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氧化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铬,电还原,电氧化,超疏水
电氧化还原论文文献综述
张波[1](2017)在《水溶液中铬电氧化还原过程及铬系材料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铬盐生产工艺的污染问题突出,给周围环境带来严重影响。采用电化学法生产铬系产品,具有环境污染小、工艺流程简单可控的优点,但相关电化学反应机理仍然不明确,亟待研究。将循环伏安法(CV)、交流阻抗谱(EIS)和线性极化曲线(LSV)等电化学测试方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方法相结合,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Cr(Ⅵ)的电还原过程和Cr(0)的电氧化过程。同时,将铬的电氧化还原特性应用到铬系新材料的制备过程中,采用电沉积法在金属铁和金属铜基底表面制备出具有微纳结构的Cr_2O_3膜层,经硬脂酸修饰后,材料表面呈现出优秀的超疏水和防腐性能。在抗坏血酸和硫酸混合水溶液中使用方波电位蚀刻法对金属铬表面进行蚀刻,得到形貌良好的多孔金属铬产品。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硫酸、铬酸水溶液体系中Cr(Ⅵ)电还原过程,主要研究了硫酸浓度、铬酸浓度、电极转速和Cr3+浓度对阴极表面状态以及Cr(Ⅵ)电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抑制了阴极表面Cr_2O_3沉积层的生成,同时促使溶液中Cr3+生成;不同铬酸浓度下,阴极表面状态差异很大,包括吸附层的形成和电活性物质的聚集;提高电极转速可降低阴极表面吸附层电阻,有利于Cr(Ⅵ)电还原反应的发生;增加Cr3+浓度会使阴极表面的电荷传递电阻增大。(2)以金属铬为研究电极,探索了Cr(0)在氯化钠、硫酸钠、氢氧化钠、氨水、硫酸和抗坏血酸水溶液体系中的电氧化过程。结果表明,Cr(0)容易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发生电氧化反应,生成Cr(OH)3和Cr(Ⅵ),当电极电位足够正时,Cr(OH)3进一步氧化生成Cr(Ⅵ);Cr(0)在硫酸水溶液中会发生表面钝化,钝化层保护金属铬表面不受氧化。当电极电势较高时,钝化层氧化溶解,从Cr(0)到Cr(Ⅵ)的电氧化反应开始进行;此外,Cr(0)可在氯化钠、硫酸钠和较高浓度的氨水水溶液中发生电氧化,难在低浓度氨水水溶液和抗坏血酸水溶液中发生电氧化。在高电极电势下,抗坏血酸水溶液中金属铬阳极表面会有膜层出现。(3)在1 mol·L-1铬酸水溶液中,以金属铁基底为研究电极,在其表面上电沉积出具有微纳结构的Cr_2O_3膜层,采用硬脂酸进行修饰,制备出具有超疏水特性的材料表面。表征结果显示,该超疏水表面的静态接触角为158.8°,滚动角为2.1°,腐蚀防护效率为99.94%。以金属铜基底为研究电极,在电解液中添加0.05 g·L-1硝酸钠,槽电压从6.1 V降至4.0 V,电沉积得到比表面积更大的Cr_2O_3膜层,经硬脂酸修饰后所得超疏水表面的静态接触角为165.4°,滚动角为1.8°,腐蚀保护效率达到99.9989%。(4)研究了一种多孔金属铬的制备方法。在硫酸和抗坏血酸混合水溶液中,采用脉冲蚀刻法对金属铬表面进行电化学蚀刻。由于抗坏血酸可以在金属铬部分晶面上吸附形成保护膜层,蚀刻后的金属铬表面呈现良好的多孔形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期刊2017-06-01)
王美玲,张友玉,谢青季,姚守拙[2](2005)在《对-甲氨基苯酚在Pt电极上电氧化还原过程的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循环伏安法和现场红外反射光谱电化学技术,研究了0.2mol/LKCl水溶液中对甲氨基苯酚在铂电极上的电氧化还原过程.循环伏安扫描和现场红外反射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对甲氨基苯酚的电氧化还原过程中有两个电子和两个质子发生转移,对甲氨基苯酚首先氧化生成对甲亚胺基苯醌,然后其氧化产物发生不可逆水解反应生成对苯醌和甲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冯敏辉,余建巧,吴桂梅,梁兆熙,毛海荣[3](1996)在《用循环伏安法研究烷氧基聚紫精的电氧化还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烷氧基聚紫精(PAoV)的电氧化还原性能,测定了它们的两步还原电位、峰电流和表现扩散系数(D),结果表明:D随着PAoV结构中所含醚键的增加而减小;并对第一步还原反应的可逆性进行了研究,发现第一步还原反应的可逆性优于第二步还原反应,同时证明电极反应是由扩散步骤控制的;PAoV具有良好的抗电疲劳性能;并研究了体系pH值和扫描范围对PAoV的电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1996年04期)
何宜,王晓昀,梁兆熙[4](1996)在《原位光谱法研究烷基紫精电氧化还原的缔合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原位光谱法研究了烷基紫精和相应聚紫精第一还原态(V+)的缔合行为,电还原过程中,在电极表面烷基紫精的V+主要以缔合体存在,这与电极对V+的吸附有关.具有较短烷基的聚紫精,V+也主要以缔合体存在,但具有较长烷基的聚紫精,V+则主要以单分子体存在,可能是柔顺的烷基链节会减弱V+的缔合.缔合平衡随时间向单分子体移动,这与电极对V+的吸附和解吸附有关,电还原的缔合行为还与光还原和化学还原进行了比较,同时,也观察了β-环糊精的包结作用对紫精在电还原过程中V+缔合行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6年01期)
姜力夫,赵霞,李洪亮,高灿柱,周正宇[5](1995)在《葡萄糖电氧化还原制取葡萄糖酸和山梨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用葡萄糖成对电解法制取葡萄糖酸和山梨醇的工艺条件。(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1995年02期)
冯敏辉,刘伟区,梁兆熙[6](1995)在《负离子对紫精光还原和电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负离子对紫精光还原和电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冯敏辉,刘伟区,梁兆熙(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广州,510275)关键词紫精化合物,负离子,电氧化还原,光还原,化学还原合成了不同负离子(F-、Cl-、Br-、I-、SCN-、ClO4-)的芳基紫精聚合物,并研...(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1995年02期)
冯敏辉,黎文,梁兆熙[7](1994)在《烷基紫精化合物的电氧化还原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微分脉冲极谱法研究了烷基紫精及聚紫精的电氧化还原行为。紫精的烷基影响紫精化合物的还原电位及其还原产物在电极上的成膜性能。与低分子烷基紫精相比,烷基聚紫精的第一还原电位E_1较正,两步还原反应的电位间隔△E较大,而且两步还原反应均有良好的可逆性。支持电解质的卤素负离子对紫精化合物的还原电位有影响,其影响能力的顺序为:I ̄->Br ̄->Cl ̄->F ̄-。(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1994年03期)
郭纯孝,姜月顺,张东[8](1993)在《给受体型化合物电氧化还原的电子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用MNDO方法研究了氰基乙烯基苯胺衍生物的电氧化还原行为,以及给受体的前线轨道作用.它们的共同氧化峰是给体氨基氮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共同的还原峰是受体乙烯基反键轨道得到一个电子.甲基的空间效应使DCEDMA形成准可逆的单电子过程.稳定的叔自由基使TCEA~-得到一个电子但又可失去.(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1993年03期)
电氧化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循环伏安法和现场红外反射光谱电化学技术,研究了0.2mol/LKCl水溶液中对甲氨基苯酚在铂电极上的电氧化还原过程.循环伏安扫描和现场红外反射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对甲氨基苯酚的电氧化还原过程中有两个电子和两个质子发生转移,对甲氨基苯酚首先氧化生成对甲亚胺基苯醌,然后其氧化产物发生不可逆水解反应生成对苯醌和甲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氧化还原论文参考文献
[1].张波.水溶液中铬电氧化还原过程及铬系材料制备[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17
[2].王美玲,张友玉,谢青季,姚守拙.对-甲氨基苯酚在Pt电极上电氧化还原过程的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
[3].冯敏辉,余建巧,吴桂梅,梁兆熙,毛海荣.用循环伏安法研究烷氧基聚紫精的电氧化还原性能[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6
[4].何宜,王晓昀,梁兆熙.原位光谱法研究烷基紫精电氧化还原的缔合行为[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5].姜力夫,赵霞,李洪亮,高灿柱,周正宇.葡萄糖电氧化还原制取葡萄糖酸和山梨醇[J].山东化工.1995
[6].冯敏辉,刘伟区,梁兆熙.负离子对紫精光还原和电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
[7].冯敏辉,黎文,梁兆熙.烷基紫精化合物的电氧化还原行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4
[8].郭纯孝,姜月顺,张东.给受体型化合物电氧化还原的电子结构[J].物理化学学报.1993