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替米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58例临床观察

依替米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58例临床观察

杨毓平(贵州开磷集团职工医院门诊部贵州贵阳550302)

【中图分类号】R4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9-0180-02

【摘要】目的观察依替米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6例。2组患者均给予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解热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头孢哌酮,100mg/(kg?d),每日1次,静脉滴注。观察组同时给予硫酸依替米星,300mg+0.9%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2组均以治疗5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62.50%,对照组为40.0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64%,对照组为82.1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止泻天数、大便培养转阴天数等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替米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痢疾急性细菌性依替米星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如失治、误治可导致中毒性痢疾,甚至危及生命。依替米星为庆大霉素C1a的乙基化衍生物,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笔者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依替米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58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治疗急性细菌性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共112例,按治疗的顺序随机分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56例,性别:男30例,女2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7天,平均2.6天;临床表现:腹泻36例,腹部疼痛不适27例,发热33例。对照组56例,性别:男33例,女2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7天,平均2.8天;临床表现:腹泻38例,腹部疼痛不适25例,发热37例。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临床资料2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拟定疹断标准:①急性发病的腹泻伴发热、腹痛、脓血和(或)黏液便;②大便镜检:白细胞>15个/HP;③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凡符合以上3条中2条或2条以上即可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

1.3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解热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头孢哌酮,100mg/(kg?d),每日1次,静脉滴注。观察组同时给予硫酸依替米星,300mg+0.9%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2组均以治疗5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4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拟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大部分消失,大便培养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大便培养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

1.5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经SPSS13.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疗效比较治愈率治疗组为62.50%,对照组为40.0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64%,对照组为82.1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l2组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2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退热时间、止泻天数、大便培养转阴天数等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2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组别n退热时间/d止泻天数/d大便培养转阴天数/d

观察组561.25±0.23*2.57±0.25*3.48±0.26*

对照组563.42±0.815.85±0.545.79±0.26

注: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急性细菌性痢疾夏秋多见,是我国常见多发病,危害较大,常见致病菌是痢疾杆菌,需要抗生素治疗[1]。硫酸依替米星是我国研制的一类新型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其杀菌机理是作用于细菌体内的核糖体、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2-3]。体外药敏试验证明对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氏菌属、变形菌属、肠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4-5]。本研究结果表明,治愈率治疗组为62.50%,对照组为40.0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64%,对照组为82.1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止泻天数、大便培养转阴天数等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依替米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25.

[2]陈建华,周辉,余滋中.依替米星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178例[J].实用医药杂志,2007,23(8):1246-1248.

[3]廖丹,王海龙,蒋学斌.依替米星联合用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9):78-80.

[4]张建军.依替米星与阿米卡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4-6.

[5]杨启文,徐英春,王辉,等.依替米星体外抗菌活性及其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1010-1013.

标签:;  ;  ;  

依替米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58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