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语灵歌小天后——爱戴(论文文献综述)
马小梅[1](2021)在《新世纪以来国产动漫哪吒新形象建构的文化解读》文中指出
曹亚兰[2](2016)在《当代华人福音乐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对当代福音音乐的解读出发,对当代福音音乐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分别叙述了当代福音音乐在美国的发展进程,及当代福音音乐在华人中的影响。通过对部分当代福音乐团的研究分析,解读目前我国当代福音音乐的发展状况及福音乐团的建设。从当前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及对宗教文化的认可程度来看,当代福音音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经济水平不均,文化艺术水平也不均,欣赏水平及接受外来文化的能力更不均,在为当代福音音乐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有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当代福音音乐是当代基督教(Contemporary Christian Music,简称CCM)音乐的别称,由于国内对其惯用称呼为当代福音音乐或福音音乐,以下便一致称为“当代福音音乐”。当代福音音乐最早起源于美国,基督徒在当代福音音乐的传递与演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福音音乐的创作领域,基督徒音乐人是重要的音乐输出源。本文将例举到“赞美之泉”乐团,华语当代福音音乐创作团体代表之一,他们的作品很受青年基督徒们所喜爱,并且在很多节日表演时用其他舞台表现形式出演。“赞美之泉”乐团是以乐队的形式,称其为“乐团”是因为“赞美之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乐队,除了吉他、贝斯、键盘、爵士鼓之外,还配有小提琴、大提琴、伴唱团等强大的阵容,并且每一位成员都有很高的专业演奏水平。近些年当代福音音乐发展迅速,雨后春笋般出现许多福音乐团,衍生了很多当代福音音乐作品。在中国大陆的基督教堂赞美或其他活动中,也有乐队形式出现,但是这些乐队人员小众,基本以翻唱作品为主。有的原创作品,因录音技术限制或传播媒介的不灵敏而不为大众所知。当代福音音乐在经历多年的传播与沉淀后,得到了广大青年基督徒的认可,但同时也有许多年长基督徒崇尚传统基督教音乐,使得当代福音音乐发展受限。当前华人福音乐团发展比较快的是港台地区的福音乐团,他们常以音乐会的形式布道,并且会在现场演唱自己乐团的原创作品,同时会发布音乐专辑。在中国内地近些年也涌现出福音音乐团体,他们也开始创作自己乐团的作品,发布乐团的音乐专辑。基于以上,本文将例举个别当代华人福音乐团并对其福音作品进行分析,从这些乐团发展现状来看中国内地福音音乐发展状况,并大胆地对内地福音乐团提出发展策略。
熊月[3](2014)在《论艾莉西亚·凯斯(Alicia Keys)的演唱艺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艾莉西亚·凯斯(Alicia keys)这位优秀欧美流行天后艺术生涯的剖析,对她演唱歌曲的细心倾听、品味和深入了解、分析,增强了对于欧美流行音乐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艾莉西亚·凯斯了解她演绎的代表曲风,也即当今流行乐坛极为盛行的风格类型——当代节奏布鲁斯(当代R&B)。以及通过研究艾莉西亚·凯斯的个人艺术追求来了解当今盛行之表演方式“不插电艺术”,以期达到借鉴吸收欧美流行音乐文化的目的。文章详细分析了艾莉西亚·凯斯演唱的四首代表作品,对这些作品的音乐文化背景、作品风格、曲式结构、节奏特性,以及演唱中音程使用的难易程度、歌唱音域的宽窄、歌曲整体的速度、调性的难易分布、词曲内容的结合、表现的意境思想、发声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文章总结了艾莉西亚·凯斯个人演唱的特色、曲风和唱法技巧。透过这个人物,总结出当代R&B曲风的特点和唱法,并与我国在此方面的发展和教育相结合,论证了“斜开唱法”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有效性。我们今天了解当代外来的流行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文化内涵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清楚的认识我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寻找解决目前所存在着的诸多问题的方法,来为我国流行音乐的研究做出真正的启示和专业指导。归根结底是要为我国的流行音乐发展服务。完善我国流行音乐的教育和让流行音乐顺应市场经营规律。
陆璐[4](2013)在《格莱美音乐奖对中国流行乐坛的影响》文中提出流行音乐评奖活动在整个流行音乐产业和文化中,作为流行音乐文化的宣传方式和商品生产的质监系统,对流行音乐的传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格莱美音乐奖作为流行音乐界中的“奥斯卡”,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大奖之一,其获得者、优秀的音乐作品毫无疑问成为了世界音乐潮流的风向标,同时,它日益地正规化与专业化影响着流行音乐产业的整个运作体系。格莱美奖对中国流行乐坛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格莱美音乐奖中的评奖机制、运作模式、文化内涵、商业意识以及音乐风格、歌手、演出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挖掘格莱美奖的闪光点,探讨格莱美奖对中国流行乐坛的影响并从中透析欧美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国内流行音乐的发展作对比,从流行音乐的社会作用、音乐文化、精神内涵和发展趋势等角度审视中国流行乐坛方方面面的不足和缺陷,在欧美流行音乐先锋的步伐中汲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实际探寻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发展的途径,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以及走向国际化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朱玉宁[5](2013)在《彼得·谢弗总体戏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彼得·谢弗是英国当代戏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剧作家,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戏剧创作,90年代完成最后一部剧作《戈尔贡的礼物》,创作生涯横跨40余载。虽然他的剧作技巧之高有目共睹,但学界对其剧作却一直缺乏应有的关注,尤其缺乏对其剧作的剧场性与文学性在内的艺术成就的全面解读。本论文以彼得·谢弗剧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以他最着名的“三部曲”《皇家太阳猎队》、《伊库斯》、《上帝的宠儿》为论述重点,兼及《五指练习曲》、《黑暗中的喜剧》、《戈尔贡的礼物》、《莱蒂斯与拉维记草》等剧。就研究角度与方法而言,笔者拟从“总体戏剧”角度来探讨。“总体戏剧”并非一种创作手法,而是由戏剧家对戏剧概念以及戏剧各要素重要性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戏剧理念。彼得·谢弗提倡在与戏剧文本结合的同时,戏剧的每种要素都具有独立的审美品格,在戏剧整体中能够发挥出各自的重要性。本文分六个部分说明彼得·谢弗的总体戏剧观。绪论概括彼得·谢弗的创作历程以及学者、评论家对其剧作的评价情况。第一章回溯总体戏剧的发展历程,并阐明彼得·谢弗的总体戏剧理想以及他与瓦格纳、阿尔托等人在总体戏剧观念上的异同。第二章由剧场性要素入手,分析彼得·谢弗戏剧中对服装、化妆、灯光、道具、舞台布景等造型要素、音乐要素以及对影视艺术要素表现手法的重视。这些要素既与戏剧文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又具有各自独立的审美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章从戏剧结构方面,分析彼得·谢弗剧作与传统剧本结构的不同之处。他在剧作中引入了第一人称叙事者;为了叙事的方便,彼得·谢弗采取了多场次的结构方式;他充分利用戏剧的假定性,借助观众的想象与灯光、布景等的密切配合,顺利的实现了场面的切换,在戏剧时空方面呈现出立体复合、多层次的特征。第四章着重分析彼得·谢弗剧作中的人物塑造。“父亲”形象在彼得·谢弗戏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通过对生父、“教父”与“天父——上帝”这三种父亲形象的塑造,构筑起剧作多层次的内涵,但三种或潜在或缺失的父亲形象的崩塌,预示着西方世界面临的问题以及剧中人注定的悲剧。第五章揭示彼得·谢弗剧作的文化意蕴。彼得·谢弗的剧作体现出跨文化思想并具有强烈的仪典特征,这是其剧中人进行身份确认的一种方式,也是彼得·谢弗剧作中剧场性的一种体现方式;最后,彼得·谢弗剧作中常常出现看似对立实则精神相通的两种人物,他们作为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代表,在剧作中体现出两种善的对立与冲突,这两种人物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原型性意义。
绯色[6](2007)在《爱戴:华语灵歌小天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她的写真让她看起来并不像一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出生的女孩,她唱的歌也常让你深思恍惚,时空在她的声音容貌之间混乱起来,这是旧上海三十年代还是纽约六七十年代,或者北京2008,你无从查证。你越贴近她,就越发觉得困惑,因为她总是在引诱你靠近,自己却又步步后退,她的声音很妖娆,她的笑容却很天真。这皱着鼻子笑的女子,散着漫卷的长发,扭动腰肢,舞态狐媚,谁也不能拥她入怀。这可能就是混杂着各个时空气息与行为准则的爱戴,那带着坏笑的面孔之下,灿烂的自在。于是她就成了一个随时能发出尖叫般的力度的用声音捕获猎物的女子。试试看,你会不会凝视她超过1分钟,聆听她超过30秒。
朵朵[7](2007)在《爱戴:生命美学》文中提出爱戴——从加拿大留学归来的女孩,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小"海归",为华语歌坛带来了期待已久的声音。这位高挑靓丽的混血儿,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灵歌(SOUL)女歌手。她自由、舒展的歌声,给沉寂已久的歌坛带来了一份清新和高贵。越来越多的人,耳闻目睹了爱戴的性感与火辣,但舞台下的她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妖娆,反而带着几分男孩子般的率性爽朗。
猪小排[8](2007)在《跟着爱戴做“腰”女人》文中指出华语灵歌小天后爱戴近来因为参加“舞林大会”而名气急升,她的舞蹈和好身材也征服了电视机前无数的观众。目前爱戴推出了自己的书《爱戴的瑜伽》告诉大家,通过瑜伽,你也可以获得像她一样的好身材。爱戴认为,一个女人的好身材,腰是重点。一个纤细的腰,可以给人无限遐想。所以,现在就让我们跟着爱戴一起做“腰”女人吧!
庄晓蓉[9](2007)在《2007,城市推介“千帆竞发”——访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奥帆委执委兼新闻宣传与媒体运行部部长王海涛》文中指出奥运对举办城市的意义非同凡响,抓住奥运的契机将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飞跃。青岛市在成为北京奥运的协办城市之后,适时提出了打造“帆船之都”城市品牌的战略构想。青岛市在积极筹办奥帆赛、加快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海内外进行多元化、全方位的城市推介,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进入2007
李启军[10](2005)在《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文中提出这是一个符号统治的时代,其中也包括影视明星偶像符号的统治。在符号社会里,影视明星是符号化的影视明星。一个个影视明星偶像在不同的影视观众那里就是一个个意义充实的符号。 明星符号构成了当代人日常生活、思想沉思、艺术想象、社会批判的文化语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我们的学者在言谈、写作中要特别表示出对明星们的不屑一顾时,恰恰表征了明星现象、明星文化打破了我们可敬学者心中的那份宁静。既然明星现象、明星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与其不闻不问或者情绪化地批判,还不如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思考和追问。 “追星”是当前社会的一大时尚。媒体在追星,制片商、导演在追星,影视迷们在追星。从报纸、杂志到电视、网络,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会开辟专门的版面、栏目、节目、窗口给各路明星,这是媒体的“追星”;影视片惯常打出明星牌、排出明星阵营,这是制片商、导演的“追星”;有自己的偶像出演的影视片就满怀热情去看,否则就没兴趣去看,这是影视迷的“追星”。媒体及制片商、导演追星,看重的是明星们的符号价值——体现为收视率、票房收入;影迷们追星,看重的是明星们的符号意义——在他们身上获得某种人生感悟和启迪,想象地满足某种愿望。所以,看影视明星、聊影视明星、读影视明星、写影视明星、追影视明星,也包括骂影视明星,成了当代大众日常生活必需的调味品。如果没有了影视明星可看、可聊、可读、可写、可追、可骂,对不少fans来说,恐怕不仅仅是感觉缺少了点什么,而且会感觉生活没有了意义。 虽然不能说没有明星制就没有明星,但是商业化的明星确实是作为商业手段的明星制的产物,而明星制是与影视的商业化发展互为表里的。中国影视业要走商业化道路,就不能拒绝明星制,就需要拥有自己的明星队伍。要培植中国商业电影的市场,就不能伤害影视迷尤其是青少年影视迷对影视明星的那份
二、华语灵歌小天后——爱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语灵歌小天后——爱戴(论文提纲范文)
(2)当代华人福音乐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缘起 |
2. 研究状况综述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研究方法 |
1 当代福音音乐概述 |
1.1 当代福音音乐的起源 |
1.2 美国当代福音音乐的风格与特征 |
1.2.1 美国当代福音音乐的风格 |
1.2.2 美国当代福音音乐的特征 |
1.3 当代福音音乐在美国的发展与影响 |
1.3.1 商业影响 |
1.3.2 艺术文化氛围影响 |
1.3.3 美国当代福音音乐对在美华人的影响 |
2 当代华人福音乐团 |
2.1 “赞美之泉”乐团 |
2.1.1 乐团基本概况 |
2.1.2 乐团舞台表现形式 |
2.1.3 乐团作品及分析 |
2.2 泥土音乐事工 |
2.2.1 乐团基本概况 |
2.2.2 乐团作品及分析 |
2.3 生命河灵粮堂乐团 |
2.3.1 乐团基本概况 |
2.3.2 乐团作品及分析 |
2.4 彩虹来乐队 |
2.4.1 乐团基本概况 |
2.4.2 乐团作品及分析 |
2.5 其他福音代表人物或乐团 |
2.5.1 黄国伦 |
2.5.2 钟氏兄弟 |
3 当代华人福音音乐的宗教影响及社会影响 |
3.1 宗教影响 |
3.1.1 坚定信仰信念 |
3.1.2 牧养信徒灵性 |
3.1.3 使基督教音乐多元化 |
3.2 社会影响 |
3.2.1 陶冶听众品性 |
3.2.2 传播社会正能量 |
4 当代福音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及发展策略分析 |
4.1 当代福音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
4.2 当代福音音乐在中国内地的发展策略分析 |
4.2.1 教会的牧养 |
4.2.2 社会的培养 |
4.2.3 增加福音乐团的社会功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论艾莉西亚·凯斯(Alicia Keys)的演唱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二、文章的选题缘由 |
三、研究该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一章 最优秀的当代节奏布鲁斯(R&B)女唱作歌手艾莉西亚·凯斯(Aliciakeys) |
第一节 艾莉西亚·凯斯的生平、出生 |
第二节 艾莉西亚·凯斯的求学、发迹 |
第三节 艾莉西亚·凯斯创作并演绎的众多、璀璨、优秀流行音乐作品及获得的主要成绩 |
一、第一张录音室专辑《Songs In A Minor》 |
二、第二张录音室专辑《The Diary Of Alicia Keys》 |
三、第三张录音室专辑《As I Am》 |
四、第四张录音室专辑《The Element Of Freedom》 |
五、第五张录音室专辑《Girl on Fire》 |
六、首张现场专辑《Unplugged》 |
第二章 艾莉西亚·凯斯音乐作品形态分析 |
第一节 艾莉西亚·凯斯作品的大风格分析——“R&B”即节奏布鲁斯,这一风格的研究 |
一、早期的R&B |
二、当代R&B |
第二节 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
一、《Fallin》 |
二、《No One》 |
三、《If I Ain’t got you》 |
四、《Empire State of Mind》(Part Ⅱ) |
第三节 总结 |
一、艾莉西亚·凯斯的曲风总结 |
二、艾莉西亚·凯斯的唱法总结 |
第三章 艾莉西亚·凯斯的现场表演艺术 |
第一节 艾莉西亚·凯斯个人的艺术追求——“不插电艺术”(UNPLUGGED); |
第二节 自弹自唱的表演风格 |
一、即兴的弹奏是其重要特征 |
二、自弹自唱的重要性 |
第四章 如何借鉴国外优秀歌手的成功案列,发展我国的流行音乐市场 |
第一节 中外同时期歌手发展模式的比较 |
第二节 国内外流行音乐市场的差距 |
一、传统的歌手以及作品的市场推广 |
二、新兴的市场推广模式 |
第三节 如何发展我国的流行音乐市场,提升我国的音乐文化软实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格莱美音乐奖对中国流行乐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音乐界的奥斯卡”——格莱美奖 |
一、格莱美奖的产生和历史 |
二、格莱美奖颁奖典礼的影响力 |
三、格莱美颁奖典礼现场的震撼所在 |
(一) 敢于打破常规的跨界大牌合作 |
(二) 用创新制造亮点 |
第二章 以“格莱美”的视角反观中国流行乐坛 |
一、中国流行音乐颁奖典礼 |
(一) 中国流行音乐颁奖典礼的发展优势 |
(二) 中国流行音乐颁奖典礼的“非权威性”及衰落的现状 |
二、中国流行音乐的商业性色彩 |
三、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缺失与不足 |
(一) 音乐风格的缺失 |
(二) 硬件设施的缺乏 |
(三) 商业化发展的负面作用 |
四、中国流行音乐理论相对滞后 |
五、中西方流行音乐发展差异的原因 |
(一) 历史、社会背景的不同 |
(二)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
(三) 审美观念的不同 |
第三章 格莱美奖颁奖典礼对中国流行乐坛的影响 |
一、华人音乐人参与格莱美奖的情况 |
二、格莱美奖对中国流行音乐评奖活动的启示 |
(一) 在对比中如何提高中国流行音乐评奖活动的水平 |
1、评审委员的专业性 |
2、评奖过程的规范性 |
3、设置奖项的广泛性 |
4、“中国的格莱美”音乐奖 |
(二) 对颁奖典礼演出氛围的调节 |
三、以格莱美为导向的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 |
(一) 中国流行音乐对欧美多样、鲜明、成熟的流行音乐风格的吸收 |
1、清新质朴的乡村音乐 |
2、“侵袭”世界的摇滚风 |
3、极富情调的爵士音乐 |
4、中国流行音乐风格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
(二) 中国流行的特色和创新发展趋势 |
1、“中国风”的特色发展 |
2、民、美、通唱法的跨界交融 |
四、中国歌手对欧美歌手优势的借鉴 |
(一) 浓厚的音乐特质与诠释音乐的状态和精神 |
(二) “欧美式”唱法、纯熟的唱功 |
五、对演出团队现代包装的运用与观念的影响 |
六、格莱美奖的追求和使命对中国流行音乐人的精神感召 |
七、格莱美奖的缺憾与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彼得·谢弗总体戏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总体戏剧:由瓦格纳到彼得·谢弗 |
第一节 总体戏剧谱系考察 |
第二节 彼得·谢弗的总体戏剧观 |
第二章 彼得·谢弗总体戏剧之剧场要素 |
第一节 简约而盈满的舞台 |
第二节 音乐:隐在的角色 |
第三节 蒙太奇、定格:电影手法的运用 |
第三章 彼得·谢弗总体戏剧之文本变异 |
第一节 叙事者与叙述视角 |
第二节 场面化:自由的叙事 |
第三节 戏剧时空:多重并置 |
第四节 选材:历史化与新奇化 |
第四章 彼得·谢弗总体戏剧之人物塑造——以“父亲”形象为例 |
第一节 生父:存在或潜在的权威 |
第二节“教父”:精神的引导或毁灭 |
第三节 天父—上帝:对信仰的追寻与破灭 |
第五章 彼得·谢弗总体戏剧之文化意蕴 |
第一节 跨文化戏剧思想 |
第二节 仪式:身份确认及剧场性 |
第三节 双重性:两种“善”的对立与冲突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全体答辩委员会签字 |
(10)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开创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 |
第一节 影视明星:被学术研究遗忘的角落 |
一、一个明星符号统治的时代 |
二、风光与寂寞:明星在大众传媒与学术研究中迥然不同的命运 |
三、本研究的具体价值和意义 |
第二节 影视明星研究现状描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一) 对明星社会地位的研究 |
(二) 对明星文化意义的研究 |
(三) 对明星身体及其表演的研究 |
(四) 对明星符号意义的研究 |
(五) 对明星职业工作及与其关联的明星制度的研究 |
(六) 对影迷及影迷文化的研究 |
(七) 符号学方法的运用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一个构想: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 |
一、研究对象:中国影视明星 |
二、研究方法:符号学 |
三、理论架构 |
第二章 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界定 |
第一节 几个相关的概念 |
一、影视明星与表演艺术家 |
二、影视明星与影视演员 |
三、影视明星与影视名人 |
第二节 作为象征性偶像符号的影视明星 |
一、从商业界定走向符号学界定 |
二、影视明星是特殊的象征符号 |
(一) 作为符号的象征 |
(二) 象征符号是一种内涵符号 |
(三) 影视明星是象征符号 |
二、影视明星是象征性的偶像符号 |
(一) 抽象符号与形象符号 |
(二) 影视明星作为偶像符号的特殊性 |
第三节 影视明星的符号结构与价值结构 |
一、索绪尔二元结构说与皮尔斯三元结构说 |
二、影视明星与一般演员的符号结构 |
三、影视明星与一般演员的价值结构 |
第三章 影视明星认定与生产的符号学工程 |
第一节 名导名片机制 |
第二节 出镜率机制 |
第三节 曝光率机制 |
第四节 人气指数机制 |
第五节 片酬与出场费机制 |
第六节 票房号召力机制 |
第七节 奖牌榜机制 |
小结 |
第四章 1920-40年代:反叛时代 |
第一节 好莱坞影响下早期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运作 |
一、好莱坞类型片哺育了早期中国电影类型片 |
(一) 国产滑稽喜剧片与好莱坞滑稽喜剧片 |
(二) 国产侦探片与好莱坞侦探片 |
(三) 通俗社会片与好莱坞情节剧 |
(四) 国产爱情片与好莱坞爱情片 |
(五) 响应好莱坞等外国历史片的国产古装片 |
(六) 受好莱坞西部片、侠盗片启发的中国武侠片 |
(七) 与好莱坞歌舞片竞争的中国歌唱片 |
二、好莱坞明星制哺育了早期中国电影明星制 |
(一) 好莱坞电影明星制 |
(二) 早期中国电影明星制 |
(三) 明星制与类型片的内在联系 |
第二节 早期中国电影明星的符号类型 |
一、1920年代明星的符号类型 |
(一) 坏蛋符号 |
(二) 侠义英雄符号 |
(三) 俊男帅哥符号 |
(四) 高超演技符号 |
(五) 悲剧人生符号 |
(六) 可爱童真符号 |
二、1930年代明星的符号类型 |
(一) 美女靓妹符号 |
(二) 俊男帅哥符号 |
(三) 硬汉符号 |
(四) 高超演技符号 |
(五) 蛇蝎美女符号 |
(六) 坏蛋符号 |
(七) 开心符号 |
(八) 能歌善舞符号 |
(九) 才女符号 |
(十) 苦难童年或快乐童年符号 |
三、1940年代明星的符号类型 |
(一) 高超演技符号 |
(二) 俊男帅哥符号 |
(三) 善良朴实劳动者符号 |
(四) 坏蛋符号 |
(五) 清纯少女符号等 |
第三节 早期中国影星符号意义分析 |
一、整体符号意义:反叛先锋 |
(一) 192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整体符号的反叛内涵 |
(二) 193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整体符号的反叛内涵 |
(三) 194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整体符号的反叛内涵 |
二、个体符号意义:个案分析 |
(一) 中国苦难美女符号——阮玲玉 |
(二) “中国电影皇后”符号——胡蝶 |
第五章 1950-70时代:神圣英雄时代 |
第一节 大陆电影生产体制及其明星的符号类型 |
一、大陆电影生产体制 |
(一) 管理机制 |
(二) 电影观念 |
二、“22大”明星及明星符号类型 |
(一) 神圣英雄符号 |
(二) 坏蛋符号 |
第二节 港台电影生产体制及其明星符号类型 |
一、港台商业电影生产体制 |
(一) 台湾电影生产 |
(二) 香港电影生产 |
二、港台电影明星的符号类型 |
(一) 侠义英雄符号 |
(二) 硬汉符号 |
(三) “白马王子”符号 |
(四) 青春玉女符号 |
(五) 开心符号 |
(六) 高超演技符号 |
(七) 贫穷善良老人符号 |
第三节 1950-7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符号意义分析 |
一、整体符号意义:神圣英雄 |
二、个体符号意义:个案分析 |
(一) 标准军人的符号——王心刚 |
(二) 中国功夫的符号——李小龙 |
第六章 1980年代以来:从平民英雄到平民时代 |
第一节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影视业发展概观 |
一、1980年代以来大陆影视商业化进程 |
(一) 电影业的重新商业化之路 |
(二) 电视剧生产的商业化历程 |
二、平民化时代影视英雄叙事的嬗变 |
(一) 死了神圣化的英雄,诞生了平民化的英雄 |
(二) 影视中的平民英雄叙事 |
三、两岸三地影视发展趋向一体化 |
第二节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影视明星符号类型 |
一、政治风云人物符号 |
二、帝王符号 |
三、侠义英雄符号 |
四、男子汉/硬汉符号 |
五、女强人符号 |
六、俊男帅哥符号 |
七、美女靓妹符号 |
八、小人物符号 |
第三节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影视明星符号意义分析 |
一、整体符号意义:大众世俗理想与愿望 |
二、个体符号意义:个案分析 |
(一) 英雄气平民符号——周星驰 |
(二) 普通平民符号——葛优 |
结语 一个新概念:明星符号学 |
一、解神话:鲍德里亚消费符号学批判 |
二、“明星符号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渊源 |
(一)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 |
(二) 卡西尔的文化人类学符号学 |
(三) 罗兰·巴尔特的神话符号学 |
(四) 鲍德里亚的消费符号学 |
三、影视明星的多重符号意味 |
(一) 影视明星是影视商业化生产体制的符号 |
(二) 影视明星是大众文化心理的表征 |
(三) 影视明星在影视生产系统中的符号力量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声明 |
后记 |
四、华语灵歌小天后——爱戴(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国产动漫哪吒新形象建构的文化解读[D]. 马小梅. 宁夏大学, 2021
- [2]当代华人福音乐团研究[D]. 曹亚兰.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4)
- [3]论艾莉西亚·凯斯(Alicia Keys)的演唱艺术[D]. 熊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 [4]格莱美音乐奖对中国流行乐坛的影响[D]. 陆璐. 广西大学, 2013(03)
- [5]彼得·谢弗总体戏剧研究[D]. 朱玉宁. 上海戏剧学院, 2013(09)
- [6]爱戴:华语灵歌小天后[J]. 绯色. 青年与社会, 2007(Z2)
- [7]爱戴:生命美学[J]. 朵朵. 健康人, 2007(06)
- [8]跟着爱戴做“腰”女人[J]. 猪小排. 饮食科学, 2007(04)
- [9]2007,城市推介“千帆竞发”——访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奥帆委执委兼新闻宣传与媒体运行部部长王海涛[J]. 庄晓蓉. 走向世界, 2007(03)
- [10]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D]. 李启军. 四川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