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素论文_侯晓敏,张明升,秦小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杜鹃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杜鹃,平滑肌,细胞,血管,白蛋白,高效,血清。

杜鹃素论文文献综述

侯晓敏,张明升,秦小江[1](2019)在《杜鹃素通过增强Kv1.5和Kv2.1表达抑制尼古丁所致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杜鹃素(farrerol,Far)对尼古丁所致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y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增殖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与电压依赖性钾通道(voltage-dependent potassium channels,Kv)1.5和Kv2.1的关系。方法:首先应用细胞计数法检测不同浓度尼古丁对PASMCs细胞数量的影响,筛选出最适的尼古丁浓度。将PASMCs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尼古丁(1μmol/L)组、尼古丁(1μmol/L)+低浓度(10~(-6) mol/L)、中浓度(10~(-5) mol/L)和高浓度(10~(-4) mol/L)Far组。利用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caspase-3活性,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并进一步应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Kv1.5和Kv2.1及凋亡相关因子Bcl-2和Bax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细胞计数结果显示,1μmol/L尼古丁能最大限度地增加PASMCs的数量。1μmol/L尼古丁能显着降低PASMCs的caspase-3活性,并增强细胞活力(P<0.01)。杜鹃素(10~(-6)~10~(-4) mol/L)可浓度依赖性地阻断尼古丁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μmol/L尼古丁可明显诱导PASMCs增殖,降低其凋亡率;而杜鹃素干预后,PASMCs的凋亡率显着高于尼古丁组(P<0.01)。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1μmol/L尼古丁显着抑制PASMCs Kv1.5、Kv2.1和Bax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10~(-5)μmol/L杜鹃素可以显着逆转尼古丁对PASMCs的作用(P<0.01)。结论:杜鹃素能够对抗尼古丁所引起的大鼠PASMCs caspase-3和Bax抑制及Bcl-2增强,该作用与促进Kv1.5和Kv2.1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陈龙,张珂,刘雪滢,夏祥,黄健[2](2018)在《RP-HPLC法同时测定七味冬青叶散中苦杏仁苷、丹酚酸B和杜鹃素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七味冬青叶散中苦杏仁苷、丹酚酸B和杜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Sunfire C18(150 mm×4.6 mm,5μm)柱为色谱柱,流动相以甲醇-0.1%的磷酸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以210、286、297 nm为检测波长,柱温为30℃,进样量:10μL。结果苦杏仁苷、丹酚酸B和杜鹃素分别在40.720~895.84、38.960~857.12、1.9800~43.740μg/m 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1.0000、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100.6%、99.6%,RSD分别为1.5%、1.0%、1.6%(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七味冬青叶散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张坤[3](2018)在《Adra1d基因介导杜鹃素调控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舒缩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明确杜鹃素是否对血管紧张素II(AngII)预收缩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有舒张作用。2、阐明Adra1d基因介导杜鹃素舒张VSMCs的分子机制。方法:1、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原代大鼠胸主动脉VSMCs,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抗α-actin抗体免疫组化鉴定细胞。2、胶原收缩实验:制备不含细胞的叁维胶原,通过宏观上测量胶原面积的大小反映细胞舒缩水平。3、细胞表面积动态观察实验:针对同一视野,在不同时间分别拍摄照片,测量同一细胞表面积的大小反映细胞舒缩水平。4、细胞骨架染色实验:用罗丹明-鬼笔环肽染细胞骨架,分别拍摄不同实验组的照片,测量不同细胞表面积的大小反映细胞舒缩水平。5、细胞长度测定实验:用伊红染细胞质,通过显微镜测微尺测量细胞轴向长度反映细胞舒缩水平。6、钙成像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反映细胞舒缩水平。7、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不同分组VSMCs内MLCK、SM22α的蛋白表达量和MLCP、MLC蛋白磷酸化水平。8、Real-time PCR实验:检测不同分组VSMCs内MLCK和SM22α的mRNA表达量。9、慢病毒转染实验:制作包含Adra1d的shRNA的慢病毒并转染VSMCs,抑制Adra1d基因的表达。结果:1、原代大鼠VSMCs培养成功,单个细胞呈梭形,细胞呈“峰谷状”生长。抗α-actin抗体免疫组化结果呈阳性,细胞纯度在95%以上。2、形态学实验(胶原收缩实验、细胞表面积动态观察实验、细胞骨架染色实验、细胞长度测定实验)结果均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mol/L AngII作用1 h后(收缩组)VSMCs显着收缩;与收缩组相比,60?mol/L杜鹃素作用4 h后(舒张组)VSMCs显着舒张。3、钙成像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收缩组细胞内Ca~(2+)显着增加;与收缩组相比,舒张组细胞内Ca~(2+)显着减少。4、收缩蛋白发生了以下变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收缩组细胞内MLCK、SM22α表达量显著升高,MLC、MLCP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与收缩组相比,舒张组细胞内MLCK、SM22α表达量显著降低,MLC、MLCP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5、Adra1d shRNA干扰慢病毒构建成功,转染VSMCs后Adra1d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降低。6、杜鹃素作用于Adr-shRNA干扰后的VSMCs,形态学实验结果、细胞内Ca~(2+)浓度、收缩蛋白变化结果均表明:Adra1d的表达降低后,杜鹃素舒张VSMCs的能力显着降低。结论:Ang II可诱导VSMCs收缩,而杜鹃素可使收缩后的VSMCs发生舒张。杜鹃素可能通过上调Adra1d的表达从而发挥舒张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6-02)

张坤,秦小江,侯晓敏,胡燕玲,李青山[4](2018)在《杜鹃素通过降低Cx43的表达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增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Cx43在杜鹃素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原代大鼠VSMCs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AngⅡ刺激组(模型组)、AngⅡ+杜鹃素组(给药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d U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Cx43的表达。用si RNA干扰Cx43的表达并测定细胞Ed U结合率和细胞周期。结果浓度为60μmol·L~(-1)的杜鹃素可使AngⅡ诱导的大鼠VSMCs的细胞增殖活性和Ed U结合率均明显降低(P<0.05),并阻止VSMCs由G0/G1期向S期的转化。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杜鹃素能明显降低Cx43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用si RNA干扰Cx43的表达后,杜鹃素对AngⅡ诱导的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结论杜鹃素可明显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增殖,抑制VSMCs有丝分裂,使其停滞于G_0/G_1期,其作用可能与杜鹃素抑制Cx43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洁[5](2017)在《杜鹃素新结构活性衍生物在血管内皮EA.hy926细胞中亲和蛋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药物靶标的发现是新药创制的源头。课题组设计合成中药有效成分杜鹃素新结构衍生物(DJS-F,DJS-2Cl,DJS-NO2),其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均明显优于先导物杜鹃素,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拟首先以人血清白蛋白(HSA)为模型蛋白,联用药物亲和蛋白稳定性筛选(DARTS)-光谱法-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探讨此类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作用特性及强度差异,探索一种体外考察活性化合物作用亲和蛋白的有效方法;进而采用中空纤维细胞捕获-高效液相色谱法(HFCF-HPLC)-DARTS/SDS-PAGE/MALDI-TOF联用技术,初步考察杜鹃素新结构活性衍生物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亲和蛋白,为后续明确此类化合物作用靶蛋白、指导进一步结构修饰和改造提供实验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1)DARTS-光谱法-分子对接联用技术考察比较杜鹃素新结构活性衍生物与HSA的结合特性及差异:将供试化合物与HSA室温孵育1 h,链酶蛋白酶裂解30 min,加入5×上样缓冲液(5×Loading Buffer),95℃煮沸5 min,SDS-PAGE分离,考马斯亮蓝染色,分析HSA条带,比较杜鹃素活性小分子与HSA作用条带强度的差异;荧光光谱法比较其结合常数;计算热力学参数确定化合物与HSA结合的作用力类型;采用叁维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技术研究此类化合物对HSA二级结构的影响;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并评价杜鹃素新结构活性衍生物与HSA相互作用模式。(2)HFCF-HPLC技术:体外培养EA.hy926细胞,以中空纤维为载体,利用完整细胞、细胞膜和细胞器,分别与杜鹃素新结构活性衍生物孵育,HPLC法检测,计算细胞不同部位对杜鹃素新结构活性衍生物的捕获因子,对其亲和蛋白进行初步定位;(3)DARTS/SDS-PAGE/MALDI-TOF-MS联用技术:提取EA.hy926细胞胞浆蛋白、质膜蛋白,分别与杜鹃素新结构活性衍生物室温孵育,链酶蛋白酶裂解,SDS-PAGE分离,MALDI-TOF质谱鉴定以及数据库检索,初步研究杜鹃素新结构活性衍生物在EA.hy926细胞的亲和蛋白。结果:(1)DARTS/SDS-PAGE实验:随着DJS浓度逐渐增大,HSA条带逐渐加深;同样浓度的杜鹃素新结构活性衍生物DJS-F、DJS-2Cl、DJS-NO2作用的HSA条带均较先导物DJS作用条带深;荧光光谱分析:DJS、DJS-F、DJS-2Cl、DJS-NO2与HSA结合常数分别为4.01×105 mol·L-1、4.39×105 mol·L-1、8.83×105 mol·L-1、4.91×105 mol·L-1,结合位点数均为1;热力学参数可知,该类化合物与HSA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与氢键作用力;叁维荧光光谱显示杜鹃素新结构活性衍生物的加入使得HSA的峰A和峰B的荧光强度都呈现明显下降并发生红移;圆二色谱实验:杜鹃素新结构活性衍生物的加入导致α-螺旋的含量出现下降趋势。(2)DJS,DJS-F,DJS-2Cl,DJS-NO2的细胞捕获因子(1.20、3.28、1.56、3.66)及细胞膜捕获因子(1.15、4.43、3.57、2.31)均大于1;而细胞器捕获因子(0.94、0.28、0.74、0.78)均小于1。(3)DARTS/SDS-PAGE-Western blot检出杜鹃素新结构衍生物在胞浆中的亲和蛋白GRP78,且亲和性强弱与内皮细胞保护活性趋势基本一致;DARTS/SDS-PAGE-MALDI-TOF-MS-Western blot检出杜鹃素新结构衍生物在膜蛋白中亲和蛋白之一埃兹蛋白。结论:(1)以HSA为模型蛋白,DARTS-光谱法-分子对接联用技术可作为一种体外考察活性化合物作用亲和蛋白的有效方法;(2)杜鹃素新结构活性衍生物与HSA结合特性相似,但亲和强度明显高于其先导物杜鹃素;(3)HFCF-HPLC结果显示杜鹃素新结构活性衍生物与内皮细胞及细胞膜的亲和性明显高于先导物杜鹃素,亲和性强弱与内皮细胞保护活性趋势一致,提示杜鹃素新结构活性衍生物作用亲和蛋白可能定位于细胞膜中或者胞浆中的生物大分子;(4)杜鹃素新结构活性衍生物在内皮细胞中的亲和蛋白埃兹蛋白及GRP78的发现为明确此类化合物靶蛋白、指导进一步结构修饰和改造奠定了实验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6-15)

李洁,董红周,卫莺,刘恩荔[6](2017)在《杜鹃素新结构衍生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及分子对接》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谱法及分子对接法考察了该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分析表明,DJS-NO_2对HSA的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其机制属于静态荧光猝灭;温度为25℃和37℃时,猝灭常数分别为6.691×10~(13)mol/(L·s)和3.433×10~(13)mol/(L·s);结合常数分别为4.914×10~5mol/L和4.610×10~5mol/L,具有一个结合位点。热力学分析表明,该化合物与HSA之间的结合以疏水作用力为主;叁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DJS-NO_2导致HSA氨基酸残基微环境和二级构象发生变化。圆二色谱分析显示二者的结合使得HSA的α-螺旋含量减少,提示HSA构象发生变化。分子模拟结果显示DJS-NO_2主要与HSA的位点I结合,且该化合物通过氢键与ALA118结合最紧密。(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7年06期)

曾亚龙[7](2017)在《杜鹃素对LPS诱发的帕金森病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神经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对死后PD病人剖检及6-羟多巴胺(6-OHDA)和MPTP诱导的PD动物模型中都发现中脑黑质区存在小胶质细胞异常活化的现象。小胶质细胞是神经炎症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其数量仅占胶质细胞总数的20%[1]。神经炎症过程中小胶质细胞被过度活化后,能产生一些细胞毒性因子(IL-1β、IL-6、TNF-α、NO和PGE2等),这些细胞毒性因子可以导致周围的神经元发生损伤,损伤神经元释放的损伤相关模式分子可以进一步活化小胶质细胞,从而产生更多细胞毒性因子进一步损伤周围的神经元[2]。目前已经有研究表明,抗炎药物能减少PD的患病率。因此,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可能对PD起到治疗或缓解作用。杜鹃素(Farrerol)是提取自满山红或者其他杜鹃属植物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起到抗炎、抗氧化和免疫抑制等多方面的功能[3]。有研究结果显示[4,5],杜鹃素在疾病中的很多积极作用都与其参与调节NF-κB通路的激活相关;另外,杜鹃素可通过抑制促炎蛋白酶类(iNOS和COX-2)及其产物NO和PGE2来达到减轻炎症的作用,所以,我们推测在PD中杜鹃素可能通过抑制神经炎症反应从而对PD起到治疗和缓解作用。因此,本实验通过建立LPS诱导的体外神经炎症反应细胞模型和体内PD动物模型,研究了杜鹃素对神经炎症介导的PD模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对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的研究发现,杜鹃素对LPS诱导的炎症模型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1β和TNF-α)及促炎蛋白酶类(iNOS和COX-2)表达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同时,杜鹃素也可以显着抑制LPS诱导的BV-2细胞中NO和PGE2产量的增加。另外,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杜鹃素对LPS诱导的MAPKs、NF-κB和Akt信号通路关键节点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杜鹃素可以显着抑制LPS诱导的NF-κB p65和Akt的磷酸化水平,但对MAPKs通路中ERK1/2、p38和JNK1/2的磷酸化水平没有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杜鹃素可以显着抑制LPS在BV-2细胞中诱导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 p65和Akt的磷酸化。为了进一步确定杜鹃素的抗神经炎症功能对PD的影响,我们通过在中脑黑质区注射LPS建立PD动物模型,并腹腔注射杜鹃素研究其对PD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杜鹃素可以显着抑制阿扑吗啡诱导的PD动物模型的旋转行为;机制研究发现,杜鹃素显着抑制PD动物模型中中脑黑质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减少。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杜鹃素可以通过抑制NF-κB-p65和Akt的磷酸化改善LPS在小胶质细胞中诱导的炎症反应;此外,杜鹃素在PD动物模型中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过程中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杜鹃素有望成为PD治疗的有效药物。(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刘恩荔[8](2016)在《杜鹃素新结构衍生物DJS-F抑制大鼠血管内膜增生作用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天然来源止咳祛痰活性成分杜鹃素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异常增殖,但其活性低、自然分布少,且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以课题组设计合成的杜鹃素高活性新结构衍生物2-(呋喃-2-基)-5,7-二羟基-6,8-二甲基-2,3-二氢苯并吡喃-4-酮(DJS-F)为研究对象,利用培养细胞和实验动物,研究DJS-F经调节VSMC异常增殖和表型转换抑制球囊损伤所致的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初步探寻该化合物抑制VSMC增殖的潜在靶蛋白,为该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结构优化与深入的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组织贴块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RASM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鉴定RASMC;RASMC经饥饿培养(0.5%FBS)48小时使其同步化后,采用10%FBS培养24小时建立RASMC异常增殖模型;采用MTT法验证供试化合物抑制RASMC增殖的活性;(2)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Western Blotting法,考察DJS-F对VSMC细胞周期及其相关蛋白、表型标志性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DJS-F对10%FBS诱导的RASMC中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的影响;(3)采用内皮球囊剥脱术制备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模型,术后活体尾静脉注射Evans蓝染料评估内皮受损情况。SD大鼠分为5组:模型组(球囊损伤组)、阳性对照组(雷帕霉素0.5 mg/kg)、DJS-F治疗高剂量组(18 mg/kg)、中剂量组(9 mg/kg)、低剂量组(4.5 mg/kg),每组8只。DJS-F与40%的普朗尼克胶充分混匀后血管壁外局部给药;术后两周,取损伤侧及对侧颈总动脉,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Image-Pro Plus Analyzer version 5.1软件评价血管内膜增生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颈总动脉中VSMC表型转换相关蛋白SM22-α、α-SMA、OPN及PCNA表达情况;(4)采用药物亲和靶蛋白稳定性筛选技术(DARTS)结合SDS-PAGE寻找DJS-F抑制VSMC增殖的潜在靶蛋白;采用MALDI-TOF/MALDI-TOF/TOF质谱鉴定技术结合相关软件确定蛋白质类型。结果:(1)α-SM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原代培养RASMC胞质内大量棕色物,核呈淡蓝色,纯度达85%以上。10%FBS诱导RASMC增殖可达50%以上;在0-50μmol/L浓度范围内,DJS及其衍生物DJS-NO2、DJS-F各组细胞活力未见显着降低(vs正常组),抑制10%FBS诱导的RASMC增殖活性IC50值依次为30.8μmol/L、7.4μmol/L、5.2μmol/L;(2)DJS-F干预组RASMC的S期细胞比例(百分比)显着低于模型组,G0/G1期细胞百分比显着高于模型组;DJS-F干预组RASMC中PCNA、Cyclin E1、CDK2及Cyclin D1的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p27的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3)DJS-F干预组RASMC中SM22α、α-SMA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OPN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ERK1/2-MAP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PDGFR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MEK1/2特异性抑制剂U0126组和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6组RASMC中SM22α、α-SMA表达均显着高于模型组,OPN表达均显着低于模型组;(4)球囊损伤内皮术后,Evans蓝染色完全,证明术后血管内皮可被球囊完全去除;模型组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14天后新生内膜的厚度增加至血管壁的厚度的50%以上。与模型组相比,DJS-F中、高剂量组损伤血管内膜的面积、内膜和中膜的比值(I/M)显着减少;DJS-F中、高剂量组血管VSMC收缩表型相关蛋白SM22-α、α-SMA及增殖相关蛋白PCNA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而OPN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5)DARTS-SDS-PAGE实验获得肉眼可见的差异蛋白的电泳条带Ⅰ和Ⅱ,经质谱鉴定和数据库分析,确定差异蛋白原肌球蛋白(Tm)和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结论:(1)DJS-F抑制RASMC增殖的作用显着高于其先导化合物DJS;(2)DJS-F经抑制10%FBS诱导的p27表达的降低和Cyclin E1、CDK2、Cyclin D1表达的升高调节细胞周期进程、抑制RASMC增殖;(3)DJS-F可经抑制PDGFR-ERK1/2信号通路及PI3K-AKT信号通路AKT的活化维持VSMC收缩标志蛋白SM22-α、α-SMA的高表达和OPN的低表达、抑制RASMC表型转化;(4)DJS-F经抑制VSMC增殖及表型转换抑制球囊损伤诱导的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5)DJS-F直接结合蛋白Tm和GRP78可能为DJS-F等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抑制VSMC增殖的潜在靶蛋白。(6)本文研究将为该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结构优化与深入的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6-03-16)

陈利军,鲁滔滔,梁泰刚,李青山[9](2015)在《中药满山红有效成分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的排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药满山红有效成分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的排泄动力学特征。方法:杜鹃素单剂量灌胃给予大鼠后,采用HPLC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段大鼠排泄的尿液、粪便样品中杜鹃素含量,绘制其累积排泄速率时间曲线,阐明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特征。结果:杜鹃素经原型药的排出量为10%左右,48 h内由尿中排泄的累积排泄率为2.87%;由粪便中排泄的累积排泄率为7.32%。结论:灌胃给药后,少部分杜鹃素以原型药通过粪便和尿液排泄,大部分杜鹃素在大鼠体内转化为其他形式,该研究为阐明杜鹃素体内代谢过程提供一定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5年07期)

秦小江[10](2015)在《杜鹃素舒张大鼠主动脉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杜鹃素是中药材满山红(兴安杜鹃)的主要活性成分,对慢性支气管炎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还具有抗菌、抗炎和免疫抑制等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杜鹃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有保护作用,还可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提示杜鹃素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将具有重要意义。但杜鹃素是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具有降压及对主动脉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等均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研究杜鹃素对大鼠离体主动脉的舒张作用及其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和主动脉损伤保护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杜鹃素对大鼠主动脉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为杜鹃素在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杜鹃素对大鼠离体主动脉血管环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研究目的:通过离体血管环实验系统,观察杜鹃素对大鼠离体主动脉的肌源性反应;利用激光共聚焦和全细胞膜片钳实验方法 ,初步探讨杜鹃素对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平滑肌细胞L-型电压依赖性钙电流的影响。实验方法:1.大鼠离体主动脉血管环肌源性实验采用血管张力记录仪,用60 m M KCl或1μM PE收缩主动脉,观察杜鹃素对大鼠主动脉的舒张作用,探讨一氧化氮、内皮、细胞外氯化钙的浓度和内质网上相关受体与杜鹃素对大鼠主动脉舒张作用的关系。2.激光共聚焦实验测定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将细胞用荧光染料Fluo-4-AM染色,依次用60 m M KCl,60 m M KCl+14.02μM杜鹃素,正常HEPES液,60 m M KCl灌流细胞,记录各个条件细胞的荧光值。最终用相对荧光密度值来反应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3.电生理学实验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膜L-型电压依赖性钙电流,并观察杜鹃素作用后的影响。实验结果:1.杜鹃素对KCl或PE预收缩的大鼠主动脉血管环具有浓度依赖性舒张作用。100μM的杜鹃素对KCl或PE预收缩主动脉环的最大舒张百分比分别为66.97%和65.13%,其EC50值分别为14.02μM和35.94μM。该实验表明,杜鹃素对KCl或PE预收缩的血管环舒张作用两者间并没有显着差异。这种舒张血管作用并不受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或去内皮的显着影响。去内皮主动脉在无Ca2+溶液中,预孵杜鹃素后,用KCl或PE诱导的基础上,氯化钙量效曲线下移。此外,预孵维拉帕米后,杜鹃素可诱导舒张PE预收缩的去内皮主动脉,并且这种作用可通过Ryanodine受体阻断剂钌红来增强,而IP3受体阻断剂肝素无此作用。2.利用激光共聚焦实验分析原代培养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14.02μM杜鹃素使细胞内的钙离子荧光密度下降了72.9%,然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用60 m M KCl(去除杜鹃素)孵浴,KCl又引起细胞内钙离子的增加几乎达到原来的水平,上述结果表明杜鹃素能降低原代培养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的水平。3.膜片钳电生理学实验结果显示,对原代培养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LVGC最大电流密度为-10.72±0.45 p A/p F。在0 m V出现峰电流,14.02μM杜鹃素抑制LVGC峰电流的百分比为59.50%。表明杜鹃素对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LVGC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第二部分杜鹃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作用和主动脉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研究目的:研究杜鹃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和主动脉损伤的保护作用,并用不同层次多项实验指标,探讨其作用机制。实验方法:1.WKY和SHR血压、心率和体重的测量8只12周龄的雄性WKY为正常大鼠对照组(WKY+C),24只12周龄的雄性SHR随机分为SHR空白对照组(SHR+C),SHR杜鹃素治疗组(SHR+F)和SHR维拉帕米阳性对照组(SHR+V)。采用灌胃法给药,杜鹃素的给药剂量为:50mg/(kg·d),维拉帕米的给药剂量为:50 mg/(kg·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治疗时间为8周。采用尾动脉测压方法每周测定大鼠血压、心率和体重。2.大鼠血浆生化指标的测定按试剂盒说明,用分光光度计或酶标仪,检测四组大鼠血浆中Ang II、ET-1、NO、NOS、SOD、MDA、IL-6和TNF-α含量或活性水平。3.大鼠主动脉匀浆细胞因子的测定按试剂盒说明或文献报道方法,检测四组大鼠主动脉组织匀浆中Nitrite、O2-、e NOS和NAD(P)H oxidase含量或活性水平。4.主动脉组织病理观测取大鼠主动脉,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大鼠主动脉相关参数。5.免疫组织化学法或免疫荧光法测定主动脉蛋白的表达大鼠主动脉组织中Collagen I、Collagen III、MMP-2、MMP-9、ROS、NF-k B的表达。6.大鼠主动脉m RNA和蛋白的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主动脉e NOS、p22phox、NF-k B和SM-α-actin m RNA和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1.药物干预前,与同周龄WKY+C组比较,SHR+C组血压明显升高(p<0.01)。用药1周后,SHR+F组血压无显着变化;SHR+V组血压明显降低(p<0.01)。用药2周后,与SHR+C组比较,SHR+F组血压开始缓慢下降,到20周时,血压下降到158±5 mm Hg。药物干预前,SHR+C组大鼠心率比WKY+C组高。实验期间,WKY+C组大鼠心率平稳,基本维持在375 bpm左右;而SHR+C组基本维持在420 bpm左右。SHR+F组大鼠心率和SHR+C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整个实验过程四个实验组大鼠体重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与SHR+C组比较,SHR+F组体重无显着性差异。2.对Ang II、ET-1、MDA、IL-6和TNF-α在血浆中的含量或活性而言,SHR+C组显着高于WKY+C组(p<0.01)。用杜鹃素灌胃大鼠8周后,与SHR+C组比较,SHR+F组和SHR+V组血浆中Ang II、ET-1、MDA、IL-6和TNF-α的含量都明显降低(p<0.01);相反,对SOD、NO和NOS在血浆中的含量而言,SHR+C组显着低于WKY+C组(p<0.01)。杜鹃素灌胃大鼠8周后,与SHR+C组比较,SHR+F组和SHR+V组血浆中NO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因此杜鹃素的降压和保护血管损伤作用可能的机制之一是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调节免疫因子和舒张收缩血管因子来实现的。3.对e NOS在主动脉组织中的活性而言,SHR+C组显着低于WKY+C组(p<0.01)。杜鹃素灌胃大鼠8周后,与SHR+C组比较,SHR+F组主动脉组织中e NOS的活性明显升高(p<0.01),同样SHR+V组主动脉组织中e NOS的活性也明显升高(p<0.05)。相反,对Nitrite、O2-、NADPH oxidase和NADH oxidase在主动脉组织中的含量或活性水平而言,SHR+C组均显着高于WKY+C组(p<0.05)。用杜鹃素灌胃大鼠8周后,与SHR+C组和SHR+V组比较,SHR+F组主动脉组织中Nitrite、O2-、NADPH oxidase和NADH oxidase的活性明显降低(p<0.05),因此进一步确证杜鹃素保护血管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之一是降低氧化应激水平。4.从HE和Masson染色结果看,SHR+F组和SHR+V组较SHR+C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减轻,内皮细胞排列较整齐,中膜厚度明显减轻,细胞核面积减小,大鼠主动脉的胶原相对含量显着降低(p<0.05)。杜鹃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的损伤有保护作用,具体主要表现在降低主动脉中膜厚度、中膜厚度与内径比、血管壁厚度等。从免疫组化结果看,SHR+F组Collagen I、Collagen III、MMP-2、MMP-9和ROS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这可能与杜鹃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损伤的保护作用相关。5.与SHR+C组比较,SHR+F组大鼠主动脉e NOS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而p22 phox、NF-k B和SM-α-actin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第叁部分杜鹃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研究目的:研究杜鹃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寻找最大差异表达基因及与高血压相关的信号通路,为深入研究杜鹃素降血压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实验方法:1.取大鼠主动脉组织,提取总RNA,纯化m RNA,反转录合成双链c DNA。利用PCR线性扩增后,通过PAGE胶电泳纯化,构建好的文库用Agilent 2100Bioanalyzer和ABI Step One Plus Real-Time PCR System质检合格后,使用Illumina Hi Seq?2000进行测序。2.以WKY+C vs SHR+C作为对照,分析SHR+C vs SHR+F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Pathway分析并进行显着性检验,对差异表达的关键基因进行验证,从基因水平探讨杜鹃素防治高血压和保护主动脉损伤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1.经过分析,可知WKY+C vs SHR+C的主动脉差异表达的基因数为1991个,其中表达上调444个,表达下调1547个;SHR+C vs SHR+F的主动脉差异表达的基因数为2904个,其中表达上调2329个,表达下调575个;SHR+C vs SHR+V的主动脉差异表达的基因数为1666个,其中表达上调1037个,表达下调629个。2.基于高血压因素,对WKY+C vs SHR+C、SHR+C vs SHR+F和SHR+C vs SHR+V的主动脉差异基因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可知:按GO细胞组分,这些差异基因主要涉及:收缩纤维基因、肌原纤维基因、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基因、肌小节基因、收缩纤维组分基因;按分子功能,这些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的分子功能有:结合、蛋白结合、催化活性、结构分子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细胞因子调控的蛋白激酶活性;按参与的生物过程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的生物过程有: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细胞代谢过程、肌肉系统过程、生物调控、肌肉收缩、小肌肉代谢过程、基于长丝肌动蛋白、横纹肌收缩、压力效应、生物学过程的调控。3.通过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据WKY+C vs SHR+C、SHR+C vs SHR+F、SHR+C vs SHR+V叁组数据和相关文献报道,我们筛选出叁组中7个与高血压相关基因表达的共有信号通路,分别为:血管平滑肌收缩、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血管紧张素调控的水再吸收通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钙离子信号系统。4.为了进一步验证WKY+C vs SHR+C、SHR+C vs SHR+F、SHR+C vs SHR+V的Vascular smooth muscle contraction信号通路中基因差异表达的准确性,我们选取了在通路中较为关键的10个基因:VOC、ADRA1、AGTR1、Ca M、MLCK、IP3R、PLC、MLC、Ca D和Actin,这些基因的RT-PCR实验结果和二代测序技术的实验结果趋势基本吻合。5.在WKY+C vs SHR+C、SHR+C vs SHR+F和SHR+C vs SHR+V,我们对共表达的453个差异基因进行了聚类分析,同时据四组中基因差异表达倍数为4倍考虑,我们筛选了18个差异极大的基因。其中Adra1d基因不仅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而且在测序数据分析中发现Adra1d基因参与了Pathway显着性富集的信号通路Vascular smooth muscle contraction。Adra1d基因在WKY+C vs SHR+C下调达9.74倍,而SHR+C vs SHR+F上调了7.95倍。结论:1.杜鹃素对大鼠离体主动脉具有显着的舒张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L-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受体操纵性钙通道和肌浆网上的Ryanodine受体,从而降低了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的含量。2.杜鹃素显着地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且对主动脉的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氧化应激水平、免疫因子和舒张收缩血管因子有关。3.基因表达谱研究初步表明,杜鹃素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保护主动脉损伤可能与上调Vascular smooth muscle contraction通路中的Adra1d基因有关。(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5-05-20)

杜鹃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七味冬青叶散中苦杏仁苷、丹酚酸B和杜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Sunfire C18(150 mm×4.6 mm,5μm)柱为色谱柱,流动相以甲醇-0.1%的磷酸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以210、286、297 nm为检测波长,柱温为30℃,进样量:10μL。结果苦杏仁苷、丹酚酸B和杜鹃素分别在40.720~895.84、38.960~857.12、1.9800~43.740μg/m 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1.0000、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100.6%、99.6%,RSD分别为1.5%、1.0%、1.6%(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七味冬青叶散的质量控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杜鹃素论文参考文献

[1].侯晓敏,张明升,秦小江.杜鹃素通过增强Kv1.5和Kv2.1表达抑制尼古丁所致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9

[2].陈龙,张珂,刘雪滢,夏祥,黄健.RP-HPLC法同时测定七味冬青叶散中苦杏仁苷、丹酚酸B和杜鹃素的含量[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张坤.Adra1d基因介导杜鹃素调控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舒缩功能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8

[4].张坤,秦小江,侯晓敏,胡燕玲,李青山.杜鹃素通过降低Cx43的表达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增殖[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8

[5].李洁.杜鹃素新结构活性衍生物在血管内皮EA.hy926细胞中亲和蛋白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7

[6].李洁,董红周,卫莺,刘恩荔.杜鹃素新结构衍生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及分子对接[J].分析试验室.2017

[7].曾亚龙.杜鹃素对LPS诱发的帕金森病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吉林大学.2017

[8].刘恩荔.杜鹃素新结构衍生物DJS-F抑制大鼠血管内膜增生作用及其机制[D].山西医科大学.2016

[9].陈利军,鲁滔滔,梁泰刚,李青山.中药满山红有效成分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的排泄动力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

[10].秦小江.杜鹃素舒张大鼠主动脉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损伤的保护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杜鹃素的化学结构杜鹃素对肺组织中气道黏液的作...杜鹃素对OVA诱导的炎症细胞浸润...杜鹃素对BALF中细胞因子和趋化...杜鹃素对ALI模型小鼠肺组织病理...杜鹃素对ALI模型小鼠MAPK和PI3...

标签:;  ;  ;  ;  ;  ;  ;  

杜鹃素论文_侯晓敏,张明升,秦小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