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市领导县体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改革开放,宁波,市领导县体制,变革
市领导县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朝泽江[1](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领导县体制的形成、完善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宁波实施市领导县体制,是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省委、省政府为适应宁波大规模开发建设需要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计划单列的实施又进一步完善了宁波的市领导县体制。市领导县体制的形成与完善是宁波改革开放以来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进行的关键性变革,不仅为宁波大规模开发建设提供了体制保障,促进了宁波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也实现国家推行市领导县体制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初衷。(本文来源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郭峰,汤毅[2](2017)在《地域性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市领导县”体制再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的"市领导县"体制产生了一种"地域性城市",初衷旨在转轨经济背景下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基于浙江、黑龙江、甘肃叁省的县级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这种"市领导县"体制的确立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市领导县"体制削弱了县域经济增长率2.19个百分点,同时也削弱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5.05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削弱作用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变得更严重,并且对距离地级市越近的县更加明显,而且不论地级市与所辖县是何种"强弱"组合,地级市都在抽取辖县资源,而不是支持辖县的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周仁标[3](2011)在《市领导县体制的战略意涵、历史嬗变及重构理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市领导县体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协调发展,由中央政府倡导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地方政府体制。然而,由于体制设计存在缺陷以及各地在执行中采取"一刀切"政策,使该体制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背离初衷,演变为以行政管理和干部安置为目的的"市管县"体制,从而成为制约县域发展的障碍。本文通过对市领导县体制战略意涵的剖析及其演变历史的探究,提出拟按照"省管县为主,市领县为辅"、"宜带则带,不宜带则省管"的原则实施体制重构。为此,需要重新确立"市领县"体制的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依法确定领县市政府的职能和领导方式,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重构市县间的权力关系,合理划定市领导县的数量和规模,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文来源于《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殷勇[4](2008)在《市领导县体制与设区市志的记述范围》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领导县体制(后通称"市管县体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随着地方志编修的全面兴起,引发了关于设区市志记述范围的讨论,在修志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处理模式。笔者试图以江苏省为例,结合市领导县体制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就如何处理二轮设区市志的记述范围略陈浅见。(本文来源于《江苏地方志》期刊2008年S1期)
宋哲[5](2008)在《中国地方政府层级设置比较研究——以“市领导县”与“省直管县”体制为分析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方行政管理层级之多为世界各国之首。无论是现行的"市领导县"体制,还是试点中的"省直管县"体制,都涉及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地方政府层级设置问题。地方政府层级设置不仅仅是行政区划地图上一种表面上直观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幅度与效率以及政令下达与政情民意上传的速度快慢与失真与否。因而本文的写作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市领导县"与"省直管县"的简要描述与比较分析,探讨在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在政府层级体制改革问题上的可能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吴国柱[6](2007)在《论我国市领导县体制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市领导县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自上世纪80年代初全面推广以来,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中一种较为成熟的体制。作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产物,市领导县体制在一定的时期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年代,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市领导县体制正逐渐显现出它的不适应性。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充满活力、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角度出发,以市领导县体制和省直管县体制的综合比较为主线,采用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相结合,对市领导县体制的优、缺点和省直管县体制的积极意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论证,得出必须改革市领导县体制,建立省直管县体制的结论,并结合实际对建立省直管县体制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探讨,为未来推行政府管理层级体制改革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意见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7-11-06)
卢毅[7](2004)在《从“市领导县”到“强县扩权”——对浙江省“市管县”体制兴衰原因的逻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市管县”体制在浙江省经历了兴起和衰落 ,这种兴衰的根源主要在于现实政治经济环境对其功能的确立或是废除。提出废除“市管县”体制虽是大势所趋 ,却不应盲目跟风的观点。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要脱离工具性地位 ,在科学地确定后得以相对稳定地存在和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张津梁[8](2004)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完善市领导县体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党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也是贯彻落实“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审视和总结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实践,对于不断完善这一体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来源于《甘肃日报》期刊2004-10-29)
戴均良[9](2001)在《行政区划应实行省县二级制──关于逐步改革市领导县体制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市的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市对县缺乏带动作用,甚至依靠县的“供奉”来维持市的发展,使市县争利矛盾突出。 市管县缩小了县的自主权,同“地区时期”相比降低了行政效率。 市管县难以平衡城乡利益分配,使农村工作常处不力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改革》期刊2001年09期)
李小叁[10](2000)在《努力完善市领导县体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皆知,行政区划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综合产物。我国地区的设立主要是因为省域过大、省直接管县有困难,按宪法规定,地区不是一级行政区划建制,而是省(自治区)的派出机构。但实际上,地区基本上在行使一级政权建制职能,并且在管理地方经济、社会事务方面发挥了重要(本文来源于《江西政报》期刊2000年14期)
市领导县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的"市领导县"体制产生了一种"地域性城市",初衷旨在转轨经济背景下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基于浙江、黑龙江、甘肃叁省的县级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这种"市领导县"体制的确立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市领导县"体制削弱了县域经济增长率2.19个百分点,同时也削弱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5.05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削弱作用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变得更严重,并且对距离地级市越近的县更加明显,而且不论地级市与所辖县是何种"强弱"组合,地级市都在抽取辖县资源,而不是支持辖县的经济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市领导县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1].朝泽江.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领导县体制的形成、完善及意义[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8
[2].郭峰,汤毅.地域性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市领导县”体制再评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
[3].周仁标.市领导县体制的战略意涵、历史嬗变及重构理路[J].社会主义研究.2011
[4].殷勇.市领导县体制与设区市志的记述范围[J].江苏地方志.2008
[5].宋哲.中国地方政府层级设置比较研究——以“市领导县”与“省直管县”体制为分析对象[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
[6].吴国柱.论我国市领导县体制改革[D].南昌大学.2007
[7].卢毅.从“市领导县”到“强县扩权”——对浙江省“市管县”体制兴衰原因的逻辑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
[8].张津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完善市领导县体制[N].甘肃日报.2004
[9].戴均良.行政区划应实行省县二级制──关于逐步改革市领导县体制的思考[J].中国改革.2001
[10].李小叁.努力完善市领导县体制[J].江西政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