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垂直分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岷江,山地,泥石流,素养,垂直地带性,土壤,地域。
垂直分异论文文献综述
韩琴,李育,李鹏程[1](2019)在《石羊河流域表层沉积物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基于粒度与矿物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在气候重建中,只考虑纬度地带性会使重建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通过对石羊河流域现代表层沉积物粒度与矿物指标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分析,结合流域全新世沉积剖面的粒度与矿物数据,对比石羊河流域的现代表层沉积物与全新世沉积物粒度和矿物特征,进而探索石羊河流域环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全新世与现代具有相同的驱动力,石羊河流域上游在亚洲冬季风与西风的影响下,呈现山前风成沉积特征;中游地区在河湖水动力的影响下,呈现冲积、洪积特征;石羊河流域下游终端湖区,呈现湖相沉积特征,且现代气候较全新世时期更为干旱。(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柯金钊,曾玮,高川秀[2](2019)在《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式教学设计——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问题式教学围绕地理问题的解决,旨在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例,引用云南西定乡帕滇梁子山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材料并解决问题,落实核心素养。(本文来源于《热带地貌》期刊2019年01期)
杨幸[3](2019)在《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凋落物-土壤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地理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近期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西坡海拔1500~3100m的自然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在每100m的海拔梯度中设置3个20m×20m样方,采集样方内乔木层中优势种的叶片、新鲜凋落物和0~10cm的表层土壤,并进行室内测定和分析,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不同组分之间养分的耦合性和生态化学计量比值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哀牢山东坡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534.79 g/kg、15.55 g/kg、1.15 g/kg、38.61、544.10、14.83;492.11 g/kg、10.53 g/kg、0.57 g/kg、55.30、1174.26、22.01;96.09 g/kg、5.58 g/kg、0.84 g/kg、20.26、137.76、6.90。西坡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559.85 g/kg、12.46 g/kg、1.27 g/kg、48.60、532.83、11.74;499.19 g/kg、9.07 g/kg、0.65 g/kg、61.82、911.22、17.54;82.39g/kg、5.06 g/kg、0.82 g/kg、17.10、119.65、7.24。哀牢山东西坡同一海拔梯度不同组分间C、N含量大小均为叶片>凋落物>土壤,P含量则为叶片>土壤>凋落物,叶片和凋落物两者之间含量差异不显着,与土壤含量差异显着;哀牢山东西坡同一海拔梯度内叶片、凋落物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不显着,与土壤差异显着,比值大小均为凋落物>叶片>土壤。(2)将上述结果与其它地区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比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哀牢山森林系统碳蓄积能力较强,西坡叶片和凋落物C含量比东坡高。东西坡高海拔地区植物叶片N元素缺少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低海拔地区植物叶片P元素缺失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而土壤N、P含量高于中国土壤平均含量,低海拔地区凋落物N:P比值较大,土壤P元素的有效性较低,是该山地低海拔地区森林出现退化的主要生态因素。(3)哀牢山东坡叶片、凋落物和土壤显着相关性主要体现在叁个组分之间各自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的相关性,叶片C含量、土壤黏粒含量均与其他组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未出现显着相关,仅叶片P含量与土壤N、P含量、叶片C:N比值与土壤N、P含量及C:N比值、叶片N:P含量与土壤P含量、C:P、N:P比值和自然含水量极显着相关或显着相关。与东坡相比,西坡叶片-凋落物-土壤系统中养分循环利用较密切,土壤自然含水量对凋落物养分元素的分解淋溶及土壤黏粒对植物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吸收利用作用强。(4)哀牢山东西坡叶片和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海拔梯度变化相关性显着,西坡整体不同组分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与海拔梯度的相关性比东坡显着,主要由于西坡气温和降水在海拔梯度变化上相关性较强。叶片和凋落物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含量在海拔梯度间的差异变化不明显,N含量、C:P、N:P比值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其他数值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哀牢山东西坡高海拔地区土壤N、P含量较低,但叶片N、P含量在高海拔地区含量较高,叶片N:P比值随海拔升高而减小。东西两侧土壤自然含水量都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东坡低海拔地区土壤自然含水量递增缓慢,高海拔地区递增加快,西坡土壤自然含水量在海拔梯度上递增稳定。(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5)
赵芳,张百平,朱连奇,姚永慧,崔耀平[4](2019)在《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与暖温带—亚热带界线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对于揭示秦巴山地地域结构复杂性和过渡性、探索中国复杂的生态地理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献中搜集了秦巴山地33个山地垂直带谱,建立了秦巴山地数字垂直带谱体系,从纬向、经向和坡向3个维度分析了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特征、数量、高度以及分布模式。结果表明:①纬向上从南向北基带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逐渐转变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垂直带结构由复杂逐渐变得简单;优势带由山地针阔混交林和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转变为山地落叶阔叶林带;②经向上山地垂直带结构呈现复杂—简单—复杂的特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海拔呈现了二次曲线分布模式;山地针阔混交林带的海拔则呈现显着的线性降低趋势;③坡向方面,秦岭北坡和南坡基带均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南坡含有常绿成分;大巴山北坡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大巴山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秦岭和大巴山北坡优势带类似,均为山地针阔混交林带或山地落叶阔叶林带,但大巴山南坡具有独特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带,这表明了大巴山比秦岭更适合作为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分界线,但是未来还需使用土壤和气候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涛[5](2019)在《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对气候垂直分异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岷江上游处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区域,加上活跃地震带的影响,使岷江上游成为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泥石流灾害多发区,岷江上游气候垂直分带明显且完整。因此本文选取该区域气候垂直带和泥石流作为分析对象,综合使用MATLAB、ArcGIS和SPSS等分析软件,分析比较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及年际变化趋势;采用熵权法评价岷江上游泥石流沟活动性;探讨气候变化与泥石流活动关系并使用CCA模型定量分析两者间耦合关系,分析岷江上游未来30年的泥石流活动性变化趋势。阐明岷江上游气候垂直分异及其变化特征,揭示了气候垂直分异与泥石流分布耦合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岷江上游气候垂直分异特征岷江上游区域内多年平均气温和蒸发量随高程增加而减小,多年平均相对湿度随高程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随高程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特征,多年平均日照时数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岷江上游各气候垂直带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呈现出上升趋势,全流域的升温率约是0.009℃/a,年降水量变化率约是3.12mm/a,年蒸发量变化率约是6.52mm/a;各气候垂直带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日照时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全流域的相对湿度变化率约是-0.21%,年日照时数变化率约是-9.82h/a。(2)岷江上游泥石流分布及活动特征区内泥石流主要是岷江干流为主的河流在两侧呈条带状分布。岷江上游泥石流沟主要分布于温带、寒温带上,其数目占泥石流总数的68.44%,泥石流活动类型主要以1类及2类为主。(3)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与气候垂直分异的耦合特征首先定性分析了各气候因子上泥石流的分布情况。然后利用CCA分析法,分析气候的影响因子与泥石流活动之间相关性大小,代表气候垂直分异的X组和代表泥石流活动性的Y组相关度的极大值为0.724,说明两者之间相关性较大。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都可以得出气候垂直分异与泥石流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响应关系。(4)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岷江上游地区在2017-2030年和2017-2050两个时间跨度七个气候带的泥石流活动性指数均在上升,最大增加百分比出现在暖温带,最小增加百分比出现在寒带,在未来30年内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将成加剧趋势,泥石流活动将会更加频繁。(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蒋林宏[6](2019)在《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对土壤垂直分异影响因子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岷江上游处于川西高原的边缘地带,区内泥石流活动具有类型不一、性质多变和成灾方式复杂等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受到山地垂直分异的综合影响。土壤作为表征山地垂直分异的叁要素之一,其垂直分异与泥石流活动存在一定的联系。论文首先对研究区进行一个整体的概述,分析泥石流活动特性,选取聚类指标,利用K-means算法对泥石流沟进行分类;然后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得到与土壤垂直分异相关性较大的因子,并对各个因子进行分析及数值化处理;最后先对两者进行定性分析,再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定量角度分析并总结两者的耦合关系。本文取得主要进展如下:(1)通过对区内泥石流特征的分析总结,选取出具有代表性的244条泥石流沟,利用K-Means模型把泥石流沟聚类为6类,其中1类泥石流沟数目最多,有170条;再结合泥石流沟危险度、易发度及发育程度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区内泥石流沟以低危险、低易发及壮年偏幼年期为主;再将研究区流域划分为22983网格,并求得每个网格内泥石流面积比。(2)绘制岷江上游土壤、气候与植被的分布图,并对其垂直分异的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并根据土壤的特性,利用ArcGIS将其分为8类,得到相应的各类型土壤的分布面积,其中草甸土面积最大,为8704㎞2,占比38.71%;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初选出8个土壤垂直分异相关的因子,然后利用ArcGIS分析各因子与土壤垂直分异的相关性大小,选出土地利用类型、太阳辐射和地层岩性等7个相关性较大因子,进一步分析各因子在垂直方向上的规律。(3)将不同类型泥石流沟和土壤垂直分异影响因子相结合,分析各土壤垂直分异影响因子对泥石流活动的影响;对泥石流活动与土壤垂直分异影响因子先进行定性研究,分析数据得到初步结论,再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两者从定量的角度进行耦合关系的分析,得到7个土壤垂直分异影响因子对泥石流活动的相关性大小,即土地利用类型(0.033)、海拔(0.032)、太阳辐射量(0.019)、年降雨量(0.017)、地层岩性(0.016)、坡度(0.015)及植被覆盖度(0.012);最终,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得出土壤垂直分异影响因子与泥石流活动之间存在着较大响应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何杨,杨宇亮,角媛梅[7](2019)在《空间与机制:元阳县多民族稻作聚落的垂直分异现象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垂直分异性显着的环境中,以高程为主要指针的地理环境对人文现象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以元阳县的傣、彝、哈尼叁个稻作民族的聚落为研究对象,将民族聚落霣于聚落地理的视野下考察其根源,采用全体行政村为大样本与代表性自然村为典型样本相结合,综合运用GIS、数据统计、田野调查等方法,探讨稻作聚落的垂直分异规律、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元阳县的稻作聚落具有显着的垂直分异特征,傣族、彝族、哈尼族从低至高聚居于河谷、中山、中高山环境,聚落空间特征与结构存在显着差别。傣族、彝族、哈尼族以差异化稻作策略响应不同的稻作环境是基本因索,并与非基本因素迭加的合力,成为造就聚落垂直分异现象的形成机制。(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9年02期)
谯荣霞[8](2019)在《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高考复习课教学策略——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复习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学习过程以及解决生活地理问题中,学生能学到、用到的最有用、最关键的地理思维、知识和能力"。如何在高考地理复习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是当前高中地理新课改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尝试通过实际的教学课例,探讨在高考地理复习课中践行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9年09期)
段向宇,陈传明[9](2018)在《刍议研学旅行与地理教学的结合——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学习与旅行结合的研学旅行为当前地理教学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但目前各中小学组织的研学旅行处于试行阶段,质量较低,出现了"只学不旅"或"只旅不学"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探究如何更好地将研学旅行与地理学科教学相结合。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中的"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例,设计研学旅行活动,将研学旅行与地理教学的有效结合,为教学提供范例。(本文来源于《地理教学》期刊2018年21期)
万琪慧,王书玲,赵伟烨,马黎华,贾仲君[10](2019)在《重庆紫色水稻土中“全程”和“半程”氨氧化微生物的垂直分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估全程氨氧化细菌(complete 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 Comammox bacteria)、半程氨氧化细菌(AOB)和古菌(AOA)在典型水稻土剖面的垂直分异规律。2015年发现的"全程"氨氧化细菌(Comammox Nitrospira)可将氨分子一步氧化为硝酸盐,实现硝化作用。而经典的"半程"氨氧化细菌(AOB)或古菌(AOA)将氨分子氧化为亚硝酸盐后,再由系统发育完全不同的硝化细菌将其氧化为硝酸盐。全程氨氧化细菌实现了一步硝化全过程,根本改变了学术界对2类微生物分步硝化的经典认知,但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方法】选择重庆北碚地区2017年典型水稻土并采集5、10、20和40 cm不同深度土壤(剖面采样点的上下误差不超过1cm),提取水稻土总DNA后,利用标靶功能基因amo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全程氨氧化细菌(Comammox)、半程氨氧化细菌(AOB)和古菌(AOA)在水稻土不同深度的数量变异规律。【结果】半程氨氧化细菌AOB和古菌AOA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显着下降趋势。然而,全程氨氧化细菌的两大类微生物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Comammox Clade A的丰度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而显着增加(P<0.05),但Clade B并未有类似规律。Clade A在水稻土不同层次的土层中均比Clade B高出1个数量级,在5 cm和40 cm处的最低和最高值分别为3.42×10~7、8.46×10~7 copies/g。AOA与AOB的丰度大致相当,5cm剖面处数量最高分别为1.23×10~7、1.83×10~5copies/g,但其平均丰度远低于全程氨氧化细菌,Comammox与AOA、AOB amoA功能基因拷贝数之比为10–2000。【结论】全程氨氧化细菌(Comammox bacteria)广泛分布于水稻土不同土层中,且数量远高于"半程"氨氧化细菌和古菌,意味着Comammox可能在水稻土硝化作用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垂直分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问题式教学围绕地理问题的解决,旨在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例,引用云南西定乡帕滇梁子山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材料并解决问题,落实核心素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垂直分异论文参考文献
[1].韩琴,李育,李鹏程.石羊河流域表层沉积物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基于粒度与矿物指标[J].干旱区研究.2019
[2].柯金钊,曾玮,高川秀.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式教学设计——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例[J].热带地貌.2019
[3].杨幸.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异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4].赵芳,张百平,朱连奇,姚永慧,崔耀平.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与暖温带—亚热带界线问题[J].地理学报.2019
[5].黄涛.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对气候垂直分异的响应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
[6].蒋林宏.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对土壤垂直分异影响因子的响应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
[7].何杨,杨宇亮,角媛梅.空间与机制:元阳县多民族稻作聚落的垂直分异现象对比[J].住区.2019
[8].谯荣霞.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高考复习课教学策略——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复习教学为例[J].高考.2019
[9].段向宇,陈传明.刍议研学旅行与地理教学的结合——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例[J].地理教学.2018
[10].万琪慧,王书玲,赵伟烨,马黎华,贾仲君.重庆紫色水稻土中“全程”和“半程”氨氧化微生物的垂直分异[J].微生物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