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脉络丛乳头状瘤(论文文献综述)
陈彤,郭亮[1](2016)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点及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C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I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着重观察CT、MRI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 52例患者中单发者48例,多发者4例,共有病灶63个。脑内型54个,脑外型9个。脑内型好发于幕上脑实质,以额、颞叶多见(38/54,70.37%)。CT多表现为结节状高密度灶,部分可见钙化,边界清,大多无占位效应。MR信号特点复杂,根据分型,以Ⅱ型病灶最多见(32/54,59.26%),T1WI、T2WI均为混杂信号,呈桑葚样或爆米花样改变;T2WI上病灶周围低信号环也是其特征性表现(46/54,85.18%)。增强扫描呈点片状轻度强化(59.26%)或无明显强化(40.74%)。脑外型多见于中颅窝海绵窦,T2WI呈高信号及增强显着强化是其特点,常伴占位效应。经手术治疗39例(39/52,75%),经伽马刀放射治疗5例(5/52,9.62%),保守治疗8例(8/52,15.38%),术后出现脑出血者4例,神经功能损害者3例。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指导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帮助。ICA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保守治疗或放射疗法也可作为选择。
董立平[2](2013)在《肿瘤所致脑出血7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肿瘤所致脑出血的发病率、病因和诊断方面的特点。方法收集自2010年5月2012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7例脑出血患者,最终都被确诊为肿瘤所致脑出血。结果 7例患者均以脑出血为首发表现收入院,出血部位位于脑叶,脑磁共振扫描可见血肿周围明显水肿,增强可见异常环形强化;其中6例经相应治疗后出血吸收好转,1例出现全身多发转移,最终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肿瘤所致脑出血可见多种病因,临床表现各异,但出血症状常会掩盖原发病症状,导致误诊,影响治疗和预后。因此,应重视病史采集和系统性检查,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以达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目的。
高振山[3](2013)在《胶质瘤临床及病理学特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自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手术治疗的胶质瘤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和组织病理学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近年来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可能原因和机制,总结胶质瘤主要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希望对今后的预防和早期诊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方法:整理和分析自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因头痛、头晕、癫痫发作和局部神经症状等原因就诊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手术治疗和胶质瘤放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上皮性肿瘤即胶质瘤的患者,共986例(排除复发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从患者数量、年龄构成、性别比例、就诊原因、肿瘤生长部位、组织病理学资料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09年至2012年期间胶质瘤患者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09年患者数量共205例,2010年211例,2011年243例,2012年327例,近4年患者数量逐年增加。2、男性患者发病年龄高峰在40~44岁之间,平均年龄40.89岁,标准差为17.63岁,年龄中位数43.00岁。女性患者发病高峰在35~39岁之间,平均年龄41.26岁,标准差为17.99岁,年龄中位数为43.00岁。3、在儿童和青少年当中,男性患者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女性患者和年龄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4、男女患者比例为1.26∶1,2009年至2012年期间,每年性别比例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75)5、总体来说患者就诊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一般性症状和局灶性症状。患者就诊原因中多数患者是因颅压增高所致的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而就诊,占全部就诊原因的90.87%。6、额叶和颞叶的胶质瘤数量最多,分别有395例和277例,各占患者总数的40.06%和28.09%;其次是顶叶118例,占11.97%;小脑89例,占9.03%;枕叶42例,占4.26%;岛叶最少共有28例,占2.84%;其余部位92例。7、组织病理学资料中星形细胞瘤例数最多,为742例,占75.25%;少突胶质细胞瘤58例,占5..88%,少突星形细胞瘤15例,占1.52%,室管膜细胞瘤59例,占5.98%,神经元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瘤38例,占3.85%,脉络丛肿瘤20例,占2.03%,松果体实质肿瘤5例,占0.5]%,胚胎性肿瘤49例,占4.97%,其他神经上皮肿瘤未统计到。结论:1、我院近4年来胶质瘤患者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且每年患者中星形细胞肿瘤(astrocytic tumors)仍占主要比例,考虑与环境变化、健康观念的提升以及我院的扩建等因素有一定关系。2、小于20岁的青少年和儿童组为另一个发病高峰,共143例,占全部人数的14.50%,其中男性76例,女性67例,但是男性患者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女性患者当中这种和年龄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3、从此次统计结果来看胶质瘤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每年胶质瘤患者都是男性多于女性,男性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0.89岁,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1.26岁,但年间性别比例变化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3.49,p=0.175)。4、到我院就诊的胶质瘤患者就诊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颅压升高所引起的头痛,呕吐仍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且不同位置的胶质瘤所导致的临床表现和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5、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得出胶质瘤有其好发的部位,最多见于额叶,其后依次是颞叶,顶叶和枕叶,最少的是岛叶,且不同类型的胶质瘤也有其不同好发部位。
孙登彬[4](2013)在《瘦素与CD105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放射及化学药物治疗均难以治愈,呈侵袭性生长、易于复发,且多为原位复发,极少远处转移。瘦素(Leptin)在某些恶性肿瘤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记物,但瘦素系统在人脑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不十分清楚,其作用机制仍未得到明显的证据。CD105可在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上作为一种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 MVD)的标记物。本课题旨在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Leptin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及意义,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可能作用,并试分析Leptin、CD105与脑胶质瘤病理级别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准确地评价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判断预后、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肿瘤病区自2010年01月至2011年12月的胶质瘤患者的标本组织共计54例,另选取颅脑外伤或功能性疾病术后正常脑组织14例作为对照。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或放疗。所选标本纳入标准均参照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版)的关于脑胶质瘤的组织分类标准及病理级别标准。所选取的实验组组织标本均经过10%福尔马林液体溶液固定,然后常规石蜡进行包埋。对照组14例为因颅脑外伤后行手术治疗内术后或其他功能性疾病行手术治疗后而切除的部分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同法固定。试验方法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以PBS作为一抗进行空白对照。Leptin阳性结果表达为肿瘤细胞的细胞浆中出现棕黄色颗粒。CD105阳性结果表达为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膜出现棕黄色颗粒。Leptin计分标准均参照Hilbe等的方法,随机选取4个高倍镜视野(×400),计数视野内阳性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标准为:未发现阳性细胞的为(-),阳性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25%以下为(+),25~50%为(++),51~75%为(+++),75%以上为(++++),分别计分为0、1、2、3、4分。CD105计数方法以与背景明显有别的任何一个棕黄色染色的内皮细胞或细胞丛作为一个血管,只要在结构上不保持连续性,一些分支结构也可以作为一个血管用来计数,管径大于8个红细胞并具有肌层的血管不作为新生血管。先在低倍镜下选取微血管分布密集区域,然后在200倍显微镜下计数5个视野被染成棕黄色的血管数目,取其平均值作为微血管密度,染色模糊或分辨不清的细胞排除在外。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根据数据类型,对结果分别选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4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未检测到Leptin及CD105的表达。(2)54例人脑胶质瘤标本中Leptin阳性表达率平均值为25.38±2194%,CD105的阳性表达率平均值为31.95±27.41%。(3) Leptin及CD105总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得出:均随着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增加而增高(p<0.01)。(4)人脑胶质瘤中Leptin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和CD105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得出:二者成正相关(p<0.01)。结论1、人脑胶质瘤标本中Leptin和CD105呈现高表达。而正常脑组织标本中无Leptin和CD105的表达。2、人脑胶质瘤标本中Leptin和CD105的阳性表达率,III、Ⅳ级(高级别)均明显高于I、II级(低级别)。3、人脑胶质瘤标本中Leptin和CD105的阳性表达率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强度随病理级别增加而增强。4、Leptin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和CDl05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在人脑胶质瘤病理级别中都成正相关,二者之间有同一趋势。
杨桂芬,张龙江,卢光明,朱虹[5](2010)在《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新增肿瘤及肿瘤亚型的影像学表现(附6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提高对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新增肿瘤及肿瘤亚型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搜集6例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新增肿瘤及肿瘤亚型病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6例中脑室外神经细胞瘤3例,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黏液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2例。3例脑室外神经细胞瘤,位于左顶叶1例,左额顶叶1例,鞍区1例。均表现为巨大的囊实性或实性肿块,增强后病变均见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表现为四脑室内实性分叶状肿块,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2例黏液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表现为小儿丘脑和基底节区囊实性肿块,增强后不均匀环形或丝条形强化。结论:尽管本研究显示的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新增肿瘤及肿瘤亚型的影像学表现并非特异,但认识这些新增肿瘤及肿瘤亚型对于诊断及治疗有一定意义。
林军,任自强,赵谦[6](2001)在《侧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二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林军,任自强,赵谦[7](2000)在《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脉络丛乳头状瘤》文中指出
二、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脉络丛乳头状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脉络丛乳头状瘤(论文提纲范文)
(1)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点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1. 临床表现 |
2. 影像学特点 |
3. 治疗方法及结果 |
3. CT、MRI表现 |
4. 鉴别诊断 |
5. 治疗方案 |
(2)肿瘤所致脑出血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例特点 |
2.1.1 病因分析 |
2.1.2 症状及体征 |
2.2 影像学特点 |
2.3 病理学诊断 |
2.4 治疗及转归 |
3 讨论 |
(3)胶质瘤临床及病理学特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瘦素与CD105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生导师简介 |
课题指导小组成员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试剂 |
2.1 材料来源 |
2.2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3.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步骤 |
3.2 结果判定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4.1 实验结果 |
4.1.1 Leptin 在胶质瘤病理级别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
4.1.2 CD105 在胶质瘤病理级别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
4.1.3 Leptin 和 CD105 在胶质瘤不同病理级别中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五章 讨论 |
5.1 脑胶质瘤 |
5.1.1 神经胶质瘤的临床分类 |
5.1.2 五种常见胶质瘤的主要特征 |
5.1.3 脑胶质瘤发病因素 |
5.2. 神经胶质瘤的治疗现状 |
5.2.1 降低颅内压 |
5.2.2 手术治疗 |
5.2.3 放射治疗 |
5.2.4 化学药物治疗 |
5.2.5 基因药物治疗 |
5.3 瘦素(Leptin) |
5.4 CD105 |
5.5 结果分析 |
5.6 结语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四、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脉络丛乳头状瘤(论文参考文献)
- [1]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点及治疗分析[J]. 陈彤,郭亮.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6(03)
- [2]肿瘤所致脑出血7例分析[J]. 董立平. 中国现代医生, 2013(24)
- [3]胶质瘤临床及病理学特点的回顾性分析[D]. 高振山. 山东大学, 2013(10)
- [4]瘦素与CD105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D]. 孙登彬. 济南大学, 2013(05)
- [5]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新增肿瘤及肿瘤亚型的影像学表现(附6例报告)[J]. 杨桂芬,张龙江,卢光明,朱虹. 放射学实践, 2010(01)
- [6]侧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二例报告[J]. 林军,任自强,赵谦. 贵州医药, 2001(01)
- [7]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脉络丛乳头状瘤[J]. 林军,任自强,赵谦.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