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彬(阳信县第二高级中学,山东滨州251800)
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欲望,而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隐性的,不应把现成的知识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教给学生,要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前提下,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养成探究学习习惯。
一、激发动机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物理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二、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激发探索精神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学生围绕任务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赶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讨论过程。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了时间保障,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空间。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终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在未来竞争中,需要有自学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角度考虑,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提到特别重要的位置上加以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必要条件。一个人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只有从学生开始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为以后的自学打下基础。
此外,教学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年级、知识基础、理解力等诸多问题,考虑自学的内容、范围、比重等程度上的差异。
四、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互探究交流的过程。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获取、巩固、深化知识,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在学习空间上,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促进参与,现在比较流行的形式就是不局限于两人一桌,可以分成学习小组,四个人围坐或更多的人在一起。可以尝试把整个课堂围成一个半圆形,中间留一空地,教师或学生像节目主持人一样在里面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打破拘束呆板的学习空间。
在课堂师与生、生与生关系上,应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很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这样一种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亲密朋友,平等相待,每一位教师都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进学生中间,用商量的口语与学生展开探讨,使课堂成为真正开放的课堂。
五、体验探索,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物理的强烈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物理知识的台阶,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比如,在教“动量”一节课时,启发学生自己设计“摔不碎的鸡蛋”,同学们积极性十分高涨。为了能成功地表演鸡蛋从三层高的楼顶上扔下摔不碎,他们开动脑筋,煞费心机,精心设计,细心制作。当把包装好的鸡蛋从楼上往下扔的时候,学生们欢呼,跳跃,他们的心仿佛也随着他们的作品从空中落到地面。结果,在四十多份作品中有五个成功地杰作,鸡蛋没有被摔碎。比赛令同学们惊喜。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而是学生创造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总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习惯。学会自主探究,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将来人生的道路上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