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禅喻诗论文-孟云飞

以禅喻诗论文-孟云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以禅喻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宗禅,张彦远,妙悟自然,文人画

以禅喻诗论文文献综述

孟云飞[1](2019)在《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思想中的禅宗意味——从“以禅喻诗”到“以禅喻画”》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①在这里,马克思把艺术和宗教的思维方式并列,说明两者在把握现实方面具有相似性或同一性。而在中国,禅宗——这种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宗教与中国诗书画等传统艺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宗白华先生就认为:(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梅璐[2](2016)在《探究“以禅喻诗”的巨大影响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宋代诗话压卷之作,《沧浪诗话》在当时及后世均有巨大影响,而探究"以禅喻诗"巨大影响力,无疑要兼顾其诗学的创新、内容的体大虑周,以及颇多争议,以求从中找到以禅喻诗巨大影响力的根源。(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6年06期)

刘维邦[3](2016)在《诗禅差异与“以禅喻诗”合法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禅喻诗"合法性不在于诗和禅之"妙悟"的差异,而在于这种差异是否会割裂命题本身的自足性。严羽"妙悟说"将民族的审美共性和个体的艺术自觉巧妙结合,该理论具有思维的合法性、过程合法性和境界的合法性,但由于他忽略过程中的细枝末节和理论的逻辑阐明,也导致理论本身存在明显的缺憾。(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6年03期)

张倩倩[4](2015)在《浅析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审美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严羽"以禅喻诗"的提出,在诗歌理论创作上无疑是一面旗帜。进一步说,"以禅喻诗"上升到审美意义层面,其审美意义上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上的高层次追求,其审美主体不同,审美需求也会随之不同,审美的心理动因也必然会随之表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反之,即使审美主体相同,表现出的审美心理动因也会不尽相同。旨在从审美心理等方面揭示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审美动因。(本文来源于《鸡西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李栋辉[5](2015)在《论南宋“以禅喻诗”视域中诗学旨趣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诗坛"以禅喻诗"视域中诗学旨趣的变迁可从叁个层面谈起:首先,江西诗派"以禅喻诗",注重从"渐修"到"顿悟",目的在于追求流转圆美的诗歌境界,以此纠正江西诗派后学的模拟之弊;其次,主张走出江西诗风限制的诗人,则主张以"顿悟"为先,其中以严羽最为代表,目的在于回归"吟咏情性"的复古诗风。其叁,南宋晚期,诗坛甚至出现了对"以禅喻诗"的反驳,认为诗与禅应回归"本位",二者之间并无相似之处。南宋"以禅喻诗"视域中诗学旨趣的演变旁证了南宋诗学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5年03期)

鲜跃勇[6](2014)在《再论《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严羽的作品《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贯穿于整个作品中。而对于"以禅喻诗",自古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文首先从内部以及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出现"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和"以禅喻诗"的内涵,然后从"以禅喻诗""入神""参""识"以及"妙悟""兴趣"等多个角度解析《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最后阐述《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的文学价值。诗话萌生、发展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其繁荣时期,其(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4年14期)

张兆勇,张彩云[7](2014)在《“第一要义”与“以禅喻诗”坦途——《沧浪诗话》提纲》一文中研究指出《沧浪诗话》可谓是宋代诗话的巅峰,本文以提纲的形式旨在理出以下几个问题:(1)本诗话虽仍是在反思江西派,但其理论氛围已超出了门户分争,以"气象"和气象的获取呈现了宋末道学对之的渗透。(2)本诗话的所谓以禅喻诗虽使全诗话充满着禅味但从本质上说却是儒家情怀,弘儒才是严羽的目的与真相。(3)本诗话并不是如许多论家所谓的反理趣,反学问。严羽旨在找一种更和谐的天人对话方式,更崇高的学问,更清明的理趣。(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王美龄[8](2014)在《论以禅喻诗的误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正式提出"以禅喻诗"的主张,使"以禅喻诗"成为了一种风气。其实,从内在本质来讲,"以禅喻诗"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本文仅从艺术思维和宗教思维,灵感与顿悟,"语不惊人死不休"与"不立文字"这叁个角度来论述。(本文来源于《现代妇女(下旬)》期刊2014年02期)

喻守国[9](2013)在《从“悟”看严羽的“以禅喻诗”》一文中研究指出严羽能够从禅学中拈出"妙悟"来喻诗,是因为二者在思维规律与思维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二者的差别体现在:在悟的内涵上,一为出世一为入世;在悟的途径上,一为做"加法"一为做"减法":在悟的境界上,一为人生理想。一为审美态度。这些差别没有为我们所注意,主要原因在于比喻自身的语义变化以及中国文论范畴的模糊性:从比喻自身来看,禅喻的模糊性导致了"悟"这一意义的不确定:从中国文论本身来看,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决定了这些范畴的模糊性。(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3年06期)

李倩[10](2013)在《严羽“以禅喻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禅喻诗”是严羽《沧浪诗话》的鲜明特色之一,也是严羽论诗的重要方法之一。“以禅喻诗”并非严羽的独创,在他之前已经出现了不少“以禅喻诗”的例子。诗与禅的交流从魏晋南北朝就已开始,但禅和诗论发生关系则始于晚唐五代,王昌龄、皎然等人认识到禅对诗人思维和生活的影响,并且将禅的某些概念用于诗学理论。北宋时期,出现了“以禅喻诗”的风气,形成了一套参诗、悟入、得法的特定方法。南宋严羽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诗学观点发展了“以禅喻诗”,标志着“以禅喻诗”的成熟,并且对后来“以禅喻诗”的譬喻方法影响深远。就严羽“以禅喻诗”的基本思想而言,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诗与禅在学习方法和过程上的相似,主要是“识”、“参”和“悟入”。“识”在禅宗指先验存在的人的感觉和思想,严羽借用其指代辨析、鉴赏诗歌体制及其优劣的能力;“参”包括“熟参”和“活参”,“参”的本义是强调对禅宗典籍的仔细体味、涵咏,严羽用来说明阅读诗歌同样需要反复研读和涵咏;“悟入”本指学禅者通过长期的参究后对禅宗真谛的领悟,严羽借用来说明熟读历朝历代诗歌后对诗歌创作技巧和审美特征的认识和领会。其次是诗之妙悟与禅之妙悟、诗之境界与禅之境界的相通。诗的“妙悟”与禅的“妙悟”相通处主要体现为两点:与学力无必然关系和突发性。对诗歌境界与禅宗悟境的探讨主要从言意关系和心物关系两个角度进行阐发。在对待言与意的关系上,诗与禅都追求不落言筌,从而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从心物关系出发,诗与禅都追求泯灭心物界限,从而达到“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境界。严羽的“以禅喻诗”虽然并非独创,但绝不是对前人的重复。严羽对“以禅喻诗”的发展表现为叁个方面:一是具有鲜明的自觉性和针对性;二是深化和拓展了“以禅喻诗”及其相关范畴;叁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叁个方面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价值所在。严羽的“以禅喻诗”发展到明清,由“诗禅相喻”走向了“诗禅一致”,受其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王士祯的“神韵”说和王国维的“境界“说。(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以禅喻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宋代诗话压卷之作,《沧浪诗话》在当时及后世均有巨大影响,而探究"以禅喻诗"巨大影响力,无疑要兼顾其诗学的创新、内容的体大虑周,以及颇多争议,以求从中找到以禅喻诗巨大影响力的根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以禅喻诗论文参考文献

[1].孟云飞.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思想中的禅宗意味——从“以禅喻诗”到“以禅喻画”[J].文艺评论.2019

[2].梅璐.探究“以禅喻诗”的巨大影响力[J].文学教育(上).2016

[3].刘维邦.诗禅差异与“以禅喻诗”合法性[J].美与时代(下).2016

[4].张倩倩.浅析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审美动因[J].鸡西大学学报.2015

[5].李栋辉.论南宋“以禅喻诗”视域中诗学旨趣的嬗变[J].兰州学刊.2015

[6].鲜跃勇.再论《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J].山花.2014

[7].张兆勇,张彩云.“第一要义”与“以禅喻诗”坦途——《沧浪诗话》提纲[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王美龄.论以禅喻诗的误区[J].现代妇女(下旬).2014

[9].喻守国.从“悟”看严羽的“以禅喻诗”[J].求索.2013

[10].李倩.严羽“以禅喻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标签:;  ;  ;  ;  

以禅喻诗论文-孟云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