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词论文_谭若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人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人,词调,中原,北宋,兴盛,宫廷,情趣。

文人词论文文献综述

谭若丽[1](2019)在《近现代文学中“文人词”的审美含义——从夏承焘词作研究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人词"是"文人之词"中具有审美特征的部分,是"文人之词"的下属范畴。"文人词"重视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气质,重视神似而非特别重视严格工细的文本形式,创作者多用"文人词"来表现自我的情感、趣味,抒写性灵,抒发文人独立的思想情感。夏承焘的词注重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当下生活的关注,抒发词家的诸多人生感悟与理趣,善于用典而不枯涩,处处显露夏承焘的灵秀睿智,这正是学识与性情相结合的"文人词"的典型表现。(本文来源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蒲宏凌[2](2018)在《文人词的词体观念及其美学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燮在《百家唐诗序》中谈到"中唐"之"中"时说:"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一代之所独得而称中者也。……时值古今诗运之中,与文运实相表里,为古今一大关键,灼然不易。"中唐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文学艺术领域变革与开拓的关键期,社会思潮、文学风气、艺术精神、审美意识都(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画报》期刊2018年S2期)

谭若丽[3](2018)在《夏承焘词作中“文人词”特色的具体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夏承焘不仅是现代词学的奠基者,更是民国时期甚至是20世纪不可忽视的词作大家。《天风阁词集》是夏承焘"合稼轩、白石、遗山、碧山为一家"而自成面目的词风特色的集中体现。夏承焘学识渊博,在作词时能将学问与性灵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词作呈现出典雅而不桎梏、灵睿而充满理趣的文人词面貌。夏承焘在总结传统词学的基础上,对词学的校勘、目录、版本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是现代词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夏承焘才气洋溢、学贯中西,(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8年08期)

王亚芳[4](2017)在《简论中唐文人词的宫廷文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最初的萌芽到最终与诗、文比肩的独特文体,词体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词兴起于唐代,唐代文人词受诗歌与宫廷文化的多重影响经历了从最初的萌芽,到初步生成,再到发展变化,最后基本定型的演变,本文意在对中唐时期的文人词进行考察探讨,着重分析宫廷文化与唐代文人词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26期)

张诗扬[5](2016)在《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传播研究——北宋文人词调音乐的审美追求与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唐虞叁代之始,人皆能因所感而歌唱,荆轲歌易水,离别唱阳关,上至君王,下到百姓,多知音好歌者。至商周时,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文人音乐逐渐剥离开来,文人音乐独立而成一派。宋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尤其不能忽略了文人对于音乐的创作和参与,经文人之手的北宋词调音乐,是文人音乐之代表。"文"的品格、气质和素养是文人音乐区别于其他传统音乐的标志之一。唐诗是酒,宋词为茶,歌词、音乐和典故中记录着宋代文人独特的艺术审美与细腻情感,"词调音乐"更注重于"音"与"心"之间的对话,以含蓄之情、中和之意、音外之音来表现中国古代文人独有的艺术哲学。(本文来源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刘美辰[6](2016)在《金代文人词词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词是与南宋平行的中国词史在北方发展的有机一环,伴随燕乐输入和发展,基本与金朝一代相始终的金词仍是“音乐文学”。前人对唐宋词调的研究和总结以明清人为代表,近现代也有不少学者对词调进行研究和补充,但针对金代词调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本文从唐圭璋编《全金元词》所录及后人补录的金代文人词和相关书籍、材料入手,对所整理出的金代文人词中所用词调进行研究分析,并对金代文人用调情况和新调、新体加以探究。论文绪论部分对明清两朝编撰词谱的情况和前人对词调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清代的《词律》及《钦定词谱》是对唐宋词调总结较为完善的两部词谱。绪论部分还明确了金代文人词的界定和本文的研究方向。金代文人词作除《全金元词》所录外,另补张绍清《<全金元词>补辑》和宁希元、宁恢《补<全金元词>二十九首》中补录的十首金代文人词作。论文第一章概述了金代文人词词调的整体情况,首先整理、统计出金代文人所用的一百二十五首词调及各词调的词作数量。并将金代文人词划分为叁期,分期统计出金代文人词词调的分布情况,从金朝建国初期到承平时期再到亡国时期文人词在创作和采用词调的数量上都不断上升,金代亡国时期文人词的创作和用调达到了高峰。在这一章中也整理出金代文人词词调所属宫调的情况。第二章对金代文人词创调情况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考出金代文人词词调中的新调有《红袖扶》、《春草碧》、《叁奠子》、《一井金》、《愿成双》、《江月晃重山》、《秋色横空》七调,其中《红袖扶》、《一井金》为金代孤调。元好问《江月晃重山》、《秋色横空》及高宪《叁奠子》、完颜璹的《春草碧》均被后人采用,但词作不多。文人词调中也仅有《愿成双》、《月上海棠》等调被北曲吸收。第叁章对金代文人词词调中的新体进行了整理和考析,将《词律》、《钦定词谱》中所列或参考的金代文人词新体进行汇总,共涉及二十二首金代文人词词作。另通过逐词比对,将《词律》、《钦定词谱》未录新调体进行汇总,并分析新体与两词谱中所录词调正体差别,共列出叁十五调新体。金代文人词中的新体词调不容忽视,在探究各词调的演进过程中这些新体词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01)

段国朋[7](2015)在《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体现了文人对词体这一新生事物不断体认的过程。对北宋文人词体观演变过程的探究,有助于了解和把握词体的发展历程以及词体确立文坛地位的轨迹。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主要围绕词体文化身份与文化功能的变化及继而引起的词体文人审美情趣的塑造。词体文人审美情趣的塑造主要包含诗词观的激荡摩擦与词体的雅化之路。(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颜丽娟[8](2015)在《从语言学角度看《云谣集》的文人词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词集分为民间和文人两类,着名学者对民间词的特点进行了归纳。从敦煌《云谣集》重见天日开始,绝大多数研究者因各种原因将这部词集定性为民间词总集,并写进了一些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但是,仅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运用对比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云谣集》的词律、语言风格与民间词存在很大差异,与民间词的标准不合,而与创作时间相近、属于文人词范畴的花间词和南唐词高度相似。《云谣集》收集的作品是成熟词而非初期词,因此,它应该是文人词总集而非民间词总集。(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5年08期)

黄静[9](2015)在《唐末五代文人词兴盛原因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末五代西蜀、南唐词体兴盛,成为当时词体创作的两大中心,这与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断恶化,及南北方文人命运的不同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由于北方政治混乱,经济萧条,统治者多武夫出身,排斥文人,故而北方文人处境极其恶劣,而南方政治稳定,经济富庶,统治者多尚文好士之辈,从而导致大量的北方文人向南方,尤其向西蜀、南唐迁移。再加上两地大量的本土文人,使得此两地人文环境极为优越,为词体的兴盛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长期的割据战乱使文人的人生理想破灭,文人普遍醉入花间尊前,西蜀、南唐两地从君主到臣子皆如此,这使得两地词体兴盛成为必然。(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5年05期)

贺威丽[10](2015)在《唐末五代中原乐制之衰与蜀地文人词之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末广明元年(880)十二月至五代前、后蜀时期(907—925、934—965),中原乐制彻底崩坏,乐工、乐器散亡,蜀地较为安定,接纳了众多避难乐工与士宦,前后蜀音乐兴盛,较多地保留了唐乐面貌,为音乐衰微的中原政权输送了大量乐工。唐末五代蜀地音乐之盛促成了曲词创作及《花间集》的编辑。作为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明确了诗词之分、奠定了词体的"婉约"本色,在评论与创作两个方面都具有典范意义,成为"一代之文学"由唐诗走向宋词的中介和过渡。(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文人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叶燮在《百家唐诗序》中谈到"中唐"之"中"时说:"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一代之所独得而称中者也。……时值古今诗运之中,与文运实相表里,为古今一大关键,灼然不易。"中唐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文学艺术领域变革与开拓的关键期,社会思潮、文学风气、艺术精神、审美意识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人词论文参考文献

[1].谭若丽.近现代文学中“文人词”的审美含义——从夏承焘词作研究说起[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2].蒲宏凌.文人词的词体观念及其美学精神[J].中华文化画报.2018

[3].谭若丽.夏承焘词作中“文人词”特色的具体体现[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

[4].王亚芳.简论中唐文人词的宫廷文化现象[J].青年文学家.2017

[5].张诗扬.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传播研究——北宋文人词调音乐的审美追求与传承[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

[6].刘美辰.金代文人词词调研究[D].吉林大学.2016

[7].段国朋.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8].颜丽娟.从语言学角度看《云谣集》的文人词属性[J].社科纵横.2015

[9].黄静.唐末五代文人词兴盛原因考[J].语文学刊.2015

[10].贺威丽.唐末五代中原乐制之衰与蜀地文人词之兴起[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夜坐图》沈周明代纸本纵84.8厘米横...两宋诗歌-两宋文学构成及其流派示意图柳永的坎井俚词敦煌曲子词横放杰出的苏轼词-苏轼像 元 赵孟俯六 北宋 赵佶 瑞鹤图 138.2cm×51cm 辽宁...

标签:;  ;  ;  ;  ;  ;  ;  

文人词论文_谭若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