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桥[1]2003年在《针刺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功能失调早期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针灸的疗效早已被临床实践所证实。实验证明,针灸并不直接消除致病因子,也不直接针对局部病变组织,而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功能状态、使失衡的机体恢复稳态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大量的研究进一步提示针灸的疗效与免疫调控有关,但是针灸免疫调控作用的机理即针灸通过何种途径、层次、环节影响机体目前尚不是十分清楚。所以,近年来针灸免疫调控机理的研究成为针灸研究的一大热点。 本实验以束缚和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 AA)为致病因素,以电针为处理手段,通过检测大鼠血清IL-2含量、血浆、下丘脑和垂体p-EP含量、胸腺HSP_(70)表达、大脑c-fos基因的表达,观察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早期免疫介导物质的变化以及电针对它们的影响,总结针刺影响的规律,进一步阐释针刺免疫调控的机理。 本实验共用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7组,分组如下:正常组(6只)、模型对照组(模型组,6只)、束缚应激模型组(束缚模型组,6只)、电针关元束缚组(8只)、电针六穴束缚组(8只)、电针关元关节炎组(AA关元组,8只)、电针六穴关节炎组(AA六穴组,8只)。实验选取任脉六穴、关元,选穴依据是: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任脉六穴、的位置靠近中枢免疫器官胸腺,而且与胸腺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关元穴位于任脉上,中医认为针灸关元穴具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的作用,是中医传统强壮要穴之一。 实验结果表明: 1、针刺后关节的病理切片HE染色表明:关节病变改变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提示针刺具有减少炎症渗出,促进渗出物吸收,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2、针刺能促进胸腺HSP_(70)的表达和降低大脑c-fos基因表达。 3、针刺后AA各组下丘脑β-EP含量下降、垂体β-EP含量上升、血浆β-EP含量上升,提示针刺可以促进下丘脑、垂体β-EP释放,使循环血液β-EP含量上升,AA六穴组变化明显,表明针刺引起β-EP消耗性下降后,启动了机体的代偿机制。 4、针刺后血清IL-2含量上升,提示针刺可以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5、佐剂性关节炎可导致血浆β-EP含量下降,下丘脑、垂体β-EP含量上升。 6、血浆β-EP和血清IL-2相关性研究表明二者存在正相关(R=0.6589),提示β-EP对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7、短期束缚应激模型血液、组织中β-EP含量有所改变,针刺后胸腺HSP_(70)表达增强,大脑c-fos基因表达明显减弱,血液、组织中中β-EP含量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提示针刺对早期免疫失调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8、比较疾病损伤早期治疗与长期治疗的穴位规律特点:关元穴作用持久,具有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任脉六穴作用短暂且效应呈逐渐减弱趋势。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出,β-EP可能是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间共同的介导物质,针灸免疫调控的机制很可能是针灸通过影响不同部位β-EP的含量变化进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而实现的。针灸刺激传导到中枢,中枢调控下丘脑、垂体β-EP释放入血,β-EP与免疫细胞膜表面的阿片受体结合,促进免疫细胞分泌IL-2等细胞因子而发挥针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能是针灸免疫调控的途径之一。 不同应激源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针灸作为一种良性应激源,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且关元穴与任脉六穴的作用具有不同的特点。
魏惠芳[2]2010年在《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快速的生活节奏,使现代心身性疾病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同时把调神、治神摆在防治疾病的首位,形成了以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和机体功能为目的的整体治疗特点。在课题组前期的实验中,论证了针灸作为良性应激源对不同应激源引起的免疫失调状态有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双向良性调整作用,而且发现不同应激源可导致机体行为的异常改变。因此,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从行为学的角度,继续采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和束缚应激大鼠模型,选取百会、关元、足叁里穴,观察不同应激源与针灸介入后,对模型大鼠机体免疫功能失调的影响及由此所产生的情绪、认知等心理行为改变的特点,探讨针灸作为良性应激源对心理行为及免疫功能的整体调控机制与作用机理。实验中选取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15组:即正常组、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AA针\灸百会穴组、AA针\灸关元穴组、AA针\灸足叁里穴组、束缚针\灸百会穴组、束缚针\灸关元穴组、束缚AA针\灸足叁里穴组,每组8只;AA模型以完全弗氏佐剂制备,束缚模型以自制布袋每天束缚20min造模;采用行为学检测方法分别在造模前1 d、造模后1d、第四次治疗后、第七次治疗后、第十次治疗后测定AA模型大鼠机械痛阈与热痛敏阈值,同时在造模前、造模后、第5次治疗、第9次治疗后进行饮水冲突检测;并运用酶联免疫、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方法检测大鼠血液、关节与中枢内相关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观察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初步探讨针灸作为良性应激源的内在作用机理。主要实验结果:1AA模型造模后,各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与热痛敏阈值均显着下降(P<0.01)右足爪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状态。针灸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痛阈逐渐上升。2 AA模型组大鼠关节NF-κB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HSP70下降(P<0.05),且脊髓c-fos的表达、血清TNF-α含量的上升。针灸各穴组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关节HSP 70显着上升,其中AA针足叁里组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灸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NF-κB与脊髓c-fos表达下降。从各AA模型组大鼠痛阈变化趋势来看:百会穴在AA模型原发反应期即有明显的镇痛效应,关元穴组与足叁里穴组则作用较平稳,并有效的减轻了AA模型大鼠继发反应性疼痛。其中以百会穴组、足叁里穴组作用强于关元穴组,且灸百会作用优于电针百会穴,灸关元组优于电针关元组,电针足叁里优于灸足叁里组。3饮水冲突实验表明:AA模型与束缚模型组大鼠舔水次数逐渐下降(P<0.01),针灸治疗后,各治疗组舔水次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AA模型以针百会穴、灸足叁里穴组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束缚模型各治疗组(除灸足叁里组)均高于模型组(P<0.01),以针\灸百会穴组最为显着,而灸关元与针足叁里组在第5次治疗后舔水次数增长显着,与模型组比较(P<0.01),且第9次治疗后针关元穴组大鼠舔水次数显着上升,但灸足叁里组模型大鼠舔水次数没有显着性改变。4针、灸各穴组治疗后,AA模型与束缚模型大鼠大脑皮质DA、海马5-HT的释放均显着性升高,其中以电针关元组作用最为显着,其次为电针百会穴与电针足叁里穴;同时伴有AA模型与束缚模型大鼠下丘脑c-fos表达下调。其中针灸两种介入方法在慢性炎性痛模型中能良性调节c-fos、5-HT、DA的释放,穴位间以关元穴对慢性炎性痛应激模型作用最为显着;束缚模型中,则以艾灸作用强于电针组,且以灸百会穴组、灸足叁里穴组作用优于灸关元穴。5佐剂性关节炎所致的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血清IFN-γ出现下降趋势,而TNF-α呈上升趋势;束缚模型大鼠血清IFN-γ与TNF-α水平变化趋势则与AA模型组相反,这提示两种不同应激源导致模型大鼠出现了不同的免疫失调状态。针灸各治疗组均使两种模型中血清IFN-γ的水平继续下降,而TNF-α水平则以上调为主。6AA模型与束缚模型组大鼠海马OFQ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呈上升趋势(P>0.05),治疗后,AA模型中,针\灸各穴治疗组OFQ含量均高于模型组,其中灸关元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束缚模型中,灸组以上升为主,且灸关元组与模型组有统计差异(P<0.05),电针组海马OFQ含量以下降为主,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论:1.慢性炎性痛应激与束缚应激均可致机体可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学改变。2.针灸可以通过促进炎症局部HSP7。的表达,提高细胞耐受,抑制NF-κB的活性与c-fos基因的即刻表达,中断炎症级联反应信号转导途径,减轻局部组织的炎症、水肿与痛敏状态。3.针灸可能通过促进大脑皮质DA的释放,参与应激信号转导,调控下丘脑c-fos表达与海马5-HT含量,抑制细胞凋亡,调节模型大鼠的免疫抑制状态,改善AA模型大鼠痛敏与抗应激能力。4.针灸通过对IFN--γ、TNF-α两者分泌水平比例失衡的调节,达到改善机体的免疫紊乱状态。5.我们推测针灸可通过调节海马OFQ水平,促进皮质DA等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与代谢,参与机体的痛觉、抗应激及免疫调节过程,改善模型大鼠的感觉与行为异常。综上所述:针灸叁穴可通过多水平、多途径、多靶点的调节作用,中断炎症级联反应信号转导,启动机体抗应激系统,参与免疫调节过程,改善模型大鼠的感觉与行为异常。
邓建铭[3]2005年在《针灸关元穴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功能失调模型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临床早已证明,针灸对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但部分作用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传统医学认为,针灸可以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现代医学则认为,针灸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本实验旨在从免疫调控的角度探讨其防病治病的机制,研究针灸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作用,以及内阿片肽、细胞因子等物质的作用规律,进一步为临床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推动针灸临床的发展。 本实验以束缚和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 ,AA)为致病因素,以电针和艾灸为处理手段,通过检测大鼠血清 IL –1 含量、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含量、血浆、下丘脑、垂体和淋巴结β-EP 含量,观察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免疫介导物质的变化以及电针和艾灸对它们的影响,总结针灸影响的规律,进一步阐释针刺免疫调控的机理。 本实验采用 Wistar 大鼠 56 只,随机分为 3 组,分别为:1 正常对照组(8 只)2AA 模型组(24 只,每小组 8 只,其中分别为 AA 模型对照组、AA 模型电针“关元”组、AA 模型艾灸“关元”组)3 束缚应激模型组(24 只,每小组 8 只,其中分别为束缚应激模型对照组、束缚应激模型电针“关元”组、束缚应激模型艾灸“关元”组)。实验选取任脉“关元”穴,选穴依据是:关元穴位于任脉上,中医认为针灸关元穴具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的作用,是中医传统强壮要穴之一。 实验结果表明: 1.针灸后关节的病理切片 HE 染色表明:关节病变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提示针灸具有减少炎症渗出,促进渗出物吸收,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2.针刺和艾灸关元能使 AA 大鼠原发的右足足爪肿胀率和继发的左足足爪肿胀率降低,提示针灸能减轻机体原发和继发炎症反应的程度,对机体亢进的免疫反应有一定的阻抑作用。 3. AA 大鼠针灸后体重增长减慢,束缚组大鼠针灸后体重增长速度加快。 4.针灸后可使 AA 和束缚大鼠血清 IL-1 和血清 TNF-α含量均下降,提示针灸可调整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以及恢复束缚应激导致的机体免疫失调状态。 5.针灸对关节炎、束缚应激所致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在两种模型中发挥作用各异,关节炎为免疫亢进模型,针灸后,血浆、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均下降,垂体和淋巴结β-内啡肽含量升高;束缚为免疫抑制模型,针灸后,除了垂体β-内啡肽含量下降外,血浆、下丘脑、淋巴结β-内啡肽含量均升高。表明针灸可能是通过调节β-内啡肽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介导作用来实现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不同应激源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针灸作为一种良性应激源,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且针刺与艾灸的作用具有不同的特点,针刺对机体的刺激作用强于艾灸作用,针刺作用迅速持久,艾灸作用缓慢温和且持久。研究表明:针灸均具有较好的抗炎免疫作用,可有效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β-EP、IL-1、肿瘤坏死因子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间的共同介导物质的调节而实现的。
张帆[4]2008年在《针刺对免疫功能失调模型大鼠相关因子及递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行之有效,其整体调节的优势逐步被认同,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针灸机理的阐释仍不能令人满意。对针灸防治、预防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仍是必要的。微观研究,整体综合或许是一条思路。本项实验研究是在导师张露芬教授大量前期工作基础上的延续和进一步深入。实验以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和束缚应激所致免疫失调模型作为研究对象,以电针为处理手段,选取的关元、百会、足叁里穴,从整体和分子水平观察电针对大鼠免疫失调模型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规律,旨在通过观察针刺、束缚和致病因子叁者对免疫系统影响的作用规律,并相互比较拟揭示针灸整体调控的部分机理,进一步阐述针灸免疫调控机制的实质。实验以AA、束缚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射免疫、痛阈测定等技术方法检测脑内及血液中细胞因子、神经肽类等物质,观察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的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选取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各8只,分别为:正常组、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AA针关元组、AA针百会组、AA针足叁里组、束缚针关元组、束缚针百会组、束缚针足叁里组。实验结论为,针刺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叁大系统均具有调节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针灸通过综合调节细胞因子IL-4、IL-6、IL-10的水平进而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2.针灸对大鼠血清IL-6水平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对不同模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AA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下调,对束缚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上调,以达到调节机体紊乱的免疫状态。3.针灸可调节大鼠血浆PGE2的水平,从而调节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的紊乱失衡,进而使炎症机体的痛敏反应减轻,以减轻伤害性刺激对机体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损伤能力。4.针灸可动态调节大鼠组织与血浆孤啡肽的分泌和释放,以发挥针灸对不同疾病状态下多靶点、多环节的抗炎、抗损伤镇痛的作用。5.针灸对不同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规律不同,通过对不同细胞因子和疼痛介质的综合调节,启动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达到抗炎抗损伤,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6.研究表明,针灸穴位对不同机能状态的影响具有相对的腧穴特异性。关元穴对各项细胞因子及疼痛递质的调节趋于平缓持久的效应;足叁里穴表现不稳定;百会穴对不同应激原导致的免疫失调及镇痛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关元穴、百会穴和足叁里穴在防治免疫功能失调疾病中具有各自规律与特点,并且对不同模型的调节作用不同,体现了腧穴特异性的特点。7.针灸可通过对外周、中枢等不同水平的作用,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相关免疫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继而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并通过此网络多水平、多层次、多靶点的调节作用,以提高机体对外界不良应激的抵抗能力,减轻外界伤害性刺激对机体的损伤。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证明,针灸对机体的作用体现了多元化、复杂性的内在机制,深入的科学机制与规律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揭示。
闫明茹[5]2007年在《针灸关元、命门、足叁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行之有效,其整体调节的优势逐步被认同,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针灸机理的阐释仍不能令人满意。对针灸防治、预防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仍是必要的。微观研究,整体综合或许是一条思路。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继续观察针刺对束缚、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的影响,从电针刺激作为处理手段,选取关元、命门、足叁里叁穴,在深究上述叁个穴位在中医理论下共性和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指标变化来研究这叁个穴位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的模型大鼠的调控机制,并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来揭示针灸整体调控的部分机理。实验以AA、束缚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及放射免疫等技术方法检测脑内及血液中细胞因子、神经肽类等物质,观察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的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选取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15组,每组各8只,分别为:正常组、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AA针关元组、AA针命门组、AA针足叁里组、AA灸关元组、AA灸命门组、AA灸足叁里组、束缚针关元组、束缚针命门组、束缚针足叁里组、束缚灸关元组、束缚灸命门组和束缚灸叁里组等。实验结论为,针刺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叁大系统均具有调节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针灸能使AA大鼠关节红、肿、热等症状减轻,关节肿胀率降低,镜下观察关节滑膜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关节软骨结构完整。提示针灸具有减少炎症渗出,促进渗出物吸收,抑制炎症反应作用。2.针灸能使AA大鼠迟发性左足足爪肿胀率降低,且针灸关元穴效应最强,电针更为明显。提示针灸能减轻机体继发反应的程度,对机体亢进的免疫反应有一定的阻抑作用。3.针灸通过调节IL-1、TNF-α、IL-2、L-18的水平来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4.针灸对大鼠血清IL-2水平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对AA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上调,对束缚模型大鼠表现为上调不明显,关元则表现为下调趋势。5.针灸可通过调节大鼠ACTH的水平来减轻外界各种不良应激对机体所造成的伤害。6.针灸可整体调节大鼠大脑皮层AVP的分泌和释放,继而在中枢水平即可刺激CRF及ACTH释放,刺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发挥对整个HPA轴的功能的调控作用。7.关元穴对机体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优于足叁里穴和命门穴,且命门穴作用最差;同时,关元穴、命门穴和足叁里穴在防治免疫功能失调疾病中具有各自规律与特点,并且对不同模型的调节作用不同,体现了腧穴特异性的特点。并且电针对机体的免疫调整作用强于艾灸。8.针灸可通过对中枢、外周等不同水平的作用,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相关免疫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继而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并通过此网络多水平、多层次、多靶点的共同作用,发挥多元化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外界不良应激的抵抗能力,并将外界对机体的伤害减小到最低。针灸的这种作用,由于各类内在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多元化、复杂性的一面,同时也证明了针灸在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各种递质、细胞因子复杂的内在机制。
王春生[6]2008年在《针刺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心理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心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针灸治疗的独特性,决定了针灸效应具有生物学效应和心理学效应的双重性。针灸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学效应及其内在的调节机制需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实验以佐剂性关节炎(AA)和束缚为应激因素,以电针为处理手段,采用放射免疫、酶联免疫等分析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及血液中PGE2、NE、DA、OFQ等含量,通过观察机体在不同应激状态下神经递质、阿片肽、行为的变化以及电针对其影响,来揭示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心理行为改变的影响的部分机理。本实验采用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9组:正常组、AA模型组、AA针关元组、AA针足叁里组、AA针百会组、束缚模型组、束缚针关元组、束缚针足叁里组、束缚针百会组。实验结论为,针刺的调整作用是多水平、多靶点、多途径的,针刺对不同应激状态下心理行为改变具有良性调整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是其发挥整体调整作用的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表明,针刺对AA模型大鼠慢性疼痛导致的焦虑、情绪、行为变化及束缚模型大鼠躯体应激导致的抑郁、行为变化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针刺可以有效地调节海马NE、DA的水平,改善因脑内NE、DA水平紊乱而导致的大鼠焦虑和抑郁状态,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调节DA系统对伤害性刺激的紧张性抑制作用,减轻对机体的损伤,进而减轻机体的疼痛反应及导致的行为异常。3.针刺可调节大鼠血浆PGE2的水平,从而调节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的紊乱失衡,以减轻伤害性刺激对机体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从而改善疼痛导致的行为异常及参与针灸的免疫调节。4.针刺可动态调节大鼠海马和血浆中的OFQ含量,进而对NE、DA产生影响,推测这可能是针刺改善大鼠行为异常的途径之一,同时推测OFQ调节的复杂机制与针灸的免疫调节密切相关。5.针刺不同穴位具有各自的规律特点,关元穴对各类生物因子的调节趋于平缓持久的效应,百会穴对不同应激源导致的行为异常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足叁里穴作用规律不明显。6.针灸作为一种良性激源与佐剂性关节炎的炎症以及束缚的应激共同启动了机体预应激系统,通过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整体调控,达到改善机体内环境紊乱从而改善不同应激源导致的行为异常。
郑宇[7]2007年在《不同应激源与针灸介入对精神心理及NEI网络改变的调控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灸治疗的独特性,决定了针灸效应具有生物学效应和心理学效应的双重性。而针灸研究的现状突出强调其生物学效应,而忽视心理因素的作用,对针灸治疗作用的理解是不全面的。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行之有效,其整体调节的优势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学效应的复杂调节机制需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继续观察针灸对束缚、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的影响,注重实验中的环境改变以及治疗时间的选择,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和时间治疗学说,来揭示针灸整体调控对与不同应激所致精神心理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改变的部分机理。实验以束缚、AA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学、免疫组织化学、放射免疫等技术方法检测脑内及血液中神经递质、肽类物质及细胞因子等,观察针灸对不同应激原所致的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实验采用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治疗组(AA针灸关元组、AA针灸命门组、AA针灸足叁里组、束缚针灸关元组、束缚针灸命门组、束缚针灸足叁里组)。实验结论为,针灸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叁大系统均具有调节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针灸作为一种外来刺激与佐剂关节炎的炎症以及束缚的应激共同启动了机体预应激系统,但做为良性应激的针、灸作用其作用途径区别于劣性应激的炎症反应和束缚应激,使机体的自稳机制发生改变。2.针灸能够调节参与机体内环境失衡的多效性因子IL-1、TNF-α,使其反映出在外周免疫细胞及中枢神经细胞中的表达不仅仅局限于炎症反应,而且受内外环境的影响,无论是产生于外周或中枢的细胞因子均可引起精神心理的行为的改变。3.针灸对IL-2的调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所处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4.针灸能够调节由于炎症刺激、束缚刺激、恐惧刺激等不同应激源的刺激造成的机体淋巴细胞增殖的改变。5.针灸能够促使细胞因子(如IL-2、IL-1、TNF-α)之间的彼此诱生,发挥相互协同或拮抗作用介导并维持着细胞间的协调关系。6.结合μ受体和IL-2的生物学活性,尤其是结合IL-2在精神、心理、行为方面的作用表明,μ受体作用广泛,介导了许多生物学效应。7.我们推断β-EP及μ受体通过调节植物神经内交感神经系统参与调节了心理应激所带来的免疫功能改变、机体自稳状态失衡。针灸作为一种良性应激原启动了机体内源性自稳机制,调整紊乱的功能,最终达到提高机体内在应变能力。8.针灸能够调节与HPA轴相关的COR、血浆CRH、ACTH与下丘脑AVP的活性的相关性趋势。
贾文睿[8]2017年在《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长期的应激刺激可导致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动物或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会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心血管功能亢进的反应,并能逐渐发展为应激性高血压。伴随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长期从事精神紧张工作人群的应激性高血压患病率显着升高。临床上高血压的发生大多会经历一个从正常血压(120 mmHg/80 mmHg)向一期高血压(≥140 mmHg/90 mmHg)发展的缓慢过程,即高血压前期阶段。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7次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高血压前期"的概念,是指收缩压在120-139 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在80-89mmHg之间的阶段。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高血压前期在某些国家的发生比例高达30%-50%。应激性高血压的发病过程经历了一个从生理向病理演变的高血压前期阶段,即应激性高血压前期(stress-induced prehypertension,SIPH)。高血压前期常合并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且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在SIPH阶段出现了亚临床靶器官的损害以及相应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改变。因此对SIPH及时进行预防性干预,将能有效遏制高血压的发生,并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而针刺作为一种替代药物的治疗方法,具有便捷、安全、少不良反应等突出优势,已用于治疗包括高血压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是一种受大量基因调控的多基因疾病,心脏是高血压病最容易累及的靶器官,针刺可通过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降压和心脏保护作用。本课题组既往研究发现SIPH模型大鼠出现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心肌损害等现象,针刺可有效调控SIPH模型大鼠的血压,对血管内皮因子一氧化氮、乙酰胆碱、神经肽Y等均有影响,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针刺对SIPH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以探究针刺对SIPH的降压以及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究针刺对SIPH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效应,寻找针刺调控SIPH的干预靶点,以揭示针刺对SIPH的降压以及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实验一:针刺对SIPH大鼠血压及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模型+针刺组,每组各12只。运用足底电击结合噪声的复合刺激方法对模型组与模型+针刺组大鼠进行为期11天的造模,制备SIPH大鼠模型,并在造模过程中对模型+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分别在造模前1天以及造模第3、5、7、9、11天测量大鼠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并于造模结束后第二天进行取材,运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实验二:针刺对SIPH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采用Rat Gene 2.0 Array技术观察叁组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以(P<0.05,Fold Changes>1.5 or Fold Changes<-1.5)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运用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致病相关差异基因以及针刺治疗后的反应基因进行相关生物学功能与通路分析,以期揭示针刺调控SIPH的干预效应机制,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实验叁:针刺对S1PH大鼠心肌组织中HbA1c、Igfbp-3、Pik3ca、Car4 mRNA表达的调控通过检索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以及查阅文献资料,从叁个组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与SIPH发病及针刺治疗均密切相关的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作为关键基因,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对其 mRNA 表达量进行验证。通过观察造模后及针刺治疗后SIPH大鼠心肌HbA1c、Igfbp-3、Pik3ca、Car4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针刺改善SIPH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实验一:血压结果显示从造模开始直至造模第11天结束,模型组大鼠SP持续升高并一直保持在高血压前期水平,与空白组大鼠SP相比,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all,P<0.01)。造模过程中,大鼠出现了明显的体征及行为学改变,出现情绪紧张、易激惹、眼睛充血外凸等现象。造模结束时模型大鼠出现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松散,细胞核变大或溶解等一系列组织病理学改变。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大鼠SP在针刺第5、第7天明显降低,有极显着性差异(all,P<0.01),针刺第9、第11天,有显着性差异(all,P<0.05)。说明针刺太冲、曲池穴对SIPH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模型+针刺组大鼠的大部分心肌细胞结构正常,部分细胞核形态发生改变,损伤程度轻于模型组大鼠,说明针刺可改善高血压靶器官心脏的损害,具有心保护作用。实验二:基因芯片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19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6个下调,66个上调;模型+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有16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9个下调,130个上调。有49个基因是叁个组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其在模型制备以及针刺干预后均发生显着的表达差异,通过检索NCBI数据库以及查阅大量文献,从中筛选出与SIPH发病及针刺治疗均密切相关的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把它们作为关键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功能是节律过程(rhythmic process)、生理节律(Circadian rhythm)、平移伸长(translational elongation)、核糖体(ribosome)等,模型+针刺组与模型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功能是胞质核糖体(cytosolic ribosome)、核糖体亚基单位(ribosomal subunit)、翻译延伸等(translational elongation)、胞质成分(cytosolic part)。KEGG 通路分析显示有 6 条通路既是与模型组VS空白组差异表达基因相关的通路,同时也是与模型+针刺组VS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相关的通路。其中rno03010:Ribosome是富集度最高的通路,与SIPH的发病及针刺治疗SIPH均密切相关。通过检索GenomeNet、KEGG PATHWAY Database数据库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发现rno04115:p53信号通路与高血压及心脏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由此推测rno03010:Ribosome与rno04115:p53信号通路是针刺调控SIPH的关键通路。实验叁: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基因HbA1c、Car4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Igfbp-3、Pik3ca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HbA1c、Car4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Igfbp-3、Pik3c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PCR结果与芯片结果相一致。提示:针刺调节SIPH大鼠血压的机制可能与调控高血压相关基因HbA1c、Igfbp-3、Pik3ca和Car4的表达有关。结论:1.针刺太冲、曲池穴对SIPH大鼠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并且对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2.针刺太冲、曲池穴可对SIPH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产生影响。3.SIPH大鼠心肌关键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的mRNA异常表达可能是SIPH发病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而针刺太冲、曲池穴降压及心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实现。
王瑜[9]2017年在《基于全转录组测序的针刺抗抑郁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证据表明,多种基因功能及表达量的差异与抑郁症有关,这些基因所形成的复杂调控网络共同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在对抑郁症的治疗方面,针刺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疗法,目前已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可,然而其抗抑郁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团队前期研究基础,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RS)建立大鼠模型,从行为学及转录组学水平对抑郁症及针刺抗抑郁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和针刺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接受28d束缚应激,氟西汀组大鼠每日于束缚应激前1h进行氟西汀给药(1.8mg/kg),针刺组大鼠每日于束缚应激前1h进行针刺干预(取穴"百会"、"印堂")。各组大鼠分别于day 0、day 7、day 14、day 21和day 28进行体质量测量、旷场实验和糖水实验测试,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水平穿越格数、垂直竖立次数和糖水消耗量的变化,探讨针刺干预对CR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动物实验结束后,取各组大鼠海马、额叶、垂体,分别提取其总RNA,并将检验合格的RNA根据不同组别、不同组织混样组成12个RNApool样本,通过RNA-seq技术对这12个样本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并统计分析各样本转录组表达谱特点及各基因表达量。基于各样本转录组基因表达量,对不同组别、相同组织各样本进行两两比较,统计分析各对样本间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对各对样本间显着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分析,探讨其参与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学通路。结果1.实验前,各组大鼠行为学检测均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水平穿越格数、垂直竖立次数和糖水消耗量均值均明显降低(P<0.01,P<0.01,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和针刺组大鼠体质量、水平穿越格数、垂直竖立次数和糖水消耗量均值均明显升高(P<0.01,p<0.01,P<0.01,P<0.01)。2.通过RNA-seq技术成功构建了各样本的转录组,基因聚类分析显示不同组别下大鼠海马、额叶、垂体中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生了显着的变化。3.基于各样本转录组基因表达量,对不同组别、相同组织各样本进行两两比较,通过DEG分析发现,各对样本间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上、下调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中部分与已报道的抑郁症研究结果一致,且大部分基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精神神经疾患相关。4.对各对样本间显着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分析发现,各对样本间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显着性富集GO term和KEGG pathway,其主要包括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信号转导、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转录等。5.对各对样本间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及其显着性富集GO term、KEGG pathway进行重迭分析发现,基因、GO term、KEGG在不同组别相同组织和同组别不同组织各对样本间均不同程度的重迭。针刺干预与CRS造模的基因、GOterm、KEGG的重迭程度远高于氟西汀干预与CRS造模。结论1.慢性束缚应激可诱导大鼠出现一系列的抑郁样行为,包括抑制体质量增长,降低自发活动、探索行为水平,加重快感缺乏程度。针刺干预可明显改善以上状况。2.应用RNA-seq技术成功构建了各组大鼠的转录组表达谱,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和全基因组定位分析的检验,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了严格把控。3.DEG分析发现,各组大鼠海马、额叶和垂体中分别有多种基因显着差异表达,提示CRS造模、氟西汀干预和针刺干预对大鼠基因表达模式产生了不同影响;各对样本间显着差异表达基因重迭分析发现,各对样本交集中存在重迭基因。提示:①CRS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与海马、额叶和垂体中的多个重迭基因的显着差异表达有关;②氟西汀干预和针刺干预均可对这些重迭基因在海马、额叶和垂体中的表达产生影响。③在前述重迭基因中,部分基因已被报道或证实与抑郁症和/或其它精神神经疾患(如双向情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自闭症,惊恐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有关,这些基因可能是抑郁症和/或其它精神神经疾患发病相关的候选基因,同时也可能是氟西汀/针刺抗抑郁作用于海马、额叶和垂体的有效靶点基因;④抗抑郁有效靶点基因中,氟西汀和针刺干预有共同的靶点基因和各自特殊的靶点基因,针刺总有效靶点基因的数目远远大于氟西汀,本实验结果提示针刺的抗抑郁效应可能更为广泛。4.GO分析发现,各组大鼠海马、额叶中显着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均富集得到GO term;垂体中显着上、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均富集得到GO term;其中包括显着性富集GO term的存在,提示: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别与其显着性富集的GO term相关;各对样本间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的显着性富集GO term重迭分析发现,各对样本交集中存在重迭GO term。提示:①CRS诱导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与海马、额叶、垂体中显着下调差异表达基因的显着性富集GO term相关,包括炎症反应,对糖皮质激素刺激的应答,免疫应答,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转录调控,依赖于DNA的正转录调控,趋化作用,中性粒细胞趋化,基因表达正调控,凋亡负调控等;②针刺干预对CRS诱导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与针刺干预下大鼠海马、额叶、垂体中显着下调差异表达基因的显着性富集GO term相关,包括炎症反应,对糖皮质激素刺激的应答,趋化作用,免疫应答,凋亡负调控,趋化因子活化等。5.KEGG分析发现,各组海马、额叶和垂体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均富集得到KEGG pathway,包括有显着性富集KEGG pathway存在,提示在CRS造模、氟西汀干预和针刺干预下大鼠海马、额叶、垂体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所参与的生物学通路分别与其显着性富集的KEGG pathway相关;各对样本间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的显着性富集KEGG pathway重迭分析发现,分别存在重迭KEGG pathway。提示CRS造模、氟西汀干预和针刺干预下大鼠海马、额叶、垂体中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所参与的生物学通路之间分别存在交互效应:①CRS诱导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可能与其影响下的海马、额叶、垂体中的显着下调差异表达基因所参与的Toll样受体通路,胞质DNA传感通路,NOD样受体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相关;②针刺干预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可能与针刺干预下大鼠海马、额叶、垂体显着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所参与的组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与苏氨酸代谢和卟啉与叶绿素代谢有关;与其显着下调差异表达基因所参与的Toll样受体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胞质DNA传感通路等也相关;③氟西汀干预和针刺干预下大鼠海马、额叶显着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均参与Toll样受体通路。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氟西汀干预的应答基因分布于Toll样受体通路的下游,而针刺干预的应答基因分布于通路的上、下游;提示我们针刺通过调节此通路上游的起始/启动信号而发挥抗抑郁效应。
仲大奎[10]2010年在《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NF-α、IL-1、PGE_2及AQP1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大量临床事实已经证明针灸作为中国传统中医的一部分,其治疗方法行之有效,其整体调控和稳态调节的治病特点已经初步得到人们的认可。但针灸机理的阐释仍停留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传统医学认为,针灸可以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现代医学则认为,针灸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但现代医学的解释仍不能令人满意。本实验从针灸对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前列腺素E2 (PGE2),水通道蛋白1 (AQP1)的作用特点入手,来解释针灸作用的规律,探讨针灸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我们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观察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影响,更加明确的阐释针、灸抗炎镇痛作用的不同特点。本实验以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 AA)为致病因素,以电针和艾灸为处理手段,选取关元、百会、足叁里叁穴进行治疗。关元和足叁里穴都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足叁里穴的抗炎效果更加明显。同时选取百会穴则为观察针灸在免疫调节过程中的心理学效应及其内在的机制。最终通过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1含量、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含量、血浆PGE2前列腺素E2含量,关节滑膜中水通道蛋白1含量,观察炎症机体在针灸调节过程中炎症因子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对前列腺素E2、水通道蛋白1相关性影响的机制以及电针和艾灸对它们影响的不同特点,总结针灸抗炎镇痛的机制。本实验将健康雄性Wistar成年大鼠45只随机分成9组,每组5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简称对照组):模型组:针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组(简称AA模型组)灸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组。针刺组:AA针百会组、AA针关元、AA针足叁里艾灸组:AA灸关元、AA灸百会、AA灸足叁里。1.针灸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够使AA模型大鼠关节红肿热痛的症状减轻,且电针对机体的抗炎镇痛消肿作用强于艾灸。针灸的这种抗炎镇痛作用是通过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整体调节来实现的。2.针灸能提高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痛阈水平,增强疼痛的耐受性,电针更为明显。推测针灸能通过减轻机体炎症继发反应程度,对机体亢进的免疫反应起到阻抑作用。3.针灸通过调节白介素-1、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E2、水通道蛋白1的水平来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抑制肿胀程度,增强机体的抗炎镇痛作用。4.针灸可调节大鼠血浆前列腺素E2的水平,并且通过抑制炎症因子IL-1、TNF-α等的水平使炎症机体的痛敏反应减轻,以减轻伤害性刺激对机体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损伤能力。5.针灸可以调节水通道蛋白1的活性,结果显示AA模型大鼠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与水通道蛋白1的活性呈负相关,在炎症发展过程中白介素-1、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高表达可明抑制水通道蛋白1的活性,降低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而引起肿胀。针灸可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1的活性起到抗炎促进局部组织的细胞代谢而达到抑制肿胀的作用。结果进一步证明穴位效应具有差异性足叁里穴差异明显,关元百会穴次之。综上所述,不同的应激源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针灸作为一种良性应激源,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稳态调节发挥重要的作用,且针刺与艾灸的作用具有不同的特点,且针刺对机体的刺激作用强于艾灸作用,对炎症痛的效应表现为针刺作用迅速持久,艾灸作用缓慢温和且持久。大量研究表明:针灸均具有较好的抗炎免疫作用,可有效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是可通过前列腺素E2、白介素-1、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间的共同介导物质的调节而实现的。本实验对针灸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作用特点及其复杂的内在机制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但还十分局限。更深入的科学机制与规律尚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发现。
参考文献:
[1]. 针刺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功能失调早期影响的机制研究[D]. 刘建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2]. 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 魏惠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3]. 针灸关元穴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功能失调模型影响的机制研究[D]. 邓建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4]. 针刺对免疫功能失调模型大鼠相关因子及递质的影响[D]. 张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5]. 针灸关元、命门、足叁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 闫明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6]. 针刺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心理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春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7]. 不同应激源与针灸介入对精神心理及NEI网络改变的调控作用[D]. 郑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8]. 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D]. 贾文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9]. 基于全转录组测序的针刺抗抑郁机制研究[D]. 王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10]. 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NF-α、IL-1、PGE_2及AQP1影响的实验研究[D]. 仲大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