降低血清IgE、IL-1水平升高IL-1Ra干预哮喘的免疫紊乱,控制炎症反应。

张艳玲[10]2008年在《T细胞免疫及黑质自身抗体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异常和运动减少。该病是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进行性变性、死亡是PD的主要病理改变。但是到目前为止,P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选择性的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害,是PD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的氧化应激学说、兴奋性氨基酸学说、钙的细胞毒作用学说以及A9区多巴胺神经元特异蛋白的表达,均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上述现象。但是,针对上述机制采用抗氧化、抗兴奋性氨基酸等措施后,并不能显着缓解PD的发病和A9区的病程进展。因此,目前认为,现有学说不能完全解释PD中选择性的多巴胺神经元损害,仍有其他不明因素参与了PD的发病过程,并在疾病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与特异性损害密切相关的免疫系统,在近年来受到日益增多的重视。在免疫和PD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最受关注的领域。细胞免疫方面:已有的研究发现,T细胞亚群的比例在PD患者中有改变,PD患者的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值降低,其中CD8+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CD4+CD45RA+幼稚性T细胞的比例下降,而CD4+CD45RO+记忆性T细胞显着增高,且γδ+T细胞显着增高。目前已有多项研究结果提示,T细胞重要表面抗原CD4和CD8可能参与了PD发病,但尚无直接证据。体液免疫方面:在众多的研究中,PD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黑质的自身抗体是备受争议的,且长期以来该课题得以高度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结论。虽然如此,多数研究者仍然确信有一种自身抗体可能参与了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损伤过程。鉴定该抗体及抗原,对PD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且可能为P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基于以上关于PD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研究现状,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观察了在不同剂量γ射线全身照射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后对PD的发病情况的影响;然后利用分别敲除CD4和CD8的小鼠PD模型,初步分析了敲除CD4和CD8对PD严重程度的影响;同时在实验中利用PD小鼠的血清和临床病例的血清,进行了初步的黑质靶抗原的分析。本研究分为叁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实验中使用不同剂量γ射线(0Gy、0.5Gy、2.0Gy和3.5Gy)全身照射对小鼠进行预处理,之后使用MPTP腹腔注射建立PD小鼠模型。用高效液相检测小鼠纹状体多巴胺和其代谢产物的水平、免疫组化检测黑质神经元数量和胶质细胞活化,同时检测了射线照射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改变。结果提示:2.0Gy和3.5Gyγ射线进行全身预照射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迅速而明显的下降;而0.5Gyγ射线进行全身预照射后,在观测的7天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总体评价较无照射对照组稍增高。高效液相提示,0.5Gy的γ射线进行全身预照射后,纹状体多巴胺含量较对照组降低,而2.0Gy的γ射线进行全身预照射后,纹状体多巴胺含量较对照组增高,3.5Gy的的γ射线进行全身预照射后,纹状体多巴胺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我们认为:1、不同的低剂量γ射线全身预照射可以对MPTP致C57BL/6小鼠多巴胺神经元损伤的严重程度有不同影响,并非都可以提供神经保护作用。我们认为在本实验中发现的2.0Gyγ射线进行全身预照射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因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大量减少导致的;与之相反,0.5Gyγ射线进行全身预照射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轻度增多,导致MPTP注射后的纹状体多巴胺含量进一步降低。2、以往关于“射线的神经保护”的研究中认为,辐射的毒物兴奋效应(radiation hormesis)可能是神经保护作用产生的机制,但是在本研究中提示,该机制未明显参与神经保护。第二部分:实验中分别利用CD4敲基因小鼠、CD8敲基因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在接受MPTP腹腔注射后,观察各组小鼠在MPTP处理后PD严重程度的改变。衡量严重程度的指标使用:纹状体多巴胺和其代谢产物的水平、免疫组化检测黑质神经元数量、Western-Blot检测的纹状体TH蛋白水平。同时对比观察了不同组小鼠黑质胶质细胞活化情况。结果提示:C57BL/6小鼠在MPTP腹腔注射后10天,HPLC-EC法检测提示纹状体DA,DOPAC和HVA均明显下降;免疫组化发现黑质DA能神经元数量减少,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Western-blot提示纹状体TH含量下降。分别敲除CD4+/CD8+ T细胞后,两组敲基因动物均出现DA能神经元损伤程度较野生型小鼠减轻的现象。但是在胶质细胞活化方面却有不同的表现:与WT相比,CD4-Ko组小胶质细胞活化稍增强,而CD8-Ko组活化明显增强;CD4-Ko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程度比WT组轻,CD8-Ko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程度比WT组明显增强。因此敲除CD4+或CD8+ T细胞,可减轻帕金森病的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我们认为敲除CD4+或CD8+ T细胞后,可能导致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加重,从而减轻了多巴胺神经元的损伤。此外,我们还发现,CD4-Ko组造模后10天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程度比WT组轻,而CD8-Ko组星形胶质细胞在造模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均明显活化,程度比WT组重。因此,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程度可能参与影响多巴胺神经元的损伤程度。但是上述两种胶质细胞影响DA能损伤程度的机制本研究中未进一步涉及。第叁部分:实验中通过免疫组化,ELISA,Western-Blot的方法,初步分析了PD动物模型和PD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黑质产生自身抗体的情况,并尝试使用二维电泳的方法筛选黑质蛋白中自身抗体特异性靶抗原。研究中我们发现:免疫组化中患PD病小鼠的自体血清可使脑冰冻切片的神经细胞弥漫性着色,与健康血清相比,似乎在黑质区有一定阳性细胞出现;ELISA提示患PD病小鼠的自体血清与黑质部分蛋白匀浆的结合性较正常小鼠增强。Western-blot中提示有可疑的35kDa的蛋白条带和患病小鼠的自体血清结合。本研究结果提示在C57BL/6小鼠帕金森病模型中,外周血中可能存在和黑质神经细胞有结合性的蛋白,这种蛋白也可能是一种针对黑质神经元的抗体。从以上的实验结果中进一步严格实验条件,将有助于阐明自身抗体在PD发病中的作用。从上述实验结果中我们得到结论如下:1、低剂量射线的全身预照射,可以轻度改变MPTP对C57BL/6小鼠黑质DA能神经元的毒性强度。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放射损伤以及辐射的毒物兴奋效应的综合结果;其中,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与MPTP对C57BL/6小鼠黑质DA能神经元的毒性强度相关,可能是影响毒性过程的重要因素;辐射的毒物兴奋效应在MPTP损害C57BL/6小鼠黑质DA能神经元过程中,作用非常微弱。2、CD4和CD8可能参与了PD的发病机制。CD4或CD8分子的敲除,可以减轻MPTP导致的亚急性PD的严重程度,但并不能明显阻止多巴胺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其机制可能通过改变胶质细胞的功能,达到影响PD发病以及严重程度的作用。3、黑质神经元自身抗体的存在可能参与了PD的发病,黑质中35kDa蛋白可能是自身抗体的靶抗原。

参考文献:

[1]. 急性脊髓损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其意义[D]. 杨立利. 第二军医大学. 2003

[2]. CSFV SM株感染对猪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以及在猪体内的分布[D]. 周远成. 四川农业大学. 2009

[3]. SD大鼠脊髓损伤前后外周血和损伤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D]. 骆二红. 蚌埠医学院. 2012

[4].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循环记忆性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D]. 车媛媛. 吉林大学. 2016

[5]. 补肾益髓胶囊对视神经脊髓炎缓解期临床疗效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D]. 王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6].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外周血B细胞研究[D]. 张璘洁. 天津医科大学. 2016

[7]. 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J]. 杨立利, 苟叁怀, 贾连顺, 李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3

[8]. 初治脊柱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和作用[D]. 罗武. 昆明医科大学. 2013

[9]. 艾灸法对哮喘大鼠模型外周血CD4~+、CD8~+T细胞及血清IL-1、IL-1Ra的影响[D]. 何海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

[10]. T细胞免疫及黑质自身抗体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 张艳玲. 第叁军医大学. 2008

标签:;  ;  ;  ;  ;  

急性脊髓损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其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