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实施外宣精品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闽政办[2021]45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30日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贾一村[2](2020)在《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选集》是建国后第一部进行系统外译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着作,也是20世纪我国对外影响最大的中央文献着作之一。其俄文译着诞生于50多年前,整体质量精湛,文中大量的“文化空缺”现象引人关注,具有极高的翻译研究价值。多元系统理论主张以动态、发展、关联的眼光来研究翻译问题,将翻译活动置身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审视,关注政治、社会文化等系统中的多种因素对于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为本文开展翻译的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鉴于此,本文将以中央编译局翻译的《毛选》一至三卷俄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文本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作为翻译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多元系统理论之视角,对《毛选》俄译情况进行审视、评价、探讨、总结和展望,深挖其翻译研究价值。首先,本文整理了《毛选》及其俄译本的出版发行状况,并通过文本分析路径,对《毛选》中较典型的“文化空缺”现象(共计约700个案例)进行了详细梳理,将其划分为物质文化空缺、制度文化空缺和精神文化空缺三大类,并继续向下细分为7小类,归纳总结出《毛选》俄译本所采取的4套翻译方法、7种翻译策略和3条翻译理念,共同形成了《毛选》文本翻译之全貌。随后,再通过社会分析路径,借助多元系统理论基本原理,以“当年视角”来对《毛选》文本翻译之全貌进行评析和探讨。作者认真梳理了当年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并以“文化空缺”现象为例,通过对编译局版与莫斯科版的《毛选》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深度解析当年编译局译者修订译文时的主要考量及背后所遵循的翻译逻辑,清晰还原了当时政治系统(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两方面)和社会文化系统(文化交流、教育发展、译学思想三方面)的多种文本外因素对《毛选》的文本翻译所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毛选》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再以当年之翻译标准(“信达雅”)对《毛选》译文进行审视和评价,在充分肯定其整体精湛的翻译质量的同时,也对译文中一些可优化提升之处(比如,一些中国特有的度量单位词的翻译需完善、某些文化内涵信息翻译不全而难以理解的问题等)进行商榷和探讨。然后,回归“当今视角”,理清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的新变化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整理归纳出当前我国中央文献翻译工作在5个方面的新变化和提出的4点新要求。以此为参照,以当代之眼光重新审视当年的《毛选》译文并对其做出评析,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翻译新问题(比如,其翻译整体策略的优化调整问题,由于时代变迁和共同记忆的丧失而导致的“文化新空缺”问题,以及通过译者艺术“演译”而产生的“逆向文化空缺”问题等)进行探讨,为其他中央文献的翻译提供了一些参考借鉴。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毛选》俄文翻译整体质量精湛,采用了丰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体现了鲜明的翻译理念,符合当年“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我国译界的“标杆”和经典之作。第二,以当年之标准审视《毛选》译文,在总体翻译质量精湛的同时,亦存在一定的可提升空间,一些翻译处理尚可探讨和商榷。第三,以当今之眼光审视《毛选》译文,其整体方略宜做适当调整(由“忠实为主”转向“整体均衡”),文中一些翻译案例的处理需与时俱进加以完善。第四,《毛选》俄译本的最终面貌是文本翻译和社会力量共同影响下的综合产物,当年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社会文化系统内多种因素对《毛选》译文面貌的塑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五,《毛选》文本中包含内容丰富的“文化空缺”现象,译者对其翻译处理整体上佳,但“文化空缺”是动态发展的,它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变化(既有“消亡”,又有“新生”),因此其翻译工作亦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最后,立足当前,本文总结了《毛选》俄译的历史意义,并展望未来,探讨了《毛选》优良翻译传统(主要包括:集体翻译的工作方法、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以我为主的翻译原则)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力求为中央文献翻译事业的长远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和建议。
金山,韩红霞[3](2020)在《内蒙古口岸外宣问题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带,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是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枢纽,中欧班列的大部分货物通过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直接达到欧洲国家。内蒙古现有19个对外开放口岸,口岸作为对外开放的桥梁,做好口岸外宣工作,对于树立自治区良好形象,扩大对外影响,促进对外开放,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各个口岸和口岸所在地宣传部门在口岸外宣方面来看,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为对俄、
张娜娜[4](2020)在《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研究 ——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是展示中国发展成就、塑造国家形象、构建国家话语权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开拓出版市场的外在需要。对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进行综合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出版课题。本文搜集了与中国主题图书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分析了相关数据,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历年所资助的中国主题图书为样本,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进行了综合研究。本文认为,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始于建国初期,在7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处于初期,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发展阶段,2004年以后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出现了高潮。本文梳理了支持中国主题图书的国家政策,搜集整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历年资助的中国主题图书选题作为分析的样本。中国主题图书在内容上包括宣传中国理念、阐释中国政治、展示中国成就和介绍中国国情四个方面。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有三种路径:“国内出版、国外发行”“中外合作出版发行”“国外出版发行”,本文结合典型案例对三种路径作了分析。通过挖掘整理中国主题图书国外发行、馆藏等数据,本文对中国主题图书在国外的接受状况作了初步考察,并对改善中国主题图书海外接受状况提出优化策略。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论述了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对于构建新型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最后,本文在结语部分对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窦金启[5](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邹婷[6](2019)在《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国家实施出版“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有了飞速发展,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最大的亮点,而国家政策的推动是这一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以国家支持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政策及政策项目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研究解读2002年以来国家出台的关于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一系列政策,分析为落实政策所推出的各个政策项目的实施状况,并与发达国家相关政策进行比较,总结出我国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的引导作用以及今后需要完善的举措。全文包括绪论和结语在内,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论述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国内外关于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研究结构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本文按时间顺序梳理了"十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国家出台的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相关政策,以及国家为支持图书对外翻译出版而设立的政策项目,并对政策项目的总体实施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而后选取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三个政策项目,从政策项目的基本情况、资助图书类别、语种、出版机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在上述分析之后,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狼图腾》《三体》三部作品为研究样本,探讨了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运作模式,以期为未来的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提供有益的借鉴。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本文从推动当代中国形象的展示、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引导中外出版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等三方面对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的引导作用进行了论述。最后,本文分析借鉴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支持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完善我国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的五项举措。图书是种子,政府的推动是风,图书的对外翻译出版,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推动。而未来中国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国家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更精准地发挥引导作用。从以上对国家政策的演变、引导作用以及政策项目的实施状况分析中,从与发达国家相关政策的比较借鉴中,本文认为,我国的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可以从完善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法律环境、重视对国外图书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建立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追踪系统、强化图书对外翻译出版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重视外译图书的数字化传播这五个方面进一步予以完善。
张子婷[7](2019)在《《中国画城·潇洒桐庐》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材料是对桐庐县风土人情进行宣传的文本,其中就桐庐的县情、城市名片、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城市化建设以及旅游资源等方面来向外国人介绍桐庐。因此这是一个介绍美丽桐庐的契机,将桐庐县的宣传材料译为英文,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桐庐,爱上桐庐,这也是宣传美丽桐庐的方式之一。本文以美丽乡村宣传资料《中国画城·潇洒桐庐》翻译实践报告作为研究文本,对桐庐县情的介绍进行英译,旨在探讨外宣文本的翻译难点及其应对策略。本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现状及其意义;第二部分详细叙述了翻译流程,涉及译前准备、译中记录、译后审校三个步骤;第三部分结合外宣翻译等效原则分析了具体的实例,展示了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难点,以及对此的翻译策略和具体的处理方式。这部分作为论文主体分析了在外宣翻译等效原则的指导下,词汇与句子层面的翻译分析,包括汉语无主句、意念主动句和众多短句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第四部分是笔者的总结与感受,以及不足与建议;第五部分是附录部分。通过翻译实践,笔者认识到外宣文本的翻译不仅需要“忠实”、“通顺”,还需要遵循“外宣三原则”,考虑译入语读者的阅读感受,使之与源语言读者的阅读感受相同。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许多翻译难点,对此进行了反思与总结,从而对于外宣文本的翻译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本篇报告对今后的类似外宣文本的翻译具有借鉴意义。
程雪[8](2019)在《“成都发布”与成都城市形象构建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由政府机关开设的,行政机关或公共部门用来发布新闻资讯、政务信息和传达公众意愿的重要网络平台,政务微博在公共管理中不仅扮演着信息发布者、舆论阐释者等多重角色,而且也是城市形象传播的有效渠道。荣登2017年新浪“十大政务机构微博”外宣影响力榜首的政务微博“成都发布”,就是该媒介行业中的典型代表。经由智能技术支撑和融合化媒介环境的双重态势,信息生产主体出现了从PGC独尊到PGC、UGC融合的重大转变,颠覆了传统媒体信息的单一化生产消费格局,而且基于迅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等主观需求,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于2010年6月创办了“宣传+服务+资讯”型综合立体平台——“成都发布”,力图实现“服务市民”和“政治外宣”的媒介追求。遵循以上创办理念,八年来,政务微博“成都发布”以丰富的文本内涵,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元的城市形象:“内政外交开放型”之都;“西部金融与交通枢纽”之都;“生态人文”之都。为了呈现城市的诸多面相,“成都发布”注重传播技巧的使用,如采用多种视角融合的叙事角度;设置高频且固定的叙事结构;形成“软硬兼施”的叙事风格等。当然,“成都发布”在城市形象的构建上也存在城市形象媒介构建渠道的传统化、城市形象塑造的偏差、忽视县乡镇区域受众等诸多不足。以“成都发布”为代表的政务微博,要实现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价值提升,必须树立全媒体理念,加强媒介融合;开辟多种渠道增强用户连接度;实施对县乡镇区域受众的信息覆盖;实现“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政府形象传播”的功能定位。
李琳伟[9](2019)在《目的论视角下外宣类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自译外宣材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日益增多,使馆外宣资料翻译在加强国际沟通合作方面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本文是基于外宣材料翻译实践的一篇翻译实践报告,所翻材料属于实用类文本,旨在通过此翻译实践探索适合文宣资料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以向社会准确传达发布方想要传达的意思,以此加强对外交流。本文以目地论的理论为指导,针对外宣资料翻译中出现的问题,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词汇翻译中主要面临词汇相对正式,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同时,词汇还具有客观性的特点,为能准确地用目的语表达原文意思,笔者采用查询大量平行文本、意译等技巧,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在长难句的翻译中,主要难点在于句子过长、断句较为复杂,为此,笔者通过采用切分句子成分的方法,从而达到化整为零,将长句切分成短句,使句子更方便读者阅读。本报告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翻译项目的背景及其意义。第二部分为翻译的过程,包括译前准备,译中的执行以及译后审校。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主要分析翻译项目的文本特点,介绍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最后一部分为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总结,讲述对本次翻译过程的感悟并找出自己在翻译中的不足之处。
李知亦[10](2019)在《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以《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题材纪录片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中国也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但是国际受众对于中国的了解相对有限,一些国际媒体对中国形象存在误读和扭曲,甚至宣扬“中国威胁论”恶意抹黑中国形象,中国需要提升自己的国际传播能力。中外合拍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就发挥着国际交流传播的作用。现阶段,中外联合制作已经成为中国纪录片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综合叙事学和国际传播学相关理论,运用案例分析、文本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在梳理中外合拍纪录片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为典型案例,对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进行分析。从内容、渠道、受众、产业、国家形象等方面为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提出策略性建议。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研究,并为纪录片实践提供借鉴。本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问题与方法、研究框架等。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辨析研究涉及的概念,对相关理论和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第二章为历史梳理部分,笔者将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分成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初步繁荣阶段,并分析其阶段特性和代表作品。第三章,笔者对《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国际传播的内容策略进行分析,结合叙事学和国际传播学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描述性工具、引述性工具和资料性工具三种分析工具,从选题、叙事、影像、声音、剪辑五个方面对案例进行分析。为了使研究更具针对性,笔者选择《厉害了我的国》作为辅助性案例,与《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进行局部性比较研究,分析相似题材纪录片在国际传播和对内传播时不同的侧重点。第四章,笔者将上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借鉴其他具有优秀国际传播效果的影视作品,从内容、渠道、受众、产业、国家形象等方面提出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为之后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借鉴。
二、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实施外宣精品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实施外宣精品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2)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依据 |
2.研究对象及思路 |
3.研究方法 |
4.研究价值和意义 |
5.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毛泽东选集》基本概况及其翻译研究 |
1.1 《毛选》的基本概况 |
1.2 《毛选》出版发行概况 |
1.3 《毛选》的外译概况 |
1.4 《毛选》的俄译概况 |
1.5 《毛选》翻译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空缺”现象及其研究综述 |
2.1.1 “空缺”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
2.1.2 “文化空缺”的概念界定 |
2.1.3 “文化空缺”的分类与《毛选》俄译研究 |
2.2 多元系统理论综述 |
2.2.1 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
2.2.2 多元系统理论与《毛选》俄译研究 |
2.3 研究思路之建构 |
2.3.1 文本分析路径 |
2.3.2 社会分析路径 |
2.3.3 整体研究思路 |
第三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本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
3.1 物质文化空缺 |
3.1.1 人称文化空缺 |
3.1.2 物称文化空缺 |
3.2 制度文化空缺 |
3.2.1 民俗文化空缺 |
3.2.2 体制文化空缺 |
3.3 精神文化空缺 |
3.3.1 思维方式空缺 |
3.3.2 价值观念空缺 |
3.3.3 审美意识空缺 |
第四章 《毛泽东选集》“文化空缺”现象的俄译方略研究 |
4.1 《毛选》俄译本翻译方法研究 |
4.1.1 文化内涵“共有”:直译法 |
4.1.2 文化内涵“相通”:换译法 |
4.1.3 文化内涵“缺省”:意译法、注释法 |
4.1.4 文化内涵“冗余”:减译法、省译法 |
4.2 《毛选》俄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
4.2.1 求真保全,原汁原味 |
4.2.2 简明清晰,精确具体 |
4.2.3 语言平实,文风质朴 |
4.2.4 移形换位,闪展腾挪 |
4.2.5 舍“象”取“义”,拨云见日 |
4.2.6 因“境”制“译”,文化融通 |
4.2.7 化繁为简,减负增效 |
4.3 《毛选》俄译本翻译理念研究 |
4.3.1 以我为主,坚守底线 |
4.3.1.1 以我为主 |
4.3.1.2 坚守底线 |
4.3.2 内外有别,有的放矢 |
4.3.2.1 内外有别 |
4.3.2.2 有的放矢 |
4.3.3 群策群力,统筹全局 |
4.3.3.1 群策群力 |
4.3.3.2 统筹全局 |
第五章 当年视角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之审视 |
5.1 政治系统对《毛选》俄文翻译之影响 |
5.1.1 国际政治之影响 |
5.1.1.1 国际政治概况 |
5.1.1.2 国际政治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
5.1.2 国内政治之影响 |
5.1.2.1 国内政治概况 |
5.1.2.2 国内政治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
5.2 社会文化系统对《毛选》俄文翻译之影响 |
5.2.1 文化交流之影响 |
5.2.1.1 文化交流概况 |
5.2.1.2 文化交流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
5.2.2 教育发展之影响 |
5.2.2.1 教育发展概况 |
5.2.2.2 教育发展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
5.2.3 译学思想之影响 |
5.2.3.1 译学思想概况 |
5.2.3.2 译学思想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
5.3 当年视角下《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与探讨 |
5.3.1 《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 |
5.3.2 《毛选》俄文翻译之探讨 |
第六章 当今视角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的重新审视 |
6.1 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和社会文化系统的新变化 |
6.1.1 政治系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
6.1.1.1 国际政治之变化及影响 |
6.1.1.2 国内政治之变化及影响 |
6.1.2 社会文化系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
6.1.2.1 文化交流之变化及影响 |
6.1.2.2 教育发展之变化及影响 |
6.1.2.3 译学思想之变化及影响 |
6.2 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 |
6.2.1 当前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变化 |
6.2.2 当前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要求 |
6.3 当今视角下《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与探讨 |
6.3.1 俄译整体方略的重新审视 |
6.3.2 “文化新空缺”问题之探讨 |
6.3.3 “逆向文化空缺”问题之探讨 |
第七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
7.1 《毛选》俄文翻译的历史意义 |
7.1.1 《毛选》译着的历史地位不可替代 |
7.1.2 《毛选》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
7.2 《毛选》翻译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
7.2.1 集体翻译的工作方法 |
7.2.2 自力更生的顽强作风 |
7.2.3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
7.2.4 以我为主的翻译原则 |
结束语 |
1.内容与结论 |
2.研究创新点 |
3.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附录 I:《毛泽东选集》俄译本“文化空缺”典型翻译案例汇编 |
1.物质文化空缺 |
2.制度文化空缺 |
3.精神文化空缺 |
附录 II:编译局版和莫斯科版《毛泽东选集》译文对比研究实录(“文化空缺”翻译案例精选)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3)内蒙古口岸外宣问题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口岸外宣存在的问题 |
(一)对大外宣的认识不足 |
(二)涉外部门协调不够 |
(三)外宣手段和方法不多 |
(四)外宣经费不足 |
(五)对外宣传平台偏少 |
(六)对外宣传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
(七)对外宣传工作的创新力度欠佳 |
(八)“边境之窗”工程应该全面铺开 |
二、需要采取的对策 |
(一)构建大外宣格局 |
(二)打造一个融媒体平台 |
(三)开展一个品牌或多个品牌文化活动 |
(四)建立一套常态化交流机制 |
(五)努力建设综合协调机制 |
(六)外宣产品制作向精品进军 |
(七)进一步加强外宣队伍建设 |
(八)做好外宣阵地建设 |
(九)建立互派记者采访合作机制 |
(十)积极推进“走出去”工程 |
(十一)大力实施“国门形象建设工程” |
(4)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研究 ——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中国主题图书”的界定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初期(1950——1978) |
第二节 发展(1979——2004) |
第三节 高潮(2005——) |
第二章 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的国家政策背景 |
第一节 国家政策对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的推动 |
第二节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历年资助的中国主题图书 |
第三章 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的内容 |
第一节 宣传中国理念 |
第二节 阐释中国政治 |
第三节 展示中国成就 |
第四节 介绍中国国情 |
第四章 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的路径 |
第一节 国内出版,海外发行:《中共十八大:中国梦与世界》 |
第二节 中外合作出版发行:《平易近人》 |
第三节 国外出版发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
第五章 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的接受状况 |
第一节 国外发行情况 |
第二节 国外馆藏情况 |
第三节 社会反响 |
第四节 改善中国主题图书海外接受状况对策 |
第六章 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的意义 |
第一节 构建新型国家形象 |
第二节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
结语: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的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
一、美国 |
二、法国 |
三、俄罗斯 |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
一、越南 |
二、蒙古 |
三、印度 |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
一、匈牙利 |
二、泰国 |
三、埃及 |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探讨相关政策、项目的文献 |
二、介绍其他国家相关政策的文献 |
三、对现存问题探讨解决方案的文献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构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的演变 |
第一节 出版“走出去”萌芽阶段 |
第二节 出版“走出去”探索阶段 |
第三节 出版“走出去”发展阶段 |
第四节 出版“走出去”成熟阶段 |
第二章 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项目实施状况及部分项目相关分析 |
第一节 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项目的总体实施状况 |
一、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
二、中外图书互译计划 |
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
四、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
五、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出版工程 |
六、丝路书香出版工程 |
七、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 |
第二节 三个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项目的类别、语种及出版机构分析 |
一、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
二、丝路书香出版工程 |
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
第三节 从三个政策项目看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发展趋势 |
一、图书类别不断丰富 |
二、出版语种不断增多 |
三、出版机构数量不断增长 |
四、传播区域不断扩大 |
五、影响力不断提升 |
第三章 国家政策引导下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运作模式 |
第一节 政府主导模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国外传播情况 |
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特点及运作模式 |
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出版的重大意义 |
第二节 国外出版机构运作模式:《狼图腾》 |
一、《狼图腾》的国外传播情况 |
二、《狼图腾》的特点及运作模式 |
三、《狼图腾》翻译出版的启示 |
第三节 中外出版机构合作模式:《三体》 |
一、《三体》的国外传播情况 |
二、《三体》的特点及运作模式 |
三、《三体》翻译出版的启示 |
第四章 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的引导作用 |
第一节 推动当代中国形象的展示 |
第二节 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
第三节 引导中外出版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的借鉴 |
第一节 提出鼓励图书出口的政府文宣 |
第二节 确定推动图书出口的部门或机构 |
第三节 制定鼓励图书出口的税收政策 |
第四节 设立支持图书出口的相应资金 |
结语:完善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的五项举措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画城·潇洒桐庐》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外宣文本特点分析以及其翻译要求 |
2.1.2 术语准备 |
2.2 译中阶段 |
2.3 译后审校 |
2.3.1 译文流畅性问题 |
2.3.2 用词重复的问题 |
第3章 外宣翻译中等效翻译原则指导下的翻译实例 |
3.1 等效原则指导下的词汇层面的翻译分析 |
3.1.1 对等词的翻译选择 |
3.1.2 表达结构的取舍 |
3.1.3 源语言文化的再现 |
3.2 等效原则指导下的句子层面的翻译分析 |
3.2.1 汉语无主句的翻译策略 |
3.2.2 汉语主动句的翻译方法 |
3.2.3 汉语短句的翻译对策 |
第4章 结论 |
4.1 总结与收获 |
4.2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成都发布”与成都城市形象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政务微博“成都发布”的创办及媒介定位 |
第一节 智能化技术语境下的“成都发布” |
一、智能技术支撑与融合化的媒介环境 |
二、信息生产与消费习惯的转变 |
三、提高办事效率与塑造政府形象的双重需求 |
第二节 “宣传+服务+资讯”型立体平台构建的媒介追求 |
一、以四川用户为中心的受众定位 |
二、以政治民生为主的内容定位 |
三、“服务市民”与“政府外宣”融合的功能定位 |
第二章 “成都发布”视域下的成都城市形象 |
第一节 “内政外交开放型”之都 |
一、惜才为民的亲民政府 |
二、内系中央外联国际的开放型政府 |
第二节 “西部金融与交通枢纽”之都 |
一、内外通达的交通枢纽之城 |
二、国际化现代化气息融合的西部金融中心 |
第三节 “生态人文”之都 |
一、绿色环保的生态宜居之城 |
二、“音乐-美食-历史遗迹”荟萃的天府文化之都 |
第三章 “成都发布”城市形象构建的叙事策略与手段 |
第一节 多种视角融合的叙事角度 |
一、多元视角的立体呈现 |
二、叙事焦点的多方位辐射 |
第二节 高频且固定的叙事结构 |
一、高频率叙述彰显对象显着性 |
二、固定话题与机动话题的融合叙事 |
第三节 “软硬兼施”的叙事风格 |
一、“只有事实”的官方硬新闻式话语 |
二、“乐趣横生”的趣味软新闻式话语 |
第四章 “成都发布”城市形象构建的偏差与消解 |
第一节 “成都发布”城市形象构建的偏差 |
一、城市形象媒介构建渠道的传统化 |
二、媒介形象塑造的现实偏差 |
三、对县乡镇区域受众的忽视 |
第二节 社交媒体时代政务微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
一、树立全媒体理念加强媒体融合 |
二、开辟多种渠道增强用户连接度 |
三、实施对县乡镇区域受众的信息覆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目的论视角下外宣类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自译外宣材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Project Background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Project |
1.3 Clients'Requirements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TASK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2.1.1 Knowledge Reserve |
2.1.2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1.3 Translation Tool |
2.2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2.2.1 A Glossary of Terms |
2.2.2 Implementation of Translation |
2.3 Post Translation Review |
2.3.1 Self Proofreading |
2.3.2 Tutor Review |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
3.1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Texts |
3.1.1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une in Content |
3.1.2 Authenticity,objectivity and clarity in Expression |
3.1.3 Rigorism in conveying information |
3.2 Translation principles |
3.2.1 Skopos Rule |
3.2.2 Coherence Rule |
3.2.3 Fidelity Rule |
3.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3.3.1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Words in Public Material Articles |
3.3.2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Sentences of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
CHAPTER FOUR SUMMARY |
REFERENCE |
APPENDIX ORIGINAL TEXT AND TRANSLATION TEXT |
(10)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以《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 |
1.4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理论梳理 |
1.4.3 文献综述 |
1.4.4 文献评述 |
第二章 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发展与变迁 |
2.1 中外合拍纪录片起步阶段(1979-2000) |
2.1.1 中外合拍初尝试,发展迅速 |
2.1.2 题材宏大,合作主体单一 |
2.1.3 抒情式解说风格 |
2.1.4 纪实风格初现,科教语态尚存 |
2.1.5 代表作:《丝绸之路》 |
2.2 中外合拍纪录片发展阶段(2000-2010) |
2.2.1 主题更加聚焦,边缘题材受欢迎 |
2.2.2 故事化叙事,情景再现等手段的创新应用 |
2.2.3 纪实风格凸显,动画特效等技术的使用 |
2.2.4 代表作:《西藏一年》 |
2.3 中外合拍纪录片初步繁荣时期(2010-) |
2.3.1 题材更加丰富,创作主体更加多元化 |
2.3.2 多元创作手法,航拍等新技术的运用 |
2.3.3 国际传播受到关注,合作诉求多元化 |
2.3.4 代表作:《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 |
2.4 小结 |
第三章 《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国际传播策略分析 |
3.1 选题策略:跨文化的共通性 |
3.1.1 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 |
3.1.2 对于治国方略纵向与横向的解读 |
3.1.3 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
3.2 叙事策略: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
3.2.1 叙事者:国内外叙述者,建构他者认同 |
3.2.2 叙事视角:多元视角联合叙事 |
3.2.3 叙事时间:把握叙事节奏,合理压缩时间 |
3.2.4 叙事结构:内外结构配合,串联人物故事 |
3.3 影像与声音策略:多层次画面组合与世界性视听风格 |
3.3.1 影像分析:全方位影像呈现,蕴含东方美学 |
3.3.2 声音分析:烘托故事气氛,融合世界音乐 |
3.3.3 剪辑分析:蒙太奇的综合运用 |
第四章 结论与探讨 |
4.1 结论 |
4.2 探讨: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 |
4.2.1 内容策略: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
4.2.2 渠道策略:多管齐下,借船出海 |
4.2.3 受众策略:把握受众心理,提升受众体验 |
4.2.4 产业策略:促进产业升级,加快人才培养 |
4.2.5 国家形象策略:文化中国为主的立体化国家形象 |
4.3 研究贡献与局限 |
4.3.1 研究贡献 |
4.3.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1:《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叙述者统计表 |
附录2:《厉害了我的国》叙述者统计表 |
致谢 |
四、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实施外宣精品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J].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2)
- [2]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D]. 贾一村.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3]内蒙古口岸外宣问题对策分析[J]. 金山,韩红霞. 新闻论坛, 2020(03)
- [4]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研究 ——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为例[D]. 张娜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研究[D]. 邹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中国画城·潇洒桐庐》翻译实践报告[D]. 张子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8]“成都发布”与成都城市形象构建研究[D]. 程雪.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目的论视角下外宣类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自译外宣材料为例[D]. 李琳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10]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以《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为例[D]. 李知亦. 厦门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