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氢沉香呋喃论文_赵兴增,印敏,王相云,郭生虎,李冬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氢沉香呋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呋喃,沉香,杀虫,倍半萜,活性,结构,鉴定。

二氢沉香呋喃论文文献综述

赵兴增,印敏,王相云,郭生虎,李冬玲[1](2019)在《永瓣藤茎叶中2个新的β-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e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技术等多种方法分离永瓣藤的化学成分,并综合运用NMR、HR-ESI-MS等波谱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永瓣藤茎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β-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分别鉴定为1α,6β-二烟酰氧基-9α-乙酰基-β-二氢沉香呋喃(1)、1α,6β-二烟酰氧基-9α-苯甲酰氧基-8α-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2)。结论化合物1和2均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永瓣藤素I和永瓣藤素II。(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01期)

奚鑫[2](2017)在《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以苦皮藤提取物的水解产物1β,2β,4α,6α,8β,9α,12-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系列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衍生物,采用了乙醚麻醉强制喂食法测定了它们对粘虫六龄幼虫的毒杀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化合物的合成以及结构鉴定(1)以1β,2β,4α,6α,8β,9α,12-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1)为主要原料,得到1β,4α,6α,9α-四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2),化合物2与多聚甲醛、乙醛、正丙醛、正丁醛、异丁醛生成1-位和9-位缩醛化合物2.1-2.5,然后在氢化钠的作用下与相应的卤代烃反应生成55个目标化合物2.1.1-2.1.11、2.2.1-2.2.11、2.3.1-2.3.11、2.4.1-2.4.11、2.5.1-2.5.11。(2)化合物2在叁氯化铁催化下与丙酮反应生成1-位和9-位的缩酮化合物2.6,化合物2.6在氢化钠的作用下与相应的卤代烃生成化合物2.6.1-2.6.9,化合物2.6.1-2.6.9分别在0.8%H2SO4的催化作用下脱去丙酮生成中间体2.6.1.0-2.6.9.0,然后化合物2.6.1.0-2.6.9.0分别在氢化钠的作用下分别与邻氟溴苄、对氟溴苄反应生成18个目标化合物2.6.1.1-2.6.9.1、2.6.1.2-2.6.9.2。(3)所有的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1H NMR、13C NMR和DEPT-135°进行鉴定,通过NOESY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化合物2.3.7和2.5.11的立体构型。2.杀虫活性测定采用乙醚麻醉强制喂食法测定了73个目标化合物对粘虫六龄幼虫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在20 mg/mL的浓度下,给药量为1μL时,化合物2.1.4、2.1.7、2.1.8、2.1.10、2.1.11、2.2.4、2.2.9、2.2.10、2.2.11、2.3.2、2.3.4、2.3.5、2.3.6、2.3.7、2.3.8、2.3.9、2.3.10、2.3.11、2.4.2、2.4.3、2.4.6、2.4.10、2.5.3、2.5.4、2.5.7显示良好的毒杀活性。LD50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2.1.10、2.2.9、2.2.10、2.2.11、2.3.4、2.3.6、2.3.7、2.5.4、2.5.7对六龄粘虫幼虫的LD50值均小于阳性对照苦皮藤素V,其中以化合物2.2.11的活性最佳,其LD50值为60.33μg/g。构效关系分析表明乙基、正丙基、正丁基、烯丙基、炔丙基、领氟苄基、对氟苄基等基团是活性基团。研究结果为开发高效、环境友好型农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冀莎莎,雷芸,黄霄天,高志芹[3](2016)在《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抗Aβ_(25-35)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过量积累与神经细胞的凋亡和氧化应激密切相关,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的有害因素。因此,寻找能够对抗Aβ诱导的神经毒性的小分子活性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或候选化合物,是治疗或延缓AD病情发展的重要策略。我们使用MTT法在SH-SY5Y细胞上检测到CF-1((1R,2S,4R,5S,7R,9S,10S)-1,15-diacetoxy-2-benzoyloxy-9-cinnamoyloxy-β-di-hydroagarofuran)能够浓度依赖地缓解Aβ_(25-35)造成的神经毒性;DAPI染色提示CF-1的神经保护作用与其抗细胞凋亡作用有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CF-1可以显着抑制Aβ_(25-35)诱导的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佐证了其抗凋亡的作用;CF-1预处理能够显着降低Aβ_(25-35)引起的胞内ROS积累,但对DPPH无清除作用。总之,我们的研究首次证明,化合物CF-1可通过阻止Aβ诱导的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作用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因此,CF-1作为AD治疗的先导化合物或候选化合物具有潜在价值。(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6年08期)

赵西梅[4](2016)在《以V-ATP酶为靶标的二氢沉香呋喃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虫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V-ATP酶(vacuolar-type ATPase)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其主要功能是以ATP为能量跨膜转运H~+,是一种依赖于ATP的质子泵。近年来,以V-ATP酶做为靶标来开发新型药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药领域,而农药领域较少。最近,研究表明苦皮藤素V作用于昆虫V-ATP酶的H亚基从而导致昆虫死亡,为了探索基于V-ATP酶的杀虫剂,以期开发新型高效杀虫剂,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衍生物,并对其杀虫活性进行了测定。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化合物合成与结构鉴定(1)以1β,2β,4α,6α,8β,9α,12-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1)为原料,经甲基磺酸酯保护后再经四氢铝锂还原得到一个具有双呋喃环的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2),化合物2在叁氯化铁催化下与丙酮反应生成1-和9-位的羟基被保护的产物(3),化合物3在钠氢的作用下与邻氟氯苄反应生成化合物3.11,化合物3.11在0.8%H2SO4的催化作用下脱保护生成关键中间体4,最后,化合物4在钠氢的作用下与一系列卤代烃反应生成相应的目标化合物4.1-4.10。该过程共合成了10个目标化合物,文献检索表明这些化合物均为未报道化合物。(2)化合物2在叁氯化铁催化下分别与丙酮、3-戊酮、4-庚酮、5-壬酮、环戊酮、环己酮和环庚酮反应生成1-和9-位的羟基被相应的酮保护的产物3和5-10,然后这些化合物在钠氢的作用下分别与相应的卤代烃反应生成目标化合物3.1-3.11、5.1-5.11、6.1-6.11、7.1-7.11、8.1-8.11、9.1-9.11、10.1-10.11。该过程共合成了77个目标化合物,其中数据库检索结果表明65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3)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主要通过1H NMR、13C NMR和DEPT-135°鉴定。另外,化合3.1-3.11、5.1-5.11、6.1-6.11、7.1-7.11、8.1-8.11、9.1-9.11、10.1-10.11的结构还通过IR、MS和HRMS鉴定,其立体结构通过6.7和8.7的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2.杀虫活性测定本实验通过载毒叶碟法测定了合成的87个衍生物对叁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幼虫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在浓度为40 mg/mL时化合物4.2、4.3、4.7、3.7、3.10、5.7、6.3、6.6、6.7、7.3、7.6和8.7在36 h内对叁龄粘虫幼虫具有很强的毒杀活性。LD_(50)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4.2、4.3、3.7、5.7、6.3、6.6、6.7、7.6和8.7在36 h内对叁龄粘虫幼虫的LD_(50)均小于阳性对照苦皮藤素V,特别是6.7,其LD_(50)=21.1μg/g,比苦皮藤素V的LD_(50)值(327.6μg/g)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该项研究表明以β-二氢沉香呋喃为先导化合物有望开发出一类基于新的作用机理的杀虫剂。(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卢莉娜[5](2015)在《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杀虫活性化合物作用靶标的鉴定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农药创制的基础是靶标的创新,研究药物作用靶标可以为新农药的创制提供思路,而以天然产物为探针是发现新靶标的主要途径。从植物苦皮藤根皮部分离鉴定出的一系列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化合物具有杀虫活性,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东方粘虫幼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为供试昆虫,对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标进行了鉴定和验证,为创制一类作用于昆虫消化系统的新型杀虫剂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1.采用靶标鉴定的亲和层析方法,以苦皮藤素V为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代表,在其C-6位衍生合成氨基乙酸酯,通过自发偶联与CNBr活化的Sepharose 4B反应生成亲和基质,从粘虫幼虫中肠BBMV提取物中分离结合蛋白。经质谱鉴定,获得11个如下结合蛋白: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跨膜蛋白1(Transmembrane protein 1)、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hioredoxin peroxidase(TPx))、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E3 SUMO-蛋白连接酶RanBP2(SUMO E3 ligase RanBP2)、肌动蛋白(actin)、氨肽酶N3(APN3)、V-ATPase a亚基、B亚基和H亚基。结合文献已报道的前期症状学观察结果及这些蛋白的功能推测可知,APN和V-ATPase为疑似靶酶。2.采用口腔直接饲喂法测定了12个供试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化合物对5龄粘虫的毒力,供试化合物KV-6-N-甲基靛红酸酯(KV-6-MIA)、KV-6-异丁酸酯、KV-6-酮、NW57、NW62在供试浓度668.45μg/g剂量下对供试5龄粘虫不表现出胃毒活性;雷公藤次碱(WR)、苦皮藤素V(KV)、KV-6-α-氨基丙酸酯、KV-6-氨基乙酸酯、NW69、NW03、NW70对供试5龄粘虫有胃毒活性,LD50分别为:0.597、679.479、33.605、767.811、309.559、379.286、86.271μg/g。测定了12个供试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化合物对粘虫幼虫中肠APN和V-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APN活性没有影响,但是大多数该类化合物对V-ATPase活性有抑制作用。供试化合物苦皮藤素V(KV)、KV-6-α-氨基丙酸酯、KV-6-氨基乙酸酯、KV-6-异丁酸酯、KV-6-酮、KV-6-N-甲基靛红酸酯(KV-6-MIA)、NW69、NW70、NW03、NW57、NW62、雷公藤次碱(WR)对V-ATPase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14.19%、19.83%、12.72%、12.30%、6.72%、24.04%、12.63%、29.64%、33.98%、1.9%、6.90%、54.78%。供试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与对试虫中肠V-ATPase的抑制活性呈正相关性,说明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杀虫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酶为V-ATPase。3.基于V-ATPase H亚基功能的重要性,采用RACE技术对粘虫幼虫中肠V-ATPase H亚基进行克隆。获得了粘虫幼虫中肠H亚基基因1807 bp,其中CDS区基因的全长共1425 bp,5'-UTR为136 bp,3'-UTR为246 bp。CDS区编码474个氨基酸,经预测编码氨基酸的分子量为54.8 KDa,等电点(pI)为6.26。4.采用微量热泳动(MST)技术,测定供试12个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化合物与H亚基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KV-6-酮、KV-6-N-甲基靛红酸酯(KV-6-MIA)、KV-6-异丁酸酯、NW57、NW62不与H亚基结合,苦皮藤素V(KV)、KV-6-α-氨基丙酸酯、KV-6-氨基乙酸酯、NW70、NW69、NW03、雷公藤次碱(WR)与H亚基结合,通过拟合结合曲线计算得解离常数KD值分别为:253.0、144.0、156.0、164.0、186.0、203.0、59.0μM。经过KD值与杀虫毒力LD50及对V-ATPase活性抑制率的相关性分析知,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化合物的作用靶标是V-ATPase H亚基。5.借助Discovery Studio软件,采用同源建模法,以已知结构的酵母H亚基为模型,构建了东方粘虫幼虫中肠V-ATPase H亚基的模型,并预测了18个可能的结合位点。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将供试12个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化合物与H亚基模型对接,通过对接得分与KD值相关性分析可知,位于H亚基C端结构域空腔内的位点17(其氨基酸残基为半光氨酸(Cys)、组氨酸(His)、色氨酸(Trp)、丝氨酸(Ser)、赖氨酸(Lys)、丙氨酸(Ala)、谷氨酸(Glu)、甘氨酸(Gly)等)为可能的作用位点。(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8-01)

胡展[6](2014)在《β-二氢沉香呋喃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利用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这一宝贵的植物资源,研究β-二氢沉香呋喃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与结构的关系,本论文以苦皮藤提取物的水解产物1β,2β,4α,6α,8β,9α,12-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M为主要原料,经甲磺酰化,四氢铝锂还原,得到了1β,4α,6α,9α-四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2β,12-醚S,并以S为底物,合成了一系列醚类衍生物;用载毒叶碟法测定了它们对叁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毒杀活性,并采用NMR鉴定了结构。主要结果如下:1、合成了1β,4α,6α,9α-四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2β,12-醚S及其7个醚衍生物(H-1~H-7)。2、合成了6α-对氟苄氧基-1β,4α,9α-叁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2β,12-醚HP-3及其12个醚类衍生物(HP-4~HP-15)。3、合成了C-1,C-9丙酮保护,环戊酮,环己酮,3-戊酮保护的S及其C-6位丁基醚,烯丙基醚,对氟苄醚8个类似物(P-1~P-8);1β,4α,9α-二羟基-6-羰基-β-二氢沉香呋喃-2β,12-醚(P-13);C-1,C-6亚硫酸酯保护的S(P-14)。在整个合成过程中一共产生36个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或单晶衍射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均为新化合物。初步杀虫活性表明这些化合物毒杀作用机理与苦皮藤素Ⅴ的作用机理相似,C-1位的对氟苄氧基对活性贡献很大,且C-1和C-9位取代基的基团不能太大。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苦皮藤素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和结构改造提供了理论与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朱靖博,孙晓昱,慕岩峰[7](2009)在《苦皮藤β-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醇酯类化合物分离及结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反复正相硅胶层析与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结合方法提取、分离苦皮藤中化学成分,用1H NMR1、3C NMR和HPLC/Q-TOF液质联用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苦皮藤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化合物1(1β,6α,8β-叁乙酰氧基-2β,12-二异丁酰氧基-9α-苯甲酰氧基-4α-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2(1α,2α,8β-叁乙酰氧基-9α-苯甲酰氧基-13-二异丁酰氧基-4β,6β-二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3(1α,2α,6β,13-四乙酰氧基-8α-异丁酰氧基-9β-呋喃甲酰氧基-4β-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并在Q-TOF MS正离子模式下对化合物1~3裂解方式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孙晓昱[8](2009)在《β-二氢沉香呋喃类化合物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卫矛科南蛇藤属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具有胃毒、麻醉、拒食等杀虫活性和抗癌和对肿瘤细胞多药抗性修复等活性,其主要成分是β-二氢沉香呋喃为母体结构的多元醇酯倍半萜类化合物。本文主要针对含有β-二氢沉香呋喃类化合物组分进行目标性分离。应用正相硅胶色谱、反相C18制备色谱等色谱分离技术从目标组分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对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采用质谱、~1HNMR和~(13)CNMR进行了化学结构鉴定,探讨了β-二氢沉香呋喃类化合物质谱裂解规律和~(13)C-NMR和~1H-NMR图谱特征规律。从苦皮藤中分离得到的8个β-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醇酯类化合物,分别为S-1,S-2,S-3,S-4,S-7,S-8,S-9,S-14。结构鉴定表明其化学结构分别为S-1:2α,8β-二乙酰氧基-9α-苯甲酰氧基-1α,13-二异丁酰氧基-4α,6β-二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S-2:1α,2α,13-叁乙酰氧基-8α,9β-二呋喃甲酰氧基-4β,6β-二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S-3:1α,6β,8α,13-四乙酰氧基-2α-羟基-9α-苯甲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S-4:1α,2α,4α,8α,13-五乙酰氧基-9α-苯甲酰氧基-4β,6β-二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S-7:1α,2α,6β,13-四乙酰氧基-8α-异丁酰氧基-9β-呋喃甲酰氧基-4β-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S-8:1β,2β,6α,8β-四乙酰氧基-9β-苯甲酰氧基-13-异丁酰氧基-4α-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S-9:1α,2α,8β-叁乙酰氧基-9α-苯甲酰氧基-13-二异丁酰氧基-4β,6β-二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S-14:1β,6α,8β-叁乙酰氧基-2β,12-二异丁酰氧基-9α-苯甲酰氧基-4α-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生物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S-1、S-2表现为麻醉活性,20h后麻醉率分别为50%和20%。S-4、S-7、S-9、S-14表现为毒杀活性,供试粘虫取食染有S-4、S-7、S-9、S-14样品的叶片20h后,S-14致死率最高,致死率为40%,S-9的毒杀活性略高于S-7的毒杀活性,化合物S-3和S-8未表现出杀虫活性。此外,通过对分离得到八个化合物的质谱、~(13)C-NMR谱和~1H-NMR谱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已有的文献报道,探讨了β-二氢沉香呋喃类化合物质谱裂解规律和~(13)C-NMR、~1H-NMR图谱特征规律。同时对近年来苦皮藤的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09-03-01)

郑绍军,张继文,石新卫,李圣坤,吴文君[9](2008)在《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虫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提取物水解产物中的1β,2β,4α,6α,8β,9α,12-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为起始原料,经丙酮保护,甲磺酰化,四氢铝锂还原,脱丙酮保护4步反应得到了1β,2β,4α,6α,8α,9α,12-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并以此设计合成了11个新的二氢沉香呋喃醚类衍生物(5.1~5.11),其结构经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方法鉴定。初步的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5.1~5.11)对3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均具有一定的胃毒和拒食活性,其中化合物5.1在1%浓度下的拒食活性为95.2%;化合物5.1,5.8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具有显着的活性,其中5.1在150 mg/L的浓度下对白纹伊蚊的死亡率为94.6%。(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朱靖博,慕岩峰[10](2008)在《β-二氢沉香呋喃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的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归纳总结了近年来从卫茅科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杀虫活性成分的β-二氢沉香呋喃为骨架的多元醇酯类化合物。并根据目前新的研究结果,对已经有文献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取代基结构等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分析,总结出该类化合物化学结构与杀虫活性之间存在的特定规律,为进一步探索苦皮藤中杀虫成分的构效关系,尝试合成新的具有不同取代基团的β-二氢沉香呋喃类化合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30期)

二氢沉香呋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们以苦皮藤提取物的水解产物1β,2β,4α,6α,8β,9α,12-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系列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衍生物,采用了乙醚麻醉强制喂食法测定了它们对粘虫六龄幼虫的毒杀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化合物的合成以及结构鉴定(1)以1β,2β,4α,6α,8β,9α,12-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1)为主要原料,得到1β,4α,6α,9α-四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2),化合物2与多聚甲醛、乙醛、正丙醛、正丁醛、异丁醛生成1-位和9-位缩醛化合物2.1-2.5,然后在氢化钠的作用下与相应的卤代烃反应生成55个目标化合物2.1.1-2.1.11、2.2.1-2.2.11、2.3.1-2.3.11、2.4.1-2.4.11、2.5.1-2.5.11。(2)化合物2在叁氯化铁催化下与丙酮反应生成1-位和9-位的缩酮化合物2.6,化合物2.6在氢化钠的作用下与相应的卤代烃生成化合物2.6.1-2.6.9,化合物2.6.1-2.6.9分别在0.8%H2SO4的催化作用下脱去丙酮生成中间体2.6.1.0-2.6.9.0,然后化合物2.6.1.0-2.6.9.0分别在氢化钠的作用下分别与邻氟溴苄、对氟溴苄反应生成18个目标化合物2.6.1.1-2.6.9.1、2.6.1.2-2.6.9.2。(3)所有的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1H NMR、13C NMR和DEPT-135°进行鉴定,通过NOESY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化合物2.3.7和2.5.11的立体构型。2.杀虫活性测定采用乙醚麻醉强制喂食法测定了73个目标化合物对粘虫六龄幼虫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在20 mg/mL的浓度下,给药量为1μL时,化合物2.1.4、2.1.7、2.1.8、2.1.10、2.1.11、2.2.4、2.2.9、2.2.10、2.2.11、2.3.2、2.3.4、2.3.5、2.3.6、2.3.7、2.3.8、2.3.9、2.3.10、2.3.11、2.4.2、2.4.3、2.4.6、2.4.10、2.5.3、2.5.4、2.5.7显示良好的毒杀活性。LD50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2.1.10、2.2.9、2.2.10、2.2.11、2.3.4、2.3.6、2.3.7、2.5.4、2.5.7对六龄粘虫幼虫的LD50值均小于阳性对照苦皮藤素V,其中以化合物2.2.11的活性最佳,其LD50值为60.33μg/g。构效关系分析表明乙基、正丙基、正丁基、烯丙基、炔丙基、领氟苄基、对氟苄基等基团是活性基团。研究结果为开发高效、环境友好型农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氢沉香呋喃论文参考文献

[1].赵兴增,印敏,王相云,郭生虎,李冬玲.永瓣藤茎叶中2个新的β-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J].中草药.2019

[2].奚鑫.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3].冀莎莎,雷芸,黄霄天,高志芹.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抗Aβ_(25-35)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6

[4].赵西梅.以V-ATP酶为靶标的二氢沉香呋喃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虫活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5].卢莉娜.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杀虫活性化合物作用靶标的鉴定和验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6].胡展.β-二氢沉香呋喃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7].朱靖博,孙晓昱,慕岩峰.苦皮藤β-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醇酯类化合物分离及结构解析[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09

[8].孙晓昱.β-二氢沉香呋喃类化合物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09

[9].郑绍军,张继文,石新卫,李圣坤,吴文君.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虫活性[J].西北农业学报.2008

[10].朱靖博,慕岩峰.β-二氢沉香呋喃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的研究新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

论文知识图

β-二氢沉香呋喃骨架二氢沉香呋喃类化合物母体结构β-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A)和...β-二氢沉香呋喃基本骨架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基本结构1 β-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醇酯基本骨...

标签:;  ;  ;  ;  ;  ;  ;  

二氢沉香呋喃论文_赵兴增,印敏,王相云,郭生虎,李冬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