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耳草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虎耳草,药理作用,化学成分,荆芥,多态性,青海,条形码。
耳草属论文文献综述
费曜,周滢,钟国跃[1](2019)在《藏药“松蒂”虎耳草属近缘植物的成分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藏药"松蒂"4种藏区常用资源植物篦齿虎耳草、爪瓣虎耳草、青藏虎耳草、唐古特虎耳草的主要成分差异。方法针对15批不同产地和不同年次的高原生虎耳草类样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4种植物中总黄酮类和总皂苷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液谱法(HPLC)分别测定绿原酸、芦丁、槲皮素的含量,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进行模式分析、共有峰确定及相似度计算,并根据8个共有峰对样品进行SPSS聚类分析。结果虎耳草属4种植物都含有黄酮类和皂苷类成分,且都含有绿原酸、芦丁和槲皮素,但在成分种类、数量、含量上差异明显。其中蓖齿虎耳草与爪瓣虎耳草成分更为近似(相似度分别为0.940和0.792),总黄酮含量较高(约7%~8%);唐古特虎耳草和青藏虎耳草的指纹图谱更近似(相似度分别为0.613和0.685),总黄酮含量较低(约2%~4%)。蓖齿虎耳草与青藏虎耳草的皂苷含量较高(约1%~2.5%)。结论 "松蒂"主流品种篦齿虎耳草成分种类最多,黄酮类成分总含量最高,叁萜皂苷类成分其次,含有许多其它3种近似植物所没有的化学成分,符合其在临床运用和市场使用量上为"松蒂"正品和主流品种的现况。其它3种近似品种在成分上与篦齿虎耳草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也符合其作为"松蒂"的代用品现况。(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9年10期)
更吉卓玛,李彦,贾留坤,陈世龙,高庆波[2](2018)在《青海虎耳草属植物新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虎耳草属植物在生态学、形态学、细胞学等方面的变异很大,增加了物种鉴定的难度,导致地方植物志中多有遗漏之处。《青海植物志》收录了虎耳草属植物32种。通过野外考察和标本鉴定,发现了青海虎耳草属植物的6个新分布种——狭叶虎耳草、阿墩子虎耳草、密花虎耳草、珠芽虎耳草、沼地虎耳草和篦齿虎耳草。《青海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均没有记录这6个物种在青海省的分布。(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张梦华[3](2018)在《虎耳草属石荷叶组系统发育与地理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虎耳草属(Saxifraga L.)是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最大的属,也是本科中分类最为复杂的类群。全属约450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高山和北极地区,是研究北半球植物进化及物种多样性分化非常理想的类群。石荷叶组(Sect.Irregulares)为虎耳草属一组以花为两侧对称的特殊类群,所有其它类群的花为辐射对称。本组仅包含约15-20种,均为多年生草本,无茎生叶或在花果期呈苞片状存在于花茎上。该类群广泛分布在东亚,以我国和日本分布为主。因此理清本组的系统演化历史对研究虎耳草属在北半球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石荷叶组系统发育关系及生物地理起源的全面分析,来全面理解该类群的系统进化关系,以及探讨它们的生物地理起源与演化历史,为全面了解虎耳草属乃至整个虎耳草科的起源与演化提供有益的探索。1、新种分类地位确定发现产自中国湖南省保靖县吕洞山的新种—克纲虎耳草(Saxifraga kegangii D.G.Zhang,Y.Meng&M.H.Zhang)。克纲虎耳草形态与大桥虎耳草(Saxifraga daqaoensis F.G.Wang&F.W.Xing)及卵心叶虎耳草(Saxifraga epiphylla Gornall&H.Ohba)比较接近,这叁个物种相同特征为叶背具斑点,叁枚较短花瓣基部具黄色斑点。大桥虎耳草典型特征为叶盾状着生,卵心叶虎耳草典型鉴定特征为叶与叶柄连接处具珠芽。克纲虎耳草叶非盾状着生近圆形,叶背具黄绿色斑点,全缘或具不明显8-10浅波状突起,无珠芽,这些组合特征与其相似物种相区别。基于核基因ITS序列和叶绿体基因trnL-F、psbA-trnH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克纲虎耳草、大桥虎耳草、卵心叶虎耳草形成一个分支(PP=1.00,LP=93,BP=86),且克纲虎耳草与大桥虎耳草为姐妹关系(PP=1.00,LP=100,BP=100)。2、分子系统进化关系通过基于核基因ITS、叶绿体基因trnL-F、psbA-trnH和matK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石荷叶组为单系类群。组内主要分为与形态特征以及地理分布相对应的2大支,其中Clade A包含广布种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 Curtis)和仅分布于日本的(Saxifraga nipponica Makino);Clade B又分为两个亚分支分别为分支I和II,分支I包含大字虎耳草(Saxifraga imparillis I.B.Balfour)、齿瓣虎耳草(Saxifraga fortune J.D.Hooker)、红毛虎耳草(Saxifraga rufescens I.B.Balfour)及Saxifraga serotine Sipliv.等4个物种;分支II包含大桥虎耳草、克纲虎耳草、卵心叶虎耳草、蒙自虎耳草(Saxifraga mengtzeana Engler&Irmscher)、龙胜虎耳草(Saxifraga kwangsiensis Chun&F.C.How ex C.Z.Gao&G.Z.Li)、以及二个待定种共7个物种,这一亚分支成员均为中国特有。3、生物地理起源与演化历史石荷叶组的分化时间估算主要基于3个化石校准点数据和核基因与叶绿体基因联合数据(ITS、trnL-F、psbA-trnH、matK)。结果表明石荷叶组约在渐新世中期(27.07 Ma)与北美特有组Sect.Heterisia发生分化,并在16.85–20.07 Ma期间分化出Clade A与Clade B两大分支。现存石荷叶组很可能起源于北美,与北美特有组Sect.Heterisia发生间断分布,随后传播至东亚,大约在中新世早期形成并南北分布的两支,并在东亚南部发生物种多样化。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增加石荷叶组的取样,构建较可靠的系统发育框架,解决石荷叶组分类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推算它可能的生物地理演化模式。尽管石荷叶组是虎耳草属较小的一个类群,但具有相对古老分化时间,及独特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该类群对虎耳草属其他类群形态进化或地理分布演化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8-05-26)
杨雯,蒋伟,钟国跃,刘娜娜,陈谦[4](2018)在《虎耳草属植物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发虎耳草属基因组SSR分子标记,该研究基于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虎耳草属植物混合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利用MISA程序识别和定位SSR位点,利用Primer 3软件对搜索到的SSR位点两端设计引物。随机合成120对引物进行多态性引物筛选,再从多态性引物中选取易扩增、多态性高的引物,对25种虎耳草属植物基因组进行扩增,检测引物的通用性,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测序拼接后获得的1 881 979条序列中,共搜索到587 256个SSR。针对2~6个核苷酸为重复基元的SSR位点设计引物,经过逐级筛选,获得17对多态性高、容易扩增的引物,在25种虎耳草属样品中共扩增出2 687个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条带平均为158个,通用率为88.0%~100%。利用开发的SSR标记对虎耳草属25种植物进行聚类分析,物种间关系与根据传统形态学特征分类的结果存在差异。本研究为虎耳草属植物分类学关系提供了分子证据,所开发的SSR引物具有较高的种间通用性和多态性,为研究该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王日康,杜小浪,慕泽泾,阳勇,钟国跃[5](2018)在《3种虎耳草属药材提取物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防治作用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篦齿虎耳草、唐古特虎耳草、虎耳草提取物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CCl4腹腔注射法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以各药材提取物进行干预,以双环醇为阳性对照药,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和TG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MS)技术对3种虎耳草属药材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定性比较分析。结果篦齿虎耳草高、低剂量组和唐古特虎耳草高剂量组对ALT、AST水平升高有显着降低作用;仅篦齿虎耳草高、低剂量组显示出对TBIL水平升高有显着降低作用;篦齿虎耳草高、低剂量组和唐古特虎耳草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切片形态学显示,肝损伤程度显着减轻;在化学成分组成方面,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的篦齿虎耳草和唐古特虎耳草更接近,而低海拔地区的虎耳草与前两者差异巨大。结论 3种虎耳草属药材中,青藏高原地区的篦齿虎耳草、唐古特虎耳草药材提取物对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防治作用,其中前者效果更明显,而低海拔地区的虎耳草无明显作用,可能与该属药材所处地理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而导致化学物质基础不同有关。(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8年07期)
朱继孝,张红阳,钟国跃,王洪玲[6](2017)在《藏族药兔耳草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族药兔耳草属药用植物资源充足,品种丰富,具有行血解毒,清热调经的功效,在藏族医药体系中应用广泛,是藏族药中常用的上品药材,在多种方剂中作为主药。但目前兔耳草属药用植物的研究报道较少,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革叶兔耳草Lagotis alutacea,短穗兔耳草L.brachystachya,短管兔耳草L.brevituba,圆穗兔耳草L.ramalana,云南兔耳草L.yunnanensis这几个种的兔耳草属植物的药理和化学成分的研究,其他种的兔耳草属植物罕见报道。目前研究表明,兔耳草属药用植物含有黄酮类、环烯醚萜苷类、苯丙素苷类、甾体类、叁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肿瘤、抗肝损伤、抗炎、抗痛风等多种药理活性。兔耳草属药用植物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对其的研究开发较少。本文搜集了对近年来兔耳草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在藏族医药体系的应用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以期为其临床合理应用和深入开发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马兴达,王焕冲,张荣桢,孔令普,和兆荣[7](2017)在《狮耳草属——中国唇形科植物一新归化属》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报道了中国唇形科植物一新归化种——荆芥叶狮耳草[Leonotis nepetifolia(L.)R.Br.],该种的发现代表狮耳草属[Leonotis(Pers.)R.Br.]在中国的新归化。狮耳草属的主要特征为轮伞花序腋生,苞片和萼齿顶端针刺状,花冠桔红色或黄色,冠唇上唇较大,下唇较小;其与绣球防风属(Leucas R.Br)较为接近,但后者的萼齿等大,花冠通常白色,花冠筒不超出萼外,冠檐下唇长于上唇,二者区别较为显着。荆芥叶狮耳草为一年生草本。轮伞花序球形,多花密集,其下承以多数密集苞片;苞片细长,向下微弯曲,先端针刺状。花萼管状,先端膨大而略折曲;萼齿针刺状,最上面一枚较大。花冠桔红色,密被桔红色绒毛;花冠筒细长,伸出萼筒之外;冠檐二唇形,上唇较大,下唇较小。荆芥叶狮耳草与同属植物Leonotis leonurus R.Br.最为相似,但前者叶为卵圆形或心形,后者的叶片多为披针形。根据该研究的标本和相关文献资料,该文还提供了狮耳草属和荆芥叶狮耳草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的讨论,以及荆芥叶狮耳草的资源价值、归化途经、繁殖和危害的讨论和野外生态照片。(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7年07期)
黄娟,李西文,徐文,丘小惠,徐江[8](2016)在《耳草属岭南药材DNA分子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应用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9种广东耳草属药材进行鉴定研究。方法:收集广东耳草属药材样本,通过植物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以及产物的双向测序获得ITS2序列,所得序列采用Codon Code Aligner进行拼接。用MEGA 6.06进行比对,分析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9种耳草属植物65条序列长度范围为208-224 bp,共有92个碱基变异位点,种内遗传距离(0.002)明显小于种间遗传距离(0.202)。NJ和ML聚类树结果基本一致,除耳草与金毛耳草关系较近难以区分外,其余7个物种种内样本分别聚在一支,表现出单系性。结论:ITS2序列基本能够准确的鉴定广东耳草属药材,可作为耳草属药材基原植物鉴定的候选条形码序列。(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6年08期)
周长波[9](2016)在《耳草属中药的药理作用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耳草属植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该属植物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耳草属植物主要药理作用包括抗病毒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止泻作用、抗湿疹作用、肝脏保护作用等。(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6年64期)
张红阳,王洪玲,朱继孝[10](2016)在《藏药兔耳草属药用植物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藏药中的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植物兔耳草属(Lagotis gaertn)是多年生的肉质草本。该属约有30种,我国有17种,分别为革叶兔耳草(L.alutacea)、狭苞兔耳草(L.angustibracteata)、短穗兔耳草(L.brachystachya)、短管兔耳草(L.brevituba)、大萼兔耳草(L.clarkei)、厚叶兔耳草(L.crassifolia)、倾卧兔耳草(L.decumbens)、矮兔耳草(L.humilis)、全缘兔耳草(L.integra)、亚中兔耳草(L.integrifolia)、粗筒兔耳草(L.kongboensis)、大筒兔耳草(L.macrosiphon)、裂叶兔耳草(L.pharica)、紫叶兔耳草(L.praecox)、圆穗兔耳草(L.ramalana)、箭药兔耳草(L.wardii)、云南兔耳草(L.yunnanensis)。藏药兔耳草属具有较多的活性成分和较强的药理活性,并有长期作为民族用药的历史,近年来其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更好地探讨开发利用兔耳草属药用资源,本文将从兔耳草属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两方面进行综述。该属的药理作用主要有抗氧化、抗菌、抗炎、抗肿瘤、抗肝损伤、抗痛风、降血糖等作用,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环烯醚萜苷类、苯丙素类、挥发油等化合物。(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会议文集》期刊2016-07-16)
耳草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虎耳草属植物在生态学、形态学、细胞学等方面的变异很大,增加了物种鉴定的难度,导致地方植物志中多有遗漏之处。《青海植物志》收录了虎耳草属植物32种。通过野外考察和标本鉴定,发现了青海虎耳草属植物的6个新分布种——狭叶虎耳草、阿墩子虎耳草、密花虎耳草、珠芽虎耳草、沼地虎耳草和篦齿虎耳草。《青海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均没有记录这6个物种在青海省的分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耳草属论文参考文献
[1].费曜,周滢,钟国跃.藏药“松蒂”虎耳草属近缘植物的成分比较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9
[2].更吉卓玛,李彦,贾留坤,陈世龙,高庆波.青海虎耳草属植物新分布[J].生物学杂志.2018
[3].张梦华.虎耳草属石荷叶组系统发育与地理演化研究[D].吉首大学.2018
[4].杨雯,蒋伟,钟国跃,刘娜娜,陈谦.虎耳草属植物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8
[5].王日康,杜小浪,慕泽泾,阳勇,钟国跃.3种虎耳草属药材提取物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防治作用的比较[J].中成药.2018
[6].朱继孝,张红阳,钟国跃,王洪玲.藏族药兔耳草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
[7].马兴达,王焕冲,张荣桢,孔令普,和兆荣.狮耳草属——中国唇形科植物一新归化属[J].广西植物.2017
[8].黄娟,李西文,徐文,丘小惠,徐江.耳草属岭南药材DNA分子鉴定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
[9].周长波.耳草属中药的药理作用综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10].张红阳,王洪玲,朱继孝.藏药兔耳草属药用植物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进展[C].第八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会议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