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群香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211102
对话教学的理念已渐入人心,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话”的形式有了,课堂的低效却没有得到本质改变,由从前的“满堂灌”走向了“满堂问”。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还有的教师把语文看作是纯工具性的学科,由此,阅读教学也就变成了纯技能性的机械训练和纯技术性的分析肢解,什么字词句篇、语法修辞,什么写作背景等,不一而足,篇篇如此。其实,这样的阅读教学,失去了丰富的情感熏陶,失去了审美享受,从而也就彻底失落了根本的人文关怀。
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层出不穷,只有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积极优化对话的设计和实施,才能促进“对话教学”从理论真正走进课堂。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现总结成以下几方面:
第一,创设民主、平等、真诚、信任、和谐、愉快的氛围,促进师生平等对话。
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心情舒畅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读书、去思考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才能大胆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老师进行真实平等的对话交流。否则,学生会唯师是从,把课堂对话变成“传话”,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另外,真诚、信任亦是对话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学生要相信教师及其他同学在引导和帮助自己发展。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用亲切、生动、平等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把自己作为学生中间的一员,使学生敢说,即使说错了,也能“愉快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这样,学生在对话中就能感受到心中的愉悦,师生其乐融融,课堂也充满活力。
第二,立足文本,追求真实有效的对话。
文本是对话教学的核心,离开文本的对话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立足文本的对话,首先教师自己要精读文本,深入解读文本。于漪老师上课前要“备课三遍”,而我们现在有些教师过分依赖教参或者干脆直接借鉴他人的教案、课件,这样的状态,“文本解读”的功力自然无法滋长。
其次,要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对话本应是走进文本世界,才能有准确而深刻的表述。奈何很多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压缩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匆匆进行文本对话,当然很难见效。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收集相关资料,对文章获得整体感知;课堂上,交流对话之前,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文本,引导他们圈画批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只有真正进入文本,才会发现问题,从而产生对话。
再次,设置有对话价值的话题,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是围绕话题展开的,有价值的话题应具有适当的深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思考的价值,对学生理解文本能起关键作用。
第三,把握对话的契机,有效追问实现知识建构。
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后的深入交流引导。它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进文本深处,实现知识建构。成功的追问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的点拨,是保证对话成为深度交流的重要手段。
1.有效追问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于追问效益而言,这也极为重要。有效追问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新局面。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教师提出了“王羲之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感”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马上通过文本初读找出了关键词“乐”、“痛”、“悲”。接着该教师顺势追问:“因何而乐?为何而痛?又为什么而悲?”学生通过文本细读一一阐述。一般的课堂设计到这里也许就结束了,然而这位教师继续追问:“这么复杂强烈的情感,你认为作者在落笔处哪种是最主要的?”学生再读文本,并联系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王羲之的个人经历等等,得出了个性化的结论。我们看到,这样的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呈阶梯状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走向了思想的深处。
2.有效追问需捕捉对话中生成的疑难点、语言点、思维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动态答疑解惑的担子可落在有效追问上。
第四,制定合作学习的对话规则,探索多种评价方式。
首先,所需探讨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仅靠个人的自主学习无法完成;其次,交流之前应有一定时间的自行思考,有个人初步见解方能形成讨论;第三,我们要制定一些对话规则,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在制定规则促使每个学生参与对话的同时,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应有所改变。教师可以就各个小组的讨论过程、发言情况做点评,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评发现问题,还可以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发言的次数、内容、教师或同学甚至自己的评价等。实际上,很多情况下,评价本身也是一种对话。
综上所述,尽管在我们的语文对话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但“对话”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一理念,使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定能取得“教学相长”的成效,让我们的学生在思考中成长、在对话中深刻,让我们的教师在探索中睿智、在对话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