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鮟鱇论文-衷思剑,麻秋云,刘淑德,王四杰,任一平

黄鮟鱇论文-衷思剑,麻秋云,刘淑德,王四杰,任一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鮟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东近海,黄鮟鱇,体长-体重关系,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黄鮟鱇论文文献综述

衷思剑,麻秋云,刘淑德,王四杰,任一平[1](2018)在《基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黄鮟鱇体长体重关系的时空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黄鮟(Lophius litulon)生活史特征的异质性,根据秋(2016年10月)、冬(2017年1月)、春(2017年5月)和夏(2017年8月)4个季节在山东近海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物种体长-体重关系的时空差异进行了研究。本文构建了广义线性模型和9个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用来研究黄鮟的体长-体重关系(W=aL~b)及其时空差异。b的固定值(2.77)小于3,表示黄鮟鱇为负异速生长,肥满度与体长负相关,身体趋于细长。根据AIC值最小原则,最复杂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即水域和季节对两个参数a和b均存在随机效应)拟合效果最佳;交叉验证的结果同样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为可靠。根据最佳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的差异性分析结果,黄鮟鱇体长-体重关系的时空差异是极显着的(P<0.01)。在最佳模型中,a值在春季最大,其次是秋季和冬季,而夏季最小;b值则与此相反。整体来看,纬度高的黄鮟鱇个体a值较大,b值较小,而a、b值与水深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本研究表明,季节和纬度对黄鮟鱇的体长-体重关系具有显着的影响,混合效应模型能把水域和季节的异质性通过随机效应在单个模型中更准确、方便地体现出来,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此模型在数据来源异质性研究中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衷思剑,麻秋云,刘淑德,王四杰,任一平[2](2018)在《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研究黄鮟鱇体长体重关系的时空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黄鮟鱇(Lophiuslitulon)生活史特征的异质性,根据4个季节(2016年10月~2017年8月)在山东近海的底拖网调查数据,本文构建了广义线性模型和9个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该物种体长-体重关系(W=aL~b)的时空差异进行了研究。根据AIC值最小原则,最复杂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即水域和季节对两个参数a和b均存在随机效应)拟合效果最佳;交叉验证的结果同样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为可靠。在最佳模型中, a值在春季最大,其次是秋季和冬季,而夏季最小;b值则与此相反。整体来看,纬度高的黄鮟鱇个体a值较大,b值较小,而a、b值与水深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本研究表明,季节和纬度对黄鮟鱇的体长-体重关系具有显着的影响,混合效应模型能把水域和季节的异质性通过随机效应在单个模型中更准确、方便地体现出来。(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尹增强,许传才,陈勇[3](2015)在《大连海域黄鮟鱇的生长特征与资源合理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定大连海域黄鮟鱇开捕规格和总允许捕捞量。[方法]通过分析黄鮟鱇的体长—体重关系式和体长生长方程、体重生长方程、瞬时死亡率,计算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和临界年龄,估算大连海域黄鮟鱇的资源量。[结果]体长生长方程为L_t=576.4×[1-e~(-0.28(t+0.44))],体重生长方程为W_t=5 344.3×[1-e~(-0.28(t+0.44))]3.005 2,黄鮟鱇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4.2龄,临界年龄为4.7龄,大连海域黄鮟鱇的资源生物量为8 216.7 t。[结论]黄鮟鱇开捕体长419.2~439.7 mm,开捕体重2 052.2~2 369.5 g,总允许捕捞量1 182 t。(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28期)

李忠炉,单秀娟,金显仕,戴芳群,卢伙胜[4](2015)在《黄海中南部黄鮟鱇生物学特征及其资源密度的年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85年、2000年、2005年和2009年秋季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黄海中南部黄鮟鱇的生物学特征、相对资源密度和群体分布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鮟鱇雌性平均体长大于雄性平均体长,从1985年到2009年个体小型化、种群体长结构简单化明显,体长、体重由负异速生长转变为等速生长。种群以雄性为主,除2000年外各年的样品性比均与1差异显着,小于20 cm体长组和40—50 cm体长组的性比变化明显,由雌雄相当分别转变为雄性占优势和全部为雌性。各年样品的性腺成熟度均以II期为主,但2005年和2009年的样品中出现部分性成熟个体。黄鮟鱇分布密集区的水温范围为9.3—10.8℃,盐度范围为32.4—33.2;近年来黄鮟鱇的相对资源密度呈升高趋势,且群体分布向黄海北部扩展,产量与提前2年的海表温度具有极显着相关性(r=0.61,P=0.004),这可能因为海表温度主要对黄鮟鱇生活史初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产量。黄鮟鱇生物学特征、资源分布与种群密度的变化可能与捕捞强度和气候变化有关,是种群对外界压力的适应性响应。(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李增光,叶振江,张弛,庄龙传[5](2012)在《环境因子对黄海南部春季帆张网小黄鱼和黄鮟鱇渔获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帆张网渔业是黄海南部重要的渔业捕捞方式之一.本文根据2006—2009年春季黄海南部帆张网的渔获数据,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定量研究了年份、位置、水深和海水表层温度(SST)对小黄鱼和黄鮟鱇渔获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GAM模型较GLM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小黄鱼和黄鮟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小黄鱼和黄鮟鱇CPUE呈显着负相关,小黄鱼CPUE呈现由北向南沿纬度方向逐渐减小的趋势,尤其在长江口周围较小;黄鮟鱇CPUE在长江口附近也较小.SST对小黄鱼和黄鮟鱇CPUE的影响显着,小黄鱼和黄鮟鱇适宜表温范围分别为9~11℃和9~14℃.(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李忠炉[6](2011)在《黄渤海小黄鱼、大头鳕和黄鮟鱇种群生物学特征的年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大量的优质蛋白,在满足市场需求和保障食物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过度捕捞)和环境变化的加剧,海洋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动态发生了显着变化,进而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和产出功能。因此,本研究以黄渤海叁种底层高营养级鱼类小黄鱼、大头鳕和黄鮟鱇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在我国重要的渔业海域黄渤海的底拖网调查和取样资料(小黄鱼、大头鳕和黄鮟鱇资料的时间跨度分别为1960-2010年、1999-2009年和1985-2009年),分析其生物学特征和种群相对资源密度在捕捞和环境变化双重压力下的年际变化,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海洋渔业种群动态的数值模拟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1960年到2010年,多数年份内小黄鱼雌雄个体之间体长-体重关系参数b无显着差异(P>0.05);参数a和b呈极显着负线性关系(P<0.01),参数a的对数lga与b的比值为常数,与鱼体密度有关。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从1960年到2004年以等速生长为主,参数b在资源严重衰退期(1982-1983年)和资源恢复初期(1993年)有所增大;黄海南部群系雌雄个体从1960年到2010年以负异速生长为主,b在资源严重衰退期(1986年)和资源恢复初期(1994年)呈减小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升高。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个体的肥满度从1960年到2004年总体呈减小趋势;黄海南部群系雌雄个体1986年的肥满度极显着小于对应群体1960年的肥满度(P<0.05),此后略有升高,但年间差异不显着(P>0.05)。分析认为,性成熟比例的变化和差异是两个群系参数b变化和差异的主要原因;雄性参数b的变化与捕捞压力呈现较好的协同关系,当资源密度升高时,b值增大。196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小黄鱼肥满度的减小主要原因是性成熟年龄的减小,20世纪90年代后小黄鱼两群系肥满度的变化与生活区海表温度(SST)的变化相对应,SST越高,肥满度越高。从1960年到2010年,小黄鱼雌性个体的50%性成熟体长(L50)和年龄(A50)呈减小趋势,其中黄海北部-渤海群系由152.8 mm减小到105.3 mm,黄海南部群系由184.4 mm减小到110.1 mm,A50分别由1.5 a和2.4 a减小到1 a左右。ARSS分析显示,两个群系内性成熟曲线在间隔时间较长时(≥4年)变化极显着(P<0.01),但在较短时间间隔内(<4年)差异不显着(P>0.05);群系之间性成熟曲线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两个群系的性成熟模式不同。相关性分析表明种群生长参数和SST的变化是L50变化的影响因子。小黄鱼幼鱼生长速度的加快和极限体长的减小,可使其L50减小,由于幼鱼生长速度的加快和种群极限体长的减小主要由过度捕捞引起,说明过度捕捞是小黄鱼性成熟体长减小的原因;海表温度日升高率(TDIR)与黄海北部-渤海群系的L50呈负相关关系,海表温度升高快,L50减小;而SST与黄海南部群系性成熟速率(δ)呈负相关关系,表明较高的SST会使黄海南部群系δ减小,这主要因为黄海南部的SST高于小黄鱼的最佳产卵温度,并使种群向黄海深部和冷水团区域移动导致。此外,小黄鱼承受的持续高强度捕捞压力,会促进其性成熟基因的变化,使A50向低龄进化。2000年以来,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的相对资源密度较1985年明显升高,且较为稳定;黄海南部群系的相对资源密度从1985年到2010年呈逐年减小趋势。小黄鱼两个群系的相对资源密度通常以秋季最高,这由当年生个体大量进入渔场所致,但部分发生春季厄尔尼诺事件(El Ni?o, EN)的年份,黄海南部群系春季时相对资源密度最高,这可能由SST升高引起东海北部产卵场中的产卵群体向北移动导致。在发生EN事件的年份,江苏省小黄鱼产量在当年和之后1-2年均较高。黄海大头鳕主要分布在35°N以北海区,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向北移动了约0.5°;2007-2009年冬季大头鳕的相对资源密度较1999-2002年升高,优势年龄由I龄组升高到III龄组;体长-体重关系性别间无显着差异(P>0.05),1999-2002年和2007-2009年大头鳕雌雄混合群体的体长-体重关系分别为W=4.564×10-3 L3.333和W=1.550×10-2 L2.994,群体由正异速生长转变为等速生长。两个阶段内,大头鳕主要饵料均为甲壳类,但由于2007-2009年大头鳕分布区转变,摄食了更多的甲壳类生物,饵料多样性指数(H’)由1.0升高到1.9,生境宽度增加。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黄海大头鳕年龄结构仍然较为简单,资源易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从1985年到2009年,黄海中南部黄鮟鱇种群结构简单化、个体小型化。体长和体重由负异速生长转变为等速生长;由于雌雄间生长速度的差异和雌性的产卵洄游,导致种群中雄性占优势;2005和2009年秋季黄鮟鱇样品中出现性成熟和产卵个体,预示着黄鮟鱇部分个体的产卵时间发生变化;黄鮟鱇的饵料组成时空异质性强,表明其对饵料的选择主要受生活区饵料种类的易得性影响;但从1985-1987年到2009年,黄鮟鱇的生境宽度持续降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黄海中南部底层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2000年以来,黄鮟鱇的相对资源密度显着升高,从1985年到2009年,多数年份的产量与年均海表温度具有极显着正相关性(P<0.01),但过高的SST会对相对资源密度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1-04-18)

张学健,程家骅,沈伟,刘尊雷,袁兴伟[7](2011)在《黄鮟鱇繁殖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黄海南部捕获的644尾黄鮟鱇(Lophius litulon)为对象,对该种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采样本性比接近于1︰1(2=2.61,P>0.05);但全长在251~400mm范围时,雄性个体数量远超过雌性(P<0.01);全长在450~550mm范围时,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P<0.01);全长大于550mm范围时,个体均为雌性;冬季,雄性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P<0.01)。利用逻辑斯蒂拟合方程估算的黄鮟鱇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L50,雄性为332mm,雌性为483mm。通过对性腺指数的月变化和不同卵巢发育阶段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的分析,初步推测黄鮟鱇产卵时期为2-6月份,繁殖盛期为3-4月份;其绝对繁殖力为(614820±253800)粒,相对繁殖力为(244±43)粒/g。黄鮟鱇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肝脏指数存在显着变化,雌性,F=9.97、P<0.01;雄性,F=4.48、P<0.01,肝脏在该鱼种卵巢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能量供给作用。鮟鱇类资源对捕捞的承受压力极其脆弱,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可作为其资源管理的基础生物学指标。本研究旨在为黄鮟鱇的种群数量变动研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徐开达,李鹏飞,李振华,朱文斌,贺舟挺[8](2011)在《黄海南部、东海北部黄鮟鱇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鮟鱇雌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293 mm,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5龄。繁殖季节为2-5月,以4-5月为盛产期。雌鱼成熟系数在4月达到最大,5月次之,雄鱼成熟系数在5月最大。其绝对繁殖力介于(3.11~14.1)×105粒之间,平均为(6.74±2.87)×105粒,相对繁殖力(F/L)为883~2 153粒/mm,平均为(1 521±581)粒/mm,相对繁殖力(F/W)为181~426粒/g,平均为(264±76)粒/g。对Ⅳ期卵巢132颗卵细胞的直径测定结果显示,卵径范围为1.30~1.76 mm,平均为(1.59±0.19)mm,明显的1个峰值出现在1.575~1.625 mm,占总卵粒数的33.3%,其卵径分布不均匀,应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徐开达,贺舟挺,李鹏飞,薛利建,朱文斌[9](2010)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的年龄和生长》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鮟鱇Lophius litulon耳石对2007年3月~2009年5月取自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的年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鱼安鱼康群体由1~5龄组成,以1~2龄鱼为主,捕捞群体呈低龄化;生长特点属均匀生长型,体重与体长关系为W=1.55897×10-5L3.10865,体长与耳石半径关系为L=244.11R-210.6,体长生长方程为Lt=749.9[1-e-0.349(t+0.256)],体重生长方程为Wt=13496.4[1-e-0.349(t+0.256)]3.10865,极限年龄Tmax为8.337龄,生长拐点年龄ti为2.994龄,此时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508.8mm和4038.7g。为保护黄鮟鱇资源,应限捕体长在500mm以下的个体。(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0年06期)

徐开达,贺舟挺,朱文斌,李鹏飞,章守宇[10](2010)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黄鮟鱇的数量分布及其群体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在26°00′~35°00′N、121°00′~127°00′E以西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Lophius litulon的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特征及其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分布在大沙渔场、江外渔场、舟外渔场和连青石渔场中南部;全年平均渔获率为0.143 kg/h,数量分布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平均渔获率为0.298 kg/h,其次是冬季,为0.143 kg/h,春季最低,只有0.032 kg/h;渔获物体长为27~650mm,平均为268 mm,体重为0.6~6 715 g,平均为806 g,冬季渔获个体最大(292 mm,951 g),夏季最小;4—5月为黄鮟鱇的集中产卵时间;黄鮟鱇分布海域的底层水温为6.43~20.01℃,平均为13.02℃;底层盐度为30.37~35.03,平均为32.90;水深分布为17.0~107.2 m,平均为64.4 m,密集分布区的水深为40~80 m。(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黄鮟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黄鮟鱇(Lophiuslitulon)生活史特征的异质性,根据4个季节(2016年10月~2017年8月)在山东近海的底拖网调查数据,本文构建了广义线性模型和9个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该物种体长-体重关系(W=aL~b)的时空差异进行了研究。根据AIC值最小原则,最复杂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即水域和季节对两个参数a和b均存在随机效应)拟合效果最佳;交叉验证的结果同样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为可靠。在最佳模型中, a值在春季最大,其次是秋季和冬季,而夏季最小;b值则与此相反。整体来看,纬度高的黄鮟鱇个体a值较大,b值较小,而a、b值与水深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本研究表明,季节和纬度对黄鮟鱇的体长-体重关系具有显着的影响,混合效应模型能把水域和季节的异质性通过随机效应在单个模型中更准确、方便地体现出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鮟鱇论文参考文献

[1].衷思剑,麻秋云,刘淑德,王四杰,任一平.基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黄鮟鱇体长体重关系的时空差异[J].中国水产科学.2018

[2].衷思剑,麻秋云,刘淑德,王四杰,任一平.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研究黄鮟鱇体长体重关系的时空差异[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尹增强,许传才,陈勇.大连海域黄鮟鱇的生长特征与资源合理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5

[4].李忠炉,单秀娟,金显仕,戴芳群,卢伙胜.黄海中南部黄鮟鱇生物学特征及其资源密度的年际变化[J].生态学报.2015

[5].李增光,叶振江,张弛,庄龙传.环境因子对黄海南部春季帆张网小黄鱼和黄鮟鱇渔获分布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

[6].李忠炉.黄渤海小黄鱼、大头鳕和黄鮟鱇种群生物学特征的年际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

[7].张学健,程家骅,沈伟,刘尊雷,袁兴伟.黄鮟鱇繁殖生物学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11

[8].徐开达,李鹏飞,李振华,朱文斌,贺舟挺.黄海南部、东海北部黄鮟鱇的繁殖生物学特性[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9].徐开达,贺舟挺,李鹏飞,薛利建,朱文斌.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的年龄和生长[J].渔业科学进展.2010

[10].徐开达,贺舟挺,朱文斌,李鹏飞,章守宇.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黄鮟鱇的数量分布及其群体结构特征[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0

标签:;  ;  ;  ;  

黄鮟鱇论文-衷思剑,麻秋云,刘淑德,王四杰,任一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